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喜馬拉雅上聽一個高效精力管理的課程,我一般在閒暇時間聽,比如邊做家務時、以及邊活動放鬆時聽,所以,注意力難免會分散。
對於音頻內容的專注,也僅停留在某一小部分上,不過儘管如此,個人覺得自己對音頻知識的吸收還不賴。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得歸功於每段音頻後的總結環節。
因為收尾時,會有對內容精華的歸納與總結,如同上學時,老師總會在課堂開始前,先對上一堂課的知識進行簡單梳理一樣,音頻的結尾也會如此。
收尾往往很簡短,所以會對知識進行濃縮,對要點進行歸納與強調。
正所謂濃縮就是精華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說自己在一心多用的情況下,依舊能較好吸收知識的緣故了。
每次快要收尾時,我會停下手中的活,打開便貼邊聽、邊記、邊思考,不用擔心因遺漏了什麼知識而遺憾,如此,順帶進行知識的掌握,也便顯得不那麼費勁了。
其實,有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一段實用性知識音頻,最有價值的數開頭和收尾,而中間部分大多半是由要點的分支擴展,以及案例內容填充組成。
所以,中間部分其作用更多的在於延展,讓要點內容顯得更有料化。
當只看一個人的名字,叫起來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如若對其名字加以故事化描述,以情感化表達,對其賦予一定的象徵意義,那麼這個名字,便也不再顯得呆板失趣。
相反,反而會讓人容易記住,並為其名字帶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中間部分對要點的講解也是如此。
對於音頻錄製的環節和步驟,我不太清楚,但在所聽過的許多類型中,發覺並不是所有實用類音頻,都會在收尾時進行總結歸納,只是一小部分會這樣做,而更多的是直接跨度到下一章。
所以,對於這樣的音頻,如果要想進行知識的掌握,便不太適合於一心多用時的情況。
我喜歡有收尾類的音頻,原因不只是在於它能讓一個人處於忙碌的狀態下,仍舊可以掌握知識精華。
而是,因為它可以在有意無意間,為聽眾節省出時間,這才是關鍵。
都說現在是碎片化的時代,知識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技能也碎片化,而我們大多碎片化地吸取著知識,碎片化的生活著。
自從走出校園,參加工作以及組建家庭後,便少有人會在一陣忙碌過後,還能特意擠出一段完整的時間,把其用在學習以及研究技能上了。
但社會在發展,這是個學習型社會,人們不甘於落後,所以,愛學習的人並不少。
為了適應需要,很多可供聽書的平臺也便應運而生。
但長期以往,我們會發現許多碎片化的知識,由於不夠成塊,不夠系統,便很難運用實踐。可也好過沒有。
所以,我認為,在這樣一個碎片化的時代,能考慮到為他人節省時間,是一件非常難得可貴的事。
遇到問題,不急於求救,自己先進行思考,運用工具去查一查,既鍛鍊了自己:也為他人節省了解疑的時間。
《財務自由之路》的作者博多·舍費爾,在書中提起過這樣一個細節,他與導師有很多個相處之道,其中一條是尊重導師的時間。
財務自由之路
導師不只他一個學生,所以,他每次都得提前計劃和詢問老師的時間,並嚴格遵守時間安排。
就算遇到再棘手的問題,他也不會直接跑去向老師求教。他會先讓自己沉著下來,針對問題,自己列出幾個可行的解決方案,然後再拿著方案,去嚮導師請教哪個方案最佳。
我們生命中,常常會有一個嚮導式人物的存在,他是你的朋友,也是你的恩人,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問題。
但我們必須明白,他們的存在,並不是為了給你解決問題,他們的作用是在於去最大限度的發揮你的長處。
所以,為他人節省時間,是一種鍛鍊、一種成長,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