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寫這麼慘,讀者受得了嗎」?20年後,餘華:完全沒問題

2020-12-23 歷史sir123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這是餘華的小說《活著》中的一段文字,簡短的一句話,卻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年邁的福貴,牽著他的老牛,伴隨著夕陽,一步一步地走下地平線。

小說完結,一生落幕。讀者們在合上書頁後,內心大都悵然若失。

1991年,32歲的餘華還是一個窮酸的作家,他為了追求自己的作家夢,住在北京一個9平米大的屋子裡,奮筆疾書的創作。

1992年,小說《活著》完稿,但當時卻幾乎沒有一家雜誌社願意發表。後來,張藝謀想要把《活著》拍成電影,為此,他向餘華問了一個很犀利的問題:「《活著》寫得這麼慘,而且一慘到底,你覺得觀眾受得了嗎?」

此時的餘華沉默半晌,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20年後,孟京輝想要把《活著》拍成話劇,然後他問了一個跟當年張藝謀一樣的問題:「《活著》寫得這麼慘,而且一慘到底,你覺得觀眾受得了嗎?」

這一次,餘華卻胸有成竹地告訴他:「完全沒問題!」

這20年間,餘華對自己作品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

此前,在一次電視採訪中,主持人跟餘華談到了《活著》這本書,當討論到書中的內容「悲劇過重」這個問題時,餘華說道:

「我在寫《活著》時,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寫成這樣,其實最開始根本不是這樣構思的,但是後來我發現,讀者們對於苦難的心理承受能力,遠遠比我想像中的要強。」

正因為如此,在面對孟京輝顧慮時,餘華才會認為,這麼多年過去了,讀者們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人們依然在追捧《活著》,這說明自己低估了讀者和觀眾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孟京輝看到餘華如此胸有成竹,於是不再猶豫,毅然決然地將《活著》這本經典著作,原汁原味地呈現在了話劇舞臺上。孟京輝曾經說過:「我前前後後把《活著》讀了3遍,最開始對於翻拍這件事,我是打退堂鼓的,因為我覺得這部小說太強大了,我很難招架得住。」

在話劇籌備期間,孟京輝直接購買了200多本《活著》,給劇組的工作人員人手發了一本。最終,這部由孟京輝執導,黃渤、袁泉等主演的話劇版《活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餘華更是表示,自己第一次看話劇版《活著》時,激動地落下了眼淚。

餘華在《活著》中向讀者呈現出的內容,被孟京輝稱之為「悲憫的幸福感」。事實的確如此,人生的本質,本來就是悲劇性的,每個人最後都要走向生命的盡頭,就像餘華自己說的那樣:「小說中描寫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我們如今的生活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活著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接受《活著》中的苦難,是因為他們早已參透了生命的真諦:你或許很難改變他,但你也可以選擇去享受它。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從出版至今,《活著》的銷量已經突破了2000萬冊,並且獲得了無數榮譽,影響了中國幾代人。我第一次讀《活著》,還是上高中的時候,大學之後我又陸陸續續讀了2遍,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尤其是在內心受到挫折時讀一讀,心中就會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油然而生。

書中,福貴悲慘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從嗜賭如命的闊少爺到氣死親爹的破落戶,再到被國民黨抓壯丁, 母親、妻子、兒女、外孫相繼去世,最後只剩福貴一人和一頭牛相依為命。但即使命運對他如此不公,福貴卻依然選擇堅強地活著。

通過《活著》,餘華向我們展現了生活的殘酷無情,同時也向我們傳遞了生命的自強不息。正因為如此,《活著》才能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讀懂了《活著》,也就讀懂了人生的意義。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如果你覺得人生艱難,那麼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活著》

25周年精裝紀念版全書,現在只需要28元,兩包煙錢,就能讓你在閱讀中豁然開朗更加通透,明白人生的意義,也知道該怎樣才能更好地活著。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確實如此嗎?
    一本讓千千萬萬人看到絕望的書,卻被作者餘華解釋道: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那麼,確實如此嗎?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
  • 《活著》餘華:寫死了所有親人,為何要費盡心機告誡世人「活著」
    《活著》餘華:寫死了所有親人,為何要費盡心機告誡世人「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被譯成20多種語言,暢銷了全世界。一雙兒女、妻子、女婿、外孫,誰能經手的住所有的親人全部離自己而去呢,但是福貴沒有傷痛沒有尋死而是坦然的去接受這一切,那些悲傷體會全是讀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讓人讀來有種難受的窒息的感覺。用《活著》作為標題我想就是為了告訴讀者:只有活著才是最重要的,無論用什麼方式,只要能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餘華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如果福貴懂得珍惜,他也不至於一無所有,即便沒有賺錢能力,守著祖產過日子,也不會過得太慘。福貴在家產敗落後,才開始悔恨和自責,從這方面來看也不是壞事,但代價太大。
  • 餘華:《活著》就是活著,又不僅僅是活著!
    作家餘華,直接用活著作書名,用他的思考,用他筆下的故事,引發了讀者更深更廣層次上關於活著的思考。閱讀《活著》是殘忍的,餘華用「上帝視角」,像「非人類」見證者,不遺餘力地展示生存的苦難,禍不單行還雪上加霜。人生沒有最苦,只有更苦,不到生命盡頭,誰也不知道這段人生會有多長?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電影版《活著》,在小說原有基礎上做了藝術上的加工,在影片結束後,不至於讓人感覺到絕望,給了老人富貴一個旁觀者能接受的結局。但是,翻看小說原著,總有讀者埋怨餘華太狠了,太能折磨人了,如何狠下心如此對待一個孤老頭,讓他自己親手送走了每一個自己的親人。小說的結尾,老人富貴對老牛說,「今天友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更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
  • 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在一次採訪中,王朔曾毫不留情面地這樣評價餘華:"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
  • 餘華《活著》隱藏的兩個真相:電影的皮影人,小說人本性的孤獨
    餘華的作品擁有自己的風格,不與其他作家而重疊和影響,餘華式的風格就像一個印章一樣個性獨特,他的作品被翻譯或者被改變為電影完全的適合度很高,編劇很喜歡。孤獨的反思我們要看清楚《活著》電影中充滿寓意的「皮影人」,就得從落單的孤獨開始講起。
  • ...在融合和創新中邁向經典——重讀《活著》並論餘華的文學史意義
    值得指出的是,餘華作品雖然暢銷,但卻沒有任何人質疑它們的純文學性質,幾乎所有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都將餘華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對其文學地位予以較高評價。可以說,《活著》和餘華已經構成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一個頗為特別的文學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餘華還處在創作的盛年,《活著》問世也只有20多年時間,但對這部正在經典化過程中的作品進行重讀,並對餘華的文學史價值進行深入探究卻很有必要。
  • 餘華《活著》描述福貴的內容竟是如此,為什麼人們還能被他感動?
    餘華的《活著》出版後,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也成為了這麼些年來的暢銷書。但是,在《活著》發行的時候,很多的批判家認為,《活著》的內容很誇張,也有很多人說餘華只是個二流作家,《活著》之所以暢銷,也只不過是在煽動人們的情緒。很多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都會對現實進行一定程度的誇張和修改。
  • 餘華:我寫《兄弟》是為了從理想的困惑來審視現實的無奈!
    餘華把中國40年社會轉型紀事史,寫進了《兄弟》,讓讀者在這本書中感受中國從文化大革命到經濟蓬勃發展對中國百姓的大影響,沉湎醉心於文化大革命和市場經濟的百姓的精神狀態。這是一部國內和國際都享有盛譽的小說,因此,為了積累鄉村文學寫作的素材,值得一看。
  • 《活著》的作者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他經歷了什麼?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優秀代表作之一,也是人們最為熟悉的一本著作,餘華因這部小說在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18年9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2018年10月19日,獲得了"中國版權金獎"——"作品獎"。
  • 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有位哲人說過,活著有三個層次,即「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餘華的《活著》 , 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苦難的一生。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福貴因嫖娼賭博而敗盡家產,他也由闊少爺淪為窮人。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餘華的《活著》算得上是純文學作品中的暢銷書了,僅2018年售出200萬冊!張藝謀可以說是《活著》的伯樂,他是《活著》的第一個讀者。2019年4月18日,第13屆作家榜名單發布,劉慈欣憑藉著大火的科幻小說《三體》,以版稅1800萬斬獲第一,第二就是餘華《活著》,版稅高達1550萬,餘華憑藉已經出版26年的小說《活著》躺賺。《活著》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
  • 《活著》:當富貴失去所有親人,活著的意義是啥?餘華這樣解釋
    莎士比亞的經典獨白中直白的講到了我們現在到底是活著還是不活做出了解釋,我們不禁深思一個問題,達爾文也在《進化論》當中給出了「適者生存」的生物學解釋。正當人逐漸脫離低級生物的時候,「活著」就被定義成了一個哲學問題。於是,作家餘華通過了富貴這個人物給了我們啟迪:人本身就是為了自己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外界的一切事物所活著。
  • 餘華《活著》:人生雖苦,但人間值得,這3個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餘華寫盡了沉重的悲劇,筆調卻樸素簡潔。《活著》一共9次提到了死亡,父親氣得身亡;家裡一貧如洗,母親病亡;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一雙兒女,女兒鳳霞不幸變成啞巴,真正的悲劇漸次上演。即便過去了10年,在我們意識裡,我們大多認為福貴應該也是悲痛的、崩潰的才對,畢竟任誰都受不了那麼大的苦難,但作者見到的福貴卻不是那樣的。時間是最好的良藥,也許福貴在痛定思痛後才生發出了「活著」的意念。此時的福貴儼然是一個英雄,「活著」的意志,成為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奪走的閃光的東西。
  • 1994年,張藝謀拍了一部被禁26年的電影,卻讓作者餘華賺了1550萬
    陳虹是個關鍵人物,她一直很支持餘華的寫作,和他一起住在9平方米的出租房裡,而餘華也一直專心於自己的寫作中。然而,餘華創作《活著》時,寫了一年後發現自己遇到了瓶頸,餘華無從下筆,而在妻子陳虹的建議下改用第三人稱敘述,思路大開,裡面的人物塑造順暢無比,經常寫著寫著自己就被感動哭了。
  • 時過境遷的仝卓感悟餘華的《活著》,網友為什麼堅決不買帳
    最近仝卓手持餘華的小說《活著》的一張照片走紅網絡,上了微博熱搜。針對仝卓的感慨,網友毫不留情,決不買帳。首先,仝卓說的感悟,令人浮想聯翩。這個感悟是一個泛稱,具體感悟什麼內容,卻值得三思。因為高考造假而身敗名裂,並且牽出一大串的人物。
  • 餘華自認不是高產作家 「我不夠勤奮,也沒那麼多東西可寫」
    談高產:「我不是一個勤奮的作家,也沒有那麼多東西可寫」很多人說餘華不是一個高產作家,不過,周樂穠說這就是他喜歡餘華的原因。「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一看就把人給嚇壞了。我有時想,寫那麼多幹嗎呢,讀者能讀得完那麼多嗎?而你就一二十本書,我全部買來了,不用擔心還有沒有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