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紫禁城裡,清王朝的最後一任小皇帝——宣統退位,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終結。
作為距離當今時代最近的封建王朝,對於清王朝的各方面,人們討論研究的熱情都可謂火熱,尤其是近年來清宮戲的盛行,更加激發了人們對於這一段歷史的好奇。以至於人們經常覺得,清朝既無昏君又無奸臣,為何卻飽受欺侮呢?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清王朝發跡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努爾哈赤憑藉著十三套鎧甲,東徵西討,迅速統一了東北的女真部落。彼時的中原,明王朝正被陝西的李自成、四川的張獻忠的起義部隊所威脅,跟本無暇東顧。
可以說,清王朝的發跡,是有一定的巧合的。
1644年,順治小皇帝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招攬了當時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於是滿洲八旗得以長驅直入,趕走了已經佔據北京城的李自成,清王朝擁有了統一天下的基本盤。
此後的幾十年間,清王朝的部隊東徵西討,蕩平內亂,收復臺灣,整合各族,經過順治、康熙、雍正的數代發展,終於將國內局勢穩定在一個相對堅固的狀態。
與此同時,社會制度也在隨著不斷發展,中央形成了極其集中的君主專制,後世將這一時期定義為「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的頂峰」。
而頂峰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在秦漢時期,三公九卿制度的出現,彌補了皇帝施政的片面性,也起到了制衡皇帝獨裁的作用,之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進一步細化了君主與官僚的權力平衡,也提高了當時的行政效率。
後來,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君權已成壓倒性優勢,但尚有六部及內閣予以規導。
但當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後,因為少數民族對於漢族的忌憚,君權進一步強化,應運而生的軍機處,則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誌。以至於全國之內,州府道縣盡皆聽命於軍機處,軍機處俯首聽命於皇帝。此時,便是天下興亡皆繫於一人之手。
應該承認,一個制度達到成熟的狀態,確實能帶來比較好達到局面:國家穩定、律令嚴明、中央鞏固,財政富足。但這些都是針對統治階級。
但再成熟的君主專制,也還是封建制度,當一個制度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浪潮,註定是會被歷史所唾棄。
所以,看似清王朝既無昏君又無奸臣,實則他們都是統治階級的聖君賢臣。億兆黎民,不過是他們功勞簿上的潦草幾筆。
高度的君主集權確實在清王朝最初的一段時間裡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康熙、雍正、、乃至於早期的乾隆,都是受益者。
社會看似一片祥和,致命的種子卻早已埋下。
劇變早已在萬裡之外發生,奉行「海禁」政策的清王朝對此渾然未覺。在遙遠的美洲,剛剛成長起來的美利堅,得益於孤懸海外的安定環境,以及從歐洲傳入的先進技術,工業化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
大洋另一側的歐洲,霸主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從葡萄牙橫掃歐美,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佛郎機(荷蘭)在萬裡航線上賺得盆滿缽滿,英倫三島踢開了愛爾蘭的壓迫,成為了「日不落帝國」。工業革命的大幕落在歐羅巴的天空,蒸汽機車將它們拉入現代的大潮之中。
而此時的東方,清王朝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夢中,無法自拔。當來自西方的列強磨刀霍霍時,方才如夢初醒。
於是乎,短刀長槍碰上了堅船利炮,安有不敗之理?
勤儉為政的道光,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丟盔棄甲。雄心壯志的鹹豐,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落荒而逃。同治、光緒更是淪為慈禧的傀儡。聖君賢臣們一次又一次向西方發起挑戰,卻一次又一次割地賠款。
所以,金一南將軍才表示:這樣的朝廷,有錢有什麼用!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罷了。
我們不難發現,清朝無昏君又無奸臣嗎?
或許是相對較少。但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卻是因為他們所維護的制度,是從根本上已經腐朽了的制度,他們的無力回天,只是時代浪潮中,落後者的悲鳴。
所以當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地方勢力崛起,開始嘗試師夷長技以自強時,我們應該承認。他們雖然名義上是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時代的先行者。
落後就要挨打,亙古一是。
我是魚魚,跟您聊聊歷史上有趣的事和人,抓住過往時代留下智慧之光,期待閱讀世界裡和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