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原本叫做《大秦帝國之天下》,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最終篇章,觀眾也給予他厚望。因為前三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都是口碑極好的佳作,可以說是歷史證據中的佼佼者,國劇之光!
因為有實力派演員段奕宏、張魯一、李乃文等的加持,《大秦賦》在上映之初也獲得了極好的評價,豆瓣8.9,甚至一度成為近年來國產古裝劇的最高分。觀眾也是衝著這千古一帝如何統一天下,傲視群雄,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衡。
但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短短幾天,《大秦賦》的評價呈現斷崖式下跌,跌至現在6.4。觀眾評價也滿是「編劇不太行,不尊重歷史事實,史觀也很奇葩。」、「是想看秦始皇東出函谷,橫掃六合,而不是看趙姬和她的男人們,正劇拍成這樣,噁心」……諸如此類。由於該劇過多地將重點放在宮鬥上,甚至有觀眾戲稱為「大情婦」。
但是,《大秦賦》也不少絲毫沒有可取之處,在演員演技、服化道方面,比前三部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對於兵馬俑造型的還原,頗具歷史感,很有「赳赳老秦,午忘東出!赳赳老秦,復我河山」的氣勢感。
本劇的主要雷點,也是造成口碑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演員選角、臺詞雷人
歷史上秦始皇十三歲親政,可是劇裡竟然讓40歲的張魯一演13歲的少年嬴政,確實讓人很彆扭。還有臺詞,前三部中,臺詞都有那個時代的韻味,很有講究,但到了《大秦帝國》,文言文沒有了,全部變成了大白話,毫無厚重感,配樂也缺磅礴大氣,大秦的臺詞沒有了靈魂,並且秦始皇要和呂不韋私奔這樣的臺詞也讓人大跌眼鏡(絲毫沒有對張魯一老師演技有懷疑的意思)。反觀電視劇張豐毅版《秦始皇》中少年秦始皇的演員:翁斐然,高貴清冷、陰騭孤絕,憤怒時眼神兇狠凌厲,開心時笑容溫暖可愛;明明長相清秀柔美,氣勢上卻又霸氣陽剛,沉穩陰騭的少年帝王從此有了臉。
二、劇情拖沓
其中,最不受大家待見的就是嫪毐這個角色了。倒不是因為葉項明演得有多差,客觀來說他演得還算不錯,只是嫪毐與趙姬的感情線嚴重拖慢了劇情的發展。對於「嫪毐叛變」這一歷史事件,編劇花了近二十集的篇幅來描述,而且還沒有要結束的意思,這更像是嫪毐傳,而不是《大秦賦》。於劇情推動無關的大場面看多了很疲勞,影響主劇情,得不償失。看得我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李誠儒式三連)。
三、成了宮鬥劇
劇情主要講了爭權奪利,先是子楚和嬴傒爭權奪利,再是華陽太后和嬴政爭權奪利,現在又到了嬴政和趙太后呂不韋爭權奪利。76集的電視劇,一大半用於講述秦始皇如何親政,怪不得要張魯一老師演13歲的秦始皇,不然秦始皇可能只能露臉十集。而那段時間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似乎都成了不重要的東西。邯鄲大戰佔了半場時間,信陵君竊符救趙和毛遂自薦都沒了。前247年,嬴政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 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這麼精彩的歷史,為什麼卻著眼於呂不韋趙太后和秦王政的三角戲?
據說,孫皓暉老先生(《大秦帝國》系列的原作者)已經和他們解約,這不是按照《大秦帝國》系列來拍的,怪不得劇情更改過多,甚至連名字也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