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廈門日報報導 一隻小小的「泡爪」身上,竟然沾有20餘種添加劑!連日來,本報連續報導了環島路小販向遊客叫賣三無「泡爪」,甚至從垃圾桶揀「泡爪」想重新兜售的事情。問題經本報曝光後,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昨日下午,湖裡禾山工商所、市質監局、禾山街道等部門聯合執法,對湖裡林後社一處民宅內的「泡爪」加工黑窩點進行突擊檢查,發現現場衛生環境令人作嘔,「泡爪」在加工過程中竟然使用20餘種食品添加劑,食品安全堪憂。
環境惡劣 「泡爪」全靠添加劑調味
昨日下午3點多,湖裡林後社221號,一扇綠色的鐵門內,飄出陣陣刺鼻的「泡爪」味。執法人員上前敲門,一名男子打開鐵門後,記者和執法人員一起進入查看,發現這是一幢民宅,一樓80多平方米的住房被改成一個「泡爪」和「泡翅」的加工窩點。
記者看到,現場的加工設備非常簡陋,走道邊上幾個生鏽的大冰箱裡,上百斤煮熟的鴨爪和鴨翅,密密麻麻地浸泡在一種黑乎乎的液體當中,上面還漂著一層油膩的東西;客廳門口擺放著一張破舊的書桌,上面擺放著很多瓶瓶罐罐,仔細一看,原來是「肉香王」、「大蒜精油」等添加劑,地板上還堆放著一桶桶的醋和醬油等調料。
執法人員進入房間檢查時,又發現鐵架床上堆滿了各種添加劑,竟然多達20餘種,包括「滷水飄香劑」、「鹹味粉末香精」、「防腐保鮮劑」、「梨酸鉀」、「蛋白糖」等。
「這些東西都是嚴格按照比例添加的,是從龍巖的一個師傅那裡學來的。」一名負責加工「泡爪」的男子說,他們花了5000元學費,從龍巖「師傅」那裡學到「泡爪」技術,浸泡鴨爪、鴨翅的溶液,就是用這些添加劑調製出來的。
也就是說,一隻「泡爪」身上,竟然沾有20餘種食品添加劑。
沒有證照 每天加工數百斤「泡爪」
這名男子交代,他是三明人,以前在老家是個廚子,因為女婿在廈門加工經營「泡爪」忙不過來,他就被叫來幫忙。於是,一家六口聚在一幢偏僻的出租屋裡,忙著做「泡爪」生意,一天加工數百斤,批發銷售上千個「泡爪」、「泡翅」,已經加工一年多。
工商執法人員檢查發現,這個「泡爪」加工點沒有辦理任何證照,屬於無照經營。市質監局第一分局的執法人員則仔細查看了數十種添加劑,發現這些添加劑都有生產許可標誌,屬於食品添加劑,現場並沒有發現「工業醋」等工業添加劑,也沒有發現「罌粟殼粉」。
據加工「泡爪」的男子介紹,鴨爪、鴨翅等原料,都是從批發商那裡購買,這些原料被放入一個大鍋裡煮熟,然後倒入調好的溶液桶裡,放在冰箱浸泡24小時後,就可以撈起來分開裝好。
執法人員還在現場發現了一些所謂的「龍巖下洋」香脆泡鴨爪的標籤,裝「泡爪」塑料盒上貼著的標籤還寫著「不含防腐劑」,明顯與事實不符。
銷售「火爆」 「主攻」城鄉接合部
男子表示,這些「泡爪」、「泡翅」的成本,一個在六七毛左右,批發價是八毛至一元,加工好以後,一些小販就會打電話給他們,然後拿著這些「泡爪」,在環島路一帶向遊客叫賣,零售價是一個2元左右。
執法人員發現,這個加工窩點的「泡爪」不僅銷往環島路,甚至還打進周邊的一些超市。記者看到,一張「銷售清單」上,標明這家加工窩點的客戶包括中埔、高殿、寨上、小東山、安兜以及坂上等城鄉接合部的一些小超市。
【現場查處】 將做進一步檢測
該窩點頻頻向環島路小販批發、配送「泡爪」的現象,引起了思明城管機動一中隊的注意。該中隊城管隊員為了查清源頭,進行便衣跟蹤,調查了一個星期,最終確定這家「泡爪」加工黑窩點,就是藏身在林後社一處偏僻出租房內。
經過現場仔細調查,禾山工商所執法人員暫扣了該加工點的進貨記錄單以及銷售記錄本,並向負責人開出《詢問通知書》,要求對方說明加工總量、銷售總額,提供原料進貨單據,鴨爪、鴨翅等原料是否經過檢驗檢疫等證明。
工商部門將根據調查結果,對該加工窩點做進一步處理。
此外,質監執法人員在現場提取了「泡爪」、「泡翅」以及「醋酸」等食品樣品,準備檢測這些加工產品的食品添加劑是否超標、細菌總落數是否超標等,將根據檢測結果,對該加工點做進一步處理。(記者 汪長福 實習生 陳汝佳 通訊員 林明華 黃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