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12日,經教育部批覆,由中央電化教育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京舉行。
大會以線上+線下方式同步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劉利民,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副校長陳麗,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副書記李萍,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輪值總裁吳曉如等教育領域各界代表出席大會並發言,在線實時觀看人數超600萬。
劉利民在致辭中表示,教育領域已成為人工智慧重要應用場景之一。構建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終身化教育體系,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是智能教育的核心,是推動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目標。他提出,智能教育實踐要注重總結經驗、補齊短板,腳踏實地地推動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發揮智能技術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優勢,發揮教師在利用智能技術開展教學實踐中的主體作用,真正提供高質量教育。
董奇在大會上就科技賦能如何破解傳統教育評價制度短板這一問題展開了探討。他認為,當前科技賦能教育在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解決當前教育的突出問題上,還沒有取得真正的、大的突破。教育評價與改革等相關問題的解決急需各界攜手進行協同攻關。在發言中,他還向國家相關部委、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企業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小學發出倡議,共同推進「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建設,以為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提供有力支撐。
面對師生負擔過重、創造力無法解放的問題,劉慶峰認為人工智慧可以幫上忙。他提出,目前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自然語言理解等的水平和能力,以及基於過程化數據採集、分析、智能推薦等技術的提升,可以幫助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以及實現更廣泛的教育均衡。吳曉如則舉例演示,通過問題結構、圖譜構建,能夠對學生形成深度知識能力畫像,並進行學科潛能和專業興趣雙核測評。吳曉如說,基於深度畫像可以幫助每一個孩子科學規劃最優學習路徑,實現個性化學習。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與技能總監、秘書長教育政策特別顧問Andreas Schleicher,法國教育部統計局學生評估辦公室主任、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主席Thierry Rocher分別通過雲端,發表了《推陳致新,為學習者的未來而教》和《數字革命和教育評估——評估工具、對象和功能的未來是什麼?》的主題報告。
大會還發布了《2020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由訊飛教育技術研究院研究制定,聚焦於智能教育深入發展中的「人工智慧助力因材施教」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藍皮書指出,因材施教思想源於孔子,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在智能時代,因材施教思想能夠在智能技術加持下深化發展與創新應用,以發展適合每個人的教育、促進學習者有個性的發展。未來,政策的扶持、技術的推動、行業應用的不斷深化等多重因素疊加,將助推人工智慧助力因材施教穩定、快速發展。
本次大會由1個主論壇、9個線下分論壇、4個線上分論壇組成,議題涵蓋了人工智慧、大數據、腦科學、心理健康、智能化教學、教學評價等諸多領域,邀請了國內外百餘位教育專家、業界精英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實踐,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與教育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搭建了一個高端、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