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曉楓說
相比平臺一夜人間蒸發的P2P行業,在幣圈玩合約的人,是幸福的,畢竟他們還能和平臺當面對質,上演一出出「受害者」維權的大戲。
其實在幣圈裡,這已不是第一次因合約交易爆倉而引發投資者維權的風波。而諷刺的是,一次次的維權風波,依舊沒有嚇退那些瘋狂的投機主義者。
一、究竟誰是受害者?
每次風波,都有用戶號稱因爆倉損失幾百、上千萬,說起來比誰都慘。最近一位參與維權的爆倉用戶更是哽咽著說,自己家裡一直處於負債狀態,妻子又得了抑鬱症,「這幾天我過得很煎熬,在妻子面前還要嘻嘻哈哈,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一直負債,還是要玩合約,或者說,正因為一直負債,所以才玩合約?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個群體?這個群體究竟能不能稱得上是「受害者」?
其實很難講。我甚至認為沒有什麼受害者,都是作的。
合約交易的高收益率眾所周知,和現貨交易相比,合約交易由於槓桿效應,收益率可以成倍數增加,比如加10倍槓桿,你有1000元,交易所借給你9000元,你用10000元做交易,來獲得本來利潤的10倍。
這簡直是對那些激進型投資者的致命誘惑,尤其是市場好的時候,買啥都可能賺,為啥不賺它個10倍?不過話說回來,與合約交易高收益率相對的,則是它的高風險率,同樣成10倍數的增加。這一點其實也沒什麼異議,玩合約交易的人心裡都明鏡一樣。
但還是要玩,而且很多人槓桿越加越大,即使都知道幣圈是出了名的波動劇烈。市場好的時候,可以用悶聲發大財來形容他們,幣圈裡一天就把財富從0推高到1000萬的造富故事很多,這時候是絕對不會有人跑出來抱怨,賺這樣的錢是否心安理得的。一旦市場逆轉,從牛轉熊,虧了錢的人就都跑出來了,爬樓上吊、喝藥維權,一副欲生欲死、仿佛整個世界都欺騙了他一樣。
不過,沒人意識到,或者沒人願意承認,一開始其實就是自己非要玩合約、非要瘋狂加槓桿的啊。筆者就不玩,一是窮,玩不起;二是心臟不好,對抗不了巨大波動,索性不玩。
在很多維權的人中,有個投資者的觀點很有代表性,「我只是希望把損失要回去,不希望平臺倒閉」。
你看,這就是賭徒心態啊,只想贏不能輸,贏錢的時候不說,虧錢的時候他們也不想讓平臺倒掉,只是想把損失要回來。
說實話,這種心態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半年多前,錢寶網暴雷,涉案數百億,當時筆者潛伏在錢寶網維權群五日,「寶粉們」當時的反應可著實令筆者驚愕不已,甚至一度懷疑他們是否是真的受害者。事發之初,「寶粉」們質疑公安官方信息,不相信錢寶網真是騙局,後來一度演變到「維權群」變身「取暖群」,那些受害者們堅信雷哥,堅決不報案。其實很多人心裡也都明鏡一樣,之所以做出這些舉動,只是想忽悠後來者接盤,為自己挽回損失、儘早退出製造煙霧彈而已。
當然,我們不能直接下定論,說玩合約的人都是賭徒,事實上,這既是對合約交易的一種誤解,也不能很好的理解為什麼熊市時這些投資者依然很激進。那麼,除了高收益率、高風險率,合約交易還有什麼?熊市時,這些投資者又在想什麼?
二、資產保值與賭徒謬誤的對抗
事實上,在市場走熊的時候,合約交易還有另一層重要的穩定器作用,那就是資產保值,讓資產儘可能不縮水。
以OKEx做個例子。為了不讓比特幣裸泳,很多投資者選擇給它帶上一個救生圈,這就是套期保值。也就是說,投資者通過持有與現貨市場相反的虛擬合約,為現貨市場上的比特幣鎖定成本和收益,以期對衝價格風險。對於比特幣來說,無論是現貨市場還是合約市場,影響價格變化的因素是相同的,現貨和合約的價格往往同漲同跌,投資者可以利用這一特性,進行套期保值,無論價格是漲是跌,總會出現一個市場盈利而另一個市場虧損的情形,盈虧相抵,就可以規避因為價格波動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
當然,這裡面有個關鍵是,無論是賣出套期保值,還是買入套期保值,進入和離開合約市場的時機要對才能成功保值。套期保值操作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也意味著放棄了獲取投機性收益的機會。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注重長期價值,選擇套期保值肯定是秉持保守、穩定心態或預期的。這樣的框架,似乎天然不適用那些激進的、炒短線的賭徒們。
想了想去,恐怕只能用經濟學裡的賭徒謬論或者熱手效應來解釋這些人的心理了。
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亦稱為蒙地卡羅謬誤,以為隨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生的機會率與之前發生的事件有關,即其發生的機會率會隨著之前沒有發生該事件的次數而上升。比如在賭場裡,如果遇到連續多次是一個顏色(比如連續五次都是紅色),那麼很多賭徒就會果斷出手,在下一把押上重注賭另一個顏色(比如黑色)。當然,賭徒謬誤也指相信某一個特定的結果由於最近已發生了(「運氣用盡了」)或最近沒有發生(「交黴運」),再發生的機會會較低。
也就是說,市場走熊,大部分人都在虧錢、趨向保守止損的時候,賭徒心理強的人則可能會選擇激進,認為虧著虧著,就應該轉運贏錢了,賭自己會贏。
在賭場裡很常見的「熱手效應」,也可以解釋一部分合約玩家的行為,尤其是那些曾經靠合約交易賺到大錢的人。所謂熱手效應,打個比方,在21點桌上,如果有一個玩家連續贏了莊家幾把,那麼在邊上圍觀「飛蒼蠅」的群眾可能會產生這位玩家「手氣非常好」的錯覺,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把更多的籌碼賭在這位玩家上。
放在合約交易這個語境裡,那些曾經靠合約交易連續賺到錢的玩家,很可能產生錯覺或膨脹心理,不會輕易選擇離開或保值,趨向認為自己是那個「被上帝寵幸的人」,仍然會繼續賺下去。
一邊是熱手效應下以為自己還會繼續賺,一邊是賭徒謬誤下以為虧著虧著接下來必然會賺,這樣複雜而澎湃的心態,可能在驅使著賭徒們摩肩接踵地圍坐在合約交易的「賭桌」上,直到被波動巨大的市場無情地爆倉出局。
至於提供合約交易的OKEx,它到底怎麼樣,是好是壞,是有意還是無意,至少在我看來,沒那麼重要,它存在著,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否則就不是維權風波衝擊之下,OKEx依然堅挺了。
正如前段時間德州撲克關停風波,筆者採訪一位知名職業牌手所指出的那樣,「自控能力不好的人,不玩德州也一樣啊,足彩、彩票什麼不能賭,都是個人的,和德州本身無關啊」。
確實,對於賭徒們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曉楓說 金評媒、虎嗅等認證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