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出版後,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也成為了這麼些年來的暢銷書。但是,在《活著》發行的時候,很多的批判家認為,《活著》的內容很誇張,也有很多人說餘華只是個二流作家,《活著》之所以暢銷,也只不過是在煽動人們的情緒。
很多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都會對現實進行一定程度的誇張和修改。當我們讀完《活著》,你會發現《活著》的特殊性:這部小說確實很誇張,但人們還能夠被它打動。
餘華情感的把控
《活著》這本書無疑是慘烈的,當福貴身邊的人都死的一個都不剩,只有一頭瘦骨嶙峋的老牛陪著福貴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難道就真的是因為「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那跟沒有靈魂,行屍走肉的活著有何區別?
我想像不出一個人在經歷了那麼多不幸以後,該以什麼樣的姿態活下去!可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活著,去獨自面對人間的一切苦難,有時候我在想,人到底要絕望到哪一種程度,才會有主動放棄生命的念頭?死當然簡單,獨自活著卻是需要勇氣的!
所以,餘華對傳統社會的人文及情感,把握得還是非常到位的。無論是小說中的人物心理,還是人物的行為活動,都非常貼近現實生活,我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這樣的人,他們就好似我們的鄰裡。所以說,雖然故事是誇張的,但情感卻是萬分的真實。
當然,更為重要的就是「活著」的這種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福貴經歷中的任何一個坎坷,那幾乎就活不下去了,就沒有下文了。而《活著》中,福貴在經歷了中國當代幾乎所有的歷史變遷後,在歷經了種種苦難後,最終還是努力地活了下來,這真的是一種可歌可泣的精神。
正如餘華在小說中的一句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而所謂的「活著」,其實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訴求,人們渴望活下去。
《活著》一個時代的寫照
什麼能夠代表一個時代?——文學藝術。文學藝術是一個時代的寫照,而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又往往來源於大眾生活,《活著》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因為它的故事起於人民百姓,所以它自然而然地代表了那個時代。
福貴就好像一個歷史活化石,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當代中國的諸多歷史變遷。很多讀者之所以對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作家餘華將中國當代的歷史事件,都融合到了主人公福貴身上。
所以說,《活著》誇張嗎?誇張是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像福貴這樣一個經歷這麼多,最後又倖存下的人;不誇張的是,主人公福貴的經歷,絕不是那個時代最悲慘的一個,因為他起碼還「活著」。
你有沒有認真想過「活著」的意義?
我們每天都在「活著」,但是你真正想過你活著的意義了嗎?在《活著》的最後,餘華給了你答案。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書中的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著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困頓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著》。
閱讀過《活著》,你就會對命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人性深處的生的意志能把苦難化成一種力量,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人的主觀能動總能發揮出巨大能量。
在大時代面前,每一個人都很渺小,死得容易,活著卻不簡單。在苦難中每個人身上迸發出的強大生命力,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當「好好活著」成為一種信念,一種支撐,一種向往時,沒有任何苦難可以把人壓倒,儘管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平凡,弱小得如同一隻稻草。
對於「福貴」來說,至親至愛活著的時候,他有希望,生命的力量在於此;至親至愛死去的時候,他有回憶,生命的力量也在於此。
好好活著,是一種責任;好好活著,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
《活著》,是一本值得每個成年人用一生來讀的書。很多人第一遍看完,會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小說,但第二遍看完時,就會對某些情節感同身受。
現在只需要一包煙的錢,你就可以領略「活著」的意義:既然要活著,就要好好地活下去,這就是活著的意義!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