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守住困難群眾民生底線——甘肅做好...

2020-12-27 甘肅日報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

守住困難群眾民生底線

——甘肅做好兜底保障工作綜述

冬日裡,記者走進臨夏州綜合福利院特困老人院,院落乾淨整齊,房間寬敞明亮,老人們有的曬太陽,有的看電視,有的下棋……處處充滿著祥和安寧。

今年75歲的李生華是一名特困供養人員,他在這裡生活了近7年。「毛毯、被子,還有棉衣都是政府發的,住在這吃得好,穿得好,把我們照顧得也好。」

這天上午,李生華和老人們剛剛參加完院裡組織的體檢,做完B超和心電圖後,他回到房間侍弄窗臺上的綠植。他說,老人院環境整潔、設施齊全,住在這裡日子過得特別安逸。

我省創新救助模式,有效提升服務質量,積極推行「資金+物資+服務」的救助模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有效保障特困人員、殘疾人、孤兒等特殊群體基本生活權益,確保其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

兜底保障是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問題的最後防線,是全面小康的託底安排。

近年來,全省民政部門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全力以赴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確保兜住特殊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底線,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兜底保障對象(農村一、二類低保對象和分散供養特困人員)88.9萬人,實現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的目標要求。

兜底保障在惠及越來越多困難群體的同時,尤需關注「兜」得是否精準。我省堅持把對象精準作為低保制度的生命線,多措並舉落實「精準再精準」的要求,同時圍繞全面小康,持續提高救助水平。

持續提高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全省農村低保標準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855元提高到2020年的4428元,增幅達55.1%。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由單一的基本生活標準拓展為「基本生活+照料護理」,按照全自理、半護理、全護理三類劃分,從2016年的每人每年4525元提高到2020年的每人每年7200元、8400元、9600元。通過不斷提高保障標準,特別是大幅提高農村低保一、二類對象補助水平,確保完全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兜底保障對象持續實現收入上的「政策性脫貧」。

與此同時,我省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

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開展臨時救助467.81萬人次,支出臨時救助資金52.39億元。

2018年以來,累計下達學前教育減免保教費、城鄉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等教育救助資金95.2億元,惠及農村學生691.23萬人次。

為431.5萬貧困人員代繳養老保險費4.24億元,目前已有114.9萬貧困人員按月領取了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按照國家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要求,將大病專項救治病種從9種逐步擴大到30種,救治覆蓋率達到99.78%。對536.3萬人次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落實了參保資助政策。

投入1.6億元為1.5萬名殘疾兒童提供不同需求的康復服務,為3萬多名一級智力精神殘疾人發放殘疾人居家託養補貼近8000萬元。

連續3年將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納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為219.37萬農村婦女免費進行檢查。

今年以來,我省民政系統聯合扶貧、教育、人社、衛健、醫保和殘聯等部門啟動困難群眾動態管理監測預警機制,將有致貧返貧風險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邊緣人口、低收入群眾以及下崗失業人員等人群納入監測範圍,通過部門間的信息數據共享比對,適時發出監測預警信息,做到困難問題、急難事件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

臨夏縣尹集鎮兜底保障建檔立卡戶黃海雲,家中有4口人,去年5月,他在工作時不幸摔傷腰部住院治療。黃海雲的妻子下肢癱瘓近20年,父親體弱多病,女兒還在上學。臨夏縣民政部門發現這一情況後,及時將三類低保調整為二類低保,確保了一家人基本生活,也讓他們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目前,全省納入動態監測預警範圍的對象共有10大類413.7萬人,已對2.36萬名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群眾落實相應救助,對暫時不符合救助條件的人員建立臺帳,持續關注家庭情況。

民政工作關係民生、連著民心。唯有守住民生底線,才能讓困難群體感受到「穩穩的幸福」。(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文潔)

來源:新甘肅客戶端、甘肅日報

編輯:高麗萍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