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登輝、陳水扁等人的祖籍看臺灣姓氏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淵源

2020-12-14 老馬說古

臺灣姓氏的「根」都在祖國大陸,在近年風靡世界各地的姓氏尋根活動中,臺灣同胞也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他們就衝破重重阻力和幹擾,不斷組團來祖國大陸尋根謁祖,典祭先賢,表達對祖地故土的思念和嚮往之情,以及飲水思源、葉落歸根的強烈意念。

現在的臺灣當局有人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實際上是一種數典忘祖的行徑,遭到祖國大陸人民和臺灣同胞的譴責。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等人,祖籍無一不是在大陸,甚至他們自己本來也都在一些公開場合表示過。比如,李登輝是福建客家李氏後裔,祖居福建上杭,其祖先李火德的牌位就立在福建寧化石壁村百家姓祠堂內。陳水扁的祖籍在福建詔安二都鄭日堡,呂秀蓮的祖籍也在福建。他們為了一己私慾,竟不惜背祖叛宗,難怪他們家鄉有人氣憤地說:「應把這些敗類從族譜中永遠除名,以警戒後人。」

海峽兩岸人民歷來就有割不斷的血脈淵源關係,是同種同根,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臺灣同胞的姓氏也都是從祖國大陸帶過去的。據一位叫楊緒賢的臺灣學者對臺灣1968年戶口統計資料的研究,臺灣共有姓氏1694個,其中單字姓1611個,複姓75個,三字姓4個,四字姓4個。另外,根據一種對1989年臺灣人口統計資料的研究,臺灣人口較多的姓氏共有100個,其中人口最多的大姓有10個,即陳、林、張、王、黃、李、吳、蔡、劉、楊。臺灣現有人口2300多萬,漢族約佔98%,其中80%是閩南人,20%是客家人。少數民族只佔臺灣總人口的2%,絕大多數是原住民(即高山族)。

在臺灣現在使用的姓氏中,前10個大姓人口眾多,約佔總人口的50%以上。根據上述的統計結果,我們可知陳姓,林姓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位,黃姓排在第四位,鄭姓排在第十二位,基本上與傳統諺語所說的「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吻合。此外,臺灣還有「陳林半天下,黃張排成山」、「陳林李許蔡,天下佔一半」等說法,其中所涉及到的姓氏除以上已經提到的四個外,張姓排在第三位,李姓排在第五位,許姓排在第十一位,蔡姓排在第八位,與上述統計結果也基本相同。

臺灣的姓氏除一些原住民的以外,祖根都在祖國大陸,他們的祖先絕大多數最早居住在中原地區,後來因為中原動亂而輾轉入居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入臺灣。例如陳姓,是當今臺灣人口最多的姓氏,有185萬人(1978年統計),祖根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淮陽是周代陳國的故地,春秋時期陳國滅亡以後,國人為紀念故國,紛紛以陳為姓。今淮陽城南還有陳國開國君主、陳姓始祖胡公滿墓地,俗稱「鐵墓」,也是天下陳姓人尋根謁祖的聖地。另外,臺灣陳姓人所尊奉一些祖先的故裡也都在祖國大陸。如:河南省長葛市有東漢名士陳寔故裡,是穎川陳氏的發祥地;河南平輿縣城北有東漢太尉陳蕃墓,是汝南陳氏祖地。此外,廣陵陳氏、下邳陳氏祖地在江蘇,東海陳氏祖地在山東。

林姓,是臺灣第二大姓,人口有138萬,發源地在今河南省的淇縣、衛輝市一帶。淇縣古名朝歌,是殷商故都。在周武王滅商時,商紂王登鹿臺自焚的史事就發生在這裡,林姓始祖殷少師比幹當年也生活在這裡,他與箕子和微子並稱為商末「三仁」。今河南淇縣城中仍有三仁祠,內立他們三人的塑像。在與淇縣毗鄰的衛輝市北,還有一個村子叫比幹廟村,村旁有比幹祠和比幹墓,也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林姓後裔前來尋根祭祖的地方。在這些來祭祖的人中當然也包括臺灣人,他們幾乎每年都有人前來。

臺灣的其他大姓,祖根也都在祖國大陸,其中很多是在中原腹地的河南省。這些祖地主要有:張姓的發源地在河南濮陽和山西太原,郡望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犍為為、範陽、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南、高平等14處,分屬今河南、河北、山東、甘肅、江蘇等省;王姓發祥地在河南洛陽和山西太原一帶,洛陽和附近的偃師市至今仍有王姓始祖太子晉和他的父親周靈王墓;黃姓發源於河南省潢川縣,該地是古黃國所在地,有黃國故城遺址。

李姓發源於河南省鹿邑縣,這裡是李姓先祖李耳(老子)的故鄉;吳姓發源於江蘇蘇州;蔡姓發源於河南省上蔡縣;劉姓發源於河南的魯山縣(祁姓劉)和偎師市(姬姓劉);楊姓發源於山西省洪洞縣,郡望弘農就在今河南靈寶一帶;郭姓發源於陝西、河南、山西三省,與周代分屬於三省的東虢、西虢、南虢、北虢等有關,它們的後代都有郭姓。至於其他姓氏,也都能很確切地中國人民人民族在祖國大陸找到自己的根源。

與那些這些別有用心的人不同,絕大多數臺灣同胞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對祖國、對生養過自己的故鄉一直都懷有很深的眷戀之情,有時還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感情。「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臺胞與祖國大陸人民的親情關係是任何人都無法割斷的,他們認祖歸宗的意願也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歷史潮流。

相關焦點

  • 「臺獨」教父李登輝,曾因「媚日」被票選為臺灣發展的歷史罪人
    【文/觀察者網 李煥宇】7月30日,新華社援引臺北榮民總醫院消息稱,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於7月30日19時24分病亡。終年97歲。 李登輝,曾拋出分裂祖國的「兩國論」,公然挑釁「一個中國」。還曾公然宣稱「我22歲以前是日本人」、「領導世界的只有日本」。
  • 陳水扁李登輝彭明敏表演「臺獨大合唱」 (圖文)
    華夏經緯網6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北社昨日下午正式成立,陳水扁、李登輝以及主張臺獨的彭明敏三人同臺出現,證明外傳已久之李扁體制已儼然成型。臺灣北社雖然強調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但李登輝、陳水扁和獨派人物的「總統府資政」彭明敏同臺卻是政治味十足。 會中提出萬言書,強調政府應該實行「總統」制解決政治亂象,並主張在戒急用忍政策上適度緊縮。
  • 王曉笛一臺好戲:蔡英文從李登輝、陳水扁身上「學」到了什麼?
    這份隱忍既來自於陳水扁的前車之鑑,也來自亦師亦友亦教父般存在的李登輝。若論口才和政治表演,陳水扁堪稱臺灣百年一遇的政治奇才,現在政治人物在選舉時常說的「好不好」「對不對」的小互動,其實都是阿扁當年玩剩下的梗。但現今的政治人物沒有阿扁那種底子,這幾句詞用得也是鸚鵡學舌。
  • 臺灣回歸祖國是必然趨勢,背叛祖國的人必然被歷史和人民所唾棄
    自古以來,臺灣都是中國領土,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大陸全力抗疫期間,蔡英文卻藉此機會上躥下跳,和美國某些政客積極互動,發表囂張的「臺獨」言論,試圖藉機「建國」,真是讓人惱怒的同時又可笑至極。「臺獨論」由來已久,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到蔡英文更是一脈相承,都是為了一己私利,甘願做美國的棋子,棄民族大義於不顧,公然在島內鼓吹臺獨。真不知道他們這些人是咋想的,大陸會真的讓臺灣獨立嗎?
  • 在推行「臺獨教育」上,蔡英文比李登輝、陳水扁更險惡
    「不同於以前的臺灣史在中國史內,本次新課綱中,臺灣史首次被從中國史中抽出來,單獨建立一個臺灣史脈絡,臺灣史不再是中國的地方史或地域史,臺灣是歷史的圓心。」徐泓說。與此同時,李登輝更成立社會篇編審委員會,並讓杜正勝擔任社會篇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許雪姬、黃秀政、吳文星、張勝彥等臺灣史學者則負責「歷史篇」的編寫。1997年,由李登輝主導、杜正勝直接參與炮製的《認識臺灣》正式出版。
  • 臺灣回歸祖國75周年,而這日子快被「臺獨」刪減沒了
    直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於同年10月25日舉行了一場載入歷史的輝煌儀式:接受日本投降。那次受降儀式宣告了日本對臺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正式結束,同時,臺灣的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也回歸祖國版圖。
  • 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曾多次傳出死訊
    資料圖:李登輝 臺灣《中時電子報》鄧博仁 攝綜合臺灣媒體報導,李登輝曾因心臟血管阻塞,多次進行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並曾在2015年11月輕微中風,最近幾年來,其死亡或病危傳言接連不斷。2015年11月,李登輝因右手麻痺不適就醫,醫療團隊稱其因大腦血管有栓塞致手掌麻痺。期間島內不時有傳言稱其病危。
  • 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率將軍們訪大陸(圖)
    7月18日,臺灣前「參謀總長」、前「行政院長」  郝柏村(如圖)率領20多位高級退役將領奔赴廣西桂林,其中包括5名上將、多名中將和少將。這是臺軍最高級別的退役將領集體訪問祖國大陸,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 唐湘龍:比起李登輝,這些統派人士的凋零更值得思索
    不僅如此,他還說,在二戰期間臺灣人加入日軍的行為,「是以貨真價實的以『日本人』的身份為祖國奮戰」。李登輝這樣故意顛倒黑白的行徑使部分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人缺乏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認同。與此同時,李登輝完全不顧及最應該看重的臺灣民眾的利益,反而維護日本的利益,實在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 俠客島:背叛者李登輝
    經歷3年半的市長任期後,1981年,蔣經國又派李登輝擔任臺灣省主席。在任職省主席期間,省議會黨外議員(當時民進黨尚未成立)再次質詢中提及「臺獨」議題,並要求李登輝表明態度。作為省主席,他盡可以超越省政範圍為藉口不予答覆。但李登輝明確回覆說:「中國歷史沒有拋棄臺灣,臺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第二天,蔣經國通過閱讀簡報,了解到李登輝的這一回應,連說「很好,很好!」
  • 臺灣各姓氏宗親「認祖歸宗」有依據了!
    日前,由全國臺聯、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臺灣族譜彙編》新書全國首發,首次披露200餘部臺灣地區民間族譜。這些族譜絕大部分修纂於清代和民國年間,記錄了一個個家族的傳承與變遷,詳細記載了姓氏源流、堂號、世系表、家訓家規、家傳、先輩藝文著述、祖先圖贊、風水圖等,體例完備且富含閩臺民間特色。
  • 透視民進黨執政三周年——臺灣要什麼樣的國際空間
    2003年6月12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近期我們陸續推出了系列節目《透視民進黨執政三周年》,收到了許多熱心觀眾的來信和電子郵件,有的觀眾在看了節目之後對「漸進式臺獨」的狀況非常憂心,說現在臺灣的年輕一代很少有機會接觸祖國大陸的文化歷史,這樣的狀況如果持續下去,他們對中國民族的認同感會下降,不利於祖國統一,希望通過我們的節目對臺灣當局的「漸進式臺獨」行徑加以反制
  • 李登輝其人,精日、「臺獨」、背叛……
    然而,這一移民社會帶去的大陸文化,民俗成分深厚豐富,而社會結構則有開拓社會樸質粗獷的特色,大陸文化的上層部分還未在臺紮根。 日本殖民臺灣,曾經允許臺胞離臺遷回大陸。當時離去的都是地方縉紳,可謂社會的領導階層。
  • 李登輝,不斷背叛的一生
    李登輝死了,成了中國網民的狂歡。關於李登輝的歷史定位,毫無疑問是要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縱觀李登輝的一生,總是在不斷的背叛之中。1946年9月,李登輝由中共 臺北市工作委員會的成員吳克泰引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8月李登輝申請退黨,同志前往勸說無效,時任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的蔡孝乾批准了李登輝退黨。1947年夏天,李登輝與陳炳基、李薰山、林如等人組織「新民主同志會」。這是一個中共的外圍組織,同年年底隨該組織成員集體加入中共。
  • 李登輝身體不佳 蔡英文、蘇貞昌忙探望 陳水扁吐實情
    7月28日,臺灣網絡上傳出李登輝病情惡化、拔管病逝消息,大批臺灣媒體周二午後駐守在北榮外,即便臺聯黨周三凌晨已面子書發文澄清,強調李登輝逝世是假消息,目前還在醫院治療,北榮院方於同日澄清,李登輝身體狀況雖不理想,卻不到外界傳聞程度,但大批媒體仍未離去。
  • 蔡英文又拿歷史教課書「撒氣」!民進黨的數典忘祖怎能改變真實歷史...
    早在李登輝時代,這位「日本心」的「臺獨」政客就曾拋出所謂「同心圓史觀」,即「以臺灣為中心,一圈圈往外認識世界、認識歷史」。這種反智動作,無異於讓人們從原本就跑偏的日心說倒退為地心說。在李登輝推動下,這一荒謬的「同心圓史觀」逐漸成為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思想。
  • 臺灣歷史課本抹去中國史,還能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自2020年9月新學期開始,臺灣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就收到了最新的歷史課本,課本裡中國史內容僅用6000字簡單概述,只需不到半小時就可快速讀完,2400年華夏精彩歷史,就這樣被縮減、抹去。此舉明顯是淡化中國意識,企圖給學生灌注「獨立思想」,以此拉開兩岸距離,抹去臺灣和祖國母親的歷史淵源,切斷兩岸文化交流。馬英九主政時期,將部分歷史的真相進行了重新還原。自臺灣民進黨上臺之後,一系列的「獨化」舉措,將兩岸關係推至冰點。
  • 李登輝如何搞垮國民黨:上臺後力行非蔣化運動
    1978年6月,蔣經國就職「總統」後,又把李登輝調任官場最敏感的臺北市市長,1981年12月調任「臺灣省主席」。1984年3月出任「副總統」。從李登輝上臺後的所作所為看,在祖國統一問題上,他令兩岸人民失望,令所有的中國人痛心。
  • 臺灣知名統派人士王曉波今晨去世
    你好臺灣網7月30日消息 臺大前哲學系教授、海峽評論出版社創辦人王曉波今(30)日凌晨在家中辭世。 王曉波在島內統派組織的集會上講話(資料圖片 攝影:張浩) 王曉波1943年出生於大陸江西,在臺灣大學讀書時即發動保衛釣魚臺運動,之後他主持的海峽學術出版社在保釣25周年、30周年、40周年先後出版過多本紀念保釣運動的專輯及史料彙編。曾任教臺灣大學哲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主要研究中國法家哲學、臺灣史及兩岸論述。
  • 臺媒: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 終年98歲
    剛剛,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對李登輝病亡發表評論,全文如下:李登輝病亡。對一個離世的老年生命,同情是正當的。但對一個曾經在重要關頭推動臺灣「去中國化」的關鍵政客,我想說,這個人一定會在中國歷史上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