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因坊道策(1645年-1702年4月22日)為日本江戶時代著名圍棋棋士,生於石見國馬路[注 1],幼名山崎三次郎,法名日忠。四世本因坊、棋所、四世名人。確立圍棋段位制、御城棋制度,創立近代圍棋理論基礎手割論,因此被稱為近代圍棋之祖;技壓當時眾多高手,譽有實力十三段之名,後世尊為棋聖,為江戶三棋聖中的前聖。道策的棋藝在當時明顯技高一籌,同時代一流高手至少要被讓先或讓二子以上,後人稱道策棋力有十三段之高。道策創造了「手割」這種革命性的圍棋理論,在道策之前圍棋以力戰為主,而道策是提倡全局重於局部的圍棋理論第一人,因而被稱作日本近代圍棋的開山鼻祖。一般稱道策為「前聖」,稱本因坊丈和或本因坊秀策為「後聖」。此外道策還第一次建立了以名人為九段、名人於上手之間為八段、上手為七段,七段以下每二段差一子的段位制,1924年日本棋院成立後就是以這個段位制為基礎的。
道策流
道策的棋不拘小棋,願意棄子而換得更大的利益;由於道策在同時期無敵手,需要下大量的持白、讓子棋,在沒有貼目或讓子情況,持黑一方有著優勢,白棋需要講求布局速度;因此道策為了不讓局勢落後而寬大構陣,等待對手侵入而加以攻擊。此外在道策以前的時代並不重視締角(守角),往往只進行攻擊性的掛角,而道策為首位重視締角的棋士。另外道策承襲了道悅還不成熟的大模樣布局,下出了類似武宮正樹的宇宙流。
後世評價
道策在棋所確立的段位制度對圍棋影響深遠,至今仍在使用。而其創立的手割為首次帶入現代棋感的理論,因此被稱為近代圍棋之祖;當時圍棋主流安井流仍未脫中國古代棋風,只注重局部攻擊;而手割分析每一子的效率,因此不拘泥局部而有大局觀,合理棄子取得先手,被視為圍棋水平的一大躍進。
由於道策領先各家棋士,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沒有棋士能保持讓先等級,遺留下153譜持黑不敗,持白敗局不多,大部分敗局只有讓子棋;從手合上推測,道策因而被稱為實力有十三段,並被尊為棋聖,之後與丈和、秀策合稱江戶三棋聖,為其中的前聖。並與石見國畫聖雪舟、歌聖柿本人麻呂合稱為石見三聖。另有名人之王、棋神等稱呼。
1987年日本圍棋俱樂部訪問當時六位頂尖棋士加藤正夫、武宮正樹、林海峰、趙治勳、小林光一、大竹英雄,詢問「誰是史上最強棋士」,前四者回答昭和棋聖吳清源,小林與大竹則認為歷代的高手們處於不同的年代,要比較很為困難,但真的要說,則為道策、秀策、吳清源。名譽棋聖藤澤秀行自傳中則稱日本棋壇對此分為道策派、秀策派、秀榮派,各有不少擁護者。後來二十世紀末李昌鎬長居世界棋賽第一,因此韓國棋迷亦出現道策、吳清源、李昌鎬誰為史上最強的網絡辯論。
名人因碩曾說「道策老師讓我先雖然下得很吃力,但那是因為19路的棋盤太過狹小,老師難以發揮,若是將四個棋盤並為38路,則老師可以讓我三子。」,棋聖丈和亦曾說「與道策進行十局賽,因為年代的關係,新的定式、布局會讓他不適應,因此第一次十局賽大概會平手;但之後習慣後,我將毫無勝算。」
名譽棋聖、碁聖、名人小林光一曾說「在我的職業圍棋生涯中,早期用盡心力研究道策的棋,受益匪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史以來數百年圍棋界最強者首推道策,擺他的棋譜對他的神算感到驚嘆,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2010年獲得本因坊戰冠軍的山下敬吾將雅號定為「道吾」,而不使用常用的「秀」,受訪時表示「因為江戶時代最強棋士為道策,加上我出生在北海道,所以選用道。」
吳清源曾稱讚道策對於當時習慣下的古式戰鬥棋,提出了合理的思考改造,踏出現代圍棋感覺的第一步,這樣的功績就足以列入偉大棋士之列;但也評論道策因為在當代毫無棋士能靠近其水平,因此令人懷疑道策是否真的花苦心認真下棋,且道策偶爾會下出一些過強的無理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