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描述福貴的內容竟是如此,為什麼人們還能被他感動?

2020-12-23 吳阿靜1

餘華的《活著》出版後,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也成為了這麼些年來的暢銷書。但是,在《活著》發行的時候,很多的批判家認為,《活著》的內容很誇張,也有很多人說餘華只是個二流作家,《活著》之所以暢銷,也只不過是在煽動人們的情緒。

很多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都會對現實進行一定程度的誇張和修改。當我們讀完《活著》,你會發現《活著》的特殊性:這部小說確實很誇張,但人們還能夠被它打動。

餘華情感的把控

《活著》這本書無疑是慘烈的,當福貴身邊的人都死的一個都不剩,只有一頭瘦骨嶙峋的老牛陪著福貴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難道就真的是因為「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那跟沒有靈魂,行屍走肉的活著有何區別?

我想像不出一個人在經歷了那麼多不幸以後,該以什麼樣的姿態活下去!可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活著,去獨自面對人間的一切苦難,有時候我在想,人到底要絕望到哪一種程度,才會有主動放棄生命的念頭?死當然簡單,獨自活著卻是需要勇氣的!

所以,餘華對傳統社會的人文及情感,把握得還是非常到位的。無論是小說中的人物心理,還是人物的行為活動,都非常貼近現實生活,我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這樣的人,他們就好似我們的鄰裡。所以說,雖然故事是誇張的,但情感卻是萬分的真實。

當然,更為重要的就是「活著」的這種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福貴經歷中的任何一個坎坷,那幾乎就活不下去了,就沒有下文了。而《活著》中,福貴在經歷了中國當代幾乎所有的歷史變遷後,在歷經了種種苦難後,最終還是努力地活了下來,這真的是一種可歌可泣的精神。

正如餘華在小說中的一句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而所謂的「活著」,其實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訴求,人們渴望活下去。

《活著》一個時代的寫照

什麼能夠代表一個時代?——文學藝術。文學藝術是一個時代的寫照,而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又往往來源於大眾生活,《活著》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因為它的故事起於人民百姓,所以它自然而然地代表了那個時代。

福貴就好像一個歷史活化石,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當代中國的諸多歷史變遷。很多讀者之所以對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作家餘華將中國當代的歷史事件,都融合到了主人公福貴身上。

所以說,《活著》誇張嗎?誇張是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像福貴這樣一個經歷這麼多,最後又倖存下的人;不誇張的是,主人公福貴的經歷,絕不是那個時代最悲慘的一個,因為他起碼還「活著」。

你有沒有認真想過「活著」的意義?

我們每天都在「活著」,但是你真正想過你活著的意義了嗎?在《活著》的最後,餘華給了你答案。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書中的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著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困頓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著》。

閱讀過《活著》,你就會對命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人性深處的生的意志能把苦難化成一種力量,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人的主觀能動總能發揮出巨大能量。

在大時代面前,每一個人都很渺小,死得容易,活著卻不簡單。在苦難中每個人身上迸發出的強大生命力,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當「好好活著」成為一種信念,一種支撐,一種向往時,沒有任何苦難可以把人壓倒,儘管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平凡,弱小得如同一隻稻草。

對於「福貴」來說,至親至愛活著的時候,他有希望,生命的力量在於此;至親至愛死去的時候,他有回憶,生命的力量也在於此。

好好活著,是一種責任;好好活著,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

《活著》,是一本值得每個成年人用一生來讀的書。很多人第一遍看完,會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小說,但第二遍看完時,就會對某些情節感同身受。

現在只需要一包煙的錢,你就可以領略「活著」的意義:既然要活著,就要好好地活下去,這就是活著的意義!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餘華在《活著》自序中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告訴他,他的自私和高尚是多麼突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了解自己的過程也是了解世界的過程,只不過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是一個長期和痛苦的過程。於是餘華用不斷的寫作,逐漸地打開心扉,使自己與書中的人物進行近距離的親密交談。
  •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餘華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活著》:福貴比任何人都有過世的原因,為何卻始終好好活著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萬事萬物而活著。——餘華《活著》它是餘華在書裡提及的一段話,關鍵的大約還是"人便是要活著"吧。《活著》一書敘述了村裡人福貴悽慘的村裡人遭受。他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寶,總算賭光了祖業,一無所有。
  • 餘華《活著》中福貴的父親最後的話有什麼含義
    一、《活著》內容簡介《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二、《活著》代表的人的生存意義在1998年的一次訪談中,餘華先生說:「我見到的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了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著。」這句話指出了一個事實,作出了一個判斷。 一個事實:福貴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然而他活著。
  • 餘華《活著》:福貴用他的8次不幸,告訴了我們3個人生真相
    福貴賭錢輸了家裡的老宅子和一百多畝地,他爹徐老爺子為了給他還債,把家裡的地契和房契換成了3擔銅錢,讓他挑著去城裡還債,十幾裡路,福貴扛的肩膀都滲出了血,龍二見了他說:「福貴,你這是自討苦吃,換成銀元多省事!」
  • 《活著》裡福貴的親人都走了,後半生又很悽慘,他活著有何意義?
    《活著》是一部關於人類生命哲學的啟示錄:在迷茫時找到活著的方向,在絕望時看到活著的希望。 它是一部蘊含血與淚的作品,講述了一個中國農民福貴的苦難人生,體現出餘華一以貫之的創作主題,即對人類苦難命運的關注。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時過境遷的仝卓感悟餘華的《活著》,網友為什麼堅決不買帳
    最近仝卓手持餘華的小說《活著》的一張照片走紅網絡,上了微博熱搜。針對仝卓的感慨,網友毫不留情,決不買帳。首先,仝卓說的感悟,令人浮想聯翩。這個感悟是一個泛稱,具體感悟什麼內容,卻值得三思。因為高考造假而身敗名裂,並且牽出一大串的人物。
  • 福貴死了5位親人依然活著,人為什麼活著?餘華這樣告訴你
    一直覺得餘華是一個冷靜到近乎「殘忍」的作家,在他多數的作品裡,充斥著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苦難和死亡,以旁觀者的角度平靜地敘述悲慘的故事,不添加任何渲染,比如《活著》裡,福貴對書中的「我」講述親人的相繼離逝時,語調也是很平和的,仿佛在說一個不相關的他人的故事,巨大的苦難卻一下下凌遲著讀者的內心,不忍卒讀。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餘華《活著》: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確實如此嗎?
    一本讓千千萬萬人看到絕望的書,卻被作者餘華解釋道: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那麼,確實如此嗎?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
  • 餘華:《活著》就是活著,又不僅僅是活著!
    活著,人為什麼活著?人依靠什麼活著?人究竟要怎麼活著?關於活著的命題和思考,估計據人生誕生以來,就一直存續著!人類越複雜,思考越重要,回歸人類三個最原始的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窮盡一生書寫答案。
  •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呢?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活著》:擁有的都是僥倖,失去的才是人生
    每當對生活感到困苦的時候,我都喜歡重溫一遍餘華的經典小說《活著》,喜歡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種細微情感,和對世界的客觀態度。活著,是個很宏大又很沉重的話題。「活著」和「生活」最大的區別就是——「活著」天然帶著隱忍和沉重,而「生活」就顯然美好和明朗的多。人如其名,「福貴」是個地主的兒子,家有百畝良田卻不務正業,愛賭愛票。妻子家珍屢勸無果後帶著女兒鳳霞離開了他,當夜,福貴輸光所有家產氣死父親,被迫靠變賣母親首飾租間破屋過活。
  • 「《活著》寫這麼慘,讀者受得了嗎」?20年後,餘華:完全沒問題
    這20年間,餘華對自己作品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此前,在一次電視採訪中,主持人跟餘華談到了《活著》這本書,當討論到書中的內容「悲劇過重」這個問題時,餘華說道:「我在寫《活著》時,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寫成這樣,其實最開始根本不是這樣構思的,但是後來我發現,讀者們對於苦難的心理承受能力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電影版《活著》,在小說原有基礎上做了藝術上的加工,在影片結束後,不至於讓人感覺到絕望,給了老人富貴一個旁觀者能接受的結局。但是,翻看小說原著,總有讀者埋怨餘華太狠了,太能折磨人了,如何狠下心如此對待一個孤老頭,讓他自己親手送走了每一個自己的親人。小說的結尾,老人富貴對老牛說,「今天友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更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
  • 《活著》:透過福貴從富貴到貧窮,再到形單影隻,餘華想說什麼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這部小說讓餘華獲得了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據餘華說,小說的靈感來自於他聽過的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裡的老黑奴經歷了苦難的一生,家人都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這首歌讓餘華萌生了寫一篇小說的想法,這也就有了《活著》裡福貴的悲慘人生。
  • 餘華《活著》:人生能有幾次荒唐?幾個幸好?誰活成了福貴?
    作者:清風自有明月照序言:餘華生於1960年的浙江杭州,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成為了「先鋒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曾被評選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 《活著》:福貴看到龍二被槍斃,為什麼慶幸他和他爹是敗家子
    《活著》:福貴看到龍二被槍斃,為什麼慶幸他和他爹是敗家子《活著》是餘華老師創作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流傳至今的熱門小說。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就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活著》的主人公名字叫做福貴,圍繞福貴展開的故事可以說真的非常悲慘。
  • 餘華《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越早明白越好
    關於《活著》《活著》是我國著名作者餘華,當時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故事:餘華曾經不經意間聽到一首歌叫《老黑奴》,歌詞的大意講的是一個老黑人奴隸一生的苦難,親人們一個個離他走去,但是他不曾抱怨,依舊熱愛生活,好好地對待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