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特指那些昏聵不明,荒淫無道的君主,清朝的皇帝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判斷,乾隆皇帝執政晚期是符合昏君的標準的,道光皇帝也是個不合格的君主,其他的皇帝還是比較勤政的,只是才能過於平庸了。
清朝的滅亡,雖然有一部分是外因造成的,但是清朝內部朝政腐敗,統治階層不思變通,這也是造成清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說清朝「氣數已盡」而亡,這種觀點並不全面。
清朝哪些皇帝能算是昏君?
今天提到清朝,很多人都會說到康乾盛世,乾隆皇帝登基後,能取得一系列的偉大成就,不只是他一個人功勞,康熙皇帝奠定了國家穩定的基礎,雍正皇帝奠定經濟興盛的基礎,才讓他能領導清朝走向最鼎盛的時期。
這就像現在一些富二代,又是創業,又是搞投資,非常牛,我們不否認他們中很多人很有才華,但是他們取得的成就,依靠父輩提供的資源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但是自己本生是要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不然早晚還是會坐吃山空的。
乾隆皇帝執政晚期,明顯發生了一些變化,收復了伊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土爾扈特蒙古也回歸清朝,人口穩定持續增長,乾隆皇帝在文治武功兩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後,逐漸怠政了。
乾隆皇帝大興土木,安於享樂,他又十分寵信和珅,福安康這些人,權力落到少數人手中,朝政吏治就會逐漸變得腐敗,乾隆皇帝執政晚期,民變四起,叛亂不斷,太平盛世的景象消失了,這一段時期乾隆皇帝的表現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清朝另外一位比較昏庸的君王是道光皇帝旻寧,他上臺的時候也還是比較勤政的,他大力整頓吏治,想要抓鹽運,海運來補國庫的虧空,但是長久的社會積弊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不是單獨往某一兩個方面抓就能改變現狀的,所以很多社會問題道光皇帝還是沒辦法解決。
內憂外之下,清朝和英國爆發了鴉片戰爭,最後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內政外交的失利也讓道光皇帝十分受挫,讓也不思考怎麼改革,反而有些自暴自棄的混了十多年,進一步加大了清朝和西方列強的差距,他這個皇帝當得也十分不合格,所以清朝也是有昏君的。
清朝走向滅亡是因為「氣數已盡」嗎?
說清朝滅亡於「氣數已盡」,不如說滅亡於時代的大勢所趨。近代中國的落後,並不是從清朝時期才開始,明朝就逐漸和西方國家拉開差距,不過要追趕在明末,清朝雍正皇帝執政時期,乾隆皇帝執政時期,都完全來得及的,但是三次機會都錯過了,後面差距越來越大,當然要追趕什麼時候都不晚。
鹹豐皇帝統治時期,清朝在內部人事任用上開始出現較大的變化,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大臣都在這個時候嶄露頭角。後來清朝又開始推動洋務運動,但是無法從政治制度上進行根本變革,保守派勢力過於強大,朝廷對洋務運動的支持力度在後期乏力等問題,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光緒皇帝也想要通過戊戌變法改變清朝現狀,但是一方面慈禧太后掌握實權,光緒皇帝在政治上不成熟,在朝中沒有自己的心腹,在軍隊也沒有話語權,就想要依靠康有為這些無法辦實事的人來搞政變,最後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失敗。
清朝晚期稍微搞得像樣點的變法,也就是庚子新政,至少在軍事,教育等方面對之後的中國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時代格局的基調就是巨變,庚子新政只滿足了在某些方面的社會變革,制度還是沒有變動,但要讓中國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必然需要徹底推翻封建王朝的統治,從制度上進行變革,所以辛亥革命最後還是爆發了,雖然這次巨變也是不完全的,但是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被連根拔起。
「氣數已盡」通常是統治階層行將就木,國家該怎麼著就怎麼著吧,也不考慮變革,也不考慮解決社會問題,君王荒淫無道,朝政腐敗等問題層出不窮,最後說他「氣數已盡」。但是清朝有些不一樣,即便在最後也還是在設法推動變革,想要讓王朝多活兩天,只是清朝的變,跟不上時代變化的需求,也跟不上自身腐朽的速度,最後走向滅亡,單說清朝「氣數已盡」而亡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