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鷹,人們就會想到鵬程萬裡,因為鷹善於搏擊長空,讓人聯想起「一覽無餘」;一說起馬,人們則想起馬到成功,因為奔馬總是能夠給人以力量,幫助人們走向成功。然而某大學門前兩尊鷹和馬的塑雕意義卻有著特殊的含義,也蘊含著這所高校的辦學宗旨。
這所名為都靈大學的學校在義大利,該校歷史悠久但不守舊,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總能夠迅速適應社會。這與他們的辦學宗旨不無關係。正如文前所說,兩尊塑雕,意義非凡。那隻鷹,其實是一隻被餓死的鷹,為了實現飛遍全世界的遠大理想,這隻鷹苦練各種本領,卻忘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結果在踏上徵途的第五天它就餓死了;那匹馬也不是人們認為的千裡馬,而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馬。開始的時候,這匹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給的活多,祈求上帝把它換到馬夫家;可馬夫給這匹馬的飼料不好,這匹馬又乞求換主人。於是,上帝把它換到了皮匠家裡。皮匠給馬的活不多而且飼料又好,可是沒過幾天,這匹馬就被皮匠剝了皮,做成了皮製品。寓意多麼深刻啊!它們的遭遇告訴莘莘學子:真正能把人們從飢餓、痛苦和貧困中解救出來的是生存技能和勞動,而不是不切實際的知識。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時下的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大學生們學了很多的知識,反而很難找到工作呢?這正是因為他們擁有的僅僅是書本上的東西,是理論,當不了飯吃。現實生活是很實際的,要勞動、要吃苦,要看得見、摸得著的本領。這猶如本文所說的鷹,它的確很有本領,能翱翔太空,甚至日行千裡,但它恰恰「忘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所以,飛翔了五天,它就餓死了。我們高校學子應該從中受到何種啟發?在學校,起碼不能關起門來讀死書,要學技能、學應變能力,掌握踏上社會後謀生的本領,否則,學得再多,又有什麼用途呢?此外,不能貪圖享受——同前面說到的那匹馬一樣。許多走出校門的學生找不到工作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又想工資高、報酬多,還想工作體面、輕鬆快活,那是很矛盾的。現在許多大學生走出校門能到農村做村官、到部隊最基層去當兵,都是好樣的,從這些地方幹出成績來的年輕人還真不少。也有少數年輕人拈輕怕重,畢業多年還窩在家裡,當「啃老族」、做「寄生蟲」,這樣,被別人瞧不起不說,還白白浪費了自己的美好青春,得不到鍛鍊,將來肯定成「問題一族」。
在美洲叢林,經常活躍著一支支聯合軍演的士兵,他們不但要完成高難度的軍事科目,還要面對飢餓和死亡的威脅——因為他們不允許帶乾糧和飲用水,必須自己尋找。於是毒蛇、蟲卵、青蛙、蜥蜴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都成了他們的美味佳餚;他們還要時刻應付自然災害和人為障礙,掌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生存下去的本領,否則,山川、密林和沼澤隨時都可以奪去你的性命。
還有氣候影響、健康因素等等,隨時可以讓你面臨窘迫。這些訓練起碼提醒我們:人,生存是第一需要,然後才是談工作和理想。前些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大學生賣豬肉」事件,筆者認為這名大學生很勇敢、很實際,很理智,也很「酷」,走出了校門,你就是社會的一份子,就得首先解決吃飯問題,就得有謀生的本領。你也許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賣豬肉」也未嘗不可——這也是一份職業呀,你幹了,就有收入,就能自食其力,就證明你不是「寄生族」啊!當然,大學生賣豬肉是有些「屈才」了,但在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位置的前提下,這也是「應急」方案啊——就如同那些「叢林士兵」吃毒蛇、吃蜥蜴、吃蟲卵一樣啊,怎麼不可以??
願大家不要忘記那餓死的鷹和剝皮的馬。(王宇平)
溫馨提示:《宿松城市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宿松城市網 微信:susongchengsh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