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山』
周四中午,玄靈,玄賓,玄夢等師兄前來終南山千花臺來拜訪寬航師父。
在大家都用過午飯之後,商議由寬航師父帶領各位師兄去拜訪在終南山更深處獨自苦修的苦行師父。
寬航師父帶領眾位師兄去往苦行師父的路途之中,一路上遇到很多的中草藥,師父一邊走一邊採草藥,給大家講解這些草藥的藥用用途,經過師父一路的講解,眾位師兄才了解到終南山上這一路上許多不惹人矚目的「野草」,原來都是很名貴的中草藥。大家有一種寶山眼前人不識的感覺。
去往苦行師父的路途之中,寬航師父還採了許多的野菜,備用用來做酸菜。師父說,終南山這邊交通不便,蔬菜這些很少,平時醃製野菜,可以日常食用,通過師父介紹野菜的各種不同製作方法,以及製作需要主要的不同細節,能看出在終南山隱居的人,都有自己一套樸素實用的生活方式,簡單而實用。
二『初遇』
空谷出幽蘭,獨秀天地間。溫馨清且雅,嫻靜不爭妍。
苦行師父住處的道路,是一路的山道,崎嶇而又危險。二十公分寬的山路旁,旁邊就是深溝,而且路上有樹木野草遮擋,非常不好走。有很多野豬活動過的痕跡,看得出這一條路是經常沒有人走的,隱居的生活,或許就是這樣吧,空谷幽蘭,孤芳自賞,無需人賞。
寬航師父以及眾位師兄走了大約3個小時山路,終於到了苦行師父的住處。住處比我們想的還要簡陋的多,就是幾塊板子遮擋起來,組成的房間。聽師父說過,終南山冬天有零下二十度。而苦行師父已經在終南山獨自隱居了十幾年了,苦行師父還未得過病。苦行師父這邊是自己種菜吃,而且我們去的時候,這邊糧食已經很少了。
苦行師父跟我們見面之後聊了很多,讓我特別深刻,主要是以下方面:(一)身外之物;(二)修行須趁早;(三)如如不動。
三:身外之物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慧能大師
當師兄們問道苦行師父:山上這麼艱苦,師父您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苦行師父的回答讓我特別的深刻,苦行師父說:自己需要的自己都已經有了,都在自我之中,身外的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用?身外的,就像看到一個人的外表,那只是別人外表,不要往心裡去想,如果動心去想,就起了妄念。而外表這些是虛幻,人終究會衰老。而自己需要的道,就在自己之中,既然在自我之中,何必向外妄求哪?
或許這就是苦行師父的境界吧,尋道問心求,常樂者知足。如果不斷的追尋外物,而忽視一個人的內在,那麼就會迷失。執求一念起,而有所貪著,未得之前患得患失,惴惴不安;得不到,灰心喪氣,失望頹廢;得到了,喜不自勝,轉而又陷入害怕失去。執迷一念不起,那麼便無所謂得,無所謂失,自在而常樂。
大道至簡,對於凡俗人卻是困難,只因凡俗逃不開對身外的慾念,離不開對身外的執求,放不下世俗中的執著,只能苦海作舟,輾轉於塵世之苦。
四:修行要趁早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
苦行師父所說的另一段話,對我們啟迪也深刻,說:人得到這一世不容易,若是不去修行便是辜負了這一世。只有修行才能解脫掉業障煩惱,而得到這一世的成果福報。若是不修行,就會陷入紅塵業障之中,苦苦掙扎。所以修行要趁早,因為年輕的時候,人的業障比較少,很容易除去。若是等年老再來修行,那麼業障就以及累計的很深了,不易除去,不易今世修得正果。
修行要趁早啊,常聽師兄們說,若是早接觸到修行的人,這一個人的善根便好,福報便大,年輕之時業障較少,更易除去,獲得清淨。若是等到輾轉歲月流過,那時已經業障累累,不易除去。還記得以前神秀大師的一首示法詩: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業障便是塵埃,如果年輕時候趁著塵埃較少,較薄,是很容易拂去,了見菩提心的;而若是等到歲月匆匆,塵埃越積越厚,就越難以除去,就把人本心本性的菩提心遮掩的更不可見,越是難以見到了。
修行要趁早,越是早修行,越易除去業障,越可以看到菩提心,了卻三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