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在疫情還沒有結束之際,臺灣朝野就為了如何促進消費、提振經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國民黨主張發現金,這樣最簡單、最直接,美國就是這麼做的;執政的民進黨當局主張發放消費券。民進黨的理由是,如果發放現金,民眾可能就直接存起來了,達不到促進消費的目的,還不如發放消費券,用半強制的方法鼓勵民眾花錢。
爭論到最後,5月底的時候,民進黨當局拍板定案,發放「振興三倍券(簡稱三倍券)」,7月15日正式發放。
所謂三倍券,就是民眾出1000元新臺幣,臺灣當局給民眾發放面值3000元的三倍券。這些三倍券在今年年底以前,可以在全臺灣所有的消費場所進行消費。店家在收到三倍券後,在券的背面填上帳號,就可以到指定機構兌換,資金打入帳戶。
到目前為止,三倍券呈現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普惠,濟貧不排富。
三倍券面向全臺灣發放,即使富豪如郭臺銘,也可以領取。對於當局認定的貧困戶,則不需要繳納1000元,當局直接發放3000元三倍券供其消費。相關信息顯示,至8月中旬,領取三倍券的臺灣民眾達到或超過2000萬人次,基本做到了覆蓋全臺灣。
第二,限時消費加店家加碼,促進消費效果明顯。
三倍券有「三不」,民眾消費時「不得換現,不得找零,不得儲值」,且必須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花出去,這等於是半強制性地鼓勵民眾花錢買東西。
對於店家而言,雖然收到三倍券之後,還需要填寫帳號、在申請材料上蓋章才能兌換成新臺幣入帳,但這畢竟是錢,所以,為了吸引消費者,店家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措施,鼓勵民眾用三倍券購買商品。
這中間發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臺北一家售賣摩託車的店對外打廣告,用三倍券前來買摩託車,可以擴大優惠,6000元等價1萬元,9000元等價1.5萬元,且「不限次數、可迭加使用」。有一位消費者果然湊齊40萬元的三倍券,要買一輛標價63.8萬元的摩託車。面對高高一摞三倍券,店家反悔了、不賣了。消費者怒了,將事件上傳網絡,結果成了新聞。店家無奈之下,接受了這一單交易。
三倍券是7月15日發放的,短短半個月的時間,促進消費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8月26日,臺灣有關部門公布了7月份的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數據,7月零售業營業額達到3351億元新臺幣,為歷年同期新高,其中百貨公司營業額達到285億元成長10.3%,便利商店營業額達到354億成長21.3%。
第三,三倍券引發一系列爭議,但瑕不掩瑜,效果值得肯定。
臺灣有關部門籌劃的三倍券,有電子和紙本兩種方式,且預計電子方式會佔大頭,結果適得其反,絕大多數民眾寧願到指定地點排隊,領取紙本的三倍券,而以電子方式領取的年輕人,則遇到了電腦當機、網頁遲遲打不開等一系列問題。
正值夏季酷暑,連白髮蒼蒼的老人都排隊領取三倍券,苦不堪言。
還有不法分子印製假的三倍券,雖然沒有製作完成就被查獲,也讓臺灣民眾嚇一大跳。
三倍券出臺之後,臺灣各個部門紛紛加碼,推出各種各樣的類似的「券」,比如臺灣「農委會」的農遊券、「文化部」的藝FUN券、「體育署」的動滋券、「客委會」的客莊券等。這些「券」,各自為政,領取的時間不一樣、條件不一樣、期限不一樣、優惠內容不一樣,讓臺灣民眾眼花繚亂,不但領取的過程亂象頻生,後續消費過程中的爭議也已經出現。
以上這些亂象,飽受媒體名人和在野黨的抨擊。
在筆者看來,這些抨擊沒有擊中要害。臺灣經濟的真正問題在於:一方面,臺灣是淺碟型經濟,臺灣經濟的真正出路在外、不在內,有限的內需市場,無法帶動臺灣經濟的持久發展;另一方面,臺灣當局財力有限,三倍券這種「大撒幣」方式,只能用一次。因為三倍券讓民眾、商家均受益,日前臺灣有工商界人士建議當局再發一次,上次是發3000元,這次乾脆發5000元。對於這種建議,臺灣財政部門負責人先是表態「硬著頭皮再想想」,後來只好說實話,「很難」。
當然,持平而論,臺灣當局推出的以三倍券為代表的刺激消費的措施,效果是明顯的。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出了1000元,買回來3000元的商品,還是很划算的,這是一場全臺灣的消費狂歡。
臺灣知名媒體人黃暐瀚幾乎天天在節目裡批評三倍券,等到7月15日三倍券開始發放了,他一大早就去排隊領取,還發推昭告天下。部分網友不幹了,批評黃暐瀚說一套做一套。黃暐瀚反駁說:「我的錢,我為什麼不領?我什麼時候說過不領?」「我自己的錢,我領回來,香的咧~」
黃暐瀚說得好,這世上誰跟錢有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