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把中國40年社會轉型紀事史,寫進了《兄弟》,讓讀者在這本書中感受中國從文化大革命到經濟蓬勃發展對中國百姓的大影響,沉湎醉心於文化大革命和市場經濟的百姓的精神狀態。這是一部國內和國際都享有盛譽的小說,因此,為了積累鄉村文學寫作的素材,值得一看。
《兄弟》有兩部,其實就是兩個時代,前一個是文革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後一個時代就是現在的故事,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慾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天的歐洲。
歐洲要用四百年才能經歷這兩個天攮之別的時代,但是中國用四十年就可以了。兩個兄弟就是連接這兩個時代的紐帶,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天翻地覆,最終他們恩怨交集,自食其果。
一個作家寫久了,他會有一些固定的「人物」或者一些固定的「特徵」出現,而且似乎他寫的每一部書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就像安妮寶貝她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就是穿著棉麻布長裙和白色布鞋的女子,她的好多作品裡的人物描寫外貌時,就是這樣一個打扮。餘華他也是這樣,他真的是對「糞坑」情有獨鍾,《在細雨中呼喊》中孫光明的爸爸喝醉酒掉進糞坑裡死了,《活著》中福貴的爸爸,和《一個地主的死》中的地主都是倚著糞缸死了,《兄弟》中餘華又讓李光頭的親爸李山峰因偷看女人上廁所而掉入糞坑死了。
他還是喜歡用代號來表示一個人,幹什麼的就叫什麼名字,和他前期弱化人物形象,突出細節的寫法,比如用「短頭髮的男人」這樣的代稱相比,他似乎有進步了,起碼他們有姓氏了「餘拔牙」「王冰棍」「童鐵匠」「小關剪刀」。
這部小說好像把從文革開始的現當代文學史裡的重要流派代表作都寫了一遍。看到文化大革命中,兩兄弟的父親宋凡平被紅衛兵打死,媽媽李蘭最後病死,爺爺也老死了,經常欺負他,給他掃堂腿的長髮孫偉,因為反抗剪頭髮,被活活用剃刀殺死。這不就是另一部《活著》嗎?
最後就剩下兩兄弟相依為命了。李光頭憑藉自己天生的經商頭腦,當上了福利廠的廠長,創業失敗後又在破爛裡闖出了一番天地,賣了垃圾西裝,賺了錢又開始投資房地產,商場,洗浴中心,成為了百萬富翁,這不是另一部《創業史》嗎?
後來的李光頭已經不會戀愛了,他縱情聲色,舉辦處美人大賽,演繹一場一場滑稽的鬧劇,間接害死了他的兄弟宋鋼。人們更看重名,看重利,為了錢什麼都可以做,行騙訛詐,不顧倫理,這不是另一部《浮躁》嗎?
餘華的筆還有另一個魔力,有一些情節的荒謬怪誕,就是讓你笑,他的詼諧和黑色幽默是不經意的,往往可以讓你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與前期餘華的《現實一種》《戰慄》短篇小說集冷漠的敘述相比,《許三觀賣血記》《兄弟》,都多了一些溫情,文化大革命是許三觀給妻子送飯那一段,為了躲避檢查的,他總是把菜放在米飯下面,給妻子放哨,衛兵一走,他就讓她快點吃菜。
因此,這本書整體是俾睨了人性的陰暗和心理的變態……它展現的是集體無意識的狂歡。走到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就當那個時代所發生過的一切,都沒發生過吧。與其從理想出發去審視現實,不如從實際出發去追我們的夢直到天涯。#餘華#
現在餘華作品集《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吶喊》只需85元就體會餘華的4部作品,一本也就20元,還不夠一頓飯錢。你還可以在書中收穫更多,這些收穫,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