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7月11日電 7月10日下午,廣受關注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教育行業主題論壇在雲端啟幕,這是繼去年首次成功舉辦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教育行業主題論壇後的再次出發。作為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的教育行業主題論壇聚焦「共創智慧教育新家園」,搭建世界頂尖的人工智慧教育合作、交流平臺。上海市副市長陳群出席論壇並致辭。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王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高文、OECD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負責人安德烈斯•施萊歇爾、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等27位重磅演講討論嘉賓匯聚雲端,他們帶著對教育發展的熱忱初心、對教育未來的期許夢想,為聽眾們帶來了一場教育領域尖端對話的饕餮盛宴。
這是一場有關「人工智慧+教育」的思想交鋒,這是一次教育深度變革創新的未來展望,每一位參與者都胸懷對智能時代教育的美好期待和理想情懷。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李永智指出,上海春季學期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匯聚了各方力量,共創了非常時期的智慧教育新家園,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探討未來教育,也是立足疫情期間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的總結與思考,將創新、機器智能、智慧教育結合起來,共創資訊時代的智慧教育新家園。
6位專家論道演講嘉賓就人工智慧如何與未來的教育教學融合發展各抒己見,帶來最前沿的人工智慧+教育研究成果。三場緊扣主題的交流分享,分別以「教育變革 師範轉型」「資源創生 範式重構」「科技向善 智慧協同」為關鍵詞,與線上直播觀看者共享「上海實踐」中「上海智慧」,展望未來教育的無限可能。討論嘉賓金句頻出引人深思,分享交流的市區校、產學研「上海方案」和「上海實踐」中處處閃現「上海智慧」。信息化推動教育變革正由量變走向質變,從改善走向改變。論壇嘉賓們現場還發布了《共創智慧教育新家園聯合倡議》,上海市電化教育館攜手十餘家相關企事業單位積極構建產學研戰略合作和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整場論壇歷時4個小時,演講嘉賓星光熠熠,組織形式新穎獨特,內容充實、乾貨滿滿。上海微校平臺設置了網上直播入口,累計同步在線觀看人次近百萬。
匯集前沿理念,探討未來教育教學
21世紀,人工智慧成為科技變革的新引擎、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已廣泛運用於各個產業領域,並對經濟社會和人類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教育是人工智慧應用的重要領域,教育正藉助各項技術創新和升級轉型,人工智慧正努力促進規模化教育和個性化培養的有機融合。此次出席「專家論道」環節的6位學者專家皆為在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深諳教育的他們或是人工智慧教育領域的開創者,或是區域教育信息化推進的頂層設計者,或是產業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6位學者專家從各自研究領域和角度出發,圍繞未來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匯集前沿理念。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王平,從上海教育信息化現狀出發,結合今年新冠疫情引發的大規模在線學習,向大家描述了上海在建設智慧教育新家園方面的實踐和探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高文,OECD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負責人安德烈斯•施萊歇爾,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上海開放大學校長袁雯,騰訊雲與騰訊教育副總裁王濤分別從面向未來的教育教學、智慧學習環境、AI技術助力在線教學等角度闡述了AI參與下的未來教育。專家們的演講內容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極有啟發性。
(一)王平:探索建設智慧教育新家園的上海方案
伴隨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必將或者說正在發生變革,在此背景下,教育事業必將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釋放出更大的潛力和能量。特別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態勢下,上海和全國、全球多地一樣,都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學習,這客觀上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認識、加速了在線教育發展的步伐。
近年來,國家把發展人工智慧作為優先戰略選擇,依託上海作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為人工智慧賦能教育「夯基壘臺」。上海也走出了建設智慧教育新家園的探索路徑。上海堅持政策先行,在頂層設計方面不斷優化完善;上海堅持技術先行,在基礎設施方面形成重要保障;上海堅持人才先行,在教師素養方面提供有力支撐。
在如何使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提質增效」方面,王平主任提出要把握以下三對關係。首先是在學生素養提升層面把握好「廣」和「專」的關係;其次,在教育形態層面把握好「線上」和「線下」的關係;最後,在治理能力層面把握好「術」和「道」的關係。
王平主任介紹,事實上,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海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在線教育實踐探索,全市300多萬師生參與了居家在線學習,整體運轉平穩有序,學生、家長反響及社會輿論總體良好。可以說,這既是對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檢驗,更是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在線教育新模式的預演。
(二)安德烈斯•施萊歇爾:技術參與的未來教學變革
安德烈斯•施萊歇爾因發起並管理國際學生評估項目(IPSA)以及其它國際性項目而為人所知。「PISA之父」施萊歇爾「雲」現身論壇,面對「AI+教育」的全新挑戰,施萊歇爾表示,人工智慧能夠豐富創新教學手段,但並不能取代教師。
施萊歇爾通過OECD的研究調查發現,截至2018年,全球教育對現代技術的投入呈「井噴式」上漲,首當其中的是「虛擬實境(AR/VR)」技術,其次就是人工智慧。據統計,全球高等教育院校對虛擬實境相關技術及設備採購金額高達180萬美金,對人工智慧技術及設備相關的花費達80萬美金,這個數字預期在2025年將分別達到1260萬美金和610萬美金。
在他看來,教育對新興技術的重視前所未有,技術的發展也為課堂的變革提供新的方向。他在對比傳統教學模式和一項圍繞人臉識別技術開發的課堂系統時提到,這項技術不僅能夠實時了解每一個學生的上課狀態,同時也能作為課後反饋為教師進一步開展教學提供借鑑。不過,施萊歇爾同時提出,人工智慧並不能取代教師,技術「只有在使用的時候才是有用的」。他希望教育管理者不要一味地追求新技術而進行投資,更要關注應用新技術後課堂的實際效果是否為教師和學生帶來益處。
(三)霍華德•加德納:歷史場域下的多元智能與教育
來自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是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的大腦並不只是單一的一臺性能或強或弱或普通的計算機,人類的大腦其實好比由多臺相對獨立的計算機組成,我們把它們稱為多元智能。在多元智能清單上,前兩大智能是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除了以上兩大智能,還有其他智能,如音樂智能,空間智能、社交智能、內省智能等。所以多元智能理論的要旨在於人類大腦不只是一臺或兩臺計算機,而是由七八臺甚至更多相對獨立的計算機組成。多元智能理論受到了全世界教育學家非常高的認可,尤其是在兒童教育學家中非常受歡迎。
人不止一種智能,比如情商也是一種智能體現。人工智慧或深度學習是非常智能的,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它是否涉及模擬仿真。如果你希望開發出一臺機器,或寫一個程序,並且希望他們像人類,或者靈長類動物等,就需要想清楚把哪些元素嵌入到這種生命化的系統裡。如何讓人工智慧通過積極、善意、主動、有利社會的方式來發揮作用?是所有教育學者和技術人員的必須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之一。期待未來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可以實現一種健康的聯結,推動教育和技術的共同進步。
(四)袁雯:面向人人終身學習的智慧學境
上海開放大學校長袁雯在論壇上為人們描繪了一個面向人人終身學習的智慧學境。袁雯提到,智慧學境的創設將決定智慧學態的形成。在她看來,智慧學境應具有為學習者創建可過程記錄、可情景識別、可環境感知、可社群聯接等功能,促進學習者便捷、靈活和有效地學習。她認為,智慧學境是構建全民終身教育新體系的智慧載體,將使「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成為現實。
目前,上海開放大學正基於區塊鏈和大數據研發「申學碼」。作為「學分銀行」的「2.0版」,「申學碼」可作為終身學習成果的記錄和輸出平臺,成為個人學習成果帳戶的入口,綜合顯示個人「學習能力」和「學習信用」,甚至實現「AI教師+AI助教+AI學伴」的學習共同體,為學習者提供一個線上線下實施融合的智慧學習場所。
(五)高文: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慧研究重心轉移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高文的專家論道發言中首先回顧了世界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從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至今,人工智慧的發展從基於符號邏輯的推理證明階段,到基於人工規則的專家系統階段,到如今大數據驅動的深度神經網絡階段,不過短短64年,人工智慧的研究重心也從如何「製造」智能轉移到如何「習得」智能。
2020年3月,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教育部批准了215所高校開設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同年開始,高中生開始使用信息技術新課標教科書,讓高中生掌握人工智慧正確概念。
在高文看來,人工智慧教育的核心在於學科交叉。他認為,人工智慧研究的重大突破將來自與多學科交叉,比如神經科學、物理學、數學、分子工程、生物學、語言學和心理學的相互交叉以解決複雜社會發展問題和重塑國家工業體系。此外,他認為倫理也是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中重要的一門課。
(六)王濤:做好教育數位化的工具和助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產業格局發生巨大變革,幾乎每個產業都開啟了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智能製造、智能服務、智能零售等推進著經濟高質量發展,AI+醫療、智慧交通等構建著美好生活的廣泛應用,騰訊雲與騰訊教育副總裁王濤在論壇上提到,「教育是最積極擁抱人工智慧的行業之一」。
王濤表示,教育服務的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變革,教育發生的場所不再局限於課堂,教育資源的提供不再局限於學校,提供教育的主體不再局限於老師,人們正在實現泛在學習。師生的社會性交互從實體空間轉移到虛擬空間,一種大規模社會化協同教育服務形態逐步形成,王濤認為,人與人工智慧協作的時代正在到來。
「我們是教育數位化的工具和助手。」王濤表示,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為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豐富的手段和途徑。
線上線下聯動,雲端交流分享
三場以「教育變革 師範轉型」、「資源創生 範式重構」、「科技向善 智慧協同」為主題的交流分享,充分藉助雲端優勢形式策劃和內容設計方面極具開創性和想像力,場場精彩。
(一)教育變革 師範轉型
人工智慧助力教育變革,如何為教師發展帶來質的飛躍;師範生培養的要求與模式有何轉變;教師又該如何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教學?本次論壇邀請六位全國知名師範院校的校長首次匯聚雲端,共議科技變革引發的師範類院校的轉型與跨越。這場雲上對話的主持人是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他向六所師範學院的校長拋出兩個話題:智能時代,怎樣強化師範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尤其是與家長溝通交流、相互合作,實現家校共育?如何提升師範院校教師隊伍實施智能教育的能力?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華中師範大學校長郝芳華、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劉益春、陝西師範大學校長遊旭群、華南師範大學校長王恩科分別就此給出了他們的思考和學校探索方案。
(二)資源創生 範式重構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引發了在線教育的熱潮,網際網路提供的「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型教育供給模式,也催生了特殊時期的「空中課堂」。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的主持下,來自市區校、技術平臺等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全球疫情背景下在線教育的發展;解讀上海的實踐與思考,貢獻上海的經驗與智慧。中國聯通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戴苓、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局長惲敏霞、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主任徐澱芳、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校長李百豔、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盧寶豐、上海曉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卜江圍繞「空中課堂」有沒有智慧教育、「空中課堂」對未來智慧教育的啟發、智慧教育新家園的理想願景這三個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三)科技向善 智慧協同
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最終目的始終是「有教無類」、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最獨一無二的教育體驗。共同探討企業如何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信仰與價值觀對人類科技前行方向的引領。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周傲英擔任此場交流分享的主持人。嘉賓們就本屆人工智慧大會的主題科技向善,智慧協同進行了教育行業的演繹。如何發揮人工智慧善的一面,教育如何以人為本、體現向善?協同如何使教育變得更智慧?每一位討論嘉賓都描述了自己心中的智慧教育。上海市電化教育館館長張治、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總督學張少波、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陳志宏、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輪值總裁吳曉如、弘衍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魏煒參與了討論。
政企合作,共建智慧教育新家園
為倡導建設高效、健康、有價值的「人工智慧+教育」行業,以教育價值為導向,多方協力,促進教育治理優化,共築人工智慧教育新防線,共享人工智慧教育新成果,共創智慧教育新家園,上海市電化教育館以爭做教育信息化領跑者為砥礪,以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為初心,攜手上海教育電視臺、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上海教育軟體發展有限公司、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弘衍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曉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一起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寧波睿易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以教育信息化加快推動上海教育現代化,結合國家和上海市「網際網路+」、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重大戰略部署,推進完成《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任務要求,共同促進新時代上海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發起《智慧教育新家園聯合倡議》。通過市電教館與企業協同合作,攜手各級各類教育單位,深入合作研究開發、示範應用、普及推廣,構建產學研戰略合作和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主辦方表示,人工智慧給予教育發展不竭的動力,其賦能教育進步所迸發的力量足以驅動歷史的齒輪,引領實現全球教育公平、均衡的美好願景!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創新和迭代發展,為解決教育領域中很多深層次問題,打開了全新的思路,也給了我們超乎想像的潛在可能。我們有幸既是智能時代的見證者,也是智慧教育的探索者。上海教育願意和學術界、企業界等社會各界攜手合作,為推進人工智慧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人工智慧的時代,值得期待!
本次主題論壇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組委會辦公室主辦;上海市電化教育館承辦;上海教育軟體發展有限公司協同承辦;上海張江高校協同創新研究院協辦;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弘衍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科研領域(基礎教育)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為本次主題論壇的支持單位。
附件:
共創智慧教育新家園聯合倡議
為倡導建設高效、健康、有價值的「人工智慧+教育」行業,以教育價值為導向,多方協力,促進教育治理優化,共築人工智慧教育新防線,共享人工智慧教育新成果,共創智慧教育新家園,特發起本倡議。
(一) 遵循教育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共同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方案,積極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 創新教育服務供給模式,通過政府定標準、搭平臺,企業做產品、保運維,學校買服務、建資源的方式,構建可促進教學水平提高和教育管理提升發展的教育信息化支撐環境;
(三) 助力各級各類教育單位,逐步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推進業務協同,推動教育信息化向集約化、效能化的發展方式轉變;
(四) 整合信息化軟硬體設施,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智慧教育服務空間;
(五) 以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全面提升教育系統網絡安全防護能力,保障數據信息安全,強化用戶隱私保護,切實維護廣大師生家長利益。
聯合發起倡議單位
上海市電化教育館、上海教育電視臺、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上海教育軟體發展有限公司、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弘衍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曉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一起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寧波睿易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