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東西而活著。」
《活著》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更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第三屆世界文學「冰心文學獎」等眾多獎項。
「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說來也是很諷刺,小說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跟「福貴」這兩個字從不沾邊。「人生無常」這四個字,福貴倒是體會到了全部。
小說用極端的筆觸,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富家少爺到傾家蕩產的窮小子,福貴親手葬送了自己祖上打下來的家業。物質上的千金散盡還不足以用悲慘來形容,親人的一個個離去才是悲慘的開始。
除了講述福貴悲慘的一生,《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還沒有斷,苟延殘喘,正是體現了這句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這本書讓我看懂了,人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
活著
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吃得飽。
為了吃得飽,紈絝子弟徐富貴學會務農、富家小姐家珍跟著縫縫補補、原本的少爺小姐成天幹農活。這一切就只是為了吃得飽,只是為了活下去。
體面的活著
徐富貴的前半生,雖然大家表面見了他都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徐富貴活的並不體面。每天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為家庭、為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大家都在背地裡對他指指點點,甚至在他被騙光了全部家產後,沒有對他投去半點的同情。
這樣毫無尊嚴、不被尊重的活著,一點都不「體面」。
徐富貴丟了家產後,雖然活得狼狽,但是卻一點不頹唐。他務農養家、攢錢讓兒子讀書、買羊買牛。
他不再貪戀風花雪月,也不再熱衷不勞而獲,在田地裡,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真真正正活出了體面。
明白的活著
我們雖活著,卻很少有人能活的通透。徐富貴是難得活的通透、活的坦然的人。他告別了青春、離開了父母、送走了妻兒,能牽著一頭叫「富貴」的老牛,與陌生人笑談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
徐富貴對死的坦然、對苦的釋然,可見一斑。
「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誌。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終了。」
就像徐富貴說的那樣,以前自己不懂事,沒發現媳婦家珍那麼善良、那麼賢惠。為了勸自己不要再賭了,甚至挺著大肚子跪倒在自己面前。而自己卻不知天高地厚地對家珍拳打腳踢。
幸運的是,徐富貴後來明白了,而現實中的我們,卻還在睡夢中不願明白。我們所說的「活的明白」,就是要我們冷靜地看待生死、勇敢地直面慘澹、好好的珍惜當下,在離開之前,拼盡全力的活著。
餘華說:「我再也沒見過像富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餘華總是能夠把人世間最悲情、黑暗的一面寫成稀鬆平常的故事,讀來平淡,事後感覺震驚無比。
《兄弟》《許三多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都是餘華的代表作。這四本書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各地都有暢銷,餘華的作品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我在三年前看過《在細雨中呼喊》,一種有一個情節讓我十分震撼以至於至今難忘。
「這一天只有小男孩和弟弟兩個人在家,父母出門前告訴他好好照看仍在襁褓中的弟弟。小男孩答應著。他坐在弟弟的嬰兒車前逗弟弟玩,一抬頭看見院子裡灑滿了陽光,於是他就去了院子。他在院子裡懷抱著弟弟,悠閒的曬著太陽。過了一會他感覺懷裡輕飄飄的,剛才抱著的東西好像掉了下去,等到反應過來後已經沒有了呼吸。」
我當時看的時候一時間竟然沒有反應過來。餘華這段話其實講的是,小男孩沒有抱住弟弟,把仍在襁褓中的弟弟摔死了。我震驚的是,餘華竟然能夠將這件事情描述的如此輕飄飄。
這也是餘華多部作品始終一貫的風格。
有人統計過餘華作品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數,多的驚人。
他的作品都是通過描寫人的悲慘人生,來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讀來讓人震撼,深陷其中。
有人就會問,既然人生生來悲慘,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
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細讀餘華你就會真正明白「絕望是不存在的」,只要活著,絕望就不存在。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獨特的魅力,其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能讓你覺得,絕處逢生就是這個樣子,只要活著,絕望就不存在。
也許,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
「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來,再走。」
餘華的這四本經典著作僅需85元,一頓快餐的價錢就能讓你震撼:
「原來,這就叫人生。」
請您點擊下方商品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