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死的鷹和剝皮的馬

2021-03-02 宿松城市網

    一提起鷹,人們就會想到鵬程萬裡,因為鷹善於搏擊長空,讓人聯想起「一覽無餘」;一說起馬,人們則想起馬到成功,因為奔馬總是能夠給人以力量,幫助人們走向成功。然而某大學門前兩尊鷹和馬的塑雕意義卻有著特殊的含義,也蘊含著這所高校的辦學宗旨。

     這所名為都靈大學的學校在義大利,該校歷史悠久但不守舊,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總能夠迅速適應社會。這與他們的辦學宗旨不無關係。正如文前所說,兩尊塑雕,意義非凡。那隻鷹,其實是一隻被餓死的鷹,為了實現飛遍全世界的遠大理想,這隻鷹苦練各種本領,卻忘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結果在踏上徵途的第五天它就餓死了;那匹馬也不是人們認為的千裡馬,而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馬。開始的時候,這匹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給的活多,祈求上帝把它換到馬夫家;可馬夫給這匹馬的飼料不好,這匹馬又乞求換主人。於是,上帝把它換到了皮匠家裡。皮匠給馬的活不多而且飼料又好,可是沒過幾天,這匹馬就被皮匠剝了皮,做成了皮製品。寓意多麼深刻啊!它們的遭遇告訴莘莘學子:真正能把人們從飢餓、痛苦和貧困中解救出來的是生存技能和勞動,而不是不切實際的知識。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時下的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大學生們學了很多的知識,反而很難找到工作呢?這正是因為他們擁有的僅僅是書本上的東西,是理論,當不了飯吃。現實生活是很實際的,要勞動、要吃苦,要看得見、摸得著的本領。這猶如本文所說的鷹,它的確很有本領,能翱翔太空,甚至日行千裡,但它恰恰「忘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所以,飛翔了五天,它就餓死了。我們高校學子應該從中受到何種啟發?在學校,起碼不能關起門來讀死書,要學技能、學應變能力,掌握踏上社會後謀生的本領,否則,學得再多,又有什麼用途呢?此外,不能貪圖享受——同前面說到的那匹馬一樣。許多走出校門的學生找不到工作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又想工資高、報酬多,還想工作體面、輕鬆快活,那是很矛盾的。現在許多大學生走出校門能到農村做村官、到部隊最基層去當兵,都是好樣的,從這些地方幹出成績來的年輕人還真不少。也有少數年輕人拈輕怕重,畢業多年還窩在家裡,當「啃老族」、做「寄生蟲」,這樣,被別人瞧不起不說,還白白浪費了自己的美好青春,得不到鍛鍊,將來肯定成「問題一族」。

     在美洲叢林,經常活躍著一支支聯合軍演的士兵,他們不但要完成高難度的軍事科目,還要面對飢餓和死亡的威脅——因為他們不允許帶乾糧和飲用水,必須自己尋找。於是毒蛇、蟲卵、青蛙、蜥蜴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都成了他們的美味佳餚;他們還要時刻應付自然災害和人為障礙,掌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生存下去的本領,否則,山川、密林和沼澤隨時都可以奪去你的性命。

    還有氣候影響、健康因素等等,隨時可以讓你面臨窘迫。這些訓練起碼提醒我們:人,生存是第一需要,然後才是談工作和理想。前些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大學生賣豬肉」事件,筆者認為這名大學生很勇敢、很實際,很理智,也很「酷」,走出了校門,你就是社會的一份子,就得首先解決吃飯問題,就得有謀生的本領。你也許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賣豬肉」也未嘗不可——這也是一份職業呀,你幹了,就有收入,就能自食其力,就證明你不是「寄生族」啊!當然,大學生賣豬肉是有些「屈才」了,但在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位置的前提下,這也是「應急」方案啊——就如同那些「叢林士兵」吃毒蛇、吃蜥蜴、吃蟲卵一樣啊,怎麼不可以??

     願大家不要忘記那餓死的鷹和剝皮的馬。(王宇平)

溫馨提示:《宿松城市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宿松城市網  微信:susongchengshiwang)。

相關焦點

  • IQ智商課|被餓死的鷹和被剝皮的馬:理論學習必須和實踐緊密結合
    這隻蒼鷹代表的並不是「鵬程萬裡」,它其實是一隻被餓死的鷹。當初,這隻鷹為了實現飛遍世界的遠大理想,苦練各種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它在踏上徵途的第四天就被餓死了。這匹奔馬不是什麼千裡馬,代表的也不是「馬到成功」,它其實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 都靈大學鷹和馬的故事
    都靈大學是義大利一所頗有聲望的大學,它的歷史甚至比法國的巴黎大學以及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還要古老。  在都靈大學的校門口,有兩尊黑色大理石雕塑,左邊是一隻鷹,右邊是一匹奔馬。它們成了都靈大學的標誌。可是,這隻鷹和這匹馬代表著什麼呢?人們一直以為,鷹代表著鵬程萬裡,而馬則代表著馬到成功。
  • 《紅樓夢》中: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到底是什麼意思?
    《紅樓夢》裡論罵人,除了林黛玉的「攜蝗大嚼圖」就是出自金鴛鴦之口的「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紅樓夢》裡單論丫鬟,真是一個比一個出彩,個性實足。襲人說自己不會罵人,直接派麝月、秋紋上陣。晴雯這蹄子則是塊爆炭,動不動立起兩個眼睛罵人,訓小丫頭。
  • 從「馬踏飛燕」到「馬踏匈奴鷹」,承載著滿滿的時代豪情
    最近,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這一學術新發現廣受關注,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館長賈建威已經聽說了寧強教授的學術觀點,但是他說「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現在,賈建威和他的博物館同事依然使用著這件國寶最準確的稱呼:「銅奔馬」。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現在,賈建威和他的博物館同事依然使用著這件國寶最準確的稱呼:「銅奔馬」。首師大考古系新發現:「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女孩拒絕別人勸和好,為什麼說: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
    最近聽一個朋友跟我說,他勸一個女孩和另一個男孩在一起的時候,被女孩說了一句「: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問我是什麼意思?我回答他說:「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你知道是什麼嗎?朋友一臉懵逼,我對他說回去自己查查!朋友們想知道什麼意思嗎?且聽說細細道來!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是誰的鷹?鷹和馬是什麼關係?馬踏飛鷹造型的銅雕表現的是什麼主題?帶著這些疑問回到北京後,寧強教授開始比對相關考古資料,查閱歷史記載,尋找準確答案。近日,這項研究獲得新突破:寧強教授發現,這隻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而這匹奔跑的馬則是漢代河西地區出產的訓練有素的軍馬,這件「馬踏飛鷹」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因此,這件著名的「馬踏飛燕」漢代銅奔馬應該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西路軍在祁連山感人一幕——戰士寧願餓死,也不殺首長的馬
    當時我們身上沒有棉衣,腳上沒有鞋子,進入這冰雪世界,隨時有凍死餓死的危險。但是,大家都有個堅定的信念:要堅持向前,戰鬥到勝利!我們走了十幾天,敵人算是被甩遠了。但是,新的困難又來了。開始,我們還可以碰到一些蒙古包,向牧民買到牛羊、青稞等東西吃,後來,敵人想餓死我們,下令封山,把老百姓全部趕走了。我們接連走幾天,找不到一個嚮導,只能靠指北針走路。
  • 人皮草袋、血鷹、大紅袍,一些極度冷門的剝皮酷刑!
    明代諸多酷刑當中,最令人聞風而喪膽者當屬「剝皮」,自打朱元璋建大明之後,便將這已經廢棄不用的刑罰拿到檯面上。明代「剝皮」又分「死剝」和「活剝」,顧名思義,一種是死了後再剝,一種是活著生生剝下。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 有人說「鷹的重生」是騙人的,鷹的壽命一般有多長?
    關於這種或鷹、或雕的動物,全文有幾個比較關鍵的描述點:第一點:與鷹的最長壽命有關,文中的老鷹在40歲的時候身體明顯老化,在經過自己的一系列神奇操作之後成功活到了70歲高齡;第二點:文中的老鷹不僅將自己的羽毛和利爪拔下,還連同自己的喙都用巖石將其擊落,並在之後的一百多天時間中不吃不喝。
  • 他馴鷹60餘年,一生與鷹為友 奇趣
    這60多年,他馴過20餘只鷹,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馴鷹經驗。馴鷹的人都知道,成年鷹不好馴服,它骨子裡與生俱來的傲氣和曾經搏擊長空的經歷讓它很難接受被蒙起眼睛圈養的生活。在哈薩克馴鷹人的心裡,成年鷹脾氣大、性子烈,不如小鷹好馴。夏裡甫汗·卡孜依的父親以前抓過一隻成年鷹,結果它不吃不喝,一個月後硬是剛烈地餓死了。從此後,他們的馴服對象主要就是小鷹了。
  • 炒板慄如何剝皮? 炒板慄剝皮的小妙招與你分享
    炒板慄如何剝皮? 炒板慄剝皮的小妙招與你分享時間:2020-12-29 19: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炒板慄如何剝皮? 炒板慄剝皮的小妙招與你分享 炒板慄剝皮的方法 一個生活小知識,為大家介紹炒板慄剝皮的方法,具體介紹如下: 1、把準備好的生板慄清洗乾淨,並晾乾水分。
  • 剝皮造句和解釋_剝皮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剝皮(bāo pí)。 剝皮參考例句: 1、他白皙的肌膚就像剛剛剝皮的雞蛋。 2、他四處騙吃騙喝,是個人見人厭的老剝皮。 3、可別把古董摔破了,小心被老闆剝皮! 4、小猴子吃香蕉會自己剝皮。
  • 中國最「糾結」的國寶:馬踏飛燕、鷹、雀、隼、鴉?馬到底踏的啥
    以前還有部電影《銅馬鐵燕傳奇》,其中主角要保護的國寶文物,就是以馬踏飛燕為原型的。馬踏飛燕不是什麼「大」國寶,它只有7.15千克,身高34.5cm,身長45cm,寬13cm。但體量上的小並不能阻止它成為國寶,它於1969年出土,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馬踏飛燕的工藝極其精湛,比例均衡,運用了高度寫實的手法。將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完美呈現,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 懷舊服 剝皮攻略
    和洛克莫丹類似,黑海岸同樣遍布著可以剝皮的野獸。從北到南都散布著大量陸行鳥、熊和豹子,奧伯丁的海岸線上還有一些長尾鯊。西部荒野(10-20)辛特蘭東西兩邊分別有一個聯盟和部落的主要營地:鷹巢山和惡齒村,可剝皮的野怪包括狼和梟獸,而在海邊則是有大量的海龜。海龜除了可以剝出皮還可以剝出龜殼,制皮專業可以用來製作鎖甲。
  • 鷹——真的有重生的功能嗎?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鷹到底能不能涅槃重生!鷹的重生一說出自基督教先哲以塞亞的《安慰書》,在書中他這樣介紹:「鷹是一種猛禽,也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七十歲。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巖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後靜靜等待新的喙長出來。鷹會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後,鷹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毛一根一根拔掉。五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鷹重新開始飛翔,重新再度過30年的歲月!
  •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為什麼說蘋果最恐怖機型是iPhone 9?
    這種優勢讓蘋果在二手手機市場春風得意,二手機最好賣的就是iPhone,最保值的依然也是iPhone,就像幾年前的iPhone 7和iPhone 8這樣的非全面屏手機,都依然很搶手。這是另外一個蘋果秘密武器,在之前的數據報告中,蘋果即便沒有5G手機,市場份額不降反而增加,也就是說餓死的駱駝比馬大。
  • 熱議|馬踏飛燕的爭議也太多了吧,又有教授建議改名叫馬踏匈奴鷹
    顏值時高時低不要緊,好歹有個文雅的名稱可以挽尊一下,大部分人對這件青銅馬有濾鏡其實和「馬踏飛燕」這個名字也有較大的關係。不過,它其實並不叫這個名。「馬踏飛燕」於1969年在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經由郭沫若的大力安利和到處展覽,這匹馬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也因此名揚四海,還有人稱此馬出土,『一洗天下凡馬空』!
  • 「鷹的重生」是傳說,還是流言?
    自然界中並沒有可以重生的鷹,關於鷹的重生,完全是無稽之談。鷹的重生相信很多人都會被雞湯文所坑騙,尤其是鷹的重生,小時候讀到這篇文章時,我也曾對此深信不疑。但後來才知道,這是人為編撰的雞湯文。老鷹雖然和丹頂鶴血緣關係不近,但所有的鳥類都一樣,無法重新長出新的鳥喙。還有,鷹的重生中說鷹重生時,會把羽毛一根根拔掉,重新飛翔,事實上,鳥類的羽毛每個月都在更新換代。有些鳥類每年能換兩次羽毛,一般是在求偶和秋季時,從這方面講,老鷹並不需要把自己的羽毛一根根拔下來,因為它每年都在換毛。
  • 「人皮草袋、血鷹、大紅袍」,講講那些極度冷門的剝皮酷刑~
    明代「剝皮」又分「死剝」和「活剝」,顧名思義,一種是死了後再剝,一種是活著生生剝下。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