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各姓氏宗親「認祖歸宗」有依據了!

2021-01-19 參考消息

日前,由全國臺聯、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臺灣族譜彙編》新書全國首發,首次披露200餘部臺灣地區民間族譜。

這些族譜絕大部分修纂於清代和民國年間,記錄了一個個家族的傳承與變遷,詳細記載了姓氏源流、堂號、世系表、家訓家規、家傳、先輩藝文著述、祖先圖贊、風水圖等,體例完備且富含閩臺民間特色。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表示,《臺灣族譜彙編》的出版不僅為學界提供了詳實的文獻資料,也為臺灣同胞尋找自己家庭的來源提供了方便,將讓臺灣各姓氏宗親尤其是年輕宗親能夠真正的「認祖歸宗」。

其實,有關臺灣族譜方面的研究由來已久。1988年,臺灣出版了《臺灣族譜目錄》。該書記載,臺灣的家譜至少有10613種,這些家譜中有7700多種家譜的祖籍在祖國大陸,其中有4510種祖籍來自福建,有2132種來自廣東,源自閩粵兩地的家譜佔 80%以上,其餘的幾乎遍及祖國各地,而祖籍在臺灣的只有102種,但若將這些祖籍在臺灣的姓氏進一步追根溯源,則他們的始祖基本上都在祖國大陸。正是因為這種血脈相通的聯繫,越來越多的臺灣宗親前往大陸尋根。

來自臺灣的陳建榮在「尋根」之路上走了近20年。他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義門」陳氏後代,他不斷往來於海峽兩岸,並投入兩岸義門陳宗親的交流活動中。他說,從20年前買下那本族譜時,就沒有後悔踏上這條尋根之路。「人要飲水思源,你要知道你的根在哪裡,這是不能忘的。」陳建榮說。

以「同名村(鎮)結對、同宗親尋根、同禮樂交流」為主題的第八屆海峽論壇·閩臺同名(同宗)村鎮尋根續緣之旅在泉州市泉港區舉行,45位來自臺灣的宗親代表於此尋根謁祖,追溯先緣。此次來訪的臺灣宗親年紀最大的已有75歲高齡,最小的則為「90」後。

像以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一條海峽隔不斷同根情。

閩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林曉峰表示,《臺灣族譜彙編》的出版發行,對體現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發展,深化兩岸民間宗親文化交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促進臺灣問題、兩岸關係史、移民史、臺灣開發史研究的深入開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必將有力地促進閩臺文化研究,也為臺灣同胞回大陸尋根謁祖提供堅實的資料基礎。(孫楠綜合整理)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鄭氏宗親從浙江回南安認祖歸宗
    上午8時許,浙江鄭氏宗親到達鄭成功故居前,一行人人手一支彩旗,上面寫著「鄭」字,兩人抬著寫有「敬宗睦族」的匾額,走入鄭成功故居。  「今天能來到石井,跟鄭氏族人相見,並認祖歸宗,我們心情都非常激動。」今年26歲的鄭建靖是此次浙江鄭氏宗親認祖團的代表。他告訴記者,說到閩南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福建、臺灣,但在蒼南縣,也有不少人最熟悉的語言就是閩南語。
  • 姜子牙春秋 三十五 認祖歸宗
    因此,崔瑗祭祀太公,修廟立碑並非是荒唐之舉,而是底氣十足,有理有據,舊居猶存,釣魚臺仍在,證據確鑿。從此,開創了太公後裔認祖歸宗的先例。首先站出來主持「崔瑗碑」的也是太公後裔高誘,他在注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汜論》時,兩度把姜太公注釋為「河內汲人」。不言而喻,高先生也認可姜子牙故裡在汲縣。千條江河歸大海,認祖歸宗,這是中華民族之美德。
  • 中國姓氏分布地圖,認祖歸宗,你在哪兒
    中國姓氏分布地圖,認祖歸宗,你在哪兒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 [1-2] 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 [3-4] 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後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 氏族文化與姓氏宗親會
    氏族文化根於血緣,而後定姓氏,而後修家譜,而後建祠堂,而後建立宗親會,而後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氏族的凝聚、團結是一個國家全民族凝聚、團結的基礎。氏族文化源遠流長,如果從伏羲給人們定姓算起,姓氏文化誕生近一萬年了。僅是家譜著作,就成為了中國歷史著作的三大支柱之一。
  • 陸河:臺灣餘氏宗親 回鄉訪親祭祖行
    「看到古寨的一些歷史和神奇的地方感覺我們的祖先太有智慧了,而且看到古寨周圍的宗親們家家都住樓房,大陸的變化和生活太讓人驚奇了,認祖歸宗後突然有種歸屬感和油然而生的光榮感。」當時渡臺奉請祖佛娘祖媽護佑鎮宅,並記下家鄉地址「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侖嶺鄉」,這個地址一直記錄在族譜內。去年,宗親餘成能、餘家集分別來到大陸,就特意到墩仔寨探訪,回到臺灣後就將大陸家鄉的情況跟宗親反饋,大家心裡都很激動,才有了這次的「尋根之旅」。  「就是回到家鄉的感覺,沒有任何陌生感。」臺灣宗親們說,他們以後會經常回來祭祖,同時也歡迎家鄉的餘氏宗親到臺灣交流。
  • 宗親會組織的社會亂象見解
    20世紀70年代,宗親社團出現了。改革開放後,海外華僑紛紛回國省親、尋根問祖,為聯繫方便,在他們的建議和帶動下紛紛成立各姓氏宗親聯誼會。值得強調的是——有不少世界性宗親會的總會會址都設在臺灣和香港。印尼馬來西亞。
  • 此人是個日本人,卻是全球劉氏宗親會會長,其坦白:自己是漢獻帝後裔
    中國幾千年歷史,其實也是姓氏的傳承歷史,到現在,中國有幾千個姓氏,很多大姓如李姓,劉姓,張姓等,人口多達幾千萬。
  • 【宗族文化】宗親會組織的社會亂象見解
    20世紀70年代,宗親社團出現了。改革開放後,海外華僑紛紛回國省親、尋根問祖,為聯繫方便,在他們的建議和帶動下紛紛成立各姓氏宗親聯誼會。值得強調的是——有不少世界性宗親會的總會會址都設在臺灣和香港。印尼馬來西亞。
  • 臺灣客家宗親賀州行第一天,看看他們都去了哪?
    11月20日,桂(賀)臺客家宗親經濟文化論壇暨桂(賀)臺青少年客家民俗文化體驗營活動正式啟動。今日,臺灣客家宗親和文化代表在昭平縣樟木林三王廟參加祭祀活動,交流客家文化,增強文化認同,現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數千村民夾道相迎,掌聲雷動,此起彼伏,熱烈歡迎臺灣客家宗親。
  • 每個人的姓氏族譜都在這裡了,一分鐘認祖歸宗!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產生了非常多的姓氏,古人把常見的姓氏編成了百家姓,現在最常見的姓氏也有好幾百個。
  • 宗親們切記分清蕭氏這6種始祖,別認錯了你的根!
    無論我們身在何方,無論我們如何開枝散葉我們都自發與蕭氏同胞們一體同心,有著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因為我們是如此在意祖宗和姓氏,在意自己的根!因此我們在進行蕭氏文化研究過程中,「認祖歸宗」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那麼這六種始祖,宗親們又分得清嗎?
  • 觀點|由「認祖歸宗」談及「數典忘祖」
    隨之而來,雲南、貴州、湖北等地的宗親都向江西祖源地的親人們提出了希望查找族譜中的線索、儘快實現尋根心願。在微信群的呼應之間,我看到了一股濃濃的親情在流動,這也正是我們所期盼的。由此我聯想起有一年在我們全國況氏宗親的聯誼活動期間,談話間我說我們河北況氏據家譜記載是況鍾後代但還有待於江西方面譜系的確認,我們中間的一個況姓人很不屑的說,什麼況鐘的後代?無非是況鐘有名氣所以都拉來做祖宗。
  • 中國最驕傲的姓氏,人們一看到就認祖歸宗,現數量已經非常稀少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894字,閱讀約2分鐘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放眼世界,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國家,唯有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我們的祖先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意志,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財富,這裡有北京
  • 祭祖尋根|每個人的姓氏族譜都在這裡了,一分鐘認祖歸宗!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產生了非常多的姓氏,古人把常見的姓氏編成了百家姓,現在最常見的姓氏也有好幾百個。以前咱們都是有家譜的,後由於某些原因現在保存都不完善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姓氏從哪裡來,祖上是誰,家在何方。
  • 祭祖尋根 | 每個人的姓氏族譜都在這裡了,一分鐘認祖歸宗!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產生了非常多的姓氏,古人把常見的姓氏編成了百家姓,現在最常見的姓氏也有好幾百個。
  • 姓氏相同可測是否有同一祖先 為修訂族譜提供科學依據
    遇到姓氏相同的人,很多人都會說這句話。  真的是這樣嗎?  那可不一定,就算有家譜為證,也未必可靠。  「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現在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但是紙譜的真實性值得推敲,而血譜卻是科學的方式,用這種新方式,可以精確地甄別出家譜的真假,釐清更多的家族傳承的謎團。」上海大學教授史定華日前表示。
  • 臺灣新北市謝氏宗親會歷程
    當年參加福州宗親會20周年慶會後,回到臺灣,宗楷宗長傳來大好消息「您的祖宗已正式找到」哪有可呢?半信半疑又回到安溪,對接祖譜竟然和家譜完全一致,確實讓人訝異與興奮,父親原本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尋根那有那麼容易,卻沒想到這麼快就找到了,直說『不可思議、太神奇了』!
  • 從宗親會會長辭職信淺談目前宗親會面臨的問題
    這種會館以地緣為圈子,每逢祖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海外華胞便在會館開展各種活動,進行聚會,亦有祭祖、聯誼等。後來又發展到成立以姓氏為圈子的聯誼會,懇親會,最後演變成為宗親會。改革開放後,海外僑胞紛紛回鄉尋根問祖,為方便聯絡,在他們的建議和帶動下,繼而成立了各姓氏宗親會。
  • 臺灣新竹縣韓氏宗親回鄉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