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回顧「十三五」,這是社會救助領域具有裡程碑、劃時代意義的五年。
社會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多年來,長寧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主動對標超大城市「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以「不斷滿足困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努力做到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實現「弱有眾扶」的長寧模式。
「弱有眾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弱」,聚焦群眾關切,變「救貧」為「扶弱」,關注各類處於生活窘迫和發展困境的群體;其二是「眾」,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多維度救助各類弱勢群體,開展一些接地氣、聚民智、可持續的有益探索,建立相應的「弱有眾扶」的機制,逐步實現社會救助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由解決絕對貧困向解決相對貧困轉變。
回顧過去這五年
長寧社會救助事業的發展舉市矚目
改革理念初顯成效
創新活力充沛
作為上海唯一的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區,長寧區以「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為總要求,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用心用情用力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做實做深做細各項社會救助工作,積極探索構建「弱有眾扶」的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2016年到2020年,長寧區各類社會救助共惠及242.15萬人次,救助金額7.85億元,呈逐年遞增趨勢,平均年增長率約8.5%。目前,長寧區共有民政救助對象5727人,佔全區戶籍人口1.01%,其中低保對象4325人。
從創新化理念到標準化實施,長寧區一步步建立起了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大格局,在救助體制機制完善,救助服務模式建設、民政政策理論研究等多個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四醫聯動」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獲評上海改革開放40年標誌性首創案例和上海民政創新發展典型案例一等獎;
「社區救助顧問」獲評首屆上海社會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十佳創新項目;
《藝潤童心》特殊困難家庭青少兒「藝術護照」文化關懷服務品牌榮獲上海市民政系統第三屆「優秀文化品牌」稱號;
《關於強化兜底保障、堅持改革創新構建「弱有所扶」社會救助體系》研究項目榮獲「上海市民政科研成果轉化獎」一等獎;
《上海市超大城市相對貧困精準幫扶研究——從「貧有所救」到「弱有眾扶」的長寧模式》研究論文獲評2020年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三等獎。
長寧區社會救助工作的改革創新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民政部唐承沛副部長專程赴長寧調研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成效,給予高度評價。
民政部救助司司長劉喜堂、民政部專家評估組先後在調研考察中充分肯定長寧區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工作。
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瞭望》新聞周刊、民政部門戶網站、《中國民政》、上海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臺等平臺對長寧區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實現「弱有眾扶」的舉措和經驗,予以數十次宣傳報導。
體制機制不斷優化
融合發展充分
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在困難群體的生活、住房、就業、醫療各方面發揮整體合力,持續推進「9+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出臺《長寧區關於實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的意見》、《長寧區臨時救助工作實施辦法》、《長寧區關於社會救助領域監督檢查的意見》,規範救助內容,明確救助對象範圍,不斷強化制度約束,健全監督檢查機制。
創新實施「四醫聯動」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模式,「十三五」期間,長寧區年均醫療救助費用提高為原來的近3倍,保障人次將近達到原來的15倍,有效解決困難群體不敢看病、看不起病的難題。
構建由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家庭、支出型家庭、特殊困難家庭組成的社會救助「四圈」防線,「十三五」期間,救助信息庫的目標對象從原有以低保家庭為主的約6000人,拓寬至3.5萬人,從佔全區戶籍人口的1.0%擴大至6.0%,有效實現救助資源的「按需救助」。
建立長寧精準幫扶信息系統,落實好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工作機制,實現各救助職能部門由「碎片化」到「整體化」的轉變。通過救助家庭「一戶一檔」,形成「可統計、可分析、可回溯」的精準救助「大數據」,推動困難群眾精準識別、精準管理和精準幫扶,促進社會救助向智慧化發展。
多方力量踴躍參與
人文服務充足
創設「社區救助顧問」制度
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探索建設預防型、發展型救助服務體系,推動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期間,設立救助顧問點197個,配備救助顧問300多人,救助功能上不斷完善,建立陪伴式、長效式、全程式結對幫扶機制。
建立社會力量充分參與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
出臺《長寧區關於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的實施方案》,鼓勵多方社會力量,結合自身優勢參與開展社會救助工作。形成了諸如「愛心傳遞」義務家教、特殊困難家庭青少兒「藝術護照」文化關懷服務、「陶教寓樂·關愛睏境兒童」服務、「困境兒童臨時照護」服務等人文服務品牌項目。
黨建引領救助有作為
在「凝聚力工程」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黨建引領社會救助,積極組建黨建共建服務聯盟,建立健全宣傳培訓工作機制,創新搭建困難群眾與潛在困難人群發現渠道,打造共建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通過社會救助工作重心的下移,使民眾在鄰裡守望中形成「自助+互助」救助文化,促進社會融入。
【來源:長寧民政】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