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陸銘:南北經濟差距被誇大了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報

細說城市邏輯,了解國家發展,參透城市化潮流中的個人前程,來新浪理財大學,看陸銘《城市發展63問》。

經濟觀察網見習記者 丁文婷 各地統計局發布的城市經濟三季報陸續出爐,綜合數據看,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首次掉出前十席位,排名第11,北京成為唯一留在前十榜單裡的北方的城市。

而在1978年,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六個在北方。逐漸地,哈爾濱、青島、大連、瀋陽都掉出了十強榜單,最近幾年,北方城市中只剩下了北京和天津,此次三季度的GDP數據公布,天津也掉出了十強榜單,這引發了關於南北城市差距的熱烈討論,「北方失守」「中國迎來大南方時代」的聲音層出不窮。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則認為:南北差距被誇大了。所謂的南北差距,不過是沿長江和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如果將前十名單中的沿長江城市和珠江口城市去掉,或者再把臨近上海的杭州和蘇州也去掉,就能很容易發現,南北差距並沒有那麼大。

陸銘認為,在大船時代,長江是中國唯一一條能夠走大船的河流。北方天津以北的港口冬天結冰,而且缺乏內河航運,難以產生製造業的腹地。而在大船時代,珠江流域也僅僅珠江口幾個城市的製造業比較發達。

為了證明經濟發展與港口之間的關聯,陸銘將2015年一些地級市GDP總量與這些地級市到沿海大港口的距離和到大城市的距離進行建模分析,得出結論:一個地方距離沿海大港口的遠近,對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離大港口越遠的城市,它的GDP規模就越小。而就到大港口的距離這一個變量,對中國城市和城市之間 GDP規模的解釋力達到39%。他認為,這還是在國家大力扶持內地發展的情況下,地理因素仍然顯示出了對經濟集聚的強大作用。所以南北差距的實質是,全球化進程中,因為區域港口條件和航運能力差異所帶來的發展之間的差距。

【對話】

經濟觀察報: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南北城市之間差距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陸銘: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放在整個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格局裡面看。我們必須要看到,中國改革開放是從1978年開始的,中國是在1994年全面加入全球化進程,在1994年發生了兩件影響比較大的事情。

一是中國的官方匯率與黑市匯率並軌,官方匯率明顯貶值,中國就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出口競爭力。從數據上看,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外貿的順差逐漸擴大。

二是1994年前後,中國告別所謂「短缺時代」,標誌性事件就是把糧票取消了。糧票的取消使得地區間勞動力的流動相對來說變得比較容易,便於農民工進城務工。

這兩件事促成了國內勞動力和國際資本的結合,而且它是面向出口的,中國的國際貿易開始發展。

而國際貿易的主流方式是依靠海運,因為海上運輸的成本要遠低於陸上的鐵路和公路運輸。不僅是成本,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分別是歐洲、美國和日本,但只有跟歐洲才有陸上運輸線。而且歐亞大陸橋的打通,中歐班列的開通,都是近些年才開始的,而且中歐班列目前由政府補貼,從中國往國外的這個中歐班列是滿廂的,但從歐洲回來的車大量是空的。這也說明了大部分企業的選擇還是選海上運輸,因為成本低。

而就海運來說,東南沿海具有很大優勢。首先是海港條件,北方的海港從天津往北,冬天是會結冰的,不結冰的海港又缺乏內河航運。我們一般認為,形成製造業的發展優勢,海港最好是跟內河航運配合的。而長江的優勢就在於此,長江流域都是大船可以通航的,尤其是長江的下遊,我一直將它比喻成一片海。而且隨著這些年黃金水道的疏通,長江下遊的大船航運能力大幅度加強。所以,當中國成為世界上的製造業大國,國際投資要進入中國時,會首選運輸成本比較低的地方,這意味著長江三角洲的製造業腹地是非常大的。

中國發展的是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在這種情況下,相比北方,南方就有比較優勢,所以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在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往南遷移。所以,所謂的南北差距,實際上是沿長江、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經濟發展的差距。

經濟觀察報:除了地理因素,有些觀點認為,南北差距是市場化程度、營商環境和觀念文化的差異造成的。

陸銘:我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與其說是原因,我更加願意把它們看作是國際貿易下港口條件差異和城市路徑依賴發展後帶來的結果。

比如,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條件比較差時,從現象上看,會覺得這個地方經濟發展勢頭不夠好,可能民營經濟比較弱,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民營經濟本身就會選擇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方去。條件不好,可能就不去了。我們看的結果好像是一個地方民營經濟比較弱,計劃經濟色彩比較強,但這些都是連帶的後果,導致這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地理自然條件的差異。

舉例來說,上海的國有經濟實力是非常強的,上海有1/3的GDP來自於國有企業。而上海政府對經濟的管制也是非常強的,國有經濟份額佔比非常大。上海近年也在不斷反思,上海的民營企業發展的環境為什麼一直不夠好。但我們仍然看到了上海發展得很好。

所以我不能說那些觀念思想、民營經濟強弱不是原因,但是在我看來,它們更加可能是個結果。

經濟觀察報:在中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以發展內需為主,港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會不會減弱?

陸銘:不會,港口還是重要的,以內循環為主,意味著對其他服務於內需的地區和城市有更多的發展機遇,但是港口依然是重要的。

第一個原因在於,內外雙循環,不是不要外循環,我們還是要堅持世界工廠的地位,那麼沿海地區的港口優勢就是仍然存在的。

第二,城市的發展有一個路徑依賴性,城市在歷史上所積累下來的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會使得哪怕這些城市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仍然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位,這就是經濟發展的規律。

從全世界的城市去看也是如此,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他們的製造業現在在國際貿易裡已經不像幾十年前那麼重要了,比如倫敦、東京、紐約,在國家曾經發展製造業的時候,這些大城市都是港口城市,但現在都不是工業城市。也就是說,國際貿易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會影響到這個國家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時,整個國家的區域發展格局。所以港口造成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是會長期存在的。

經濟觀察報:面對南北差距,北方的城市需要做什麼?

陸銘:我認為,首先,各個地方需要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我強調港口的重要性或者靠近港口的重要性,是基於絕大多數製造業的產品,特別是國際貿易的產品,但有些產品是服務於國內需求的,不一定要走海運,可以通過陸路運輸,像軟體業、文化產業、旅遊,還包括像山東省、東北地區的一些產業,依靠自然資源也不需要受制於港口條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發展的條件,需要通過國際貿易走港口的產業向港口條件好的地方集聚,遠離港口的城市就去發展不需要藉助於港口的產業,服務於中國國內市場的產業。

這就是一個國家在統一的市場裡應該形成的區域間有效分工的發展格局。我們在考慮中國城市和不同地區的發展時,需要把它放到整個全球化以及工業化格局的大背景下去考慮。

另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相對遠離港口、航運條件差的地方,人口可以適度地流出,去獲得那些自然地理條件、港口條件比較好的地方的發展機會。

從世界上看,發達國家經濟集中在少數地區,人口也集中在少數地區,人均GDP是均等化的。而中國目前的人口集中程度比經濟的集中程度要小,這就造成了經濟往少數地區集中了,但人口集中沒跟上,那麼不同地區的人均GDP差距就大了。

所以未來,在經濟規模差距可能還會進一步拉大的情況下。經濟向少數地區集中,如果人口也能同步集中,那麼地區之間的人均差距就可以縮小,逐漸走向發達國家狀態。

這裡我就要指出一個關於「平衡」的理解上的巨大誤區,平衡並不是指經濟發展的總量一樣。經濟的現代化需要我們承認各個地方條件的差異,經濟發展裡有一個規模經濟效應,經濟在少數地區集中是正常現象。

而一個國家應該通過內部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並且為它創造流動的條件,讓勞動力到這個國家發展條件最好的地方去就業、居住,可以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我覺得這是一個大國統一市場,發揮各個地方在經濟發展當中比較優勢的最佳舉措。

相關焦點

  • 南北經濟差距是被誇大了,還是要正視南北差距?三大要點
    ,說明南北經濟的差距確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到底是南北經濟差距在拉大,還是南北經濟差距被誇大?事實上雖然可以說是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觀察的結果,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嚴謹的態度。最近,南北經濟差距被誇大的結論再一次引發熱議。原因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認為:南北差距被誇大了。到底是南北經濟差距在拉大還是南北差距在誇大?
  • 南北經濟差異大主要原因是什麼?南北經濟差距是被誇大了嗎?
    逐漸地,哈爾濱、青島、大連、瀋陽都掉出了十強榜單,最近幾年,北方城市中只剩下了北京和天津,此次三季度的GDP數據公布,天津也掉出了十強榜單,這引發了關於南北城市差距的熱烈討論,「北方失守」「中國迎來大南方時代」的聲音層出不窮。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則認為:南北差距被誇大了。所謂的南北差距,不過是沿長江和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
  • 如何看待「南北差距」?——專訪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綜合數據來看,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首次掉出前十席位,排名第11,北京成為唯一留在前十榜單裡的北方城市。這份榜單引發了關於南北城市差距的熱烈討論,「北方失守」「中國迎來大南方時代」的聲音層出不窮。真相果真如此?近日,《瞭望東方周刊》就此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
  •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陸銘榮獲「中國商學院十大最受...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陸銘榮獲「中國商學院十大最受歡迎的教授」獎項!本次十佳教授的評選由MBAChina與《經理人》雜誌共同完成,歷時近8個月的數據採集、院校申報、問卷調查等工作,最終評定十名教授獲此殊榮。
  • 我國區域創新能力南北差距擴大,與經濟增長南北分化相吻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太山代表《報告》課題組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國東中西部創新能力的差距基本處於固化狀態,但同期北方16省份和南方15省份相比,南北創新能力的差距呈現階段性擴大的特點,總體呈現擴大態勢。參會的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表示,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已經呈現出從「東快西慢」的東西差距轉化為「南快北慢」的南北差距,東西問題突出轉化為南北問題突出。
  • 《大國大城》—經濟學家陸銘:中國大城市不缺大學生
    ——陸銘,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大家好,我是波菲特。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是交大教授陸銘的《大國大城》。最近各地紛紛降低落戶門檻,經濟重心南移,資源向大城市聚集的現象愈發明顯。國家為何這麼做?陸銘教授告訴你答案。
  • 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教授榮鷹:消費即美好 直播電商促進了更美好...
    5月28日,在每日經濟新聞聯合520社會責任日共同開展的「美好商學堂」活動上,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經理黃波與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教授、上海交大行業研究院零售行業研究團隊負責人榮鷹聚焦「美好消費」,對以「直播帶貨」為代表的新經濟在當下經濟形勢中的變化和發展進行了探討。
  • 南北差距根本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
    2012-2019年北方經濟佔全國比重從42.9%快速下降至35.4%,南北經濟總量差距從14個百分點迅速擴大至29個百分點,人均GDP差距從0.97迅速增至1.30。南北差距原因:從自然地理差異到市場發育差異。從五千年歷史看,由於北方因農耕、遊牧兩大文明長期衝突融合導致戰亂頻發及南北氣候差異等,中國人口和經濟重心逐漸從黃河中下遊向長江中下遊轉移。
  • 陸銘:線上和線下辦公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區別?
    交大安泰EMBA課程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做客直播,分享戰「疫」前後的城市變化。 以下內容節選自陸銘教授直播實錄,更多內容請關注騰訊新聞《博「疫」論》系列直播。 陸銘: 我接下來要講的一個問題,就是線上和線下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區別。
  • 上海交大黨委書記率隊去西安交大交流了
    上海交大黨委書記率隊去西安交大交流了 2020-12-0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陸銘:必然是個漸進的過程
    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必然是個漸進的過程;租購併舉或將按下加速鍵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聚焦多個民生看點,其中針對房地產領域,再度提及「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並明確提出了住房租售同權。而廣州自2017年7月,便率先提出租售同權。如今隨著租售同權再度被提及和補充,租購併舉或將按下加速鍵。
  • 中國的南北經濟,為什麼會差距越來越大?今後趨勢又會如何?
    圖文/當今世界如此精彩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南北經濟的差距越來越大,而且這種趨勢今後不但不會縮小,還會越發明顯。2020年前三季度,通過於中國南方和北方十大城市的經濟數據進行對比,中國南方城市的經濟明顯優於北方城市。
  • 交大2位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交大2位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李玉陽教授與陳海波教授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現任領域作業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長期從事作業系統研究,在低時延與高可信作業系統前沿研究與產業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出了低時延作業系統的關鍵方法,突破工業界通用作業系統的形式化驗證方法,提高了工業界作業系統的性能與安全性,破解了微內核作業系統高性能、富生態與高安全難以兼得的技術難題,推動了我國作業系統的研究與大規模產業應用。
  • 上海交大安泰EMBA課程教授劉濤:有自由現金流的企業才是有價值的企業
    上海交大安泰EMBA課程教授劉濤 隨著「安泰E堂大課」重慶站與成都站順利舉辦,上海交通大學EMBA全國巡迴活動成功落下帷幕。明年,上海交大安泰EMBA將深度連結區域發展,聚焦政策前沿、金融科技、創投生態圈、自貿區賦能、「一帶一路」戰略支點等主題,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口、重慶與成都開展「移動課堂」,在全國移動授課,助力更多企業家共探行業進階之路。 在成都站「E堂大課」現場,來自上海交大安泰EMBA的劉濤教授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專訪。
  • 上海交大博士班企業家一行考察集團邯鄲金田陽光城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班作為上海交通大學經營管理類高端學習班,匯集全國精英企業家,企業家總資產過千億。金田陽光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金位海作為博士班學員,特別邀請組織了本次考察。上海交大教育集團明源學院院長周俊儒,上海交大教育集團明源學院副院長安和,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陳繼祥,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傑,上海交大明源學院創和薈企業家俱樂部CEO及秘書長朱峰成,法國ICD國際商學院中國院長韋萬倉,法國ICD國際商學院中國項目中心主任伍妍,人民大學教授、法國ICD國際商學院博士生導師陳建,上海交大教育集團明源學院老師卞榮清
  • 趙祖康畢業證書等資料入藏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1月12日電 (記者 許婧)2021年是「中國公路建設先驅」、上海交通大學傑出校友趙祖康誕辰121周年。12日,趙祖康之子,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上海市政府參事趙國通在《趙祖康傳》出版座談會暨趙祖康文獻捐獻儀式現場,向上海交大捐贈趙祖康1922年交通大學畢業證書;捐贈物品中還有橋梁大師茅以升、建築大師林同炎親筆書信等重要文獻實物。
  • 【網絡媒體走轉改】傳承與發展——西安交大老教授們憶西遷精神
    當時最年輕的教授,能源動力科學家陳學俊將上海的房產交公,舉家西遷,因為「既然去西安紮根,就不要再為房子而有所牽掛,錢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計較」。  「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就背上行囊去哪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15位老教授之一、如今84歲高齡的西安交大材料學院退休教師胡奈賽憶起當年,仍是激情滿懷。
  • 在「南甜北鹹」的背後是中國南北經濟的經濟差距,令人羨慕不已
    儘管「南甜北鹹」這個詞有點籠統,但他也非常中肯,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浙北、蘇中、蘇南、江南城市,這些地區的人用「嗜甜如命」來形容他,毫不誇張。特別是在上海,零食、飲料都是甜的,烹飪時要放兩勺糖,真是令人驚訝,市場上有一種說法,在上海需要糖來製造「毛血旺」。
  • 上海交大師生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他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我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的指示精神,在上海交大師生中引發熱議。
  • 交大付世曉教授當選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
    交大付世曉教授當選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 日前,挪威技術科學院(Norges Tekniske Vitenskapsakademi)發布了2020年新增院士名單,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