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2020-12-12 尚思修善學佛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

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佛菩薩的慈悲有不同的方式

慈悲可以化解嗔恨,慈悲可以積聚福德。有了慈悲,人生充滿意義;有了慈悲,世界才能和平。因此,我們要以自他互換的立場來培養慈悲心,對於周遭的人多一分鼓勵、關懷、體貼、開導,也就多了一分慈悲心。

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愚痴顛倒過日子,不知道佛菩薩的偉大,不考慮出離生死,任善惡以升沉,隨業力而受報。所以世間上的人,總是作善者少,造惡者多;富貴者少,貧賤者多。

只要是以救贖為目的的,打罵都是慈悲

六道輪迴,苦楚萬狀,有的朝生暮死,或數年而亡,或者多年才滅,都不能自己做主,須憑藉佛陀的慈悲,才有辦法。

因佛菩薩有慈悲喜舍等行願力量,能夠令我們出離苦海,達到光明的彼岸。

慈悲者,見一切眾生有這麼多的痛苦,以憐憫愛護的心去救度,使其離苦得樂;喜舍者,見一切眾生做功德,發一念好心,都要隨喜讚嘆,對一切眾生所有的需求,都會隨其需要而給予不同的方法。

「獅子吼」驚醒名利客,也是慈悲的手段

真正的慈悲是以成全、成就他人為目的,根據不同眾生採取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示現來幫助他人,這都是慈悲的表現。

一般人大多以為慈悲就是非常溫柔、非常慈祥,事實上,在佛教裡,菩薩低眉固然是一種慈悲,可是有時金剛怒目,也不失為有力的慈悲!

好像宇宙之間,春天的和風,夏天的雨水,雖能使萬物生長;秋天的嚴霜,冬天的寒雪,更能使萬物深耕營養,所以菩薩低眉,金剛怒目都是慈悲,都是慈悲的表現。

春風化雨,秋霜凝露。都是慈悲的方式

日本華嚴宗的祖師,明惠上人。是一位非常慈悲的高僧,他很愛護眾生,哪怕一隻小小的螞蟻,也十分護念。

有一天,在他主持的高山寺裡,忽然跑來一頭鹿,明惠上人看到連忙說:哪裡來的鹿,快把它趕出去!

他不但召喚弟子們驅出,自己也拿起拐杖來趕露,態度十分堅持。

弟子們看到師父這樣的行徑,心中大感疑惑:「奇怪,平時師父那麼慈悲,連螞蟻都十分愛護,為什麼今天對待這頭鹿,卻如此嚴厲呢?不但不給它東西吃,還拿拐杖追打 要把它趕走呢?」

慈悲有不同的方式

弟子們不了解議論紛紛,明惠上人聽聞此事,便集合大眾,說:「這頭鹿原本就住在山林中,如今因為迷路才跑進寺院裡。假如我們因此而收養它,將來它和人類熟稔了,會失去警戒心。往後要是遇到其他人,也不懂得逃避,可能會因此而喪命。所以,趕它走,回到它原來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所以,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慈眉善目,金剛怒目也是一種慈悲,也是一種救贖。

世間人常常為了名利忙碌,被幻象覆遮,佛菩薩會用慈悲之心進行救贖。人間佛教,將佛陀對人間的開示、教化,落實在生活裡,通過對佛法的理解、實踐,增加人生的幸福、美滿、快樂。

佛菩薩低眉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因此凡是佛說的、人們需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只要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佛陀曾經召集隨從的弟子,殷切地告誡他們:名聞、利養、恭敬是修道的三關,其害處,能夠破持戒的皮、禪定的肉、智慧的骨、微妙善心的髓,因此應該淡而處之。

所以能夠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不忘慈悲,我們便不至於迷失於名利之中,反而可用名利造福他人。

所以說,佛會用一切方法來慈悲眾生,有的時候柔軟於人,有的時候棒喝於人,這都是在慈悲眾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金剛怒目,而菩薩低眉
    偌大的寺院裡一片寧靜,寺中每個出家人都善盡本份,各得其所。有的在林蔭下經行,有的在禪堂中打坐,有的則勤於執務,個個舉止安詳,神態自在。薛道衡仔細觀察寺中的一景一物,好似身處人間淨土。這時正巧一位小沙彌從大殿向庭院走來,薛道衡突然動念頭想考考這位小沙彌,於是趨前問他:「金剛為何怒目?菩薩為何低眉?」小沙彌雖小,卻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 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
    按播放鍵收聽☝   佛門中常說有怒目金剛的菩薩,也有慈眉善目的菩薩,這樣的說法,即與下述典故有關。  隋朝時,史部侍郎薛道衡有一天到鐘山開善寺參訪。偌大的寺院裡一片寧靜,寺中每個出家人都善盡本份,各得其所。有的在林蔭下經行,有的在禪堂中打坐,有的則勤於執務,個個舉止安詳,神態自在。
  • 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
    在佛教的諸多代表人物之中,具有諸多救苦救難的佛菩薩,同樣也有許多威嚴的護法守衛佛學真諦,然而很多人卻只對菩薩眾生的諸佛菩薩虔誠信奉,卻忽視了諸多護法在佛教中的意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金剛力士
  • 佛法:金剛怒目,菩薩垂眉,都是為了度脫眾生
    在很早的時候,偶然從一部書上看到一句話: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當時對這句話不甚了了,但是覺得有點意思,所以便記憶了一下,沒想到在多年之後,腦海中突然間便蹦出了這句話,更是覺得有點意味,所以今天特意與大家分享這句話中的智慧,希望對佛法修行者有所益處。
  • 佛教:拜觀音菩薩時,牢牢記住二句話
    以為菩薩無私所以我們喜歡,當我們去拜菩薩時牢記兩句話,福報自然就來了。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觀世音菩薩行大悲,也教眾生修大悲。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積集無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脫。
  • 佛教常識丨揭秘極樂世界未來教主 慈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
    慈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觀世音菩薩,可以說已成為中國人超越時空的心靈依靠,無論你在哪裡,你總能看到對觀世音菩薩發自內心的虔敬信仰。那麼觀世音菩薩到底是什麼來歷,他有著怎樣的修行經歷,他的悲心為何如此深切廣大?為什麼他又是「西方三聖」之一,今天就讓小編為你介紹這位慈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
  • 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
    金剛力士,在佛教中叫「那羅延」,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又作「那羅延天」。『那羅延「是梵文的譯音,那羅延菩薩就是金剛大力士菩薩,等同於密宗的金剛藏菩薩。這個名稱代表顛撲不破的意思,即在任何時間環境裡都不會被打倒。
  • 佛教的四大菩薩,你知道都是誰嗎?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薩埵,眾生、有情的意思。菩薩,翻譯過來,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大乘佛教中有四大菩薩,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我們的「心地」,就如大地一樣,本具佛性,本自圓滿,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所以叫地藏菩薩,這名字也是表法用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主要就是孝道,這是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法——孝親尊師。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怎麼會尊重師長?不尊重師長,怎麼會聽師長的話?老師再有能力,再有學問,也沒法教你。
  • 危難時人們念道:菩薩保佑!菩薩危難時念什麼
    危難時人們念道:菩薩保佑!菩薩危難時念什麼 | 文 三隻眼讀史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思是求道求大覺的人,菩薩是佛弟子,語意如菩提樹枝繁葉茂。菩提代表覺、智、道之意;薩埵代表眾生、有情之意。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智、悲、行、願分別代表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也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最為我們熟悉的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在梵語稱作鳩摩羅什,唐代玄奘大師又把觀世音譯為觀自在,但民間多採用觀世音的稱呼,也簡單地稱作觀音菩薩。
  • 面目猙獰而內心慈悲——藏傳佛教護法神
    佛教傳入藏區時,這些護法神一同傳入。其二、是西藏原有民間信仰中的土著神靈由於「萬物有靈」的民間信仰深入人心,西藏的山山水水乃至草木石頭莫不具有靈性。這些山水都有其人格化的神靈,和漢地的山神河神、土地等神靈一樣。這些民間神靈保佑一方水土和百姓,原也是具有法力的神祗。
  •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
    所以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一般指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特指補怛落迦(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的觀世音菩薩。千百年來,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廣泛流傳,其象徵著慈悲和智慧,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影響力,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
  • 觀音聖誕 | 菩薩有形變 慈悲無界限
    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體現。無論淨土、禪、密各宗,任何拔苦濟樂的法門,都離不開觀世音菩薩。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入人心。觀世音菩薩象徵泛在的真理,無形而無所不在,有「人類仁慈保護者」之稱。農曆二月十九日恭逢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讓我們重溫觀音信仰、觀音文化,祈願觀世音菩薩慈悲護佑,眾生永離苦痛,長得安樂。
  • 佛教四大菩薩保佑眾生
    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
  • 佛教四大菩薩及道場
    在漢傳佛教有四大菩薩之說。四大菩薩根據佛經的排名為: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菩薩分別代表了諸佛菩薩的大智、大悲、大行、大願。四大菩薩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而且不僅僅限於漢地,在廣大藏區,四大菩薩同樣極受尊崇。
  • 拜「觀世音菩薩」,心中默念這2個字,增福無量!
    提起「觀世音菩薩」,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他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著名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菩薩名,為梵文的意譯,亦譯作「光世音」,新譯「觀自在」「觀世自在」,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多伊溼伐羅」。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
  • 「走運之前有徵兆」,佛教說出現這2種徵兆,說明菩薩正在保佑你
    走運之前,必有徵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見過「菩薩」,佛教說當身上出現這兩個徵兆時,就說明菩薩正在保佑你。第一個徵兆:經常遇到貴人大家都聽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佛語,可是真正能夠理解內涵的人卻少之又少。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遇,只不過因為個人我生活的影響尚未開悟。
  • 修行之人,願你有菩薩心腸,更要有金剛手段
    師父說:這位女菩薩心腸很好,很慈悲;只是我們要學習佛陀的智慧,去圓滿解決問題。一碗水有八萬四千蟲,難道為了不殺生,連水都不喝了?這些蟑螂不殺,趕到別人的房間裡,把病菌傳染了給其他人,這豈不是更造孽了?結果,那幾隻蟑螂被我們渡了,出門時,還聽到師父在那為它們念往生咒。
  • 菩薩為什麼低眉?
    菩薩為何低眉?」小沙彌雖小,卻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此話一出,薛道衡一臉錯愕,驚訝於小沙彌的才思敏捷。此後,「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成為大眾所熟識的用語。佛典中所說的「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
  • 「觀音餅」裡的慈悲味道,快來嘗嘗!
    佛教諸菩薩中,要論在中國民間影響最大,與中國民眾結緣最深者,莫過於觀音菩薩,有著「千處祈請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的慈悲心腸。
  • 佛教:觀世音菩薩,你知道多少?
    都說菩薩經常在危機來臨之際,顯靈,只要你有向善的虔心,曾經有行善積德的修行,觀世音菩薩就一定會多保佑你,隨類應現,尋聲救苦。而觀世音菩薩看向眾生離苦得樂,也是時刻帶著慈祥的眉眼。記載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心腸的慈善精神,比較多出現在《法華經》這部著名的佛教經典書籍之中,我們也可以從一些著名佛教典籍中,了解到菩薩的最初梵文是叫做「Avalokitesvara」的名字,起初之意不叫「觀世音」而是「光世音」,寓意著普照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