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嫦娥五號成功上天「挖土」。曾因技術難度太大,不被看好的中國「探月工程」,在全世界共同矚目下,為自己「正了名」。
(圖源網絡)
同樣起步晚的恆大汽車,也在質疑聲中,試圖朝新能源汽車的浩瀚宇宙,發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探月工程」。近日,恆馳1路跑曝光,內飾等更多細節也接連公布,速度之快、顏值之高、內飾之美,再次刷新了新能源汽車未來能夠企及的高度。
歷經「繞」、「落」,嫦娥走到了「回」的第三個階段;幸運的是,恆馳也正沿著既定的三個階段目標,不斷奮力前行。
恆馳1路跑
Step 1:換
以資本換技術,拿下全產業鏈話語權
核心技術是決定車企成敗的關鍵。2019年,恆大以「資金換技術、技術換時間」的策略,通過大手筆的併購與整合,恆大在3.0底盤構架、整車研發製造、動力總成、輪轂電機等多個方面,迅速擁有了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
許家印與Johann HOFER為恆大德國hofer動力科技公司揭牌
同時,恆大還重點深化了對工程技術、設計、零部件供應鏈等領域的布局,包括:與MAGNA、EDAG、FEV等全球多家汽車工程技術龍頭強強聯手;與15位全球頂級設計大師組建「設計天團」,與博世、大陸、採埃孚等世界前110家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建立聯盟,從而確保恆馳的一流品質。
經過一系列「買買買」、「圈圈圈」、「合合合」,恆大打通了從車型研發,從核心零部件生產到整車裝配的產業鏈閉環,一舉拿下造車全產業鏈的最高話語權。
Step 2:研
組建科研團隊,構築技術生態護城河
作為跨界者,許家印以資本優勢入局來勢洶洶,外界不時充斥著質疑之聲。如今,隨著恆馳1路跑、背後科研團隊曝光,以及內飾等更多細節的亮相,人們對於恆大「假造車」的質疑已然不攻自破。
的確,造車技術不能光靠「買買買」,車間主任出身的許家印自然深諳此道。但靠買技術來奠定研發基礎,再通過建立自己的科研團隊,讓行業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們來應用整合,卻是成效顯著的,恆馳1的飛速落地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隨著近日許家印在深圳、上海兩地考察,恆大汽車全球研究總院共計3200名科研人員的技術天團被曝光。不僅在電池研發這一核心技術上擁有李浚秀、小澤和典、芳尾真幸等國際知名電池科學家,在其他領域恆大同樣招攬了頂尖的專業人才,如動力研究院院長徐性怡、整車技術研究院院長伍戰平等,都是老牌車企的技術專家。
「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背後凝聚著無數科研心血。有了業內其他車企無法比肩的科研實力,恆大便可以為恆馳構建起一道難以撼動的技術生態護城河,從而為恆馳提供強大的源動力支撐。
全球首創超大三聯屏
Step 3:產
高端智造基地,賦能提質降本增效
隨著特斯拉售價一降再降,「性價比」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中的殺傷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一眾造車新勢力還在發愁量產,許家印卻早已意識到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為了在「量產」階段擁有更大的市場定價權,恆大在生產製造環節下足苦工。近日已全面啟動試生產的上海、廣州生產基地,全部按照工業4.0標準打造,以世界最先進的裝備、工藝和智能製造實現生產效率、產品合格率及品質的大幅提升,確保恆馳擁有巨大的成本優勢。
不止於此,恆大還制定了龐大,產能目標,按規劃恆大2025年產銷將達到100萬輛、2035年產銷500萬輛,以規模化生產促進成本的大幅降低。
恆大汽車生產基地車身車間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地球,我國將成為全世界第3個採集月球樣本的國家。儘管起步晚,中國仍然憑藉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獲得了世界航天領域中絕對的話語權。
而致力於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新能源汽車集團的恆大,預計將於明年下半年正式開啟「量產時刻」,進入關鍵的「收官」一戰。屆時恆馳能否帶來行業格局的改變?答案將很快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