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臺灣重歸祖國:洗雪屈辱是國人靠咬牙吞血拼來的

2020-12-22 政協往事

上觀新聞 圖

今天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舉行。經歷半個世紀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是日即為臺灣光復日。

誓不臣倭

甲午戰敗,1895年中日籤署《馬關條約》。割臺消息傳來,臺灣民眾悲憤欲絕,他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

《馬關條約》籤訂一年後,維新志士譚嗣同悲憤地寫道:「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誓不臣倭。1895年之後的整整50年裡,臺灣島上的抗日烽火從未熄滅。2012年上映的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的就是1930年「霧社事件」。霧社賽德克族領袖莫那·魯道帶領族人進行武裝起義,遭到日本殖民當局殘酷鎮壓。

「我時常想,為何我們的先輩寧可一死,也不願屈辱地活著。或許,這就是對日本文化的反抗。文化沒了,這個民族還能剩下什麼?因此,僅存的歷史記憶一定要守住。」莫那·魯道的曾外孫女馬紅·巴丸回憶。

殖民當局從思想上「同化」民眾的圖謀,亦遭抵制。士紳林獻堂以「不讀日文、不說日語、不著和服」,表達心向祖國決心。臺灣民眾被迫改日姓,姓陳的改為「潁川」,「潁川」在許昌一帶,是「陳」姓的發祥地。姓「呂」的改為「宮中」,漢字一拆,「宮中」仍是「呂」。

「杜鵑豈有興亡恨,心血雖幹亦自啼」。這是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在《旗山廢壘懷古》中的兩句詩,表達出對祖國的殷切思念。

1920年,作家連橫出版《臺灣通史》。在這「(臺灣歷史)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的皇皇巨著中,他寫道,「『國可滅,而史不可滅』,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1931年,中日關係繼續惡化。連橫遣子連震東回到大陸。時震東妻懷孕,父親囑咐,若生男孩,起名連戰,「寓有自強不息、克敵制勝之意義,又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之光明希望」。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臺灣總督府在《事變發生後一年間本島人動向的回顧》中提到:「自事件爆發以來,一部分的臺灣人因其民族的偏見,依然視中國為其祖國,過於相信中國的實力,被其宣傳所迷惑,反對總督府、反對日本軍方的言行在各地流布。各種惡質的流言也不斷出現,企圖對統治進行反抗。」

殖民統治40多年後,末代總督安藤利吉仍在哀嘆:「萬一敵軍登陸,臺灣人會不會突起響應,襲擊我皇軍?」

降下日旗

血與火的14年抗戰。

臺灣,1945年8月15日上午。朋友告訴醫生吳新榮,中午將有日本天皇的重要廣播,很可能是日本投降。入夜,友人帶來確切消息:日本無條件接受投降了。送走友人,吳新榮拿出《中山全集》,堂堂正正地放在書桌上閱讀。第二天一早,他走進家中防空壕,拿出因為蔽藏太久已布滿塵土的祖先靈位,焚香禱告日本投降消息。從這天起,吳新榮開始用中文寫日記。之前,他的日記都用日文。

日本投降當日,國民黨元老張繼在為連橫遺著《臺灣通史》作序中寫道,「自開羅會議決定臺灣復歸我有……今竟重光臺灣,雅堂(連橫)有知,亦可含笑於九泉矣。」全臺掀起漢語熱。

《臺灣新報》副社長兼主筆的日本人伊藤金次郎在《臺灣不可欺記》中描述這種熱潮:許多人在街頭掛起黑板,面向圍攏來的臨時學員就地傳授漢語。在當時,只要有會漢語的人,不管標準不標準,都會有人圍著他學。

此時,北京大學語言學家魏建功教授,以「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委身份來臺灣推行漢語。他編訂「國音標準彙編」,作為臺灣推行標準國語的依據。

9月14日,中國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攜帶國旗駕機飛往臺北。飛機抵達臺北機場前低飛一圈,市民仰望天空,雀躍歡呼。一下飛機,張廷孟就令前來迎接的總督安藤利吉降下機場上的日本國旗。太陽旗旋即消失,中國國旗迎風高高飄揚。

10月15日,《臺灣新報》頭版頭條刊登消息:「全省待望之中國軍隊,今天將登陸於基隆。」臺灣民眾聞訊蜂擁至基隆碼頭迎接。

10月17日11時30分,中國軍隊抵達基隆碼頭。次日,大部分官兵乘列車前往臺北。而在臺北市,從8時起火車北站就已人山人海,學生表示「不等到中國軍隊到來誓不回家」。14時40分中國軍隊進入臺北,受到市民夾道歡迎。

當時有不少慶祝光復的對聯,選錄臺北、臺中兩城的幾副:「自有生民懷故國;不堪遺老話前朝。」 「萬裡東來,特為同胞除桎梏;十年西顧,惟期祖國克艱危。」 「為己國之河山,不辭臥薪嘗膽;登斯民於衽席,何異起死回生?」

國土重光

1945年10月25日上午,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市中山堂(公會堂)舉行。

9時,各方參加人員陸續入場。10時,禮炮齊鳴,典禮正式開始。國民政府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宣布:「臺灣日軍業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在南京投降,本官奉中國陸軍總司令何轉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之命令為臺灣受降主官,茲以第一號命令交與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受領,希即遵照辦理。」

有史料記載:安藤利吉體肥,頭大,頂禿,一言不發,垂頭喪氣,執筆籤署降書,即時退席。

之後,陳儀即席廣播:「此次受降典禮,經手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時在臺北中山堂舉行,均已順利完成。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此一極有歷史意義之事實,本人特向我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臺灣現已光復。」

當天15時,臺灣各界在公會堂舉行光復慶祝大會。當時記載,臺北40萬市民,「老幼俱易新裝,家家遍懸燈彩,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獅龍遍舞於全市,途為之塞。」

1946年1月12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發布《恢復臺灣同胞國籍令》,宣布「臺灣人民(包括漢民族及土著高山族)原系我國國民,因受敵人侵略,致喪失國籍;茲國土重光,其原有我國國籍之人民,自卅四年(194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應即一律恢復我國國籍。」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也是在1946年。林獻堂組織「臺灣光復致敬團」前往南京,並於9月12日前往西安,後在耀縣遙祭黃陵,「僅以心香祭品遙祭於我民族奠基遠祖軒轅黃帝」,曰:「臺灣六百五十萬同胞,脫離日寇統治,重歸祖國版圖」。

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

1985年,抗戰勝利40周年。「北美華人社會科學家協會」在美國舉辦學術研討會。一位聽眾問歷史學者許倬雲,中國抗日付出這麼大代價,意義究竟是什麼?許倬雲答:「中國爭到了國格。國格是一個國家對本身肯定的一番自覺,及一份由此而生的尊嚴與自重。」

這位經歷滄桑的老人極帶感情地說:「這是百年屈辱後,中國咬著牙、吞著血拼出來的國格。」

(原題為《75年前今天台灣重歸祖國:洗雪甲午屈辱,是中國人靠咬著牙、吞著血拼出來的》)

來源:若拙/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75年前今天台灣重歸祖國:洗雪甲午屈辱,是中國人靠咬著牙、吞著...
    今天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舉行。經歷半個世紀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是日即為臺灣光復日。 士紳林獻堂以「不讀日文、不說日語、不著和服」,表達心向祖國決心。臺灣民眾被迫改日姓,姓陳的改為「潁川」,「潁川」在許昌一帶,是「陳」姓的發祥地。姓「呂」的改為「宮中」,漢字一拆,「宮中」仍是「呂」。 「杜鵑豈有興亡恨,心血雖幹亦自啼」。這是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在《旗山廢壘懷古》中的兩句詩,表達出對祖國的殷切思念。 1920年,作家連橫出版《臺灣通史》。
  • 臺師大要改「重歸祖國」校歌?校友:我念了4年連歌詞是啥也不知道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即將迎來百年校慶的臺灣師範大學成立「校歌項目小組」,研擬為校歌重新編詞,重點是去掉「重歸祖國」一句。據旺報網27日報導,臺師大當天召開行政會議達成共識,即「校歌曲調不變,但新舊歌詞並存」。
  • 朝鮮祖國解放日(75年前)偉大事件的歷史意義
    男女老少歡歡喜喜,高呼祖國解放萬歲,喊聲響徹雲霄。朝鮮迎來了歷史的新時期。這一天,朝鮮民族的殖民地歷史結束。朝鮮人民每年有意義地紀念使民族命運取得轉變的祖國解放日。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勝利領導20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日革命鬥爭,實現祖國解放,凱旋歸國。今天首都平壤風景秀麗的牡丹峰麓屹立著凱旋門,傳頌那一日。今年8月15日是祖國解放75周年之日。
  • 紀念臺灣光復 共促祖國統一
    新華社記者 高潔 攝  汪洋指出,75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臺灣光復,徹底洗刷了中華民族百年屈辱,有力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永載史冊的光輝篇章。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民前僕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充分彰顯了臺灣同胞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和真摯深沉的愛國情懷,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兼臺灣光復75周年
    文/張海鵬臺灣光復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大事。75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從此回到祖國懷抱。2020年不僅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在內,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用巨大的犧牲換來的勝利成果,雪洗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的恥辱。
  • 島內各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張安樂:臺灣需要再度光復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半個世紀的臺灣,終於回歸祖國懷抱。75年後的今天,民進黨當局卻在島內塑造「去中」「反中」的文化氛圍,刻意淡化,試圖抹去臺灣光復的歷史,以致於許多臺灣年輕人甚至遺忘了臺灣光復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為此,島內多個統派團體在昨天以各種形式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活動,希望藉此喚醒民眾的歷史記憶。
  • 臺灣統派震撼發聲:唯有祖國統一,才是臺灣真「光復」
    75年前的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市公會堂,即今天的中山堂舉行,從此,被日本佔領長達50年之久的臺灣島回歸祖國。不過,在所謂「文化臺獨」以及「去中國化」的驅動之下,民進黨當局在臺灣島內卻試圖淡化「臺灣光復節」,希望藉此抹去對「臺灣光復」記憶的意圖昭然若揭。
  • 臺灣光復75周年感言
    臺灣光復75周年感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話題,應該可以從國恥、從125年前《馬關條約一方面,正如臺灣統派領袖王曉波教授生前所言,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和隊伍裡,「臺灣同胞從來不曾缺席」。日據臺灣時期,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抗戰爆發後,有眾多臺胞高喊「要救臺灣,先救祖國」的口號,積極參加和支援祖國大陸人民抗戰,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付出了至深至重的代價。另一方面,臺灣同胞為堅守中華文化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努力。
  • 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推進祖國統一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10月22日在京舉行這一研討會的主題是「紀念臺灣光復,推進祖國統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會議並在講話中再度回顧了發生在75年前的日本戰敗、臺灣光復的歷史。也是在這樣一個時刻,海叔注意到——臺灣島內仍有亂象出現。而這些,無疑是「臺獨」歷史逆流的表徵反應。那麼,這股逆流到了什麼階段了呢?未來又會如何呢? 1 有報導披露,汪洋在本此研討會中,多次脫稿即興發言。
  • 臺胞投書: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現實意義
    每年10月25日對於臺灣同胞來說是一個必須記住的日子,這就是臺灣光復的日子。就在75年前的這天,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中山堂舉行,臺灣省在與祖國母親分開50載後重新回到中國的版圖之中,兩岸又重新統一在一起。
  • 臺灣有場重要活動,兩岸同時行動!祖國統一勢不可擋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的日子。臺灣光復,標誌著臺灣結束了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版圖,這是中華民族團結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共同成果,是屬於兩岸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為了紀念這個意義重大的時刻,臺灣舉辦了一場重要活動,而大陸方面也積極參與。
  • 73年前的今天,臺灣這個飽經風霜的孩子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今天我們來回顧下臺灣經歷過的那些風霜,主要分明朝前、鄭成功收復臺灣、甲午海戰三個時期;明朝前三國時期,吳王孫權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夷洲,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雖未找到亶州,卻在臺灣停留近一年。
  • 島內統派震撼發聲:唯有祖國統一,才是臺灣真「光復」
    75年前的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市公會堂,即今天的中山堂舉行,從此,被日本佔領長達50年之久的臺灣島回歸祖國。不過,在所謂「文化臺獨」以及「去中國化」的驅動之下,民進黨當局在臺灣島內卻試圖淡化「臺灣光復節」,希望藉此抹去對「臺灣光復」記憶的意圖昭然若揭。
  • 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這天,兩岸氛圍大不同
    75年前的今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之中,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得以光復,回到祖國懷抱。這是整個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光輝時刻,也是值得全體中國人民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
  • 島內多黨團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馬英九:民進黨,應該多讀點歷史書
    你好臺灣網10月26日消息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也是臺灣的「光復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臺灣於1945年10月25日回歸祖國的懷抱。 25日,臺灣機構團體舉辦各種活動紀念。
  •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共謀祖國和平統一——寫在臺灣光復75周年之際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抗戰取得的重要成果。我們隆重紀念臺灣光復,緬懷先烈歷史功績,回顧共御外侮的英勇鬥爭,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臺灣光復75周年,汪洋講話傳遞何種信號?
    只有中國再統一,才是臺灣真光復。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回歸祖國75周年紀念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把被他們侵佔的中國領土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從此,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這被稱為「臺灣光復」。
  •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線上展覽登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官網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10月25日北京消息(記者 曹婷)75年前的今天,臺灣光復。在臺灣光復75周年之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經過精心挑選,分類編排,在館官網——中國抗戰勝利網隆重推出『綠水青山待我還——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攝影展』,以線上展覽的形式紀念臺灣同胞英勇抗日的愛國精神和為中華民族所建立的不朽功勳。
  •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在抗戰館舉行
    抗戰勝利後,臺灣光復,回到了祖國懷抱。線上展覽截圖在臺灣光復75周年之際,抗戰館在官方網站——中國抗戰勝利網隆重推出「綠水青山待我還——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攝影展」,首批展出照片205張,以線上展覽的形式紀念臺灣同胞英勇抗日的愛國精神和為中華民族所建立的不朽功勳
  • 從李登輝、陳水扁等人的祖籍看臺灣姓氏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淵源
    臺灣姓氏的「根」都在祖國大陸,在近年風靡世界各地的姓氏尋根活動中,臺灣同胞也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他們就衝破重重阻力和幹擾,不斷組團來祖國大陸尋根謁祖,典祭先賢,表達對祖地故土的思念和嚮往之情,以及飲水思源、葉落歸根的強烈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