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春天》今日上映:人活著不就是為了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

2021-01-22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陸慶屹在豆瓣上的ID為:起床,吃飯。因而江湖人稱他「飯叔」。

「斷掉了網絡,拒絕了所有社交,開始學習電影剪輯。

每天與清風明月為伴,看看花草解憂。

悶了就站在門口看看天,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



(以下是來自陸慶屹導演的哥哥陸慶松為為影片《四個春天》創作的歌曲,配合享用效果更佳!)


《你是春天》

作者:趙珣


那時年紀小

燕子飛處紅線繞

牽著你,系住我

天涯風雨,不知雲嶺,路途險


相紙早泛黃

笑容未曾變

就這麼過了

陌上黃花,秋風霜雪,歲歲年年


秉燭小屋,燈火明滅

抬頭望處,翩翩飛旋,銜泥雙燕


呢喃聲聲,說著往事,動情歌弦

呢喃聲聲,隨風細說,你是春天


如今年歲老

斜陽淡淡春尚淺

青絲去,白髮增

乳燕飛遠,歸來何時問明月


數日出日落

操持柴米油鹽

就這麼過了

流水時光,一茶一飯,相伴年年


春風再起,推門又見

小小燕子,回巢簷下,你我笑顏


呢喃聲聲,說著往事,動情歌弦

呢喃聲聲,隨風細說,你是春天


陸慶屹就是這樣帶著《四個春天》一步一步走近觀眾。開拍六年後,《四個春天》終於在今天(1月4日)上映。


這部片子所到之處,收穫滿滿好評。很多觀眾看完後自發在社交平臺上為電影推廣,而更多的反饋和分析將隨著上映慢慢沉澱。《四個春天》不僅讓國內觀眾動容,也頗受國際專業人士青睞。


在2018年年底,《四個春天》於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獲得「金紅棉」優秀首作提名,GZDOC終評評委、多次獲柏林、威尼斯大獎的英國金牌製片人、導演,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安德烈·辛格(Andre Singer)盛讚道:


「這部片展示了導演本人的家庭結構、兩代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我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這是我看過的最令人動容的影片之一。故事本身其實很簡單,而導演以至美的語言向觀眾娓娓道來。」


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白睿文(Michael Berry)同樣表露欣賞:


「每天體現出來的那種「人生哲學」就是我想學習的。我想給它我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從0到1,陸慶屹沒有想過未來會怎樣,《四個春天》最初於他而言,只是一份聲光記憶。


貴州小鎮,田野風光依舊,父母逐漸年邁。他們忙時專心勞作,閒時飄出歌聲和歡笑。在日常與生死的交替中,一個又一個春天來臨。《四個春天》用優美細膩的鏡頭帶來親切的故事和情感,予人無言的感動。


《四個春天》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陸慶屹說,拍攝這部作品,最開始只是想對個人、對他的家庭產生影響。

這個自稱「一潭死水」的人,性格恬淡,卻有一份難能可貴的輕鬆和意趣。未曾料到,這部處女作近乎顛覆了他的職業生涯。

 

數個業內知名獎項紛至沓來,邀約和採訪「譁啦啦」從天而降。這個紀錄片「新手」轉瞬間就成了業內「著名導演」。當紅明星、業內大咖、知名媒體、路人觀眾紛紛自發打call,為溫情助陣。


《四個春天》


入圍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D20提名」


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

最佳紀錄片


2018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金紅棉」優秀首作紀錄片提名


在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對陸慶屹的訪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這份作品的熱忱與真情,然而作為觀眾,我們也很難體會作品誕生背後的艱辛。

 

近年來的中國紀錄電影,總是給人帶來關注和期待。沒有哪一個地方,能有這麼多題材,充滿了發現和感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部用心的作品都值得被記住。


《四個春天》為中國紀錄電影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甚至值得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


陸慶屹導演接受GZDOC專訪現場


- 在紛亂中尋找自己所看見的秩序 -

口述:陸慶屹

(經訪談紀錄整理,原問題已隱去)



《四個春天》的拍攝時間挺長的,總是有很多瞬間擊中我。因為我的家庭氛圍很好,最開始我想多記錄些,後來受到啟發,我就想做成一部完整的片子,給父母留下一點珍貴的東西。


我一直覺得他們這代人很了不起,但是在那個年代和環境下,很多生活細節沒有被很好的挖掘,而是被時代吞沒了。

 

而且我的工作比較自由,有時候我會一年回家三次、四次,有時候甚至每次半年。記錄他們不是為了心理上的補償,我就是很喜歡他們的生活狀態。

 

我覺得離開家給我帶來的變化是:離開之後,你重新去審視它的時候,你才能發現那些美好的東西。


很多人會在年輕的時候,去大城市找好的工作,希望能夠發展,但可能你會去想一下,真正好的生活是什麼。


比如說我在廣州接觸到的人,生活都很平和。不管是人們在街上的步行節奏,飯店提供的服務,都讓我感覺是很平和的社會狀態。


這類社會細節挺觸動人的,跟日常經驗不太一樣。它們都有一種獨特的質地,讓生活層次變得豐富。假如我們把這些記下來與人分享,對其他人來說也是一種有價值的參考。


我在拍片子時,跟拍攝對象都是真誠地去交流。他們也沒有戒備心,對我比較信任。


比如片中賣菜的老太太,我從小就見到她在那裡賣菜,從滿頭黑髮到白髮。我拿著鏡頭走過去,說要拍她,她說拍她幹啥,那麼醜。我說是為了紀念,肯定美得很。


那幾個老太太就笑起來,那種交流很舒服。

 

我還遇到一口梅花井,因為有梅花在井裡飄,我就去拍。有個趕馬的大哥看到我在拍東西,就停下來問我在拍什麼,還指導我應該這樣拍。


我們就這樣交流起來了,其他路人會反對他的意見,他們就在那裡討論起來。

 

所以不會遇到什麼困難。拍得了就拍,拍不了就算了。


我還會繼續拍攝,這是一種本能。


每次回家我都能看到父母最新的生活狀態,但我不會再把它剪成片子。可能我父母也願意留下更好的一種境況,就是他們自己本身最好的時光。

 

這部片子對他們沒什麼改變。從開始拍攝到現在六年了。他們之前可能不太理解我在做什麼,我的拍攝太頻繁了,跟他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但是後來他們激動了,因為這六年時間出來了一個完整的片子。


圖片來源:豆瓣


但是兩三天之後,他們也就忘了。因為他們的生活比較沸騰,有很多事情要去做,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事情。


他們現在走上街,街坊會說,「我看見了你們家的電影」,其實他沒有看到,就看到了一些公眾號、報導啊。他們生活沒什麼變化。可能又多了一點關心的事情,僅此而已。


我爸媽的性格是兩個極端。我媽特別熱情,也特別暴躁,火一點就著的那種。我爸是一輩子沒有生氣,對任何的事情他都不動氣。


但他倆有一個共性,我覺得特別重要,就是說遇見任何的事情,他們都是去想怎麼解決,不去追究原因。事情已經發生了,追究這個原因有什麼意義呢?


圖片來源:豆瓣


我從來沒聽過他們倆有任何一句抱怨,這點我都覺得很驚訝。你要用逆來順受這個詞吧,我覺得也不是完全恰當。他們會去解決問題,我媽就跟我說過,她說人活著不就是為了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這個對我影響特別大。


以前我當時我在北京浪蕩的時候,也碰上挺多這種事情。以前吃飯喝自來水,沒地方住,夏天就睡到湖邊上。早上起來,唉別早上了,天沒亮,你就已經被咬得渾身都是包。


但是假如我沒有這樣的生活,到現在就沒這些有意思的回憶。而且我也沒覺得不能承受。


我拍《四個春天》最開始只是想對我的家庭產生影響,到後來逐漸地有更多人看到之後,我也意識到了,這是一種社會生態的樣本。

 

我這個片子不僅僅拍了父母,還拍了街坊鄰裡,還有街道路過的路人,有一些陌生人。其實我拍了很多素材,在我拍攝的期間裡,能感覺到一個個體從大背景抽離出來。


個體是非常有尊嚴的,獨特的存在,不管作為一個觀察對象還是交流對象,每個人都很獨特。


如果說看過這個片子的人,自己也會拿起手機去記錄生活和周遭的環境,我就覺得非常快樂了。


圖片來源:豆瓣


我的拍攝不會提前布置,那樣可能生活質感就沒了。比如說拍的時候,桌子乾淨一點,把煙拿開,這些隨時可以調整。但完全不會介入到他們應該發生的那個事件裡面。我不喜歡,也沒有必要。


有的紀錄片可以為了再現某種東西,這樣去做。拍生活、記錄生活不應該是計劃性的拍攝。因為有時候即便你的鏡頭選擇什麼,你可能覺得倉促,但它就是你當時的心情。


其實看深一點,就是拍攝者本身也介入了。你當時為什麼要近一點或遠一點?其實它是帶有這種心理變化的。


圖片來源:豆瓣


在剪完片子的時候,我知道至少我的朋友會喜歡,熟悉我的網友會喜歡,但是後來也是意外,鋪天蓋地的各種採訪。它必然會對我造成影響。影響的大小我還沒有完全的預計。


我原來的計劃是放映兩場《四個春天》,結束了要去找工作的,後來我確實需要考慮一下是否還繼續從事電影方面。

 

說實話我研究電影好幾年了,有一些想表達的東西。我覺得這些都是變化,都是推動,但是目前來說我還沒有特別想過對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覺得這種影響跟我換一個工作是一樣的。


我算是新人,我對紀錄片的環境不是很了解。參加了幾個紀錄片節之後,發現有那麼多人來做這件事情,他們在拍各種各樣的題材,這讓我很感動。製作紀錄片的群體非常龐大,這讓我很震驚。我覺得記錄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我之後想拍的都是我比較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我也很想嘗試劇情片,現在在寫一個劇本,我是比較有信心去做這個事。因為以前做過很多職業,感覺每一種職業最後都會放棄它們。


我特別喜歡侯孝賢。他的作品第一部看的是《悲情城市》。看了就像篩糠一樣,人物的命運感特別強。


我覺得侯孝賢特別厲害,《風櫃來的人》就拍一種很普通的人生,但那種人在時間線上隨機的命運,帶來的無奈感挺強。人的性格會造成他命運的那種變化。



我還特別喜歡楊德昌,反正我比較喜歡看這種片子,還有小津安二郎。

 

侯孝賢還有幾部片子我也特別特別喜歡。《童年往事》也是,而且我感覺跟我還挺像是。《戀戀風塵》的攝影很唯美,但從內容上來說,我更喜歡《童年往事》《悲情城市》、《風櫃來的人》,這幾部的作品真感覺像一把刀。


但他有沒有對我拍這個產生影響?我還真不覺得。因為那時候是一種本能的喜歡,也沒有去仔細研究過他電影語言,可能在氣質上會有一些不由自主地接近。


也可能是性格,從小我比較喜歡從紛亂當中去尋找所看到的秩序。我還喜歡拍照片啊,甚至在特別嘈雜的酒吧,噪音衝擊特別強,但我那個時候是一種分離狀態,可能會是一個觀察者。


經常是這樣的,我會本能地希望把自己看到的記錄下來。比較喜歡簡潔乾淨一點。在構圖上,也需要研究一下吧,其實阿巴斯就特別反對這個。

 

圖片來源:陸慶屹豆瓣網頁面


對於我們這種庸人來說,可能條條框框的東西還是需要學。我天生就比較好動。很容易受到別的幹擾。但一旦我想做什麼事情,拍什麼東西,有可能就會冷靜一點。確實是很難有什麼東西撼動我,但不是說我多麼瀟灑,很多時候是被動的。


我平時一般就是看看書,然後寫點劇本。種點花草。就這樣。我的生活特別簡單,現在《四個春天》有一些活動、宣傳啊,就配合了。


對別人來說可能像一潭死水,沒有變。我每天早上都會去給花草澆水,然後太熱的話,傍晚也會澆一下,北京很乾。


因為在北京生活也快30年,坦白說對北京沒有鄉情的。會有一點歸屬感,因為我們大多數朋友都在,然後我自己在那兒住那麼久,有那種舒適感。


但是要說什麼鄉情,我以前寫過一兩句詩,就是我的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可能對我來說血緣的東西會拉扯得緊一點。

 

我不知道你們做夢的時候會怎麼樣,我周末時常會做夢,未必是離開貴州之前那些真實的事情,但那些場景會縈繞著,這也是正常的。


我覺得對於所有的文藝創作者,這些熟悉的事情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



採訪:XIN、桃亮

編輯:沛霖、靖含


或許你還關注

登陸了月球陰暗面,又該怎樣觸及人心陰暗面?

「一吻跨年」爆款變爆冷?奧斯卡導演來支招

2018,他們拍了一列綠皮火車的故事講述溫暖



相關焦點

  • 從極限永寧到翼裝飛行女孩:一個為了好好活著,一個為了活得更好
    一個為了好好地活著,一個為了活得更好永寧被稱為「爬樓黨」,他爬樓不止是為了刺激,每次都會準備好自拍設備,不管是高樓、煙囪或者大橋,只要是能爬上去的地方,都會去怕,追求的就是一種真實感和刺激感。手機固定在大樓一側,將記錄下他的無保護高空極限動作,之後進行剪輯,上傳到自媒體平臺。
  •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有多少人曾無數次問過自己,也問過別人「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人生該怎麼活才有意義?今天,我的朋友突然問我 她說:丹丹,你說怎樣才算是個人,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 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熬不下去怎麼辦?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尤其是生活陷入低谷的人,常在孤獨難熬時,忍不住思考這個問題。活著,如此的艱難,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在低谷時,會越來越孤獨,身邊的親人朋友越來越少,才會有時間來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每個人的心中,幾乎都曾有這麼一個念頭。
  • 春天來了,與《生活萬歲》相比,中國人需要《四個春天》
    不是說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不需要關注,而是這15個生動的例子是否過於極端?千分之一還是一萬分之一?他們真的能代表13億人的大多數嗎?尤其是一些例子,比如重慶夜場美麗辛辣的失戀舞者,北京中年導遊的父親仍在從事傳統文化研究,明格……在夜市上賣田螺供女兒上學,說實話,他們表演的痕跡太重了,更不是說他們對鏡頭說的表現不是真的,而是讓觀眾聽起來像是為了說話,失去了紀錄片旁觀者的視角。上面提到的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四個春天》中的成功來避免。
  • 人到中年要懂:人是為了活著本身《活著》,不是為了任何事物活著
    餘華的《活著》,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人生故事,他用簡練的文字,將主人公福貴的一生的起伏著和滄桑,用接近將故事的口吻,講訴給我們聽。福貴少年時是個富家弟子,因為不懂得珍惜,好上了賭,最後將自己家裡祖輩的田地都敗光了,可是這時他已經娶妻生女,雖然家道中落,可福貴卻開始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他在出外時卻被抓了壯丁,經歷了生死後,最後被解放軍救了下來,也讓他歸家。
  • 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活著,活著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有些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問這個問題?是不是受到了什麼刺激?或者是說,遇到了非常難以解決的事情? 想想舊社會,就是在就新中國成立以前,大多數人譏寒交迫,受著資本家,土豪,劣紳的壓榨和剝削,他們一樣努力的活著。
  • 人活著,就是為了含辛茹苦
    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有戰勝自我的心理態度,培養個性。一些人儘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又有相當的能力,但卻一事無成。與此相反,一些人能按照預定軌道走向成功,關鍵在於他們能戰勝自我。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找準自己在現實環境中的位置。要正確地認識自我,首先要從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會的自我三個方面來全面深地了解自己。
  • 人活著就是為了麻衣學姐,這個不可能存在的完美女神,你認識嗎?
    我們看動漫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人在評論區or彈幕裡面刷這樣一句話:人活著就是為了麻衣學姐,有些小夥伴們是不是一臉懵逼呢?麻衣學姐到底是誰?我活著為啥要為了她?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動漫界女神級的人物——櫻島麻衣吧!
  • 活著,就是生存的意義
    才恍然發現,小鎮做題家依然走在城市邊上,進不去的城,回不了的鄉。就好像出嫁了的姑娘,在婆家是個外人,在娘家是個客人,到哪兒都隔著一層疏離。         迷迷糊糊地讀了二十幾年書,拿了一點文憑,卻始終不知道自己應該回到哪裡或者去往哪裡?每次在學習的轉折點都伴隨著各種各種的改革,變化無處不在,挑戰無處不在。總是被命運裹挾著向前,猶如汪洋中的一條小船。     每當變化襲來,總在想,我是誰?我在哪兒?該往哪裡去?假如還想拓展一下,這個問題似乎就是生存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孩子會問,老師也會問。
  • 這一生,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無非就是這幾點
    人活一輩子,無非四個字:錢、命,家,情!錢是什麼?在這個現實複雜的社會,錢是一個好東西,沒錢萬萬不能,錢是生活所需,沒錢買不來東西,甚至窮在鬧市無人問。錢雖好,但也不是萬能,再多的財富,也買不來健康,更買不來一顆真心。
  • 人,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
    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當你決定把時間放在享樂的時候,你只會得到短暫的快樂,而當你決定把時間放在對你有意義的事情上的時候,你得到會持續不斷的快樂和獲得身心的巨大滿足。人這一輩子,除了生死,沒有絕對的輸贏,因為只要你還活著,你就還有逆風翻盤的機會,只要你還活著,你就可能贏回來。而這世界活著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清醒的活著的人,他們明知不可為而為,正如莎士比亞說的「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嘗試,往往能成功。」於是,他們在無數跌倒後終於成功站起來了。
  • 高橋健太郎:活著就是好好拍照,拍照就是好好活著
    編者按: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家庭攝影帶給了我們非凡的意義,生老病死與悲歡離合的番番輪迴都能夠從家庭影像中得到重現,讓我們知道活著就是好好拍照,拍照就是好好活著。 高橋健太郎(KENTARO TAKAHASHI)是典型的由自身向內找話題的攝影師,他希望用攝影來表達對所拍之人的愛和對絕對永恆的追尋。在今天介紹的兩組健太郎的溫情作品中,他都回歸到了哲學的終極問題:我是誰?
  • 粗糙的私人影像志,紀錄片《四個春天》對幸福的定義:陪伴與感恩
    常言道:父母在不遠遊。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他們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那份平淡之下的責任。從呱呱墜地到成家立業,父母為我們操勞了大半輩子。童年時的陪伴與成年後的感恩,親情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跨越時空的情感橋梁,在匆匆歲月中見證一個個幸福的瞬間。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的家庭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和體會,唯有家人情感是相通的。
  • Day 40: 《四個春天》
    今天正好是小年夜,小羊在這裡給大家拜個早年,好像南北方的小年夜不一致,北方過的是臘月二十三,南方過的是臘月二十四,據說南北方的小年夜有差異的原因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時期,宋朝時人們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後來到了清朝,皇帝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祈神,為了方便,就順帶著把灶王爺也祭拜一下,後世的王公貴族也隨之效仿,紛紛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祭灶,久而久之,受清政府影響大的地方都改成臘月二十三,而有的地方還保持著原來的習慣
  • 《四個春天》:詩意,不在遠方,在身旁
    《四個春天》是陸慶屹首部文字作品他用深情質樸的文字和飽含溫度的攝影記錄下父母、故鄉、舊識……在書頁間搭建起西南小城中充滿煙火氣、人情味,同時充盈著詩意的生活景象。雖不是自己的故事卻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裡。
  • 為什麼說人活著就是為了櫻島麻衣,因為麻衣學姐就是完美女友
    經常有人問「人活著就是為了櫻島麻衣」是什麼梗從結果來說其實很簡單,仔細看完 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13集), 以及劇場版 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懷夢美少女, 你就會懂為什麼說-人活著就是為了櫻島麻衣。
  • 人活著,到底為了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書先生,ID:svop13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有人說為了錢,為了名。也有人說為了利,為了房,為了車……其實,都不是。人活著只是一個過程,一個體驗愛與恨,喜與悲,苦與樂,生與死的過程。人活著,不為其他,只為了好好的活著,等到暮年,生命盡頭,回憶這一生,無悔來過。01何為一生?因為生活,我們每一個人都腳步匆匆,被現實和金錢捆綁,被執念和不甘束縛。然而,一個人,百年之後,終歸塵土。
  •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本人一直有一句超諷刺的回答,那就是『為了錢,還是為了錢……』我為什麼這麼回答呢?在這裡能說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1.世人匆匆忙忙無非就是為了碎銀幾兩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我也沒必要多做解釋。2.我們的文學已經死了什麼時候死的?怎麼死的?我們姑且不如討論,在這裡我們只談文學死後的後果是哪些?
  • 非常經典霸氣的句子,活著,就是一種心態
    1.時間並不會真的幫我們去解決什麼問題,它只是會把原來怎麼也想不通的問題,變得不再重要了。2.【人生之四】 1、四「得」 :沉得住氣、變得了臉、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2、四「氣」:志氣、正氣、勇氣、和才氣;志氣是奮發向上的發動機,正氣是安身立命之基石,勇氣是披荊斬棘的開山斧,才氣是成就事業的腳手架; 3、四「看」:一看遠、二看寬、三看淡、四看透。3.我們最怕的不是身處的環境怎樣,遇見的人多麼可恥,而是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無法將自己與他們界定開了。
  • 一個女人要不要離婚,問自己四個問題,就會一清二楚
    當婚姻到了舉步維艱的時候,一個女人到底要不要離婚,問問自己四個問題:1、你是否盡力保衛過這段婚姻?結婚之前,一個人獨立,應該是沒有問題,但隨著年齡增大、各方面的優勢蕩然無存,加上這些年的荒廢和懈怠,離開這個家庭,不要丈夫的支持,自己能否獨立,有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解決自己的生活開銷,這是決定離婚前必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