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隱藏的兩個真相:電影的皮影人,小說人本性的孤獨

2020-12-14 值得易讀

我喜歡《活著》,因為《活著》的電影拍得好,小說更是讀不到盡頭,書裡有種人生的味道吸引著我:現實、心理描寫物質化,生命歸於樸實。每當小說裡坎坷要降臨的時候,天下大靜,文字任何細微之處都優越於我此時的內心思考,這種感覺就只在《活著》小說裡經歷過,而電影也隱藏另一個樹洞式「皮影人」。

餘華,各處的文章都在寫他的棄醫從文,可我覺得他不是棄醫,因為他不全是為了醫學只能拯救人們的肉體而選擇文學來拯救心靈,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趣。

他與莫言、馬原在一起的快樂是文學黃金一代純真的友誼,一起出差打牌。

想到這,我也不禁會問自己:有些時候讀書是為了什麼?

我剛開始捧一本書,純粹就是為了顯得自身有文化、修養,為了讓世界用不一樣的眼光看我,拿著書就很體面。閱讀對於很多人來講都不算是外行,只要識字就可以讀,但字有時候並不識得我們,因為讀過不去反思,就會喪失閱讀的興趣,閱讀相對於人生就是無趣。所以讀書更大程度還是為了有趣的人生。

餘華的作品擁有自己的風格,不與其他作家而重疊和影響,餘華式的風格就像一個印章一樣個性獨特,他的作品被翻譯或者被改變為電影完全的適合度很高,編劇很喜歡。

孤獨的反思

我們要看清楚《活著》電影中充滿寓意的「皮影人」,就得從落單的孤獨開始講起。

落單這個話題源於對普通生物失去至親以後的狀態而言,比如一隻狼沒有狼群不僅失去了力量,也會喪失了生活的信心。這種狀態如果加在人身上,尤其是中國人身上更多是悲涼,因為我們的社會是強大農耕文明主導的,關係是核心,從小家到家族再到大家,所有的關係都是由親情釋放出來的。

如果人失去了關係,孤獨不言而喻,如果不去面對必要的反思,就會走向人性的毀滅。

小說《活著》由「我」開頭,我看到了鄉間發生的見不得人的事情,我聽到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我遇到老人與牛,他們滄桑和磨難的故事就在落下的霞光和寧靜的田野開始沉澱下來了。

90年代很多農村影視劇描寫的是農村的閒事兒,對新時代生活下的男男女女進行重新塑造,生活過得舒暢了,情感也就豐富了,自然少不了頑強生命力的奔放。所以開頭的三件見不得人的事和接下來的故事形成了時代對比。

就在這樣的環境裡,一個收集故事的「我」與一個喊聲粗啞的老人坐在陽光下,兩個人並不是閒來無事,而是為孤獨而反思。

小說的敘事者也是一位聆聽者,他本身就擁有孤獨的一面,一個人尋找一些故事,只是聆聽,客觀冷靜地聽著,不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態度,相對於讀者與故事講述者來說,看這個敘事者孤獨感並不強。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看作是《活著》的作者呢,想像著餘華去寫這個敘事人物的時候,聽著冷靜地聽著故事,表現著近乎冷漠的狀態,他一位智者嗎?顯然不是,而更像是另外一個對抗孤獨的失敗者。

所以我覺得《活著》裡是一個對抗孤獨的失敗者正在與一個老練的成功者對話,從老人對叫做富貴的牛說了很多話開始,直到老人又念叨出來一連串人的名字。敘事者才慢慢明白生活就是這樣對抗孤獨。

敘事者對於孤獨的反思會在故事高潮中介入,在《活著》中有幾次描寫主人公「幸運」的畫面,龍二被槍斃,兒子的誕生,鋼鐵的煉成,王喜提親。此時敘事者都會反省自我,而後會產生敘事者視角,餘華的描寫敘事者故事的時候更多是現實化,而不是心理活動,一個用物質構建的真實生活。

敘事者反思之下就是冷靜,因為故事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殘酷。正是一種極致的細微真實思考來擴展,才可以讓故事更加浮出水面,翻譯成另外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會晦澀難懂,餘華在《活著》裡可以把心理活動拎出來,變成一個物質化的事兒。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活著》

《活著》裡富貴親手埋孩子,卻在回來的路上楞著,實際就是富貴心裡灑滿了鹽。

莫言曾經評價餘華「讓他畫一顆樹,他會只畫出來樹的倒影。」這句話告訴你,看,這就是樹背後的東西,樹背著我們就是這個樣子。

《活著》的故事雖然處處充滿著神秘感,但是餘華會把深度的思考去掉,讓讀者感受到「苦難」就流於表面。故事就這樣一直敘述著,沒有停頓,好像這本書就有生命力一樣活蹦亂跳地講著話,然後閱讀節奏由每個讀者的適應程度而結束,如果感覺不舒服就會戛然而止。

假如讀者會在有慶離開的那段感受到無比強大的孤獨感,讀者自己也會去尋找,找到底是什麼力量讓自己難過,最後尋來的結論就是孤獨的反思,或者稱作讀者自我的反思。

龍套逆襲之路

龍套這個詞因為周星馳這個演員而熟悉,後來有人把它比作人生。

電影安排了富貴的生存技能唱「皮影戲」,「皮影人」不光指的富貴,還有底層謀生人的,他們把皮影世界當作期待;「皮影人」又是任人擺布的,在賭場的富貴,還有被充軍的壯丁以及把鍋碗瓢盆拿來煉鋼的鄰居們,以及那些被吃掉的牲畜都是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人。

「皮影人」在電影裡很特殊,雖然不是主角但是卻能左右人的死亡與活著。

為什麼電影的改寫「皮影」成為主線後讓人記憶猶新並且深刻思考,「皮影人」的形象只不過是跑龍套,只有幾個表情,幾個場景,幾個人而已。

皮影戲曾經因為軍事遠徵而流傳海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符號。它擁有靜默無言,精雕細琢,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衝擊力,一個玩偶可以跨越年代描述時代特徵。

電影《活著》因皮影而充滿了歡笑、幸福的滋味。「皮影人」的戲份那麼多,這個跑龍套的「皮影人」逆襲的不僅因為包含著人類的思想,還包括影射的「皮影人」具有的包容性。

玩皮影的富貴與夥伴們對待皮影就像是自己家人一樣珍惜,因為覺得皮影可以表達他們的思想;

不同觀眾們對待皮影則不同,底層民眾看皮影的快樂,把它當做未來生活的期待;

軍人看皮影的情節,把它當做美好生活的回憶;

鄰居們看皮影更像是看自己的倒影,想讓它動,卻不敢說出來;

皮影雖小,卻不是渺小與無助的。哪怕刺刀都刺不穿它的內心。相反的是與皮影相依相伴的人是無助的、渺小的,人的命運在那個年代不受到控制。

皮影變化的是動作,人可能變化的就是心。

越過孤獨與渺小就是生活

小說《活著》處處都有死亡的影子,因為那是孤獨催促著讀者反思;電影《活著》卻想著改變這種陰冷,用了「皮影人」來吸收死亡的悲痛。

生的希望不足以讓我們懂得生活的本質,《活著》小說的文學意義使你學會反思,《活著》電影的藝術特點使你思想變得偉大。

頭髮雜亂、語言直白的餘華說《活著》:「寫著寫著就寫成這樣了,構築成這樣一段故事這樣一個結局,這個問題你要問富貴本身。」

「皮影人」和「孤獨感」都不是來自餘華的設計,而是時代變革下的產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相關焦點

  • 《活著》:9.2分給低了,越看越有味道的電影,看到最後淚崩了
    我其實是一個淚點很高的人,但是看完餘華的小說《活著》後,我哭得是撕心裂肺。《活著》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小說,它被改編成過電視劇《福貴》,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部由張藝謀導演,鞏俐和葛優主演的電影《活著》。咱們的葛大爺在這部電影裡,扮演了一個嗜賭如命的富家少爺-福貴,他貌美如花的老婆家珍,由咱們鞏皇飾演。
  • 《活著》:目之所及悲歡喜,人生不過向死而生戲一場
    (《老黑奴》)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觀的態度。寫作的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活著》序言「活著」兩字,不管是漢語還是英語的發音,都是極其空乏與平淡的。
  • 有些人活著但卻已經死了
    「人是為活著本身活著,而不是為了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有的人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餘華先生總能把「苦」寫到極致,不知道在寫作的過程中是什麼樣的心情。電影《活著》1994年上映,編劇:餘華,蘆葦;電影音樂節:趙季平;導演:張藝謀影片中的福貴依舊還是敗家,但由於命運的際遇成為了自食其力的「城市貧民「,在這轉折的就是——皮影。在被抓壯丁時福貴拼命保住皮影箱子,指望著這個養家,指望著還給人家這是借的,的還。就像似在亂軍中確定了自己的身份是勞動人民。
  • 餘華棄醫從文寫《活著》:銷量突破2000萬,改編成電影卻遭禁播
    這是小說《活著》裡的一段文字。簡短幾句,不言悲苦,卻讓人久久地哽在心頭,悵然若失。年邁的福貴,牽著他的老牛,隨著嫋嫋升起的炊煙,一步步走下地平線,直到霞光乍破。小說劇終,一生落幕。而合上書頁後,留下的是讀者們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美國《西雅圖時報》曾經這樣評價餘華:能塑造一個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個民族的靈魂的人物,堪稱是一個罕見的文學成就。
  • 《活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但卻始終堅信自己要活著
    小夥伴們你們好,我是夢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電影,《活著》。夢夢第一次看電影《活著》已經有幾年了。那時候,電影對夢夢的影響遠不及小說,但這幾年發生了一些變化。當夢夢再次觀看這部老電影時,我感到這種感覺相當深刻。」
  • 餘華《活著》六句話,最後一句揭露了人世間最殘酷無情的真相!
    餘華《活著》最經典的六句話,初讀就熱淚盈眶,本以為第一句是經典,沒想到最後一句才揭露了人世間最殘酷無情的真相!1,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4,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5,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6,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7,這兩隻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我們啊,也就越來越有錢啦。
  •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
  • 經典|看完《活著》像經歷一場大手術,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著
    坦白地講,當我第一次讀完餘華的《活著》,讓我震撼之餘,多次叩問內心: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我以為是自己孤陋寡聞,也不好意思跟老師朋友請教或討論此事;後來才得知,連許多作家也曾有過類似的疑問。在我陸續讀了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以及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第七天》等作品後,不禁感嘆: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當「我聽到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他唱起了舊日的歌謠,先是依呀啦呀唱出長長的引子,接著出現兩句歌詞——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在這樣的心態下,餘華偶爾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在那首歌中老黑奴雖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面對這個世界。餘華特別感動,於是就寫下了令我們潸然淚下的小說《活著》。
  • 1994年,張藝謀拍了部被封至今的電影,讓原著作者餘華賺了1550萬
    不過餘華並沒有同意讓他拍這部小說,而是對他說,自己還有一部更好的小說,只是還沒有最終定稿,只能看個樣稿。 沒想到張藝謀看完樣稿,興奮地自拍大腿叫道:「太好了,就拍這部小說。」 電影《活著》就這樣誕生了。
  • 餘華的小說《活著》從中品味出什麼
    餘華的小說《活著》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是一個遭受家庭變故,生活中遭受不幸打擊,命運坎坷挫折的老人。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它什麼也沒有。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家境殷實的紈絝公子,他賭嫖敗光家產,變成一貧如洗。父親的離世,賢惠妻子家珍的不離不棄,終使他有所悔悟,重新做人。本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但不幸的遭遇卻伴隨了他的一生。福貴的母親病重,他去城裡抓藥,誤打誤撞被抓去當了壯丁。出去兩年,等他千辛萬苦的回了家,苦命的家珍把兩個孩子養大,但女兒鳳霞因病變成啞巴。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餘華:太平間長大,高考落榜,從牙醫到作家,他8部小說寫死29人
    餘華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但餘華背後的那些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餘華在8部小說中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出了《活著》。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餘華《活著》:人活著的三個層次,來世上走一趟,總得活得明白點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東西而活著。」《活著》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更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第三屆世界文學「冰心文學獎」等眾多獎項。「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說來也是很諷刺,小說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跟「福貴」這兩個字從不沾邊。「人生無常」這四個字,福貴倒是體會到了全部。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有位哲人說過,活著有三個層次,即「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餘華的《活著》 , 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苦難的一生。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福貴因嫖娼賭博而敗盡家產,他也由闊少爺淪為窮人。
  • 1994年,張藝謀拍了一部被禁26年的電影,卻讓作者餘華賺了1550萬
    腦洞君接觸這本小說,和大家大致一樣,一方面是自己語文老師布置的假期作業,看書寫讀後感,另一方面是來源被禁的張藝謀「活著」電影。第一個方面大家可能不會好奇,而會好奇第二點,《活著》電影為啥被禁?餘華由此可見,《活著》電影十分優秀,也可以看出原著小說更是優秀。因為電影比原著小說溫和多了,因為張藝謀只截取了小說的前半部分,後面更精彩的部分他不忍拍出。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在讀完這一部小說之後,他非常希望能夠將其拍成電影,為了在拍電影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張藝謀就讓餘華在小說中再加一些內容,就這樣,餘華在原先6萬多字的基礎上,又加了4萬多字的內容。張藝謀還許諾給餘華改編費2.5萬元,當時的餘華和妻子擠在北京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只能從《收穫》領取400元的稿費。
  • 百年孤獨:影響無數作家的經典巨著,開場白就讓莫言餘華爭相模仿
    後來,馬爾克斯憑藉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獨》一面世,立即在西班牙語世界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加西亞·馬爾克斯迅速憑藉這部作品成為了世界知名人物。它不僅影響世界小說的走向,更是滋養了數代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