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優酷「這就是系列」可謂彈無虛發。
喏,新晉上線的《這就是灌籃》豆瓣評分達到8.3,截至9月13日網絡播放總量超過3.5億,初戰告捷。
「這就是」三個字代表了頂級的配置,自然也得匹配著頂級的傳播力、影響力乃至價值力。和此前的街舞、鐵甲相比,灌籃雖說同樣傾向於青年文化,但是體育題材的製作難度,以及看似的小眾化和直男向,都讓外界對於其「出圈」的可能性不甚樂觀。
但從目前的態勢來看,《這就是灌籃》不僅達到了優酷預期的頂級頭部綜藝節目的流量,也破了優酷綜藝付費用戶的紀錄。
9月13日,《這就是灌籃》第四期媒體看片會上,優酷製片人筱同、節目總策劃易驊接受媒體採訪,透過臺前幕後的點滴分享,多維解構節目的爆款實力。
「內容+電商」強力拉升運動潮流文化
「這就是」系列口碑在前,《這就是灌籃》一出生就備受金主爸爸肯定。目前,已有包括餓了麼、海飛絲、長安汽車、361°、OPPO等品牌在內的十幾個品牌與節目達成了合作,冠名品牌和聯合營銷品牌的隊伍相當龐大。
當很多人都以為體育競技綜藝的商業化比較難以實現的時候,《這就是灌籃》狠狠刷新了認知。
筱同介紹,「節目裡面我們現在有十幾個客戶,從售賣的結果來說都是非常好的。並且我們非常明確,已經開始籌備第二季了。我們在這個項目裡面參與的阿里內部部門,應該有15家以上,包括阿里音樂、阿里魚、天貓出品、首淘、優酷動漫、阿里體育……從產業上來說,我們在阿里內部也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融合。」
「比如主題曲和片尾曲都是阿里音樂製作的,我們片中的一些重要的BGM也發了原聲帶;阿里魚負責衍生品授權;天貓是我們的節目出品方之一,他們打通了一些天貓品類的資源,我們在節目上線的當日,在天貓的斯伯丁旗艦店同步發售了節目的同款籃球,另外還有賽事服裝,也是天貓品牌幫忙設計和定製的,未來也還會有同款運動服的售賣……」
借勢《這就是灌籃》開啟的運動風潮,天貓從鞋、服飾、運動衝飲等多個角度,把運動潮流文化推向前臺。
《這就是灌籃》於8月25日正式上線的前一日,淘寶「人氣網紅」薇婭在淘內進行了一場「這就是灌籃送上新福利」的直播,所推薦的兩款明星領隊同款籃球鞋,開賣沒幾分鐘,就被一搶而空。
第二天節目開播,第一期中周杰倫、李易峰腳穿的椰子鞋和AJ1在天貓半天時間內全部售罄。據悉,其他相關服飾和運動潮牌的銷量,也達到了3倍以上的增長。
此外,手機天貓APP開通了專門的「灌籃少年」互動通道,為品牌主打造專屬的站內互動營銷空間。在這個互動通道裡,覆蓋了以選手為核心的主題活動、衍生品購買渠道、天貓活力營的線下城市爭霸賽、品牌潮物志等多個內容頻道,在天貓APP首頁下拉二樓就可進入。
小哥哥們很吸粉,但未考慮娛樂向商業化包裝
《這就是灌籃》一上線,就被網友們紛紛評價是「一個充滿陽光和荷爾蒙的節目」,和當下流行的男性偶像審美來說,它似乎還引導著一股傳統男性氣質的回歸。
節目總策劃易驊卻表示:「大眾的審美不可能靠一檔節目來改變,我們只是呈現了一種審美的多樣性。我們這個節目不是告訴大家什麼樣的審美是對的,什麼樣的是錯的,也不是宣揚一定要體格很強壯、一定要很有侵略性才是男性,其實不是。」
「《這就是灌籃》特別希望讓大家看到,不管是2米03還是1米74,不管你是人高馬大的壯漢還是很瘦小的像高佳鉑、馮瀚圃,甚至你是不是愛運動,有沒有運動天分,這些都不重要。我們的核心還是想表達,作為一個男孩子,你一定要有一個面對挑戰的勇敢的內心,年輕人要有一種不怕強、不服輸,要敢於面對挑戰,不輕易慫的態度。」
節目正式錄製前期,曾經做過一個將近1萬人的用戶調研報告,結果顯示,籃球這個題材的原始受眾群和綜藝節目的受眾群高度吻合,筱同說,「因為中國14歲到30歲之間的年輕的男生、女性,在他們的生活中一定接觸過籃球,並且一定是懂一些基礎的籃球規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籃球這個題材在基礎的普及度,比街舞、鐵甲兩個題材都要好一些。」
目前,《這就是灌籃》不僅吸引了NBA、CBA,包括CUBA的硬核受眾,也吸引了大量常年關注綜藝的泛用戶群,「而且,男性和女性關注不一樣,男性會關注賽事,關注球員技巧和團隊配合。女性用戶更關注這些球員的顏值、八卦,包括明星之間的關係,剛剛結束第一周MVP榜,楊皓喆第一,給他投票的女性用戶居多。從目前來看,節目男性、女性用戶整體比較均衡,男性略多一些。」
一群平均身高190+的小哥哥,而且還不乏顏值、個性出眾的選手,也讓外界還是好奇《這就是灌籃》是否考慮過進行相關的資源開發。
筱同回答:「籃球這個題材有它的特殊性,它不是表演性質,而且很多都是大學裡面籃球校隊的同學,所以他們未來不見得會走影視方向,可能他們也志不在此。但是因為這個節目,他們獲得一些知名度之後,會獲得一些推廣籃球、推廣3V3比賽的機會,這是有的。」
從街舞、到鐵甲再到灌籃,「這就是」系列都有意倡導線下運動的流行,讓節目不僅停留到好看、有趣的範圍,也倡導大家一起動起來。
圍繞籃球運動,《這就是灌籃》還在線下開發了鬥到底城市爭霸賽和大學生籃球3V3,筱同介紹:「這兩個賽事本身就有基礎,所以我們播出後半段的時候他們會在全國展開比賽,本身也是對3V3籃球的推廣,跟節目也是一個有機結合,讓大家對街頭籃球有更多的認知,是我們節目特別想達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