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芳齋、多寶閣、太和殿……你會將這些名詞與人工智慧聯想到一塊嗎?
批奏摺、蓋大印、上早朝……21世紀的今天,你會相信自己還能體驗百年前的宮廷生活嗎?
今天上午,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在2020WAIC商湯人工智慧企業論壇上分享了「AI+文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他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數位技術來傳播博物館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故宮文化;而人工智慧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裡面有很多的應用,包括城牆沉降的監測、白蟻的監測、古建築病害的監測、觀眾流量的監測等。
圖說:單霽翔在2020WAIC商湯人工智慧企業論壇上分享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2020年是紫禁城的600歲生日,我們在七年前喊出一個口號『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單霽翔的開場白還是那麼「熟悉」,「我們接待再多的觀眾,來故宮參觀的遊客仍然是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如何傳播博物館文化,我們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技術通過數位技術來實現。」
單霽翔告訴大家,故宮最南端的大門上面建了數字博物館。「我相信這是全世界博物館中最好的數字博物館,因為它不但在於技術先進、設備先進,關鍵在於所有的項目都是深挖故宮文物藏品的內涵進行的原創。」在這裡,人們可以和1200多幢古建築對話,可以看到故宮無法展出的1500塊大地毯。「你可以臨摹一幅書法,完成後機器還會給你打分;你也可以瀏覽我們不經常展示的長卷,可以將它放大看清每個人的臉色和服裝。」
受多寶閣的啟發,故宮建了「數字多寶閣」,人們可以「走進」其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文物,旋轉各個角度來欣賞。「今天,我們更多用數位化的手段使人們了解這些藏品製作、使用的過程。」單霽翔表示。
圖說:圖說:商湯與故宮文化共同打造的「號舍考生相」展項
有時候,一些古建築需要修繕,為了彌補無法參觀的遺憾,故宮會將其做成數字體驗展。「比如養心殿今年在修繕,人們走不進去,但是人們可以走進『數字養心殿』。」單霽翔說,「你可以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自己批批奏摺,自己蓋大印。機器還會告訴你,你批得好還是皇帝批得好。你還可以和大臣們互動,這些大臣特別會聊天,每位大臣都會說500多句話,你說什麼都會給你積極的應答,叫你心花怒放。」
在單霽翔看來,今天人工智慧對於博物館來說是還是一個新的事物,但是它快速走進千家萬戶,走進人們社會生活。「人工智慧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裡面有很多的應用,比如我們展廳的溫溼度、城牆沉降的監測、白蟻的監測、古建築病害的監測、觀眾流量的監測、大氣環境的監測、防雷測試、防火防範測試等。」單霽翔說,故宮的改變每天都在進行:過去人們排隊買票,今天可以在家裡預約;過去遊客走進故宮博物院要聽講解,但是今天人們可以通過VR或AR技術來更多了解。他透露,去年年初建立了「5G故宮」,希望人們走進故宮博物院能隨時了解更多信息。「通過人工智慧我們如何叫博物館文化走進千家萬戶,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課題。」
記者了解到,去年底,故宮文化主辦清代學子求學歷程的「金榜題名」互動式展覽,這是商湯科技首次與故宮文化攜手合作,將創新的AI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打造「AI+文化」的新玩法,為觀眾創造意趣橫生的觀展體驗。展覽以清代科舉考試為故事背景,基於嚴謹的學術考證,描繪了古人讀書修身的情景,並模擬了古代考生從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到進士及第的全過程,以一場沉浸式的互動體驗,讓現場觀眾穿越古今。其中,商湯應用240人臉關鍵點定位技術,與故宮文化共同打造的「號舍考生相」展項,可讓現場觀眾走到互動屏幕前,就自動與號舍考試的虛擬考生形象連接在一起,「神形合一」。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