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過:「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其意思無非是想讓我們在靜察己過的同時勿論人非。靜察己過與勿論人非是同等重要的。靜察己不過是分內之事,而不論人非卻是一個人品德的試金石。
要知道,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同樣最痛恨的就是談論他人是非的行為,並對此格外反感。的確,論是非並不是一個好的行為方式,難怪古人曾如此告誡世人:「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工夫檢點他人。」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是古人修身的名言,告誡人們要常懷自省之心,檢討自己的過失,閒談之時,不要談論他人的是非。提高品德修養,常懷開闊胸襟,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於個人修身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所謂的「靜察己過,勿論人非」應成為現代人必備的一種品質。孔子能「一日三省吾身」;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唐太宗採納魏徵的建議,以人為鑑,以史為鑑……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我們應該有自省的勇氣和毅力,能檢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開展自我批評,發現問題,立即改正,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發展要求,符合民情,符合法律規範。
「勿論人非」也體現了古人對於為人處世的另一層哲理性的思考與智慧。的確,有是非之言的地方便成了是非之地。
人生在世,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是非總是講不清的,而人往往容易為是非所累。然而,「是非」本身就是極其無聊的談資,沒有任何的意義。
而且,那些喜歡在背後議論他人、搬弄是非的人往往也是最可惡的人。其實,背後議論別人並非是什麼好事,也不是正人君子的作風,做人就應該光明磊落,有話就當其面說,不要在背後搞小動作,要知道,一味地去搬弄是非不僅害人,也會害己。
道心和尚和無知和尚都在淨念禪師門下修行佛法。淨念禪師經常接受應酬,陪高官吃飯,到處籠絡財主,要人出資修建寺廟。並且吩咐道心和尚和無知和尚四處化緣,吸納興建寺廟的經費。
道心和尚心中對淨念禪師非常不滿,認為他有失出家人的德行,於是在寺中四處說淨念禪師的是非,慫恿眾人將淨念禪師從主持的位置上趕下去。
無知和尚對此卻從無半點怨言,每日出去化緣普度,籠絡富人捐獻錢款;寺廟修建屋宇時,無知和尚也在一旁監督,不敢怠慢。道心於是稱無知為「元寶和尚」。
然而半年之後,寺中修建的屋宇盡數蓋好,接納了許多因為水災而寄宿的災民。淨念禪師也每日焚香講課,開導災民,分文不收。
道心這才知道誤會了淨念禪師的本意,羞愧之下離寺修行。而無知和尚則繼承了淨念禪師的衣缽。
作為修行之人,應當時時反省,不要隨便妄言。要知道喜歡議論別人的人幾乎都是庸庸碌碌之人,這種人在工作當中,也必定很難成為的能手。
妄言妄行,不但有損他人,同樣是在耽誤自己的寶貴時間,叨擾自己的修行和成功之路。因為他們終日所想的事情就是如何詆毀別人,而毀了提高自己能力的時間。
幹正經事的人,絕沒有這麼多的空閒時間,他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也就不可能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無聊的事情上。所以說,喜歡議論別人的人大都是格調不高之人。這也充分說明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那些有意議論者,多是出於某種惡意的心理,而且多數是搬弄是非之人。他們靠對別人說長道短來達到自己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挑撥是非,或是嫁禍於人,或是有意想把某人拉下馬,趕下臺。
這種人可以稱之為陰謀家,是很危險的人物。在某一段時間內,這種人可能很得勢,因為能言善辯,又很會察言觀色,所以他們的目的有可能達到。但如果總是故技重演,就難免會被別人發現。
中國有句古話,「多行不義必自斃」,謊話說一萬次也成不了真理,費盡心機,議論他人,在背後詆毀比人,一旦真相大白之時,自己也會名譽掃地,最終只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老話說得好:「寧在人前罵人,不在人後說人。」別人有缺點和不足之處,你可以當面指出,令他改正,但千萬不可當面不說,而背後則說個沒完,我們應該時刻謹記不要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而應時刻反省自己,做個堂堂正正、俯仰無愧於天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