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
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慈悲可以化解嗔恨,慈悲可以積聚福德。有了慈悲,人生充滿意義;有了慈悲,世界才能和平。因此,我們要以自他互換的立場來培養慈悲心,對於周遭的人多一分鼓勵、關懷、體貼、開導,也就多了一分慈悲心。
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愚痴顛倒過日子,不知道佛菩薩的偉大,不考慮出離生死,任善惡以升沉,隨業力而受報。所以世間上的人,總是作善者少,造惡者多;富貴者少,貧賤者多。
六道輪迴,苦楚萬狀,有的朝生暮死,或數年而亡,或者多年才滅,都不能自己做主,須憑藉佛陀的慈悲,才有辦法。
因佛菩薩有慈悲喜舍等行願力量,能夠令我們出離苦海,達到光明的彼岸。
慈悲者,見一切眾生有這麼多的痛苦,以憐憫愛護的心去救度,使其離苦得樂;喜舍者,見一切眾生做功德,發一念好心,都要隨喜讚嘆,對一切眾生所有的需求,都會隨其需要而給予不同的方法。
真正的慈悲是以成全、成就他人為目的,根據不同眾生採取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示現來幫助他人,這都是慈悲的表現。
一般人大多以為慈悲就是非常溫柔、非常慈祥,事實上,在佛教裡,菩薩低眉固然是一種慈悲,可是有時金剛怒目,也不失為有力的慈悲!
好像宇宙之間,春天的和風,夏天的雨水,雖能使萬物生長;秋天的嚴霜,冬天的寒雪,更能使萬物深耕營養,所以菩薩低眉,金剛怒目都是慈悲,都是慈悲的表現。
日本華嚴宗的祖師,明惠上人。是一位非常慈悲的高僧,他很愛護眾生,哪怕一隻小小的螞蟻,也十分護念。
有一天,在他主持的高山寺裡,忽然跑來一頭鹿,明惠上人看到連忙說:哪裡來的鹿,快把它趕出去!
他不但召喚弟子們驅出,自己也拿起拐杖來趕露,態度十分堅持。
弟子們看到師父這樣的行徑,心中大感疑惑:「奇怪,平時師父那麼慈悲,連螞蟻都十分愛護,為什麼今天對待這頭鹿,卻如此嚴厲呢?不但不給它東西吃,還拿拐杖追打 要把它趕走呢?」
弟子們不了解議論紛紛,明惠上人聽聞此事,便集合大眾,說:「這頭鹿原本就住在山林中,如今因為迷路才跑進寺院裡。假如我們因此而收養它,將來它和人類熟稔了,會失去警戒心。往後要是遇到其他人,也不懂得逃避,可能會因此而喪命。所以,趕它走,回到它原來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所以,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慈眉善目,金剛怒目也是一種慈悲,也是一種救贖。
世間人常常為了名利忙碌,被幻象覆遮,佛菩薩會用慈悲之心進行救贖。人間佛教,將佛陀對人間的開示、教化,落實在生活裡,通過對佛法的理解、實踐,增加人生的幸福、美滿、快樂。
因此凡是佛說的、人們需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只要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佛陀曾經召集隨從的弟子,殷切地告誡他們:名聞、利養、恭敬是修道的三關,其害處,能夠破持戒的皮、禪定的肉、智慧的骨、微妙善心的髓,因此應該淡而處之。
所以能夠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不忘慈悲,我們便不至於迷失於名利之中,反而可用名利造福他人。
所以說,佛會用一切方法來慈悲眾生,有的時候柔軟於人,有的時候棒喝於人,這都是在慈悲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