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奮力爭先,繪出教育變化圖 ——我市...

2020-12-26 澎湃新聞

規劃,兆示著變化。

5年一變化,60年一大變化。

在12個5年大變化的基礎上,平涼人接力開拓,奮力爭先,以新的5年拼搏,為「十三五」全市教育事業的萬紫千紅,描繪出了更加繁花似錦的變化圖。

變化之一:

城鎮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能力增大

興教育才,為政之先務。

市委、市政府以教育公平為著眼點,把教育這一基礎工程放在優先位置,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市上謀形造勢,悉心擘畫,提前3年出臺了《平涼中心城區學校布局優化調整及建設規劃》,並將其納入「十三五」藍圖之中。特別是近5年來,各縣(市、區)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統籌安排,優化配置,積極開掘優質教育資源。2018年,按照「全省一流,全國領先」的定位,概算總投資11.25億元,啟動了平涼一中佔地300畝的新校區建設項目,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到目前,項目基本竣工。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園林校園、文化校園、智慧校園、低碳校園」,一幅平涼中心城區教育的「新地圖」嶄然形成。靈臺一中、華亭一中、莊浪四中、莊浪紫荊中學、靜寧二中、靜寧文萃中學、涇川三中7所高中遷址新建,莊浪一中、崇信一中、平涼二中、平涼五中原址改擴建。

市政府與陝西師範大學合作,在原平涼師範、平涼農校的地盤上改辦了陝師大平涼實驗中學。全市29所高中,創建省級示範性高中、省級特色實驗高中、市級示範性中學共22所。

經過5年努力,全市從高中、初中、小學到幼兒園成龍配套,資源配置優化,義務教育城鎮化率超過50%,基本滿足了廣大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變化之二:

農村辦小規模學校經驗走向全國

控輟保學,農村須先守。

城鎮化的發展,引致農村學校逐年減少,出現了「空心校」的現象。面對這一情勢,全市確立「辦好農民家門口學校」的理念,只要有一個學生,學校的門不能關,課不能停。許多村小學和教學點教室空位,學生不足100名。如何激發活力,守住這些農村小規模學校的陣地,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全市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全市從控輟保學、重心下移入手,通過經費支持、改善條件、師資統籌、課程改革等多種舉措,大力扶持100人以下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公用經費統一按100人核發,保障其正常運轉。同時,推動教師崗位配備向村小傾斜,教師評聘向村小傾斜,多種渠道吸引優秀教師到村小任教。這樣,就建立了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的長效機制,穩定了農村學校,方便了學生就近上學。

全市建設「小而美、小而優」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做法,引起全國教育界的注意。2016年10月,第二屆全國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年會在平涼舉行,總結了平涼的經驗,形成了「平涼共識」。2017年12月,崇信縣作為全國4個先進典型之一,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有關現場會上,通過播放視頻介紹了農村小規模學校辦學的經驗。這幾年,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多次報導了平涼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成功經驗。隨後,國家教育部向全國推廣了平涼小規模學校辦學的做法。

變化之三:

高等教育填白補短贏得重大突破

填白補短,拼力搶先機。

2016年2月,省政府批覆設置,平涼職業高教呼之欲出。全市傾力而為,總投資9.5億元,在平涼中心城市文化教育區徵地500畝,建設校舍總面積21萬平方米,使平涼職業技術學院拔地而起。2016年4月,教育部備案正式招生,共開設38個專業,在校生達到1.05萬名。學院辦學理念先進,前校後廠,工學結合,「工廠+教室+學生+師傅」;走出去,請進來,與20家企業聯手實行產教融合教育模式,與30家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就業平臺,與8個本科院校開展專接本後續深造教學,全力構築學生在校成才「孵化器」和離校就業「立交橋」。

平涼醫專趁勢而上,破殼而出,在專科基礎上全力創造條件,成功晉升本科院校,華麗轉身為甘肅醫學院。全院填空白,補短板,開設臨床醫學、護理學、藥學、中藥學、兒科學、助產學、康復治療學、醫學檢驗技術8個本科專業,還開設口腔醫學、針灸推拿、康復治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等11個專科專業。現在,醫學院面向全國招生,18個省市自治區的8600多學子會聚崆峒山下,給平涼帶來風華正茂的書生意氣。

「一本一專」的創建、壯大,標誌著平涼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教育標杆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增強,拉平了與周邊地區的教育差距。

變化之四:

職業教育質量居於全省領先位次

佔據高地,勇於著先鞭。

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創業的搖籃。市上確立「建設陝甘寧職業教育高地」的目標,著力打造「四個高地」: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產教融合發展高地,職業教育扶貧高地,學生就業創業高地。在這一宏大目標的引領下,全市構建「市辦高職,縣辦中職,市縣統籌,中高一體」的職業教育辦學新格局。市縣財政按照「保運轉,促發展」的要求,對8所職業院校的正常運轉經費予以全額保障,發展專項資金從2016年的1177萬元逐年增長到2020年的7011萬元。

各職業院校加強對外交流,實行校企合作,使通用技術培訓和就業創業實踐立足於可靠之地。全市真抓實幹,先後建成「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4所,建成「國家級重點學校」6所,建成「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學校」2所,建成「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學校」1所。現在,全市中職學校每年招生穩定在1萬人左右,在校生規模穩定在2.4萬人左右,職普比達到4∶6。

近年來,全市各職業院校發揮優勢,依託70個培訓平臺進行技術扶貧,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6.8萬人次,讓眾多農戶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2018年底,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教育精準扶貧新聞發布會,特別介紹了平涼職教扶貧的有效做法。

「十三五」宏圖大展,平涼教育事業迎來了「四個變化」,「四個變化」又贏來了「四個跨越」:從規模擴張到內涵提升的跨越,從資源匱乏到均衡發展的跨越,從「上學難」到「上好學」的跨越,從人口大市到人才大市的跨越。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37.4萬人,學前三年幼兒毛入園率達到93.4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6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6%,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居於全省中上水平,職業教育質量和影響力處於全省領先位次。

「莫訝變化須臾事,一點一染費丹青。」首先要感謝教育戰線上的廣大教職員工,你們在全市群策群力建設教育強市的總體戰中,先我著鞭,開拓奮進,為平涼「十三五」教育的規劃——變化圖畫下了濃重的一筆。

來源:平涼日報/ 張笑娟

製作: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原標題:《【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奮力爭先,繪出教育變化圖 ——我市「十三五」時期教育工作綜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