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係的考察

2021-01-17 澎湃新聞

本文由戴鞍鋼教授在復旦大學歷史系「近代史教研室青年學者讀書班上」的講座整理而成,分享了他對近日再版的著作《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係的歷史考察(1843—1937)》一書的思考,澎湃新聞經授權發表。

開埠前上海與內地經濟關係考察

上海常常被認為是在開埠以後由小漁村發展成東南大都會的,但實際上上海自唐宋以後就脫穎而出。青浦的青龍鎮是201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它的地位在上海史的研究中逐漸凸顯出來。但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青龍鎮慢慢湮沒下去,十六鋪取代青龍鎮成為上海最重要的港口。

開埠前的傳統經濟格局制約了上海經濟的發展。人們往往用「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來強調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愚昧,實際上,清政府一直沒有切斷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廣州也作為通商口岸開放過,所以,鴉片戰爭前的貿易是一種主要針對歐美國家的限制貿易政策,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閉關鎖國。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意識到西方殖民主義東來產生的威脅,只是對於這種威脅缺乏主動的防範,而是沉醉於自己虛驕的朝貢心態之中,這種限制貿易政策也就束縛住了上海作為長江流域所產絲、茶、瓷器等主要出口商品輸出地的經濟活力。比如王家範先生認為江南人從來就有商業天賦,上海被迫開埠打破了政府對江南人經濟天賦的束縛。

探討經濟關係離不開貿易,內河沿海和海外貿易是上海貿易的主要形式。上海因為有深厚的港口底蘊,儘管有對外貿易政策限制,依然在中國經濟內部承擔了重要的角色,上海在明清時代水網密布,這對商業、市鎮發展非常便利,是先天的優勢。上海的沙船是上海的特色,因為沙船是平底船,可以在長江口以北的灘涂地便利通行,到過遼東半島和日本,有利於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關係,就像濱下武志先生在《朝貢貿易體系》中所討論的,中國明清時期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體系在鴉片戰爭以後並沒有中斷,沙船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但開埠以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量只佔5%左右。

1843年上海開埠設置海關,1846年選址黃浦江邊修建新的海關大樓。

開埠後內地經濟關係的架構

在傳統中國政府的視野中,經濟一直是服從於政治的,直到近代外國的入侵才打破了中國的限制貿易政策,使得上海的區位優勢得以釋放。上海因為面向太平洋,背靠廣闊的長江流域並且位於海岸線的中點使其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水網密布,航運非常便利,這使得上海比其他四個通商口岸更具優勢,上海的地位也是寧波、廣州所不能比擬的,吸引著外國人紛紛來上海投資和經營。

如今水運便利的上海港不是天生的,而是後人不斷努力改變的結果。英國人赫德曾對上海持悲觀的態度,他認為上海港口的淤塞會使得鎮江早晚在航運上超過上海。當時上海港的長江口、吳淞口都有攔門沙,在有近90度轉角的陸家嘴航道處淤塞嚴重,上海港的發展也隨著水深從青龍港到十六鋪,外灘,虹口,浦東,最後落腳到今天的洋山港。在上海港的演進過程中,出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列強對於上海港的疏浚也格外重視,甚至將上海港的疏浚納入到《辛丑條約》的附約,並設立中外合作的專管上海疏浚的部門以及建立航標設施等。各國對港口貿易非常重視,據上海1853年後的外貿統計,上海貿易港口的吐納大約佔到中國貿易總額的50%以上。

《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係的歷史考察(1843—1937)》,戴鞍鋼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年5月作為經濟中心城市的崛起戴鞍鋼教授通過以港興市,以港促工,依港擴城三個方面講述了近代上海的崛起過程。港口帶動了上海的貿易,貿易反過來壯大了港口。外國人並不是一開始就看中上海,而是如上所述綜合五個通商口岸條件分析的結果。就以寧波為例,經濟腹地狹窄,市場購買力、出口貿易的供給等方面都滿足不了西方國家的要求,而上海通過廣袤的長江流域給貿易提供了源源不斷進出口貿易的空間,這使得以利益為主的外國投資者心動。 但是外國人總體上不關心中國的近代化,外資企業幾乎沒有在上海興辦重工業,上海工業發展的基本脈絡是跟隨商業走。上海最初的工業興起於船舶修造業,也是為了適應來華外國商船的需要,因此上海早期工業的兩大支柱一是造船業(船舶修造業)、二是以繅絲為代表的出口加工業,同時存在服務於外資外僑的一些輕工業,這使得上海租界的牛奶、麵包等食品加工業和煤氣水電等業都得以發展。 上海實際上是依港擴城。近代開埠以後的城區,它的起點是港區,先有港區,再有城區。明清時期的上海城就是通過十六鋪發展而來的。以法租界為例也是這樣,它最早的起點是十六鋪,這是外國人登陸上海的一個起點,而後法租界往英租界和華界之間的地帶發展,最後往洋涇浜的西邊推進。因此,港口對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烙印是非常清晰的。 上海與長江三角洲經濟的變遷上海作為樞紐大港和經濟中心城市崛起後,首先對它毗鄰的長江三角洲的經濟變遷產生重大影響。第一,上海的城市發展和交通變革引起城鎮格局變動。明清時期寶山地區「金羅店」「銀南翔」「銅江灣」「鐵大場」的城鎮排位到了近代就被「江灣-南翔-大場—羅店」新格局替代。在上海開埠後,江灣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接近城市,南翔在交通上更佔優勢,所以他們與上海城市經濟的銜接更緊密,發展也就更快。 第二,上海作為外貿口岸和接軌世界市場的連接點,推動產業布局變革。拿手工業的典型——紡織業來說,雖說洋布進入中國市場對土布的產銷有巨大衝擊,但至少在江南地區,土布並未就此崩潰。其一是農民消費能力有限,限制洋布的銷售;其二是土布在勞作中具有獨特使用價值。因此上海的紡織業絕大部分是紗廠,而不是布廠,織布這一環節是由傳統「女織」來完成。所以,在整個產業布局方面,手工織布與工業制紗的結合完成了中國勞動力和傳統手工業與世界工業的接軌。 第三,社會生活和習俗也在經濟變遷大背景下產生新內容。明清以來,江南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風俗就產生了較大變化。江南地區的婦女得益於紡織業的發展,可以較少受時空氣候限制進行紡紗織布,對家庭經濟的貢獻往往超過男子,相應的家庭地位就比較高。上海開埠後,城市的發展吸引大量婦女進入城市,一方面她們為城市注入活力,促進上海城鎮化;另一方面她們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狀況,提升了她們的家庭地位。所以一些農村婦女表現出要購買化妝品追求時尚美麗,反對包辦婚姻追求婚姻自由等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上海與長江流域市場的網絡演進上海毗鄰長江三角洲,背靠整個長江流域,其地理位置優越,腹地範圍廣闊。上海之所以能成為上海,成為長江流域的龍頭大港,在於能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推動包含下面三個層次的市場網絡的完善。第一,完善高效的口岸銜接體系。上海和長江流域的口岸城市建立起一套「自生長」型的市場網絡——即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節點城市—集鎮,然後一直往下到眾多集散點,這是一種具有很強靈活性自主生長的市場體系。他舉了上海-鎮江-——南北運河、上海-蕪湖-——安徽、上海-九江-——江西、上海-漢口——湖北、湖南,這四組口岸銜接線路為例。而要發揮這個網絡的作用,前提是要保證市場經濟運作流暢。 第二,市場流通。農民手工業者越來越貧困和進出口貿易越來越擴大是一個悖論,近代史上的一個爭議問題是:近代以後中國的農民是越來越貧困化還是有所改觀?戴鞍鋼教授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兩個例子來說明問題,首先,捲入市場流通的農民的生活是有改善的。因為經濟作物的附加值高於糧食作物,並且吳承明先生通過統計數據也說明進出口貿易攀升拉動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其次,最早捲入市場流通的市鎮(比如生絲貿易的南潯)也在這一過程中成長為佼佼者。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促進市場流通有利於經濟發展和進步。 第三,商路變遷。戴鞍鋼教授通過對以地方志為代表的基層資料梳理,基本勾勒了開埠前後上海的脫穎而出帶動長江流域的商路變遷。上海開埠,打破廣州一口通商,使得原來以內河航運為主,面向南北聯繫的商路變為以沿海航運為主,面向東西交流的商路。比如湘潭-郴州和樟樹鎮-贛江兩條內地通往廣州的傳統商路迅速凋敝,而上文提到過的作為納入長江口岸體系的新興商路則迅速發展。 在人類歷史上,港口的發展和繁榮,往往是沿江沿河及沿海城市的催化劑,而城市的繁榮拓展又對腹地經濟的發展形成強力的推動效應;腹地市場經濟的推進,又對作為商品集散地的港口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近代上海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的崛起,首先得力於港口開發和口岸貿易對城市發展的有力推動。近代上海港在發展成為長江流域及中國沿海樞紐大港的同時,也成為聯結上海與長江流域多層面的穩固經濟帶,並帶動了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的發展。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青年學者讀書班不定期邀請海內外學者發布新作、分享新知,澎湃新聞將陸續刊載這一系列講座紀要。)

相關焦點

  • 揚帆,啟航—— 「長江大保護 巾幗在行動」長江流域城市婦聯第一次...
    剛剛在長江匯興隆洲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四省一市的城市婦聯共同籤下長江大保護倡議書。今天是一個新的起點,是「長江大保護、巾幗在行動」長江流域姐妹城市群的誕生日。從現在起,長江流域城市婦聯將在長江大保護行動中同心同行,發揮好婦聯引領、聯繫、服務的作用,帶領廣大婦女群眾和家庭譜寫「長江之歌」的時代新樂章。
  • 鹽城、上海、周口三地因港口發展「相聚」:一片「淮河生態生態經濟...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今日從江蘇省國資委及鹽城港集團獲悉,在本月25日,周口港至鹽城港、上海港的貨櫃航線首航儀式在河南周口舉行,4艘貨櫃貨船拉響汽笛,駛離碼頭,箱內裝有玉米、小麥、白糖、液袋(乳酸菌)、耐火磚等貨物,不僅標誌著周口中心港至鹽城港、上海港貨櫃運輸班輪航線正式開航,而且對於提升江蘇鹽城港主體功能地位
  • 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上海港
    三、上海成為第一大港的條件 上海港位於長江三角洲前緣,居中國18000公裡大陸海岸線的中部、扼長江入海口,地處長江東西運輸通道與海上南北運輸通道的交匯點,是中國沿海的主要樞紐港。上海市外貿物資中99%經由上海港進出,每年完成的外貿吞吐量佔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 我國三座帶「上」開頭的城市,除了上海,另外兩座也在長江流域
    遍遊世界名勝古蹟,行天下美景,本人就是個傀儡,據統計,長江流域包括全國19個省級行政單位,以長江支流為例,支流經過貴州、甘肅、山西、河南、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浙江、福建等8個省的行政單位,長江主幹經過青藏自治區,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11個省級行政單位,給大家帶來的是三個帶
  • 上海交大教授陸銘:南北經濟差距被誇大了
    經濟觀察網見習記者 丁文婷 各地統計局發布的城市經濟三季報陸續出爐,綜合數據看,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首次掉出前十席位,排名第11,北京成為唯一留在前十榜單裡的北方的城市。
  • 《長江流域城市文化與治理研究》讀後感
    在城市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將文化治理與城市現代化相結合、實現城市文化現代化,如何平衡城市邁向現代化的腳步和保護傳承歷史文脈的關係,如何構建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成為每個城市努力探求的重大命題。  在城市文化現代化探索中,不乏有做的很好、效益頗豐的正面典型。
  • 一帶一路背景下寧波港口物流波蘭腹地拓展策略研究
    寧波市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和國內「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於2014年7月提出了建設寧波港口經濟圈的戰略決策,對外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腹地,構建起多層次的港口經濟圈腹地。 2018年6月,寧波建起全國首個中東歐國家「16+1」經貿合作示範區,致力於推動涵蓋港口物流、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等的多層次、多體系合作。
  • 高考地理小專題——港口建設
    材料四航道深、風浪小,以及經濟腹地和所依託城市的經濟勢力是港口選擇的重要因素。上海港和廣西防城港均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上的一個河港,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左圖)。防城港是我國位於北部灣沿岸的港灣(右圖),是我國西南地區最近的出海門戶。(1)根據上述材料一、二、三,歸納我國對外貿易的特點。
  • 領導小組負責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遵循5條基本原則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遵循5條基本原則。一是江湖和諧、生態文明。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長江全流域生態修復,尊重自然規律及河流演變規律,協調處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遊、幹流支流等關係,保護和改善流域生態服務功能。在保護生態的條件下推進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應,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二是改革引領、創新驅動。
  • 2019年長江沿岸貨物吞吐量前十港口出爐,江蘇獨佔6位
    第七名:重慶港,2019年貨物吞吐量17127萬噸重慶港,位於中國中西結合部,水路可直達長江八省二市,陸路與成渝、襄渝、渝黔、渝懷鐵路和成渝、渝黔、重慶至武漢、重慶至長沙等高速公路相連,是長江上遊最大的內河主樞紐港,現為全國內河主要港口。重慶港的經濟腹地主要包括重慶市轄9區12縣及四川、雲南、貴州三省。
  • 南北經濟差異大主要原因是什麼?南北經濟差距是被誇大了嗎?
    逐漸地,哈爾濱、青島、大連、瀋陽都掉出了十強榜單,最近幾年,北方城市中只剩下了北京和天津,此次三季度的GDP數據公布,天津也掉出了十強榜單,這引發了關於南北城市差距的熱烈討論,「北方失守」「中國迎來大南方時代」的聲音層出不窮。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則認為:南北差距被誇大了。所謂的南北差距,不過是沿長江和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
  • 集刊擷英|樊如森:近代以來華北城市關係演變與經濟中心定位問題
    而計劃經濟時代對華北區域空間結構和城市體系的強力幹預,嚴重扭曲了該區域城市之間的應有關係和經濟規律。只有切實理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特別是天津、青島等沿海港口城市和臨港產業的區位優勢和引領作用,才能保障改革開放新時代華北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作者樊如森,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出自《南開史學》2020年第2期。
  • 浙江這座沿海城市,擁有全國第一大漁港,被稱為「海上小上海」
    我們中國現在發展得非常的迅速,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發展得飛快,不過每個地方的發展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地區各個城市發展也大不相同,有的發展得快,有的發展得慢,這是任何城市都有的現象,浙江這座沿海城市,擁有全國第一大漁港,被稱為「海上小上海」。
  • 黃河長江流域水文地緣對比2-上遊中遊
    脆弱的地緣基礎,也限制了人口和經濟,城市規模始終有限。但在沙漠戈壁的腹地,能有幾塊這樣的農耕平原出現,已經是相當地難能可貴了,所以有「黃河百害,唯利河套」的說法。三大河套受山脈庇護的衛星地形圖:長江流出三峽,流到宜昌,長江上遊就結束了,平原地帶就開始了。因為長江在三峽之西的上遊地區,集水太廣、流量太大,且從中遊開始就是經濟富饒、城市密布的平原區,所以從三峽以東的長江中遊開始,就涉及防洪防汛(相比之下,黃河的防洪防汛,只涉及下遊)。在此,我想插播一下「盆地」這個概念,並糾正一下大部分人對盆地的誤解。
  • 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何沒有長江這種城市經濟帶?
    由於地勢低洼,導致附近的一些城市河水泛濫。2005年颶風卡特裡娜登陸,紐奧良遭到重創。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密蘇裡河-密西西比河流域流量大,覆蓋範圍廣,為何沒有像長江經濟帶一樣,孕育密西西比河經濟帶,成為美國舉足輕重的經濟帶。
  • 央視報導丨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智芯公司助力長江流域岸電全覆蓋
    2020年12月21日,國網宜昌(秭歸)供電公司港口岸電電能替代典型示範項目最後7個碼頭完成驗收,標誌著該項目正式落成。作為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智芯公司在三峽區域湖北省內中標的第五個岸電項目,也是該公司助力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核心項目,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成功亮相央視。
  • 中國大陸海岸線中心、長江入海的咽喉——上海港
    上海港(Shanghai Port),是中國上海市港口,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中部、長江入海口處,前通中國南北沿海和世界大洋,後貫長江流域和江浙皖內河、太湖流域。1996年1月,上海啟動建設國際航運中心。2005年12月10日,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洋山保稅港區同時啟用。上海港已經與全球2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建立了貨櫃貨物貿易往來,擁有國際航線80多條。2018年,上海港港口貨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二。
  • 我國首部流域法律有哪些亮點?——解讀新通過的長江保護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主任王瑞賀說,依法維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推進長江流域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和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王瑞賀表示,長江保護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突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基本要求,針對長江流域的特點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採取特別的制度措施,推動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五方籤訂工作備忘錄,合力推動長江流域漁業資源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 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長江禁捕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加強長江流域上海段水生生物資源保護、長江航運公安局上海分局會籤《關於加強長江流域上海段漁業資源保護協作工作備忘錄》,並與農委執法總隊就加強協作建立機制,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派員參加。
  • 第一個國家群島新區,唯一的商品交易管理監督中心,經濟發展迅速
    這座城市的名字叫舟山,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它被稱為長江三角洲最重要的海上門戶城市之一,它是中國第一個由群島體系建立的地級市,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的城市,當然,雖然現在被三沙市超越,但舟山經濟發展迅速,實力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