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最大的問題應該是選角的水準差異太大,以及某些角色的戲份太多,影響了整體觀感。
段奕宏,鄔君梅,辛柏青這幾個演員都不錯,基本能把故事撐起來,王慶祥老師就更加不用說了。
但是嬴政的選角就很值得說道說道了,尤其是少年嬴政。首先長相比較平常,其次基本只表現出了嬴政的無腦和衝動,要知道嬴政並不是一開始就被立為儲君,也是慢慢打拼出來的。靠無腦和衝動怎麼能當上秦國的繼承人?
其實這種半紀錄片式的歷史劇在劇情上沒什麼發揮空間,關鍵是要找出幾個主要人物的脈絡,並因此展開故事。比如第三部裡面,長平之戰肯定是秦國贏,結局觀眾都知道,關鍵是你怎麼來展開故事,塑造人物。劇中表現出來的趙括也並不只是一個紙上談兵之人,有謀略,有血性,這樣人物就豐富起來了;以及打完仗之後,趙國三十萬的降兵怎麼處理,秦昭襄王故作不答以及不增援糧草,都是逼著白起做選擇。這也側面體現出了帝王的狠辣,為後面白起被賜死埋了伏筆。
另外比如第二部裡面富大龍老師飾演的惠文王,重拾商君之法,用張儀,破合縱,娶羋月,這些故事大部分人都知道,可如何通過這些劇情表現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帝王,這就是編劇、導演和演員的功力了。很顯然,富大龍老師演繹下的惠文王雖說肯定不是百分之百還原,但卻是一個立體自洽的角色,關鍵還招觀眾喜歡。
另外就是角色的戲份,大秦帝國這種正劇其實不宜有過多兒女情長的戲份,他的核心就應該是秦國君臣如何勠力同心一統六國。所以趙姬這個角色的大量戲份我是有點懵的,關鍵演員又把趙姬演繹成一個傻白甜的角色,那這到底是大秦帝國還是霸道總裁愛上我?
大秦帝國第二部裡面雖然也有駟兒的愛情戲,但是魏紓和羋月的出場在第二部裡面都是很少的,這就保持住了正劇的底色,同時還增加了一點駟兒同羋月的俏皮戲份,以及駟兒和魏紓深情的戲份,這種平衡對於抓住觀眾眼球是非常重要的。
哪怕是豆瓣評分排名第一的《走向共和》其實也未能擺脫劇情受史實的限制,所以在推進劇情走向的時候,主創們能做的就是深挖人物的內心。慈禧,光緒,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這幾個角色的塑造應該是目前中國歷史紀實類劇情角色中最真實,也最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的。
因為有了史料打底,所以觀眾很容易了解這些角色。但也正是因為要尊重歷史,以及我們對於近代歷史的熟悉,編劇很難創作出大的藝術性。這就是為什麼我本人更喜歡《大明王朝1566》,因為明朝畢竟離我們很遠,所以編劇能夠用一個虛構的」改稻為桑「引出劇情,也能重塑趙貞吉,胡宗憲這些角色,目的就是為了使得藝術性更完整。
所以看1566的時候,海瑞這個角色基本就是如同暗夜中的一道光,他的悲劇色彩能夠極大地感染觀眾。而且海瑞和朝局的矛盾衝突愈強烈,藝術性就越足;而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光緒,袁世凱和孫中山,他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主張,也都說的通,雖然歷史最終選擇了共和,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們在歷史中留下的深刻印記。所以,袁世凱稱帝失敗病危的時候,其實也能帶給觀眾諸多感觸;同樣,劇中的慈禧也是如此。
說這麼多,其實就是希望《大秦賦》能夠握住嬴政統一六國的這條主線劇情,集中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同時深挖主要角色的內心,比如嬴政、呂不韋、李斯、蒙驁,另外就是其他諸侯國的君王大臣。像趙姬和嫪毐這種宮廷八卦,頂多就是拍下他們對政治的影響,作為主線的支線劇情。
往期內容: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喜歡《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孟煩了?
《天道》中的丁元英如果不會賺錢,你還會認同他的「道」嗎?
《狩獵》|警惕過度追求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