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這是餘華的小說《活著》中的一段文字,簡短的一句話,卻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年邁的福貴,牽著他的老牛,伴隨著夕陽,一步一步地走下地平線。
小說完結,一生落幕。讀者們在合上書頁後,內心大都悵然若失。
1991年,32歲的餘華還是一個窮酸的作家,他為了追求自己的作家夢,住在北京一個9平米大的屋子裡,奮筆疾書的創作。
1992年,小說《活著》完稿,但當時卻幾乎沒有一家雜誌社願意發表。後來,張藝謀想要把《活著》拍成電影,為此,他向餘華問了一個很犀利的問題:「《活著》寫得這麼慘,而且一慘到底,你覺得觀眾受得了嗎?」
此時的餘華沉默半晌,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20年後,孟京輝想要把《活著》拍成話劇,然後他問了一個跟當年張藝謀一樣的問題:「《活著》寫得這麼慘,而且一慘到底,你覺得觀眾受得了嗎?」
這一次,餘華卻胸有成竹地告訴他:「完全沒問題!」
這20年間,餘華對自己作品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
此前,在一次電視採訪中,主持人跟餘華談到了《活著》這本書,當討論到書中的內容「悲劇過重」這個問題時,餘華說道:
「我在寫《活著》時,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寫成這樣,其實最開始根本不是這樣構思的,但是後來我發現,讀者們對於苦難的心理承受能力,遠遠比我想像中的要強。」
正因為如此,在面對孟京輝顧慮時,餘華才會認為,這麼多年過去了,讀者們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人們依然在追捧《活著》,這說明自己低估了讀者和觀眾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孟京輝看到餘華如此胸有成竹,於是不再猶豫,毅然決然地將《活著》這本經典著作,原汁原味地呈現在了話劇舞臺上。孟京輝曾經說過:「我前前後後把《活著》讀了3遍,最開始對於翻拍這件事,我是打退堂鼓的,因為我覺得這部小說太強大了,我很難招架得住。」
在話劇籌備期間,孟京輝直接購買了200多本《活著》,給劇組的工作人員人手發了一本。最終,這部由孟京輝執導,黃渤、袁泉等主演的話劇版《活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餘華更是表示,自己第一次看話劇版《活著》時,激動地落下了眼淚。
餘華在《活著》中向讀者呈現出的內容,被孟京輝稱之為「悲憫的幸福感」。事實的確如此,人生的本質,本來就是悲劇性的,每個人最後都要走向生命的盡頭,就像餘華自己說的那樣:「小說中描寫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我們如今的生活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活著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接受《活著》中的苦難,是因為他們早已參透了生命的真諦:你或許很難改變他,但你也可以選擇去享受它。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從出版至今,《活著》的銷量已經突破了2000萬冊,並且獲得了無數榮譽,影響了中國幾代人。我第一次讀《活著》,還是上高中的時候,大學之後我又陸陸續續讀了2遍,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尤其是在內心受到挫折時讀一讀,心中就會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油然而生。
書中,福貴悲慘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從嗜賭如命的闊少爺到氣死親爹的破落戶,再到被國民黨抓壯丁, 母親、妻子、兒女、外孫相繼去世,最後只剩福貴一人和一頭牛相依為命。但即使命運對他如此不公,福貴卻依然選擇堅強地活著。
通過《活著》,餘華向我們展現了生活的殘酷無情,同時也向我們傳遞了生命的自強不息。正因為如此,《活著》才能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讀懂了《活著》,也就讀懂了人生的意義。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如果你覺得人生艱難,那麼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活著》。
25周年精裝紀念版全書,現在只需要28元,兩包煙錢,就能讓你在閱讀中豁然開朗更加通透,明白人生的意義,也知道該怎樣才能更好地活著。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