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餘華,講述,始於金剛怒目,終於菩薩低眉

2020-12-16 瀟湘夜雨靜翻書

《第七天》:餘華,講述,始於金剛怒目,終於菩薩低眉

在書寫絕望這件事上,誰也比不過餘華,他寫「活著」,其實是寫「生不如死」,這次他寫「死了」,有「雖死猶生」的成分,終歸還是「死不得其所」。《第七天》以《舊約》一句話為卷首語,書中那個「死無葬身之地」有青草遍地,有樹木茂盛,依稀有但丁《神曲》裡地獄邊緣芳草地的影子。

餘華的重點不在「第七日」,而在「上帝安息了」。啟蒙思想家曾認為,上帝只管擰緊宇宙的發條,然後袖手旁觀;後現代的思想者更是悲觀,他們認為上帝隨便地擲著骰子,淡定地剪著指甲,任由人間混帳到這樣的程度,激進者恨不能推倒重建,如憤怒的先知所說,「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餘華筆下的死後世界離傳統太遠,離現實太近。如果說,釋道的陰間寄託著人們對「最終公義」的期望,果報輪迴,報應不爽,那麼在餘華這裡,死後世界與生前世界別無二致,權與錢依然劃分著社會等級,甚至房地產都依然興旺,有墓地的魂靈可以前往「安息之地」,這陰間與陽間一樣令人絕望。

在我看來,《第七天》貼著異域聖經的小標籤、打著本土風俗的小旗號,其實都是暗渡陳倉。它不是政治寓言式的,也不是魔幻主義的,歸根結底,它就是批判現實主義的。餘華在一次採訪中說,《第七天》是他「距離社會現實最近的一次寫作」,強拆、襲警、棄嬰、車禍、冤死、賣腎、瞞報、上訪、啃老、圍觀、蟻族、自殺、毒食品、性醜聞,各種死於非命,各種荒唐離奇。

《第七天》裡,餘華以情動人的功夫依然還在。楊飛與養父楊金彪父子情深的故事,是貫穿小說大部的情節驅動力,也是一串殺傷力極強的催淚炸彈。在深深無底的苦難和絕望裡,安排人性的一抹光輝,然後這縷光輝更因背景的沉暗而耀目,這是作家人道主義的選擇,冷血還在,熱愛長存。

我個人覺得,《第七天》的神來之筆,是對老工人楊金彪的「設計」,他一生善良而勤懇,為曾經「遺棄」養子二十四小時而苛責自己,死於異鄉後,為了與養子見上一面,他在殯儀館當了一名「志願者」,按照死者的高低貴賤指引坐席。他是那個不平等世界的不自覺維護者。我覺得,如果說作者沖天的憤怒是讓我「看到」了中國,那麼恰是在這些作者期期艾艾的地方,我「讀懂」了中國。

始於金剛怒目,終於菩薩低眉,最是這之間的落差讓人扼腕、太息、又感動又無奈。《第七天》遠非完滿之作,因為有些話不可說,有些話不得不繞著彎說。好在,在文本的含糊矛盾之處,總有一些東西值得琢磨,有些東西,看似在水底,卻透過折射,呈現出來。

相關焦點

  • 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
    按播放鍵收聽☝   佛門中常說有怒目金剛的菩薩,也有慈眉善目的菩薩,這樣的說法,即與下述典故有關。  隋朝時,史部侍郎薛道衡有一天到鐘山開善寺參訪。偌大的寺院裡一片寧靜,寺中每個出家人都善盡本份,各得其所。有的在林蔭下經行,有的在禪堂中打坐,有的則勤於執務,個個舉止安詳,神態自在。
  • 為什麼金剛怒目,而菩薩低眉
    佛門中常說有怒目金剛的菩薩,也有慈眉善目的菩薩,這樣的說法,即與下述典故有關。菩薩為何低眉?」小沙彌雖小,卻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此話一出,薛道衡一臉錯愕,驚訝於小沙彌的才思敏捷。  此後,「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成為大眾所熟識的用語。佛典中所說的「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
  • 菩薩為什麼低眉?
    菩薩為何低眉?」小沙彌雖小,卻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此話一出,薛道衡一臉錯愕,驚訝於小沙彌的才思敏捷。此後,「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成為大眾所熟識的用語。佛典中所說的「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
  • 正解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人生不畏金剛怒目,只怕菩薩低眉
    正解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人生不畏金剛怒目,只怕菩薩低眉!今天的世界,風雲際會。疫情肆虐,紛爭湧起。現實的世界需要智慧來撫慰,今天讀了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代表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為了讀者方便,本文給出英漢雙譯的版本。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 佛法:金剛怒目,菩薩垂眉,都是為了度脫眾生
    在《太平廣記》卷一七四引《談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隋朝時的吏部侍郎薛道衛有一次遊覽鐘山開善寺時,或許只是想和大家開個玩笑,也或者想是給大家出個難題,便問一個小和尚說「金剛為何怒目,菩薩為何低眉」?菩薩是指那些能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廣度眾生到達涅槃彼岸的覺悟之人,悲智雙運,上以智求佛法,下以悲化眾生,因其慈悲濟世,所以世人一般將菩薩的形象塑造成慈眉善目,以象徵著菩薩的慈悲喜舍,在這裡,六道即代表了一切有情眾生。
  • 雪中悍刀行:菩薩低眉渡六道,金剛怒目降四魔——白衣僧人李當心
    金剛怒目,震驚天下。天下第二王仙芝曾評價說『世間金剛境,唯有白衣僧人李當心一人得其精髓,天象氣魄被曹長卿分去八鬥,而指玄一境,由鄧太阿奪魁』可見李當心的武力水平。李當心在文中相對於其他人而言出現的次數並不多,但是每次出現都令人印象深刻。有不少人說他是雪中防禦力第一,攻擊力不高。
  • 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
    在佛教的諸多代表人物之中,具有諸多救苦救難的佛菩薩,同樣也有許多威嚴的護法守衛佛學真諦,然而很多人卻只對菩薩眾生的諸佛菩薩虔誠信奉,卻忽視了諸多護法在佛教中的意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金剛力士
  • 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
    這裡的「顛撲不破」可有多層含義的解讀。其一,代表堅定的決心。眾生本自具備的佛性無有差別,故佛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諸佛菩薩也不舍一眾生「皆令人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對於諸佛菩薩而言,無論是「慈眉善目」還是「怒目圓睜」,都是運用善巧方便對治眾生因業力不同所致的各種煩惱,如妄想、分別、執著等,最終要使眾生開啟本就屬於自己的佛光。
  • 餘華《活著》:講述了人生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
  • 聽餘華談《兄弟》: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仍拒絕負面評價
    【編者按】近日,作家餘華推出了新作《文學或者音樂》,一本閱讀與音樂筆記。讀者們更加期待的是,餘華的新長篇小說什麼時候能面世。而他之前的幾部長篇小說都引發了爭議,比如《第七天》與《兄弟》。在南京大學副教授但漢松(微博名:洛之秋)的新書《以讀攻讀》中,有一篇文章談及餘華自己如何評價《兄弟》。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他曾擁有良田百頃、深宅大院,然後在賭博中喪失殆盡。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1994年,張藝謀拍了一部被禁26年的電影,卻讓作者餘華賺了1550萬
    窮瘋了的餘華馬上一口答應,將《活著》的字數增加到11萬。就這樣,1994年,張藝謀終於把《活著》拍成了電影,當時可謂是轟動了全世界。該影片獲得了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坎城國際電影節人道精神獎、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葛優也憑藉影片中精彩的表現,獲得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優秀的影片被禁了!
  • ...在融合和創新中邁向經典——重讀《活著》並論餘華的文學史意義
    (《餘華作品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頁。以下引文均此版本)對於福貴的這種表現,也許很多人會給予批判或嘲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自欺欺人、不敢面對苦難的阿Q精神,但是,作品並不這樣,對待福貴的舉動,「我」絲毫沒有反感,而是相當的讚賞和認可——正是在這種心態下,「我」才不斷鼓勵福貴進行講述。
  • 餘華:《活著》就是活著,又不僅僅是活著!
    作家餘華,直接用活著作書名,用他的思考,用他筆下的故事,引發了讀者更深更廣層次上關於活著的思考。閱讀《活著》是殘忍的,餘華用「上帝視角」,像「非人類」見證者,不遺餘力地展示生存的苦難,禍不單行還雪上加霜。人生沒有最苦,只有更苦,不到生命盡頭,誰也不知道這段人生會有多長?
  • 餘華《活著》: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確實如此嗎?
    一本讓千千萬萬人看到絕望的書,卻被作者餘華解釋道: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那麼,確實如此嗎?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
  • 餘華《活著》中福貴的父親最後的話有什麼含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遷,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