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所有小說中,為什麼我最喜歡《兄弟》,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

2021-01-08 榮振環

我讀過餘華的所有書。餘華總是能夠最質樸的語言,抓住讀者的心,讓人能夠跟著他走進不同的時代,感受不同時代下人物的命運。

《兄弟》這個作品是餘華目前為止最為滿意的作品,也是我最為喜愛的作品。

這部作品主角是兩個兄弟,背景是兩個時代。

這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後出生的小說,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

後一個是現在的故事,那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慾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天的歐洲。

兩個時代,兩個兄弟與時代的抗爭,最後是不同的命運。

說說書中的人物

本書的人物更為立體:

1、李光頭,一個從小不學無術,沒事和電線桿、木板凳發生關係的小流氓,在文革時代,被誰都看不起,後來還偷看女生上廁所被遊街,結果,進入新時代,卻遊刃有餘,成為當地首富。

2、宋鋼,李光頭的異姓兄弟,因為家庭重組,在舊時代和李光頭一起克服萬難,有一段相互扶持的成長經歷,老實、帥氣、會織毛衣、會幹家務,用李光頭的話說,除了生孩子不會,女人做的事都會做,在之前那個時代,被林紅看上,但進入新時代,卻被時代所拋棄。他的軟弱和對兄弟及家庭的謙讓,讓他成為新時代的悲劇。

3、李蘭,李光頭的媽媽,因丈夫偷看女生上廁所而淹死的經歷,讓她一直抬不起頭來,一直軟弱,直到遇到宋凡平,宋鋼的爸爸,他們經歷過短暫的幸福時光,宋凡平給她無限的能量,以至於後來宋凡平死後,她可以昂起頭,承認自己是宋凡平的妻子,是「地主婆」,她對紅衛兵的一句話:打夠了嗎,打夠了我可以走了。無限強大。宋凡平死後,她17年不洗頭,她用行動表達了對自己第二任丈夫的愛和感恩。

4、宋凡平,宋鋼的爸。那個時代,最牛的男人和最牛的父親。陽光、積極、美麗人生。

在文革被批鬥的情況下,宋凡平用一個個行動讓我們感受什麼是「陽光爸爸」。胳膊被打脫臼,他跟孩子說,是他讓一隻胳膊歇一會;腫了起來,他說,這個胳膊偷懶不幹活造成的;紅衛兵把家砸了,他和孩子們一起打掃;紅衛兵把筷子折了,他送外面找樹枝跟孩子們說,這是古人用的筷子……,他為了對妻子的一個承諾,冒險逃出來去接妻子,路上被活活打死,這個男人,生錯了時代,但是卻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一抹光輝。

5、林紅,劉鎮一枝花,當地最美的女人,被李光頭看了屁股,被李光頭無恥的追求,最後選擇了宋鋼。宋鋼是那個時代,擇婿的理想標準,在工廠上班,老實、無不良嗜好,人高馬大;而李光頭,偷看女廁所,那就基本上是十惡不赦的大流氓了,估計誰家都不會把女兒嫁個他,更何況林紅對李光頭充滿嫌棄。

可是,進入新時代,財富成為衡量一個人的第一標尺,被生活所迫的林紅,動搖了。所以,她才和李光頭有了人生中極其複雜的三個月。

最後兩個在尋歡做愛,而宋鋼卻一個人臥軌自殺。

這就是人世間,有一個人走向死亡,可是無限眷戀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兩個人尋歡作樂,可是不知道落日的餘暉有多麼美麗。

從時代背景去理解兄弟

可以說,在兩個時代,兩個兄弟的命運因為一個女人的連接,產生的巨大的扭轉和瓜葛。

從時代跨度看兩個兄弟和一個女人的變化,你也許更能夠理解兄弟,理解時代在每個人身上的烙印和作用。

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四百年間的動蕩萬變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

聯結這兩個時代的紐帶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地天翻地覆,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餘華說,「起初我的構思是一部十萬字左右的小說,可是敘述統治了我的寫作,篇幅超過了四十萬字。」

寫作就是這樣奇妙,從狹窄開始往往寫出寬廣,從寬廣開始反而寫出狹窄。這和人生一模一樣,從一條寬廣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從一條羊腸小道出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

所以耶穌說:「你們要走窄門。」他告誡我們,「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林華說:無論是寫作還是人生,正確的出發都是走進窄門。不要被寬闊的大門所迷惑,那裡面的路沒有多長。

所以,看兄弟這本書,我們可以感受四十年人的變化、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變化,基於變化的視角卻理解親情和愛情以及人的價值觀,我們似乎更能理解,作為人,該如何正確地活著。這也許是《兄弟》即《活著》之後,賦予人生的一大意義。

延伸閱讀:

名著金句撈,莎士比亞的《奧賽羅》,「黃先生」可讀讀10大金句

名著金句撈,一生必讀的經典《伊索寓言》,短小的故事蘊含大道理

名著金句撈,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15大金句勸人,句句扎心

名著金句撈,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品讀書中10大金句

名著金句撈,讀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品讀16大實用金句

相關焦點

  • 聽餘華談《兄弟》: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仍拒絕負面評價
    【編者按】近日,作家餘華推出了新作《文學或者音樂》,一本閱讀與音樂筆記。讀者們更加期待的是,餘華的新長篇小說什麼時候能面世。而他之前的幾部長篇小說都引發了爭議,比如《第七天》與《兄弟》。在南京大學副教授但漢松(微博名:洛之秋)的新書《以讀攻讀》中,有一篇文章談及餘華自己如何評價《兄弟》。
  • 餘華:我寫《兄弟》是為了從理想的困惑來審視現實的無奈!
    餘華把中國40年社會轉型紀事史,寫進了《兄弟》,讓讀者在這本書中感受中國從文化大革命到經濟蓬勃發展對中國百姓的大影響,沉湎醉心於文化大革命和市場經濟的百姓的精神狀態。這是一部國內和國際都享有盛譽的小說,因此,為了積累鄉村文學寫作的素材,值得一看。
  • 餘華:文學到底給予我們什麼
    即將邁入耳順之年的餘華,至今仍然有著從書架上找書閱讀的習慣。對於年近60的他,有時候找書花費的時間遠比讀書花費的時間要多,他就一直在思考,讀書和文學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近日餘華的一場講座中,他給了我們答案。
  • 餘華自認不是高產作家 「我不夠勤奮,也沒那麼多東西可寫」
    近日,惠人書友會發布了一篇與作家餘華的對話,在惠人書友會會長、作家周樂穠與餘華的對話中,餘華詳細解釋了自己為什麼不當高產作家,也分享了很多對魯迅作品及對莫言創作的一些看法。談高產:「我不是一個勤奮的作家,也沒有那麼多東西可寫」很多人說餘華不是一個高產作家,不過,周樂穠說這就是他喜歡餘華的原因。「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一看就把人給嚇壞了。我有時想,寫那麼多幹嗎呢,讀者能讀得完那麼多嗎?而你就一二十本書,我全部買來了,不用擔心還有沒有遺漏。」
  • 餘華《活著》隱藏的兩個真相:電影的皮影人,小說人本性的孤獨
    我喜歡《活著》,因為《活著》的電影拍得好,小說更是讀不到盡頭,書裡有種人生的味道吸引著我:現實、心理描寫物質化,生命歸於樸實。每當小說裡坎坷要降臨的時候,天下大靜,文字任何細微之處都優越於我此時的內心思考,這種感覺就只在《活著》小說裡經歷過,而電影也隱藏另一個樹洞式「皮影人」。
  • 時過境遷的仝卓感悟餘華的《活著》,網友為什麼堅決不買帳
    最近仝卓手持餘華的小說《活著》的一張照片走紅網絡,上了微博熱搜。針對仝卓的感慨,網友毫不留情,決不買帳。首先,仝卓說的感悟,令人浮想聯翩。這個感悟是一個泛稱,具體感悟什麼內容,卻值得三思。因為高考造假而身敗名裂,並且牽出一大串的人物。
  • 《活著》餘華:寫死了所有親人,為何要費盡心機告誡世人「活著」
    可以說這本小說作者為這本書在中國、韓國、日本、英國的出版分別寫了序言,每一篇都是對這本《活著》和自己的活著的一次思考,讓人還沒看書就被巨大的吸力拽進了正文。《活著》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原來就是一個不愁吃穿的少爺,但他好賭,隨後由於賭就賠上了自己的家產,因此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 從默默無聞的縣城牙醫,到年收入1550萬,餘華娶二任妻子後開掛
    ——餘華《活著》有人說餘華的文字冷靜裡透著力度,就像一把泛著銀光的手術刀。餘華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每次看他的作品,總是不太忍心看下去。書中的主人公,前半生有多幸福,後半生就有多殘酷,但又讓人忍不住一口氣看完。餘華從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至今已經出版過多部小說。
  • 1994年,張藝謀拍了一部被禁26年的電影,卻讓作者餘華賺了1550萬
    那麼,腦洞君就和大家好好說一說這件事,好好講一講《活著》。1986年,27歲的餘華在浙江海鹽縣一個只有8000人的小鎮工作生活,剛結婚不久,妻子是他在文化館的同事潘銀春。張藝謀當時非常窮酸的餘華一口答應,拿出一本書:「這是我才完成的作品《活著》,你可以拿回去看看!」
  • 《局中人》:兄弟鬩牆,影響沈氏兄弟關係的原因是什麼?
    兄弟二人針鋒相對劇情開始之時,兄弟二人關係的劍拔弩張令觀眾惋惜不已,甚至有人無法理解:在有幼時,二人的親情明明是那麼濃厚,甚至在沈放受到欺負時,大哥沈林時常站出來保護弟弟,為什麼在長大以後卻處處針鋒相對
  • 餘華《活著》描述福貴的內容竟是如此,為什麼人們還能被他感動?
    當我們讀完《活著》,你會發現《活著》的特殊性:這部小說確實很誇張,但人們還能夠被它打動。餘華情感的把控《活著》這本書無疑是慘烈的,當福貴身邊的人都死的一個都不剩,只有一頭瘦骨嶙峋的老牛陪著福貴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餘華的小說《活著》從中品味出什麼
    餘華的小說《活著》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是一個遭受家庭變故,生活中遭受不幸打擊,命運坎坷挫折的老人。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它什麼也沒有。但同時他也發現在經歷的苦難生活中也充滿了幸福與歡樂。福貴在這悲苦的一生中,相信自己的妻子家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延續自己生命的子女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和他的外孫,還有那一直跟隨自己在一起生活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在一起生活過的朋友,還有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點點滴滴......
  • 《白鹿原》的精髓是什麼?從對比中看你我的人生選擇
    我認為《白鹿原》的精髓在於對比,不同選擇不同生活,你可以選擇屬於你自己的人生陳忠實,用了6年時間,寫了50萬字,展現了白鹿兩家的世代糾葛。這是一部白鹿兩家的家族史、風俗史,也是白嘉軒、鹿子霖等個人命運的沉浮史,更是一部濃縮性的民族命運史、苦難史、心靈史,不愧被被譽為「史詩級的著作」。
  • 餘華:太平間長大,高考落榜,從牙醫到作家,他8部小說寫死29人
    餘華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但餘華背後的那些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餘華在8部小說中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出了《活著》。
  • 《基督山伯爵》:為何讓餘華不吃不喝不睡,幾乎瘋狂地讀完?
    餘華:我廢寢忘食不分晝夜,近乎瘋狂地讀完了這部世界巨著餘華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是二十來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它,當時我不吃不喝不睡,幾乎是瘋狂地讀完了這部巨著,然後大病初癒似的有氣無力了一個月。」到底是哪本巨著讓餘華如此的瘋狂,他有什麼魔力讓這麼擁有世界光環的文學巨匠如此著迷?
  • 餘華棄醫從文寫《活著》:銷量突破2000萬,改編成電影卻遭禁播
    這是小說《活著》裡的一段文字。簡短幾句,不言悲苦,卻讓人久久地哽在心頭,悵然若失。年邁的福貴,牽著他的老牛,隨著嫋嫋升起的炊煙,一步步走下地平線,直到霞光乍破。小說劇終,一生落幕。而合上書頁後,留下的是讀者們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美國《西雅圖時報》曾經這樣評價餘華:能塑造一個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個民族的靈魂的人物,堪稱是一個罕見的文學成就。
  • 讀餘華《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每個人都經歷只屬於自己的生活
    我讀書講究分類攻克,比如一個主題同一時段讀好多本;一個作者同一時段讀其全套。今年有一周左右的時間,我只讀餘華的書。我把餘華的所有作品都讀了一遍,讀完之後,我似乎更加理解他小說中的某種深意。我今天聊一聊他的這本書《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
  • 〖作文賽〗餘華訪談:中小學生寫作文,生動就好
    在頒獎典禮前,很多孩子在我們的「浙江24小時」APP上留言——我們真的能見到餘華本人嗎?真的能在現場得到他親自指導嗎?我能不能和餘華握個手?於是在頒獎典禮現場,主持人和作家餘華即興地進行了一次對話,這場對話的話題全部來自「浙江24小時」APP上的直播留言和頒獎典禮現場提問。餘華老師最早是為何寫作?是否有感到特別厭煩,或者靈感喪失,從而打算放棄的情況?
  •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第一句,是我讀過最好的開場白,影響至今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第一句,是我讀過最好的開場白在讀過的所有作品的開場白中,我最喜歡這個精巧神奇的開場白,《百年孤獨》的開頭第一句話就夠我琢磨了好久,它說:「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