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三倍券」蠢?臺灣這麼窮它都能套現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摘要:「三倍券」如果不是為了提振經濟,它的設計簡直是精妙。細品發現,無論是現金還是免費消費券,當然更便利更刺激消費更提振經濟,但也都意味著民進黨當局要一口氣拿出五百個億。現在步驟繁瑣冗餘,為難折騰的是民眾商家,民進黨當局卻能坐享清福,兩面收割,既能讓民眾和商家感恩承情,更能用「購買-兌領-消費-兌換」拖延兌現時間,還能以「一千變三千」這道障眼法,先從買券消費的民眾那裡套現百億。

蔡英文從3月份就打嘴炮說,要發錢給臺灣民眾去消費振興經濟,還想了個很潮的名字叫「酷碰券」。老百姓都是實在人,等這畫了許久的大餅等到春去夏來,終於等到臺當局派出蘇貞昌公布「振興三倍券」,結果竟是預付費的!這要也叫天上掉餡餅,難不成是老天爺新開了自動售賣機業務...

臺灣「行政院長」蘇貞昌6月2日公布振興券樣張,定名為「振興三倍券」。

「酷碰券」變「三倍券」果然一點兒都不酷了,歷經三個月出臺,洋溢著拖拉、麻煩、摳搜的氣質,一千變三千(新臺幣,下同),是非得榨出老百姓的一千元才捨得掏出兩千補貼來。宣傳口號大言不慚「好領、好用、好刺激、最溫暖」,然而說「好領」明明要先付費才能領券;說「好用」卻有「十一類不得使用」,最愛的外送平臺、電商網購都用不得;說「好刺激」又只一點點錢,且遲遲不發,重重設限,有效期長達五個半月直到年底,足以讓消費者冷靜,讓商家涼涼!目前看來只有「最溫暖」顯得真誠懇切,6月7號臺灣地區解封,發券卻延至7月15日才能開始,彼時正值盛夏,豈止溫暖,簡直是炎熱。

「振興三倍券」500元4張、200元5張,共計9張,使用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

問為什麼不直接發錢?答曰怕有人存起來不花;那為什麼不直接發券?答曰用自己的錢買券才更有消費動力;問用券是不是不能現金找零?答曰並未嚴格禁止;那過期未消費還能退錢嗎?答曰倒也沒有不退的道理。夜市攤販發愁券面值太大如何找零,飯店旅遊業主發愁券面值太小如何引流,商超發愁退貨怎麼操作退款退券……發錢變買券,一時間民眾和商家都有點兒懵,連媒體都迷失在了彎彎繞繞裡,臺灣「各界霧煞煞」。

針對有網友利用退貨機制套現,臺灣各大賣場將會出招進行反制。

臺 「行政院長」蘇貞昌說整體方案預算規模五百億元,今年12月31日前人人可憑臺灣的健保卡買券,花一千錢變三千券,還自以為幽默地提示「可以剖腹生產」增人頭搶券。拜託,你清醒一點,臺灣一碗牛肉麵都要一百六啦,誰會為了多兩千元消費券剖腹產?!

臺「經濟部長」沈榮津更用一套公式算出民眾實際上是用一千元,得到4687元。「平臺業者加碼打八折,等於3000元到了平臺後效果就變成3750元,店家又再打八折折促銷優惠,效果又變成4687多元」。呵,他真是保守主義者,說不定平臺業者和店家都打一折促銷呢?不過看到這種神奇的算法,也就不奇怪臺灣經濟部門何以預估這波發券可創造千億元經濟效益了。

觀光或餐飲業在疫情中受創嚴重,亟待消費加持

「三倍券」真的能提振臺灣經濟嗎?民進黨政客們睜眼說瞎話,但大家也不是真的瞎了,「金管會」前主委曾銘宗直言,沈榮津的經濟評估是在冷氣房按計算器,在真空狀態下算出來的。三倍券本質上是打折的消費券,仍會有替代消費的問題,政策效果值得懷疑,甚至可能都沒有五百億的消費效果。(所謂替代消費,就是一個人從七月到十二月,基本的生活開支也能花掉三千元,用了消費券,可以把原本要花的錢省下來,並不會因為領券而產生多餘的消費。)

國民黨團書記長蔣萬安更是悲觀,擔心這麼重要的振興券方案要一個半月後才要上路,民眾將因此有預期緊縮心理,也就是這一個半月不急著消費,等到7月15日拿到三倍券才去消費,對苦撐的小商家而言,若要再撐一個半月,很多不該倒或可能要倒的小商家將會倒一片。

但凡有點兒常識,都能看出這個消費券方案對提振經濟毫無助益,不幫倒忙已經是最好預期。可是「三倍券」方案真的那麼蠢嗎?

現在步驟繁瑣冗餘,為難折騰的是民眾商家,於誰有利?

疫情之下,島內百業凋敝,都眼巴巴盼著局撥款救濟,其實地主家也可能沒有餘糧了。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資料顯示,臺當局現在已是債臺高築,2020年公共債務佔比攀升至30.5%,而如軍公教、勞保潛藏負債已超過17.6兆新臺幣。當局手頭緊,振興券的份額大概被民進黨讓位給了美制魚叉反艦飛彈,這五百億才拿得不幹不脆不爽利。

從提振經濟來講,設計「三倍券」的人當然是秀逗了,但如果不是為了提振經濟呢?它的設計簡直是精妙。細品發現,無論是現金還是免費消費券,當然更便利更刺激消費更提振經濟,但也都意味著民進黨當局要一口氣拿出五百個億。現在步驟繁瑣冗餘,為難折騰的是民眾商家,民進黨當局卻能坐享清福,兩面收割,既能讓民眾和商家感恩承情,更能用「購買-兌領-消費-兌換」拖延兌現時間,把五百億分散到五個半月的時間裡慢慢流動付清,還能以「一千變三千」這道障眼法,先從買券消費的民眾那裡套現百億。

所以商家再怎麼著急,當局卻不慌不忙,既不急著給民眾發券,也不急著讓民眾花券,但一定要讓民眾買券。五百億預算又大又虛,卻能堵住悠悠眾口,說不定先期消費用民眾買券的錢即可平衡,畢竟有的人買了不會即刻花掉。這周轉設計,絕妙絕妙。最後能不能提振經濟重要嗎?民進黨當局已經實現了名利雙收。從這個角度來想,「三倍券」裡那些彎繞繞、霧煞煞,讓人隱約覺得不對卻又想不通的地方,突然豁然開朗——誰還能吐槽「三倍券」蠢?臺灣這麼窮它都能套現。(唐堂)

圖源:臺媒

相關焦點

  • 臺灣振興三倍券上路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臺灣經濟,為了振興島內經濟,刺激實體消費,臺灣當局推出「振興三倍券」鼓勵民眾消費。圖為臺灣經濟部部長王美花手持東興紙品「 振興三倍券」分為紙質券和電子券兩種,使用期限為2020年7月15日至2020年12月31日為止。
  • 從「三倍券」看臺灣促進消費的策略及效果
    國民黨主張發現金,這樣最簡單、最直接,美國就是這麼做的;執政的民進黨當局主張發放消費券。民進黨的理由是,如果發放現金,民眾可能就直接存起來了,達不到促進消費的目的,還不如發放消費券,用半強制的方法鼓勵民眾花錢。 爭論到最後,5月底的時候,民進黨當局拍板定案,發放「振興三倍券(簡稱三倍券)」,7月15日正式發放。
  • 臺海觀瀾|從「三倍券」看臺灣促進消費的策略及效果
    爭論到最後,5月底的時候,民進黨當局拍板定案,發放「振興三倍券(簡稱三倍券)」,7月15日正式發放。所謂三倍券,就是民眾出1000元新臺幣,臺灣當局給民眾發放面值3000元的三倍券。這些三倍券在今年年底以前,可以在全臺灣所有的消費場所進行消費。店家在收到三倍券後,在券的背面填上帳號,就可以到指定機構兌換,資金打入帳戶。
  • 排隊領取三倍券,臺民眾直呼心累
    有心振興經濟卻無力提高效率據悉,民進黨當局在臺灣地區內部發放「三倍券」,即民眾花1000元新臺幣就能買到3000元的物品,看似大力度的惠民措施實際上卻繁瑣複雜,引來了民眾的紛紛吐槽。香港《經濟日報》指出,民眾領取三倍券需要排隊,據報導,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凡是任何發放的惠民物品都需要民眾排隊領取,無論是酒精、口罩還是而今的三倍券,有需求的民眾基數龐大,上千萬人排隊領券,不僅造成了交通上的擁堵,更透支了民眾的熱情與積極性,為民眾帶來身心上的不悅和精神上的折磨。
  • 「三倍券」網拍詐騙 3人受害損失逾萬元新臺幣
    [新聞頁-臺海網]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28歲吳姓男子等3嫌利用臺灣當局推行的振興「三倍券」在網拍中詐騙,吳嫌在網拍中謊稱可以8折優惠價格購買「三倍券」,待被害人匯款後即封鎖被害人帳號,警方獲報29日循線逮捕吳嫌等3人,目前已有3人受害、損失金額1萬6000元新臺幣。
  • 振興三倍券的是與非
    振興三倍券上路了,儘管紛擾爭議不少,至少目前在臺灣社會成功塑造了一個生活話題與節慶氣氛,讓大半年來的抑鬱煩悶氛圍稍得紓解,較之仍深受疫情所困的諸多地方,也算是疫災中的小確幸。  振興三倍券的目的,從字面上來看,當然是要振興經濟,只是能否真能達到振興的結果,自始就有不少爭議。
  • 臺灣經濟振興遙遙無期「三倍券」還來添亂
    島內「三倍券」自7月開始預購至今,因其使用不便、換算方式複雜等引發民眾、商家的不滿,甚至連負責發放「三倍券」的郵局和超商都叫苦連天。臺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凡事都要人民排隊,從年初疫情期間的排隊領酒精、領口罩,到7月姍姍來遲的「三倍券」仍要上千萬人排隊領紙本「三倍券」,民進黨當局竟將大排長龍解釋為有刺激效果。
  • 臺灣民眾苦等三個月,振興「三倍券」竟變振興「三杯雞」
    昨天,臺行政機構終於推出醞釀了三個月之久的所謂紓困振興「三倍券」,蘇貞昌非常得意於「一千換三千」的設計,強調民眾先花錢一千元買三千元券,「讓錢變大」,就能刺激消費。不過蘇貞昌這套「變大術」的把戲立馬被外界形容為用民眾的血汗錢拉抬振興券績效,頗有江湖郎中賣藥的「氣口」。
  • 臺灣開售「三倍券」這種好事,為何民眾卻不開心?
    中國臺灣同樣是受到疫情困擾的地區,為了改變當地萎靡不振的經濟,民進黨推出「三倍劵」鼓勵民眾消費。民進黨推出「三倍劵」消費券民進黨當局推出的「三倍劵」策略,就是民眾花費1000元新臺幣,就能購買到3000元的消費劵。只不過對於這種劵的領取,以及它的使用限制,也是受到了當地民眾的質疑。
  • 三倍券都花出去了? 黃士修曝一重點打臉臺灣當局
    華夏經緯網12月2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當局為振興經濟推出的三倍券即將到期,而蔡英文也呼籲民眾趕快用掉三倍券,並指當局最後決定不發現金,而是三倍券的初衷,主要就是為了振興臺灣經濟。對此,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質疑三倍券的效果,並指出重點是在替代消費比例,他還要當局別把疫情後經濟復甦當成三倍券的功勞。
  • 三倍券花了臺灣納稅人多少錢?答案是511億
    [新聞頁-臺海網] 臺行政機構「主計長」朱澤民23日表示,紓困3.0部分,新增三倍券經費382億元(新臺幣,下同),包含第一波18億元,第二波追加特別預算111億元,振興三倍券的總經費是511億元。
  • 三倍券(一周熱詞)
    三倍券,是民進黨當局為了紓困經濟、刺激消費推出的代金券。顧名思義,即臺灣民眾支付1000元(新臺幣,下同)現金,可以換3000元的代金券。商家收到三倍券後,可以兌換現金。「三倍券」於本月中旬開始使用,但由於存在諸多缺陷,備受輿論批評。
  • 臺灣振興三倍券怎麼領、怎麼用?懶人包出爐!
    華夏經緯網6月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行政院」日前公布振興三倍券實施內容,自7月15日開始,民眾可依自己的使用習慣,選擇紙本、行動支付、電子票證或信用卡,到全島店家使用振興三倍券。針對弱勢族群,當局直接匯1000元新臺幣到中低收入戶者的帳戶,用來買三倍券。
  • 「三倍券」變「三倍倦」!羅智強狠酸:領券不如辦張民進黨證
    民進黨當局推出「紙本振興三倍券」(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7月15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當局推出的「紙本振興三倍券」今日可開始領取,民眾到郵局支付1000元新臺幣即可換取3000元新臺幣的三倍券,但有人擔憂,此次
  • 蔡英文「三倍券」的亂象及其可能的經濟效益
    如今振興經濟效果尚未看到,已讓臺灣民眾普遍對「閣揆」蘇貞昌自詡的「好用、好領、好刺激」高度質疑。在臺灣民眾飽嘗排隊買口罩與防疫酒精之苦將近半年後,蔡當局發放的「振興三倍券」,民眾還是要排隊登記、領取,好不容易領到手,又要花時間了解商家的各種用券「創新」;而各部會各有做法,要求民眾上網、加Line、下載應用軟體,甚至還要提供納稅資料,搞得民眾煩不勝煩,累積滿腔怒火。
  • 三倍券 太難搞
    (陳育賢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三倍券正式上路一周,問題陸續浮現,最令商家頭痛的是市面上可能已經有假券流通,而且因為當初的防偽設計不統一,讓業者莫衷一是,非常擔心拿到偽券會造成權益受損。近日網絡流傳「有梅花的才是真正的振興三倍券」說法,因此不少店家在收到三倍券後,第一個動作就是趕緊找梅花水印,據以判斷振興券的真偽,結果竟然發現梅花會出現在不同的位置,甚至有的梅花還不完整,嚇得店家以為拿到假券,不知如何是好。
  • 臺灣為振興經濟開售「三倍券」 亂象叢生惹民怨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島內經濟,民進黨當局推出「三倍券」鼓勵民眾消費,用1000元新臺幣可購買3000元的消費券,不過由於三倍券的領取和使用限制多,引發不少質疑。  民進黨當局推出的「三倍券」從7月15日開始發放,民眾可至郵局購買領取,花費1000元新臺幣可兌換價值3000元的消費券。15日一早,全臺各地郵局出現排隊人潮。目前郵局販售三倍券,周一、三、五隻限身份證尾數單號的民眾購買,周二和周四才開放雙號,周六則是單雙號都能購買,周日不開放。但很多民眾不知道複雜的領取規定,白跑一趟,抱怨連連。
  • 振興三倍券輸了?臺灣網友揭「2致命缺陷」
    網友點出三倍券「2致命缺陷」:被消費券完全碾壓!(中時電子報系資料照/王德為攝)受到上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進黨當局推出「振興三倍券」刺激市場經濟,15日首度開始發放,不少民眾紛紛湧入超商、郵局,拼得搶得先機。不過系統一度出現大當機,更出現抱怨時間太久的聲浪。有網友發起討論「現在來看,消費券是不是贏了?」網友點出三倍券「2致命缺陷」:被消費券完全碾壓!
  • 「振興三倍券」被網友酸「三振券」
    振興三倍券終於要上市了,但漏洞百出,被網友戲稱「三振券」,與馬英九時期消費券最大不同,是納入電子票證(悠遊卡、一卡通等)、電子支付(臺灣Pay、街口、LINE Pay等)與信用卡,倉促上路,仍有3大漏洞未能解決。
  • 網絡預購三倍券 就像買口罩
    振興三倍券即將上路,臺行政機構昨舉行「三倍券網站教學」記者會,由「政委」唐鳳傳授心法,她表示,民眾可採紙本及數字方式換購三倍券,最簡單的紙本券預訂方法,就跟訂口罩一模一樣。    三倍券上路前夕,許多民眾反映對紙本及數字電子券都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