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春天》:詩意,不在遠方,在身旁

2020-12-10 柒月kiki

《四個春天》是陸慶屹首部文字作品他用深情質樸的文字和飽含溫度的攝影記錄下父母、故鄉、舊識……在書頁間搭建起西南小城中充滿煙火氣、人情味,同時充盈著詩意的生活景象。

雖不是自己的故事卻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裡。風物景致或許不盡相同,但是對親情的溫潤感悟,對世事變遷的雜陳體味,對時光與故人的懷念,是相通的。跨越山海,勿忘回家,寫給天下的父母和每一個遊子。詩意,不在遠方,在身旁。

其實,我一直感覺,攝影,不單單是拍照,更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觀察人間,有煙火氣,有靜物,或安靜,或磅礴,還有人,送外賣的小哥,環衛工人,上下班的匆匆趕路人,坐在太陽下靜靜思考的老人,路間發現的像好多年前自己的某個小孩,其實可以觀察的東西有很多很多,像是不同地方不同季節的大海,也是別有意蘊在裡面的,所以,除了文字之外,我也喜歡以攝影來記錄生活。是很舒服的。

生命中那些美好感人的時刻值得被記錄和保留,它們擴展了我們生命的邊界,讓我們在沉悶乏味的生活之外找到心靈的潤土,讓我們有所秉持,給我們好好活著的理由和動力,它們是生命的春天之所以成為春天的緣由。

我突然明白,如果沒有自我淨化的決心,一直渴望的個人「自由」,乃至在生活中藝術化的自我放逐,不過是無聊的自悲自憐,是逃避為人責任的藉口。心中長鳴的喟嘆,並非我個人獨有,而是每一個人心中與生俱來的悲歌。若只是廉價的自我感動,在這茫茫人海中毫無意義,在這緘默的天地間更沒有任何價值。

這番話簡直如雷貫耳。審視自身,追尋心靈上的自由說好聽點是藝術化的自我放逐,但實質上卻是逃避責任的藉口。人必須生長出向內打破的力量,主動去爭取一點什麼, 才能將時間拉向自己這邊吧。

當你全力以赴認真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定會做得不錯,記得每次自己失落的時候,就想起爸爸無意間對我說過的一句話,什麼是都怕認真,瞬間有了動力,埋頭更認真一些,事實也證明老爸說的沒錯。

詩意不在遠方,而在身旁,

我們的生活時刻都充滿著詩意和情趣,

需要自己用心體會感悟,

認真的感悟生活的每個細節,

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幸福和愜意。

喜歡這篇文章,點個關注呀。

相關焦點

  • 生活的詩意:詩並不在遠方,你就是你的遠方|周末讀詩
    我們不妨習慣性地認為折花人是個年輕女子。隔著窗紗,詞人不僅看到她在折花,而且聽到了花枝在窸窣顫動,間或還灑下些清脆的笑聲。誰會魯莽地驚擾這美妙的一刻呢?詞人當然不會,他只是靜聽,並在心裡繼續與她對話。折則儘管折吧,不知折了花去,將插在什麼樣的人頭上呢?
  •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意與遠方——高中作文
    如果說生活是食材,那麼詩意就是將食材炒熟的廚具。生活沒了詩意,就好比一堆生冷的食材,苦澀而乏味。劉同曾說:「所有細微之下,都隱藏著春暖花開、冰面破裂的巨響。」那麼,在生活這樣一個紛繁雜亂的大染缸裡,我們也許同樣可以找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色彩來,為我們的生活找些樂趣,添些詩意。
  • 鼓山公園:城中央的詩意與遠方
    鼓山公園,是唐詩之路上一個地標式主題公園,可以讓你足不出城坐擁詩和遠方。這是一個山體公園。
  • 只要心存詩意,眼前就有詩和遠方
    來自網絡,侵刪從小到大,一直覺得遠方才是詩。夜晚,就住在遲子建筆下可以看見閃爍星光的希楞柱,有篝火、清風、明月相伴,充滿濃濃的詩情畫意才是遠方。還遙想過,和戀人一起去看看李健歌裡清澈又神秘的貝加爾湖畔,感受那銀色的月光,銀色的湖面,銀色的氤氳霧氣漸漸升騰。那裡春風沉醉,那裡綠草如茵,貝加爾湖畔的風景被李健的溫柔吟唱慢慢勾勒出來,詩和遠方的意境令人無不神往。
  • 讀蘇軾《行香子·述懷》|心存詩意,何必遠方
    在那些個仿佛大戰之後疲憊不堪的時刻,可能唯有一首或清曠明朗或昂揚勃發的詩能讓自己稍稍忘了彼時的身心俱疲,能讓拘囿於困頓皮囊的靈魂堪堪找到他的歸處,那些個心之所向的「遠方」。只是因為,身上的擔子,不允許我們為了心中的詩與遠方「做個閒人」。倒也無需遺憾。縱是豁達如蘇東坡,把酒問月的當下,也不免為俗世名利所惱。想必在那個清淨無塵的夜色中,東坡先生也在憑著杯中滿酒不斷叩問自己的內心,既然不為當權者所用,那又何必糾纏?
  • 詩意和遠方「原創第327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文韻未央,ID:wenyunweiya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生活除了忙碌,還有詩意和遠方。古人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下,我們的確需要金錢。對於成年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我們時常為錢焦慮,為生活瑣事焦慮。我們整天忙於事業、學習。忙碌的生活中你可曾問過自己快樂麼?你可曾讓自己的心休息過麼?前幾天有人問我:「生活需要詩麼」。當下,人們生活忙碌。尤其是大城市,人們生活節奏快。需要時刻停下來看看周圍的景色。追求詩意和遠方,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
  • 萬紫千紅總是春:點開推送,收穫春天的詩意
    萬紫千紅總是春:點開推送,收穫春天的詩意 2020-04-26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春天的榮光》音樂專輯之《我思念遠方的雁》
    《春天的榮光》音樂專輯之《我思念遠方的雁》 2020-12-18 2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首櫻花詩詞,共賞詩意春天
    今天,隱娘要分享9首櫻花詩詞,一起體味詩詞中的春光,體會詩意的春天。《春風》唐·白居易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即使是趙昌這樣優秀的畫家,也畫不出春風吹起,如雪的櫻花飄香的情態吧!《早冬》唐代:白居易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 仙居新聞網丨大山深處的遠方
    很久以前,我總嚮往著遠方,似乎只有他鄉才能夠真正地「詩意的棲居」,而當我背著行囊返家後,卻只剩下風雨兼程的匆匆,遠方不是遠方。龍皇堂村,一個坐落在大山深處的小山村。我是山裡的孩子,對於大山總有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情結。靜靜地坐在橋頭的石墩上,能聽到山風吹過樹梢葉片間的聲音,然後風在這片山與山的褶皺中輕輕地傳遞著,存積到一定能量的時候就開始鼓動周圍的林子。緊接著,山野上一大片一大片的綠與黃肆意地潑灑起來,在偷偷地隱入大山深處,連著根也往泥土的更深處扎了幾分。
  • Day 40: 《四個春天》
    在小羊的家鄉都是習慣過臘月二十三這天,因此我也在這天給大家拜個早年啦~那麼,科普時間結束,讓咱們進入本期節目,本期節目小羊想給大家分享一部我本人很喜歡的紀錄片,它就是陸慶屹導演的《四個春天》,《四個春天》是一部以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導演陸慶屹用相機記錄下了自己回老家過年的四個春節,並把自己的父母當做主要的拍攝對象,紀錄他們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 紀錄電影《四個春天》,記錄樸實純粹的人生之歌
    《四個春天》是一部以陸慶屹導演個人家庭生活為背景的紀錄電影。影片以2013年至2016年間的四個春天為主要時間節點,紀錄了一對相濡以沫半個世紀、達觀自信又興趣廣泛的老夫婦樸素而動人的生活日常,和整個家庭五位成員的家庭軌跡。
  • 【武威文旅之音】天祝西大灘:一群犛牛咀嚼詩與遠方
    西大灘:一群犛牛咀嚼詩與遠方點擊收聽西大灘:一群犛牛咀嚼詩與遠方 劉 奎 / 文 朗誦/楊紅霞山巒衝破雲霄鑽開時光的罅隙西大灘,靜坐雲端俯瞰青山綠水,解讀人間煙火鋪開一場雪,潑墨揮毫青松昂首,花朵冬眠白牆紅頂的村莊在陽光下茁壯成長留白處,一大群白色的犛牛,在藍天下咀嚼詩與遠方
  • 書一窗風景,刻一方春色,在張軍先生的作品中品讀詩意盎然的春天
    書一窗風景,刻一方春色春天是樹枝上萌發的嫩芽,勃勃生機;和煦的微風吹過綠柳似簾,俏皮可愛;春天是路邊小草,不知名的野花…只需要我們打開自己的心靈去感知,去發現,去擁抱,頓覺萬般美麗。停一停忙碌的腳步,欣賞張軍先生的作品,在這詩意盎然的春天,去感知春光無限好,幸福正當時!春天的「田野」春風吹醒了大地,吹綠了樹木,也吹綠了田野。春陽溫暖了枝芽,暖開了花朵,喚起了鳥鳴,春天的田野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 在秋冬種下一顆種子,在春天收穫詩意,讓我們的生命不虛此行!
    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已經過了二十一個,這麼一說,很快就要到暮冬時節了,走過暮冬,不就是春天了嗎?一年又要過去了……歲月越來越無情,明知我們已經青春不再,不但不放緩步伐,反倒加快了速度。可我仿佛才剛剛從秋天裡回過味來,轉身就已是凜冬。
  • 想和你一起去遠方,一起點燃心中的希望
    只是我們早已經不是那個青澀懵懂的少年,卻依舊渴望著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微亮的星在夜空中閃爍,你曾和我一起訴說著你心中的夢想,詩與遠方的夢境裡,帶著浪漫與詩意,我們一起望著天空,心中充滿前進的動力,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上,我們都是一樣,在迷茫而彷徨的年紀裡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方向,偶爾也會懷念美好的青春,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卻依舊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雖然我們不知道未來會面對什麼,但依舊選擇勇敢地面對
  • 春天到了,詩人會怎樣去描繪春天呢?朱熹說春天是萬紫千紅的
    「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對絢麗多彩、百花齊放的春天的精彩描寫,也是對繁花似錦的春天的讚美。這句詩出自於南宋詩人朱熹的《春日》一詩,詩人為什麼會說到「萬紫千紅總是春」呢?我認為,如果單純地去解讀這一句詩的話,會有以偏概全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能準確地把握詩意。
  • 商報副刊:讓詩意如魚得水——評王亞明《在你的海裡不需要岸》
    「簡潔」是詩的形式,也是詩的內容,更是詩意所在。簡潔明快,不囉嗦,有激情。往後餘生,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詩意的人生。 ▲王亞明曾說:「詩人至少應該是半個哲學家,沒有思想的詩是立不起來的。」
  • 春天來了,與《生活萬歲》相比,中國人需要《四個春天》
    當晚,可以毫不誇張地告訴大家:我連續看了兩部國產紀錄片《生活萬歲》和《四個春天》,然後哭了一整夜。這兩部電影都反映了我們的真實生活,有許多感人的淚點。不是說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不需要關注,而是這15個生動的例子是否過於極端?千分之一還是一萬分之一?他們真的能代表13億人的大多數嗎?
  • 人們喜歡談論「詩和遠方」,但是遠方到底在哪裡?能解釋大家不再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不再崇拜詩人,大家也不再喜歡看詩歌,寫詩這條路慢慢的變成了純粹的個人愛好了。最近幾年楊角風突然又開始寫詩,原因完全是受到了高曉松的影響,他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中寫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房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深深感動了我,我們的生活太多的物質橫流,而精神上真的缺少了那份詩意,人生還有詩和遠方,那麼遠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