最近,朋友小竹告訴我,她想跳槽。因為沒多少積蓄,當然是騎驢找馬啦。可看完心儀的職位要求,小竹卻退縮了,「上面要會這個軟體,會那個技能,我都不會啊……」,小竹也想提升下自己,但不知從何學起,漸漸地,求職app打開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和小竹的觀望相比,木木就果斷多了。因為對領導不滿,她一氣之下裸辭。想著自己學的國貿專業,近幾年外貿前景向好,木木便想重回專業。信心滿滿地投了一圈簡歷,結果卻很不如意——她想去的公司想找有經驗的,能給她提供offer的公司則不太正規,事多錢少。
像小竹和木木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很多人臨到不得不換工作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並不值錢」,公司寧願招應屆畢業生,很少會給職場老人機會。
「為什麼我擁有好幾年的工作經驗,卻依舊在求職市場行走艱難?」
給自己的能力列個清單吧,那樣你就會發現,之所以陷入這樣的境況,是因為你缺少可遷移能力。
一、什麼是可遷移能力?
可遷移能力,是能夠從一份工作中轉移運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來完成許多類型工作的技能的總稱。
在《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中,作者把可遷移能力分為三類:信息處理能力、事務處理能力和人際關係。例如溝通能力、協調合作能力、數據分析能力,都屬於可遷移能力。
當我們換工作後,我們會跳到一個新的崗位、新的環境,甚至新的行業。這時候,可遷移能力是我們順利完成工作轉變的基礎。
你的可遷移能力,是決定你不可被取代的根本。
並且,隨著你的可遷移能力水平越高,你越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工作的自由度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所有的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都是相通的。
木木沒有培養自己的可遷移能力,只掌握了很基礎的工作技能,所以,強行跳槽的結果只有工作挑她,她挑不了工作。
二、既然可遷移能力這麼重要,為什麼我們還會忽略它,不用心培養它呢?
1、錯把專業技能當可遷移能力
因為公司發展不佳,張正被裁員了。起初他拿著n+1的賠償款還頗有些高興,有錢有閒,不如先好好放鬆一番。一個月後他傻眼了,雖然他的簡歷很出色,可在前司積累的專業技能放到別的公司並不適用,對口的職位少之又少……
可遷移能力常會和專業技能搞混,有人說「一個人在某個領域越專業,越牛逼,Ta越不可替代」,前提是,你的專業性被人需要。
編程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程式語言有很多種,並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中。如果程式設計師不與時俱進學習新的程式語言,而是只抓住某一種死磕,結局大多是被時代拋棄。
溝通能力很難過時,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原理,不論到哪裡都用得上。職場中的比拼,更多的是可遷移能力的比拼。
2、缺乏遠見思維
奧美互動全球CEO——布萊恩·費瑟斯通豪在《遠見》指出:很多人都將職業生涯當成一場短跑比賽,然而事實上,這是一場至少長達45年的馬拉松。他們更關心現在能否升職加薪,而不是在真正重要的時候,也就是四五十歲時擁有更好的選擇。
很多人只關注工作的表象,認為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非長遠的職業道路。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在進入職場時,他們沒有想到要培養不可替代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是反覆停留在——煩躁於工作的枯燥,焦慮於對現狀的不滿。跳槽卻漫無目的,從而跳入惡性循環,直到三四十歲,中年危機也來了。
3、不願走出舒適圈
「舒適圈裡這麼舒服,為什麼要走出去?」
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青蛙投入冷水中,然後緩慢加熱。青蛙們起初悠然自得,等它們發現水溫升高時,已經逃不出去了。
待在舒適圈裡的人們,就如同泡在溫水中青蛙,等到被現實狠狠捶打,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才發現已經撿不回學習的能力。
每個人都要給自己一點兒危機感。因為生活永遠在變化中,而變化就意味著危機。別以為目前的舒適是一種享受,享受慣了這種舒適,你也就變成了呆子、傻子,最終必將一事無成。——《誰動了我的奶酪》
三、通過以下三點,培養可遷移能力
1、多讀書
讀書,是學習知識最快捷的途徑之一。
工作後,人們在閱讀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少。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指出,成年人人均紙書閱讀量為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僅有6.3%的人認為自己閱讀量比較多。
增加你在讀書上的投入,是有效提升自己的方法。而提升閱讀質量的關鍵,是要有「閉環思維」。
閱讀(輸入)→學習(整理消化)→與已有知識融合(建立體系)→用於實踐(輸出)。
輸出的方式有許多種,例如:
·讀書筆記
·轉述,與他人分享你所學到
·將書中的方法論直接應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整理後,放入你的知識庫
通過「一個完整的閉環」讓讀過的書變成自己的能量,個人知識庫的豐富,為培養可遷移能力輸送源源不斷的養料。
2、了解底層知識
底層知識,即某個領域最基礎、最核心知識,該領域大部分知識都是由底層知識推演而來的。
例如,我們在學習英文單詞時,如果按照單詞中的字母順序挨個記下來,難度很大。但如果我們有心觀察,會發現單詞的組成是有規律的,一般分為詞根和詞綴。我們再用詞根詞綴記憶法,只要掌握少量的詞,就能記住大量單詞。
任何領域都有它的底層知識,一如蓋房子,房子的造型多種多樣,但都要打地基。學習底層知識,就是挖開表面看本質,讓你不被表象所迷惑,快速掌握並遷移知識。
3、用框架思維看事情
如果說底層知識是房屋的地基,那框架思維就是搭建房屋的框架。
框架思維無處不在,種類也很多。
例如,我們在寫作前,通常會先列出一份提綱,再往裡填寫內容。這樣寫出的文章不容易散,環環相扣,邏輯緊密。
用框架思維去看事情,視角會變得更立體,能從多個維度分析。
當接到任務「針對某個目標群體,設計一款產品」時,立即用框架思維去分析任務:
·目標群體的痛點是什麼?
·市場上是否有針對該痛點的產品?效果如何?為什麼?
·是否有區別於競品的其他特點?
·根據特點,公司是否有製造的能力?
用框架思維,打造屬於自己的可遷移能力體系。讓我們在面對任何問題都能拆解剖析,化繁為簡,快速找到適用的可遷移能力去解決問題。
這個時代瞬息萬變,未來的5年、10年,或許很多行業都會更新換代。
用心培養屬於自己的可遷移能力,並升級它,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是我們能走得更遠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