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Liv-ex(倫敦國際葡萄酒交易所)推出勃艮第150指數,到了2019年底,這個指數已經上漲了445%,漲幅超過了同期的標普500指數(316%)。
對於葡萄酒愛好者來說,勃艮第是葡萄酒品鑑的「歸宿」;對於投資者來說,它是優良的投資標的。那麼,這個「世界上最複雜難懂的產區」究竟有什麼魅力,讓人如此痴迷?
一、數百種風土
說到勃艮第,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玄而又玄的「風土(Terroir)」。勃艮第可以說是全世界葡萄酒產區裡面詮釋風土最精準、最極致的產區。
風土是一種氣候、土地以及人的結合,即天、地、人。正是複雜的風土,給了勃艮第酒百般變化——數百種風土讓單一品種葡萄酒產生了千變萬化的面貌。
勃艮第釀酒大師Henri Jayer曾舉過一個例子來解釋風土,如果將來自智利和澳洲的霞多麗(Chardonnay)進行比較,或許對於一些普通愛好者來說,盲品很難區別出這兩個產地。如果將來自勃艮第的夏布利(Chablis) 和默爾索(Meursault)所產霞多麗進行對比,盲品變得輕而易舉。想像一下,一個需要搭乘飛機跨越2個不同國家所產的霞多麗,它們還不如同一產區只需1個多小時車程,所產的葡萄酒差異大。
勃艮第風土的形成,要追溯到大約兩億年前。那時這裡還是一片汪洋,生活著數百萬種海洋生物。按下快進鍵,我們看到海洋消失、陸地浮現,生物沉積下來,慢慢地變成了化石。漫步在勃艮第的葡萄園,你會發現大片的石灰巖或泥灰巖土壤,其實這些白色的土壤都是海洋生物的化石。正是它們為勃艮第酒帶來了獨特的香氣。
豐富的地質層變化,為這裡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葡萄園風土,也帶來了豐富的石材。勃艮第有很多命名為「les Perrières(採石場)」的葡萄園,就是改自廢棄的採石場。
這個著名且複雜產區的形成,一方面來自上億年地質演變,另一方面來自於勃艮第人對風土的痴迷。中世紀西多會(Cistercians)的修士們最早發現了這些細微差異,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鑽研。
據說,他們為了尋找合適的葡萄種植園,他們經常用舌頭去品嘗泥土與碎石,並通過與大自然的直接交流,尋覓天國之路。如今勃艮第最大的特級園Clos de Vougeot 就是在1336年被西多會修士開墾出來的。
修士們一絲不苟地將他們的工作記錄了下來,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風土的概念被推到了極致,也造就了如今勃艮第的葡萄酒版圖。
二、勃艮第無低等級酒
勃艮第版1855分級
在1855年,法國的葡萄酒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波爾多的1855列級莊分級;另一件是《金丘省葡萄園和葡萄酒歷史以及統計》的出版。也許前者太過耀眼,導致後者被忽略了。
這本詳細介紹勃艮第不同村莊風土的參考書,奠定了勃艮第分級的基礎。不同于波爾多按照酒莊分級,勃艮第分級則是風土為王的最佳詮釋。在勃艮第,葡萄園的名稱會與特定的地塊聯繫在一起,每一個名稱在市政廳都有登記,葡萄園的大小也幾乎不變。
勃艮第葡萄酒由高到低分為特級園(Grand Cru)、一級園(Premier Cru)、村莊級(Village)和大區級(Regional)四個等級。我們可以用斜坡來理解這種分級:
想像一個種滿葡萄的斜坡,在這個斜坡上,坡頂的葡萄得到最充足的光照,並且排水也最方便,沿著斜坡向下,葡萄獲得的光照一路減少,積水則在上升。
「特級園」在頂峰之上,「一級園」在山腰,而「村莊級」和「大區級」則是在山底。
半人馬星歐洲團隊斌叔探訪位於伯恩丘的馬朗日產區,可以看到葡萄園多處於高高低低的山丘上
AOC強化分級
浪漫的法國人也有嚴謹的一面,在法國,這些分級都是通過1930年的AOC制度(2009年改為AOP)固定下來。從葡萄酒開始,AOC逐漸擴展成了法國傳統品質農產品的權威標籤。法國人對分級的痴迷已經到了「世間萬物皆可AOC」的地步,大概有430個AOC,甚至在一盒辣椒上都可能看到AOC的標籤。
AOC是法語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ée的縮寫,意為「原產地命名控制」,是法國最主要的農產品質量認定系統,獲得AOC的葡萄酒必須具備葡萄種植地的風土,必須遵循規定具體步驟種植、發酵。這個產地名像百科全書那樣,幾十本厚,一個產地名就是一本書。裡面關於地域的界定,精確到東經多少度多少秒,過了一行就不能使用這個產地名。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半人馬星歐洲團隊斌叔探訪勃艮第沃恩-羅曼尼村
大名鼎鼎的羅曼尼康帝就在不遠處
酒瓶標籤標示為 Appellation+產區名+Contrlée,例如Appellation Bourgogne Contrlée。這裡的產區名可以具體到一個村莊甚至一個葡萄園。通常來說,產區範圍越小越具體,各種限定法規就越嚴格,質量越高。小產區的AOC同時也要符合所在大產區的種植釀造標準,就像俄羅斯套娃,是彼此間的包含關係。
左瓶標識的產區名為「熱夫雷-香貝丹」,右瓶為「夜聖喬治」,均為勃艮第名村
勃艮第4000多家酒莊每年生產2億瓶葡萄酒,這個數字看似驚人,其實只佔法國的3%,全球的0.4%。其中超過一半都在本地消費,出口到中國的非常有限。
勃艮第產量雖小,在世界葡萄酒版圖中卻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擁有為數眾多的AOC產區。勃艮第的AOC產區數量達到84個,佔全法的23%。
AOC是法國葡萄酒的最高等級,AOC以下是IGP(地區餐酒)餐酒和Vin de France(非法定產區酒)。
而絕大多數勃艮第葡萄酒都屬於AOC等級,因此也就有了「勃艮第無低等級酒」的說法。既然全都是AOC,那又該怎麼區分呢?所以才有了上述從特級園到大區級的細分。
勃艮第葡萄酒在AOC的基礎上又分為四個等級
每塊地都有不同的個性,有的地做出來的酒比較芬芳,酒農就要對它特別溫柔,有的地的產酒則比較強壯,酒農的手腳也可以重一點。即使在同一塊地裡,對待每一株藤的種植方式也可能不盡相同。
像創造藝術品一樣的創造自己的作物,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風土一方食,這可能就是AOC最終的意義。
當然,喜歡勃艮第,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好喝。不管是白的,還是紅的,勃艮第的酒酸度通常比較高,但又比較柔和。勃艮第酒的飲用性很好,有很高的複雜度和集中度,喝起來又非常輕盈,非常靈動,沒有那麼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