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沒有昏君?清朝最終走向滅亡,是因為所謂的「氣數已盡」嗎

2021-01-08 玄坤文史

昏君特指那些昏聵不明,荒淫無道的君主,清朝的皇帝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判斷,乾隆皇帝執政晚期是符合昏君的標準的,道光皇帝也是個不合格的君主,其他的皇帝還是比較勤政的,只是才能過於平庸了。

清朝的滅亡,雖然有一部分是外因造成的,但是清朝內部朝政腐敗,統治階層不思變通,這也是造成清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說清朝「氣數已盡」而亡,這種觀點並不全面。

清朝哪些皇帝能算是昏君?

今天提到清朝,很多人都會說到康乾盛世,乾隆皇帝登基後,能取得一系列的偉大成就,不只是他一個人功勞,康熙皇帝奠定了國家穩定的基礎,雍正皇帝奠定經濟興盛的基礎,才讓他能領導清朝走向最鼎盛的時期。

這就像現在一些富二代,又是創業,又是搞投資,非常牛,我們不否認他們中很多人很有才華,但是他們取得的成就,依靠父輩提供的資源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但是自己本生是要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不然早晚還是會坐吃山空的。

乾隆皇帝執政晚期,明顯發生了一些變化,收復了伊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土爾扈特蒙古也回歸清朝,人口穩定持續增長,乾隆皇帝在文治武功兩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後,逐漸怠政了。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大興土木,安於享樂,他又十分寵信和珅,福安康這些人,權力落到少數人手中,朝政吏治就會逐漸變得腐敗,乾隆皇帝執政晚期,民變四起,叛亂不斷,太平盛世的景象消失了,這一段時期乾隆皇帝的表現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清朝另外一位比較昏庸的君王是道光皇帝旻寧,他上臺的時候也還是比較勤政的,他大力整頓吏治,想要抓鹽運,海運來補國庫的虧空,但是長久的社會積弊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不是單獨往某一兩個方面抓就能改變現狀的,所以很多社會問題道光皇帝還是沒辦法解決。

內憂外之下,清朝和英國爆發了鴉片戰爭,最後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內政外交的失利也讓道光皇帝十分受挫,讓也不思考怎麼改革,反而有些自暴自棄的混了十多年,進一步加大了清朝和西方列強的差距,他這個皇帝當得也十分不合格,所以清朝也是有昏君的。

道光皇帝

清朝走向滅亡是因為「氣數已盡」嗎?

說清朝滅亡於「氣數已盡」,不如說滅亡於時代的大勢所趨。近代中國的落後,並不是從清朝時期才開始,明朝就逐漸和西方國家拉開差距,不過要追趕在明末,清朝雍正皇帝執政時期,乾隆皇帝執政時期,都完全來得及的,但是三次機會都錯過了,後面差距越來越大,當然要追趕什麼時候都不晚。

鹹豐皇帝統治時期,清朝在內部人事任用上開始出現較大的變化,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大臣都在這個時候嶄露頭角。後來清朝又開始推動洋務運動,但是無法從政治制度上進行根本變革,保守派勢力過於強大,朝廷對洋務運動的支持力度在後期乏力等問題,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光緒皇帝也想要通過戊戌變法改變清朝現狀,但是一方面慈禧太后掌握實權,光緒皇帝在政治上不成熟,在朝中沒有自己的心腹,在軍隊也沒有話語權,就想要依靠康有為這些無法辦實事的人來搞政變,最後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失敗。

清朝晚期稍微搞得像樣點的變法,也就是庚子新政,至少在軍事,教育等方面對之後的中國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時代格局的基調就是巨變,庚子新政只滿足了在某些方面的社會變革,制度還是沒有變動,但要讓中國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必然需要徹底推翻封建王朝的統治,從制度上進行變革,所以辛亥革命最後還是爆發了,雖然這次巨變也是不完全的,但是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被連根拔起。

辛亥革命

「氣數已盡」通常是統治階層行將就木,國家該怎麼著就怎麼著吧,也不考慮變革,也不考慮解決社會問題,君王荒淫無道,朝政腐敗等問題層出不窮,最後說他「氣數已盡」。但是清朝有些不一樣,即便在最後也還是在設法推動變革,想要讓王朝多活兩天,只是清朝的變,跟不上時代變化的需求,也跟不上自身腐朽的速度,最後走向滅亡,單說清朝「氣數已盡」而亡是不準確的。

相關焦點

  • 在清朝的歷史上,幾乎沒出現一個昏君,為何還是最終走向滅亡?
    在我看來,對於坐在皇帝的龍椅上,幹著全世界最特殊的工作——皇帝來說,評價他們工作好壞的標準是和常人不同的,作為一國之主,一個平庸的皇帝就等於昏君。而不幸的是大清朝,有一大把這樣的皇帝。    所以說乾隆皇帝所謂的十全武功水分大大的有!
  • 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還是走向滅亡?
    在著名的歷史讀物《全球通史》中,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博士對於中國王朝的總結是,在王朝的初期,往往有一個英明的君主使得國家更加強大,然而在之後卻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雖然中間有中興之主在王朝的燃爐裡增磚添瓦,但是這座火爐還是會熄滅。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千百個朝代的興亡,當然與處於九五之尊的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朝代皇帝賢良有德,朝代能維持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同樣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在三百年內,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中國經歷了朝代更迭,國祚長久的王朝幾乎都是靠戎馬獲得江山的,可惜的是,他們並不能保障子孫後代的賢能與聰明,因而到後期,這個朝代必將走向衰落。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 中國史上有沒有沒有昏君的朝代?有!但僅三百年就滅亡了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幾乎都會出現幾個昏君,加速國家的滅亡。就像現在人們經常所說的富不過三代,越往後的子孫後代就越會敗家,皇帝也是如此。開國皇帝往往是最懂得保持鬥爭精神的,而後面的子孫一代代傳下來,逐漸就變得荒淫無道。中國史上有沒有沒有昏君的朝代?有!但僅三百年就滅亡了。
  • 清朝連續六代英主空前絕後,沒有一個昏君:強大王朝為何滅亡了?
    清朝皇帝可以說這裡面沒有一個昏君,最低也保持了一個基本素質。這首先是因為,清朝嚴酷的皇子教育,親王教育有關。清朝皇子們從6歲開始讀書,每天凌晨3點開始到書房,學習滿文,蒙古文,漢語三種語言,凌晨5點開始正式上課一直到下午3點或者5點放學。
  • 清朝本來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為何此後,清朝急速走向滅亡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出現了「中興」,必然會帶來盛世,整個王朝將會由此往前延續很多年,但是,清朝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個「同治中興」,國家卻很快就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由於洪秀全因為科舉失敗,揭竿而起的事實,因此,清政府在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加大了科舉考試的力度,把更多的人吸納進來,讓整個社會的怨氣得到了較好的疏解。因為有以上一些措施和做法,因此使得清政府在那一段出現了短暫的和諧安寧,似乎出現了復興的景象。
  • 如果沒有西方列強入侵,清朝會滅亡嗎?
    其實在鴉片戰爭前夕,清朝已經開始接近一個王朝的末世光景。所以,如果沒有歐洲列強入侵,清朝也一樣會滅亡,而且說不定還會滅亡得更早。 首先,清朝並沒有擺脫前現代社會的根本危機,也就是由人地矛盾引發的所謂「馬爾薩斯陷阱」。清前期迎來康雍乾三代百餘年的盛世,人口大幅度增加,乾隆朝晚年已超過三億。
  • 清朝滅亡後,倘若12個皇帝在地府相聚,努爾哈赤第一個要抽誰耳光
    而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到末代皇帝溥儀,總計296年時間裡,清朝總共出了12位皇帝。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清朝是我國封建史上的末代王朝,但它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沒誕生過昏君的王朝。
  • 揭秘清朝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
    中華民族的封建統治歷經了三皇五帝、數十個朝代,在分分合合中,我們的民族越發強大,政治經濟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這些朝代中,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朝代,而最終,輝煌的中華民族也是在清朝當權者的手中被擊潰。那麼"強大"的清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落寞,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它滅亡?
  • 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回顧中華歷史,其中誕生了不少英雄,也出現了不少明君,譬如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都在各自的任期內極有功績。同時,也免不了出現昏君,遠的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近一些的如宋高宗坑害忠良嶽飛等。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滅亡了?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無數朝代的興衰滅亡,當然和處在九五之尊的皇帝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當一個王朝皇帝賢良有德的時候,那個朝代就能夠維持比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時,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但有一個朝代卻幾乎沒有出過昏君,那就是常常為人詬病的清朝了。 可就是這麼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還是從乾隆末年開始,就走向衰落了呢?這其中其實有很多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人人都口誅筆伐的「閉關鎖國」政策了。
  • 清朝滅亡後,清朝遺軍哪去了?最後一支在1993年的一次拆遷才消亡
    到了十八世紀,中國的最後一個的封建王朝又站上了世界的頂峰,在清朝的全盛時代,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之匹敵,這是指沒有其他大國能夠向中國的帝國地位發起挑戰,甚至如果清王朝想要進一步擴張,也沒有任何國家能夠阻擋。
  • 我國唯一沒有一位昏君的王朝,為何只堅持200多年還是走向滅亡?
    在古代,百姓們也渴望著一個正直賢明的君主,帶領自己走向平穩安康的生活。 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後,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如果把每位皇帝的從政過程編成史書,那也是厚厚的一本文化財富。
  • 清朝滅亡,真的是慈禧太后背鍋嗎,其實另有其人
    雖然前三句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最後一局」可憐天下父母心「,也廣為流傳下來,可見心狠手辣的慈谿,還是有柔情多愁善感的一面。在晚清時期,慈禧太后的生活非常奢侈,她到底有奢侈呢,那可不就是現代女性買幾個名牌包包那麼做比較了,在古代她那樣窮奢極欲的生活,不是平常人能想像的,簡直令人髮指,這也為清朝滅亡埋下了伏筆。
  • 歷史長廊中,唯一未曾出現昏君的王朝,卻為何只書寫三百年歷史?
    然而在這王朝的更迭之中,有很多的亡國之君誕生,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明君,也有昏君。但是就有這樣一個朝代,雖然只書寫下了300多年的歷史,可未曾出現一個昏君,縱然如此,這個王朝還是比較短命。按道理說沒有昏君的王朝應該世世代代延續下去才對,可怎奈事與願違,到最後還是走向了滅亡,並且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這個王朝就是清王朝。
  • 使清朝滅亡的是慈禧,還是溥儀,還是另有其人?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年清兵入關到1912年清代末位皇帝溥儀退位,一共268年。這期間一共有12個皇帝,出現了康乾盛世,清朝當時和歐洲發達國家差距不是很大,那麼為何清朝自嘉慶過後一直走向衰敗到其最後滅亡?
  • 清朝滅亡之後留下數億爛帳,最後是怎麼處理的?
    由於這筆賠款金額實在太過於巨大,所以清政府即便在滅亡前也僅僅賠償了一小部分。辛丑條約籤訂於1901年。清朝滅亡於1911年,按照39年分期,清朝已支付10年本息,已大約支付了四分之一,也就是說清政府留下的債務在7億兩左右。清政府除了留下7億多賠款外,還有清政府割讓給列強的各種權益。這兩筆爛帳裡面,出讓的各種權益危害最大。
  • 清朝為什麼滅亡?
    要不是那天瀏覽《地理知識局》公眾號文章,推銷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四大本「清朝為什麼會覆滅」圖書,激起自己的好奇心,我是不會思考這樣問題的。 向來一個政權的覆滅不外乎軍事、經濟、文化、內外政動蕩,引起的政治覆滅,清朝覆滅也不例外的。但是作為「三千年未有大變局」的清朝覆滅,還是有一些獨特覆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