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終南山深處隱居善知識——苦行師父

2021-02-14 千花臺

一『上山』

周四中午,玄靈,玄賓,玄夢等師兄前來終南山千花臺來拜訪寬航師父。

在大家都用過午飯之後,商議由寬航師父帶領各位師兄去拜訪在終南山更深處獨自苦修的苦行師父。

寬航師父帶領眾位師兄去往苦行師父的路途之中,一路上遇到很多的中草藥,師父一邊走一邊採草藥,給大家講解這些草藥的藥用用途,經過師父一路的講解,眾位師兄才了解到終南山上這一路上許多不惹人矚目的「野草」,原來都是很名貴的中草藥。大家有一種寶山眼前人不識的感覺。

去往苦行師父的路途之中,寬航師父還採了許多的野菜,備用用來做酸菜。師父說,終南山這邊交通不便,蔬菜這些很少,平時醃製野菜,可以日常食用,通過師父介紹野菜的各種不同製作方法,以及製作需要主要的不同細節,能看出在終南山隱居的人,都有自己一套樸素實用的生活方式,簡單而實用。

二『初遇』

空谷出幽蘭,獨秀天地間。溫馨清且雅,嫻靜不爭妍。

  苦行師父住處的道路,是一路的山道,崎嶇而又危險。二十公分寬的山路旁,旁邊就是深溝,而且路上有樹木野草遮擋,非常不好走。有很多野豬活動過的痕跡,看得出這一條路是經常沒有人走的,隱居的生活,或許就是這樣吧,空谷幽蘭,孤芳自賞,無需人賞。

寬航師父以及眾位師兄走了大約3個小時山路,終於到了苦行師父的住處。住處比我們想的還要簡陋的多,就是幾塊板子遮擋起來,組成的房間。聽師父說過,終南山冬天有零下二十度。而苦行師父已經在終南山獨自隱居了十幾年了,苦行師父還未得過病。苦行師父這邊是自己種菜吃,而且我們去的時候,這邊糧食已經很少了。

苦行師父跟我們見面之後聊了很多,讓我特別深刻,主要是以下方面:(一)身外之物;(二)修行須趁早;(三)如如不動。

三:身外之物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慧能大師

當師兄們問道苦行師父:山上這麼艱苦,師父您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苦行師父的回答讓我特別的深刻,苦行師父說:自己需要的自己都已經有了,都在自我之中,身外的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用?身外的,就像看到一個人的外表,那只是別人外表,不要往心裡去想,如果動心去想,就起了妄念。而外表這些是虛幻,人終究會衰老。而自己需要的道,就在自己之中,既然在自我之中,何必向外妄求哪?

或許這就是苦行師父的境界吧,尋道問心求,常樂者知足。如果不斷的追尋外物,而忽視一個人的內在,那麼就會迷失。執求一念起,而有所貪著,未得之前患得患失,惴惴不安;得不到,灰心喪氣,失望頹廢;得到了,喜不自勝,轉而又陷入害怕失去。執迷一念不起,那麼便無所謂得,無所謂失,自在而常樂。

大道至簡,對於凡俗人卻是困難,只因凡俗逃不開對身外的慾念,離不開對身外的執求,放不下世俗中的執著,只能苦海作舟,輾轉於塵世之苦。

四:修行要趁早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

苦行師父所說的另一段話,對我們啟迪也深刻,說:人得到這一世不容易,若是不去修行便是辜負了這一世。只有修行才能解脫掉業障煩惱,而得到這一世的成果福報。若是不修行,就會陷入紅塵業障之中,苦苦掙扎。所以修行要趁早,因為年輕的時候,人的業障比較少,很容易除去。若是等年老再來修行,那麼業障就以及累計的很深了,不易除去,不易今世修得正果。

修行要趁早啊,常聽師兄們說,若是早接觸到修行的人,這一個人的善根便好,福報便大,年輕之時業障較少,更易除去,獲得清淨。若是等到輾轉歲月流過,那時已經業障累累,不易除去。還記得以前神秀大師的一首示法詩: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業障便是塵埃,如果年輕時候趁著塵埃較少,較薄,是很容易拂去,了見菩提心的;而若是等到歲月匆匆,塵埃越積越厚,就越難以除去,就把人本心本性的菩提心遮掩的更不可見,越是難以見到了。

修行要趁早,越是早修行,越易除去業障,越可以看到菩提心,了卻三世心。

相關焦點

  • 終南山的隱居生活原來是這樣的
    拋棄百萬年薪隱居、80後隱士……「隱士」的新聞一直不絕,而終南山更是成為了所有隱士的嚮往。當旅行已經滿足不了一些人追尋人生意義的需求,去終南山做個隱士成為更多人的夢想。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5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來到終南山隱居。政府高官、商界富豪、黎民百姓,都對「終南山」有一種不解之緣。
  • 「苦」與「樂」——終南山上的苦行僧!一個你不曾了解的境界!
    至今,約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歸隱生活。他們遠離都市,與群山清風為鄰,與日月星辰為伴,或居茅棚,或住廟宇,或生活在原始的山洞裡,觀日落,聽鳥鳴,吃野菜,採松針、食松子,飲山泉,嘗野果。
  • 走在終南山中
    秦末漢初神仙一般的商山四皓隱居於此,正財神趙公明,隱居得道於此,成為道教的四大元帥之一。接著,號稱「漢初第一謀臣「,「千古帝王師」」的張良也來了,功成身退,活出了老子《道德經》智慧.一直到今天,終南山中,雲霧深處,很多高人在此結茅苦行,隱居求道,然而我們並不知道。直到有一天,美國著名漢學家比爾波特的一本《空谷幽蘭》問世,我們才知道,終南山於中國人的魅力,如同奧林匹斯山之於希臘人,喜馬拉雅山之於印度人.
  •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因善知識,令我見佛;因善知識,令我聞法。善知識者是我師父,示導於我諸佛法故;善知識者是我眼目,令我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是我津濟,令我得入諸佛如來蓮華池故。——《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師父者,則為導師,則為慈父,則為慈母善知識者,則為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識者,則為慈父,以無量事,益眾生故;……善知識者,則為導師,教化令至彼岸道故。——《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徑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得安樂。
  • 我眼中的終南山:為什麼世外高人隱居於此?
    終南山 終南山為何成為隱居聖地?這裡自古以來都有很多文人雅士、名流墨客來此隱居,終南山有何等魅力,我們來一一揭曉。 終南山 為何終南山隱士多: 1.終南山自然環境獨特。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後漢書》裡是這樣講隱士的:「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而隱士們最嚮往和青睞的地方,便是「修行聖地」終南山了。終南山裡的隱士傳統,至少已經延續了三千年了,但是隱士有幾種:道教隱士、佛教隱士和知識分子隱士。
  • 終南山火了,人人都想避世修仙,但是隱居的生活你能受得了嗎?
    所以比爾來到中國,去到了很多隱士們修行的地方考察,這其中就包含終南山。他在終南山三尋隱士的故事吸引了很多人,這之後終南山就成了「道友」們口中的聖地。相信很多人都很羨慕博主李子柒的生活,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在田園裡享受生活,自給自足。
  • 終南山拜訪全真道長,喝茶問道茅塞頓開,並幫大家爭取到這些福利
    #春季旅遊#秦嶺有72峪,其中一個是子午峪,在秦嶺終南山子午峪裡有一座全真道觀被韓國視為道教祖庭春節前,我專門前往子午峪金仙觀拜訪這裡的道長喝茶問道。子午峪以前可以開車直接進入,現在這裡已經實行封閉管理,並建立了保護站,禁止私家車進入,可以乘坐景區擺渡車進去,一位10元,進入峪口需要刷臉和身份證。峪口有附近很多老百姓將自家的山貨拿出來賣,柿子2.5元,拐棗2元一把,其他東西也都很便宜,當時買了10把拐棗,整個春節宅在家裡,竟然成為難得野生水果。
  • 萬人隱居「終南山」,辛東方為您講解神秘的世界道教名山
    對於一些年輕人進入終南山進行隱居,近些年引發了世界各地的關注,成為永不過時的話題。年輕人進入終南山隱居,成了大家揭不開的謎底。究竟年輕人為何選擇終南山隱居,這其中的原因有多種說法,都不一樣。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位於陝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古城長安(西安)之南,「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典故的誕生地,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我們發掘其中的一個描述終南山的詩句,唐詩宋詞中有很多描述終南山的詩句。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後來來到西安的八仙宮,和高人虛心請教醫學知識,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救治病人。學完醫之後,張至順就來到了終南山,在那裡他隱居了70年之久。在終南山期間,他潛心研究道學。真正的道人是孤獨的,他隱居山上,和張真人在群山之中,褪去塵世的外衣,尋求初心。
  • 直擊 「 終南山第一隱士 」,每天清水白菜隱居30年,家人早已認不得
    提到終南山,除了這裡的人文自然景觀外,不得不提這裡的 「 隱士文化 」,隱士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自古以來終南山依舊是眾多隱士選擇的隱居聖地。、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也曾隱居終南山。似乎正如近代著名大居士、旅行家高鶴年先生 《 名山遊訪記 》 所寫:「 名山修道,終南為冠 」,高鶴年先生也曾在此隱居數年。終南山自古以來成隱士聚集地,且在此隱居的隱士似乎都大有來頭。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遭到父親嚴厲反對:不是每個人都是陶淵明!
    畢竟,考慮到自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情況、穩定的工作環境等原因,都無法過令人嚮往的隱居生活。有這樣一位年輕的男子獨自隱居在終南山,拋開世俗的眼光,過著連自己父母都無法理解的隱居生活。終南山吸引不少隱居人在我國西北部陝西省有一座大山,一直以來都因隱居被廣泛關注。很多詩人都對這個地方讚不絕口,去過這裡人也被它的美妙色彩深深吸引,它就是終南山。
  • 終南山,每年都有上萬人前來隱居,隱居者一天只吃一頓素餐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對於那些古人在遇到了一些事情的挫折之後,選擇隱居早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但是對於那些古人他們到底去了哪裡隱居很多人都並不知道,可是我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地方,就有很多的人選擇隱居避世,最好的去處就是終南山。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104歲羽化登仙
    有一位104歲"陸地神仙"張至順選擇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一生所學全部用來造福百姓。 潛心修煉,以自身微薄之力為國家祈願 此後,他在終南山上隱居修煉,一待就是七十年之久。
  • 終南山上隱居的姑娘,還沒有修道成仙,卻先敗給了2萬一月的房租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山自古以來都是隱居的好地方,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在終南山上隱居。 天下隱居,終南為冠 終南山,位於我國的陝西省境內,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終南山上面,樹木蔥蘢,霧氣繚繞,很有仙氣,對比起南方的有瘴氣的山林,終南山溫度適宜,空氣清新,是一個適合修道隱居的好地方。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這不,陶淵明也因為在仕途連連受挫,就乾脆隱居了起來,開始在土地上耕作了。雖然種地技術不咋地,還自嘲是「草盛豆苗稀」,但「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還是讓許多人心馳神往。而現代社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車馬喧」,節奏快。年輕人們普遍壓力較大,自然就更加嚮往閒適安然的隱居生活了。這就讓人不得不想到陶淵明的「南山」了。
  • 男孩為逃避現實走上終南山,卻被父親怒踹:沒錢,有何資格隱居?
    陶淵明就是隱居者中的代表人物,隱居期間他還寫出了許多與之相關的詩句,詩句中描寫的隱居生活分外美好,吸引著更多的人加入到隱居者行列中來。在中國終南山就是隱居者們最愛的地方,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靈秀之地,風景優美環境靜謐,而且遠離都市,是一個完美的隱居地點。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在那裡充滿了寧靜的祥和氣息,人們過著很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這個故事就是桃花源記,而他的作者陶淵明也是位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而如今社會的終南山也生活著不少的隱士,而魏超就是其中的1位。
  • 清居秦嶺終南山10餘年,第一次偶遇正一道長,他們以捉鬼為主業?
    有人去秦嶺終南山是為了隱居,有人是為了修行,有人是為了尋訪隱士和道長,還有人僅僅只是喜歡山裡的生活,我屬於後者。在秦嶺終南山住了十幾年,經常去秦嶺72峪遊玩,也經常去山裡尋訪隱士拜訪道長。前一段時間,居住在秦嶺庫峪太興山終南山居的我,平時沒事喜歡去爬爬太興山,去拜訪這裡的72湯房,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去拜訪一座道觀的時候,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道長,簡單的寒暄之後發現,原來老道長住的離我不遠,因為年齡大了,從山上的廟裡搬到了山下居住。
  • 姑娘到終南山隱居,沒有悟到四大皆空,卻變得兩手空空?
    有位叫小芳的姑娘,就選擇在山裡隱居,可能是從小受環境的影響,她喜歡生活在像古代的那種社會,不被世俗所打擾,安靜且沒有紛爭。她本身就是由於感情上的不順利,還有工作上的打擊,讓她想要到山裡來隱居。終南山是個人間仙境,有著世界名貴的藥材,環境和生活方式都跟古代的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個安享生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