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意志能否締造一個帝國?
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回答說:能!
於是德意志自奧託一世從教皇處獲得羅馬皇帝稱號起,帝國又加上了神聖二字,從此享有千年的尊榮。那麼一個人的意志能否讓神聖羅馬帝國壓服整個歐洲,甚至包括至高無上的教皇?
腓特烈一世的孫子,流著日耳曼勇士與諾曼騎士血統的腓特烈二世•羅傑揚起頭:能!
曾經讓他的祖父為之嘆氣的倫巴第同盟,能否由他的劍來粉碎?
英俊的腓特烈二世
名王之劍在阿維尼翁之囚發生之前,羅馬教廷一直堅信,德意志和義大利決不能由同一個君主統治。
雄心勃勃的紅鬍子腓特烈,也在萊尼亞諾戰役的慘敗後,不得已給予了北義大利城邦他們所要的自治權。然而紅鬍子生前安排的一樁聯姻,卻令他的孫子腓特烈二世•羅傑•斯陶芬能夠同時擁有德意志和南義大利。更可怕的是,以多才多藝、溫文爾雅著稱的腓特烈二世同時也是當時歐陸的頭號梟雄,他攫取北義大利的決心,比起他兇狠的祖父還要濃烈。
最有權力的教皇英諾森三世
腓特烈二世在進軍北義大利之前,已然是當世名將。
他在14歲時,就依靠妻子從阿拉貢帶來的500名騎士,平定了西西里王國內部的反對者;18歲時衝破奧託四世的圍追堵截,來到德意志聲索祖父和父親留下的皇位;21歲時徹底擊敗奧託四世,攻入韋爾夫家族的老巢薩克森,令整個德意志匍匐在他的腳下;34歲時獨自發起第六次十字軍東徵,並在35歲時通過外交手段,兵不血刃收復耶路撒冷,隨後閃電回國,將偷襲西西里王國的教皇軍隊打得土崩瓦解;40歲時,擔任德意志國王的其子亨利七世在教皇教唆下試圖反叛其父,又被腓特烈二世雷霆鎮壓。
這樣一位不敗的名王終於向北義大利出劍,自然是令整個歐陸都為之心驚。然而頑強的北意城邦愛慕自由,絕不肯低下高貴的頭顱,曾經令巴巴羅薩灰頭土臉的倫巴第同盟重新組建,甚至比過去更加強大。
快速奔襲腓特烈二世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信奉者,以往屢屢憑藉閃電戰取勝。
從西西里王國發兵北義大利有教皇國攔在義大利中央,自德意志發兵則有雄偉險峻的阻擋,輸送物資和兵力都異常困難。不過,西歐在經歷了短暫的停滯,工商業快速發展,波河平原的義大利城邦異常富庶,各城市人口往往多於德意志城市。加上教皇國的支援,一旦倫巴第同盟整合完畢,將成為皇帝完全啃不動的硬骨頭。北義大利城邦的民主特質使它們抵抗意志極為頑強,但同時也決策效率低下。皇帝決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突襲,在總決戰之前令一部分城市退出反皇帝聯盟。
義大利城邦向來富庶
1236年8月,腓特烈僅僅率領1000名騎士和2000名步兵就翻越阿爾卑斯山,出現在波河平原的東部,入駐親皇帝的城市克雷莫納,補充兵力之後,於10月31日突然結束了和倫巴第同盟的談判。兩天之內,腓特烈奔襲150公裡,在維琴察人關閉所有城門之前就攻破城池,並放火將此城夷為平地,以儆效尤。成為廢墟的維琴察,被皇帝交給了忠於自己的北義大利領主埃澤裡諾來善後和統治。除了威尼斯之外,北義大利的東部被皇帝迅雷不及掩耳的軍事行動震懾而屈服,首鼠兩端的威尼斯並未明確加入同盟,只是想暗中給予倫巴第同盟支持,但如今也被遭到皇帝派控制的維琴察等城市隔絕道路,難以將兵力和物資送到米蘭等城市手中。
兩軍對峙然而倫巴第同盟仍然實力強勁。同盟的領袖米蘭是在歐洲僅次於巴黎的大城市,僅僅是城牆內就擁有8到9萬人口,城邦控制的總人口多達數十萬,堪比一個十字軍國家,然而這只是倫巴第同盟中的一個城市。
米蘭大教堂是米蘭驚人財富的象徵
1237的作戰中,腓特烈曾期待把教皇拉到前臺來解決倫巴第問題,但交涉事實上以失敗告終。皇帝知道,總決戰的時候到了。他向阿爾卑斯山北邊各地發出了命令,要在德意志南部的奧格斯堡集結兵力,與教皇博弈山河,決定北意歸屬。既然外交交涉指望不上,腓特烈在這一年召集的軍事力量的規模與往常相比可謂是大軍了,戰兵就多達1.5萬人。當然這遠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極限動員力,只是諸侯們不可能願意為了皇帝徵服北意的事業盡全力。而擁有8萬城市人口和更多鄉村人口的米蘭所領導的倫巴第同盟,即便除去作為去年腓特烈的戰果而脫離的,同盟內仍有9個城邦。在這個節點上,腓特烈可用的兵力才勉強與同盟方的兵力形成對等之勢。
在奧格斯堡集結的全部15000兵力中,除2000多名德意志騎士,800名來自北義大利結盟城邦的騎士(主要是維羅納和特雷維索)以外,步兵有12000人。其中5000人來自阿爾卑斯山北部神聖羅馬帝國的南半部,即現在的法國東部、瑞士、德國南部、奧地利,以及來自阿爾卑斯山南邊的義大利中北部。另外7000人是居住在義大利南部盧切拉的薩拉森人士兵,他們中很一部分皈依了基督教。即便士兵的數量相當,倫巴第同盟方全都是居住在義大利北方的城邦人,構成單純。而腓特烈率領的則是各地召來的混編軍,有其不利之處。即將年滿43歲的腓特烈反覆思考了克服這一不利因素的方法。
生活在250年後文藝復興時代的馬基雅維利在其著作《君主論》中寫道,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其他什麼地方,領袖所需要的第一資質就是想像力。人們評價腓特烈時認為,他本質上不是武人而是政治人物,但他有著超凡的想像力。也許8月份在奧格斯堡等待士兵集結的時候,他已把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
馬基雅維利頗為讚賞強力君主
9月,他率領在阿爾卑斯山北邊召集的6000名士兵離開奧格斯堡,首先前往因斯布魯克,再從那裡經由布倫納山口翻越阿爾卑斯山,下山後到維羅納。在那裡與在阿爾卑斯山南邊召集的士兵會合。9月15日,腓特烈在維羅納召集將領們開作戰會議。但會議只是決定在執行腓特烈的戰略戰術時把什麼事情交給什麼人去做,僅僅只是做了人事安排。
通過上一年的戰役,義大利北方的東半部分歸順了皇帝。於是1237年的戰線便放到了倫巴第同盟的根據地義大利的西北部。這次戰役的前線基地安排在克雷莫納。傳統上屬於皇帝派的克雷莫納最合適作為前線基地,但克雷莫納與維羅納之間的安全也需要得到保障。德意志和義大利之間幹線道路在德意志的入口是因斯布魯克,而在義大利的出口便是維羅納。此時仍是教皇派同盟方成員的曼託瓦正擋在維羅納與克雷莫納之間。
腓特烈第一個進攻目標就是曼託瓦。拿下曼託瓦,不僅可以保障與德意志的聯繫,也可以免去對處在維羅納、曼託瓦、克雷莫納一線東側的義大利東北部後方之憂,以便專心進攻同盟的根據地義大利西北部。腓特烈讓15000名士兵在城牆外布陣,僅此足矣,無須下令猛攻。
10月1日,曼託瓦接受了皇帝送來的勸降信。在米蘭派出增援曼託瓦的援軍尚未到達之前,事情便已結束。投降後,曼託瓦居民的恐懼並沒有消失。他們害怕一年前襲擊維琴察時皇帝軍造成的破壞在曼託瓦重演。可是,胖特烈只要求曼託瓦投降並且今後恭順皇帝,除此之外,他只要求驅逐兩個人,這個要求立即得到了滿足。這兩個人都是格列高利教皇派來的樞機主教,他們的任務是按照教皇的旨意煽動曼託瓦居民反抗皇帝。腓特烈讓這兩位樞機主教拿著他寫給教皇的信,把他們送回了羅馬。他在信中寫道,這裡是戰場,很難保證以向上帝祈禱為本職的神職人員的人身安全。腓特烈對曼託瓦的寬容措施帶來了出乎意料的副產品。位於曼託瓦南面的帕爾馬也來請求投降和恭順。這樣就形成了連接維羅納、曼託瓦、克雷莫納、帕爾馬的對倫巴第同盟作戰的最前線。
第二次倫巴第戰役時期的北義大利城邦
米蘭派來救援曼託瓦的軍隊已經抵達布雷西亞附近,這裡距曼託瓦僅有60公裡。他們沒能趕上救援曼託瓦,明知如此,但他們並不撤退。率領這支倫巴第同盟軍的是當時米蘭的長官提埃波洛。由於自治城邦的內鬥,讓自己國家的任何人當長官都無法收拾局面,於是便從外國聘人來當長官。這種情況在這個時期的義大利自治城邦中並不鮮見。這位提埃波洛是威尼斯共和國市民,而且是現任威尼斯元首的兒子。威尼斯共和國並非倫巴第同盟的成員,卻並未禁止本國市民在加盟的自治城邦就任長官。無論是誰率領的,腓特烈都不能容許對60公裡外的敵人放任不管,但要開戰時機又太差。義大利北方的冬季寒氣逼人,這個季節降雨還多。自西向東流過義大利北方的波河在這裡還有很多支流。常識認為,冬季在這種地方打仗簡直同瘋子無異。實際上,腓特烈雖已到達布雷西亞,卻暫時沒有進攻同盟方的跡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腓特烈還是決定主動出擊。11月初,他見士兵們已經休養足夠,便率領15000名士兵中的12000人離開了曼託瓦。剩下的士兵負責提防和牽制可能到來的更多援軍——除了已經抵達的8000名同盟精銳之外,還有一萬以上的同盟軍正磨刀霍霍,作為後備隊準備投入戰鬥。他們沿著流入波河的支流之一的奧廖河向西北偏西方向挺進,一路上都能看見河水在左手邊流淌。他們的目標直指在奧廖河上遊構築了營地的同盟軍。
他們順利走完了60公裡的路程,到達了前沿地點。後面一連15天保持著兩軍隔河對峙的局面。皇帝軍由2000名騎兵和10000名步兵組成,在數量上勝過2000名騎兵和6000名步兵組成的同盟軍。但先來的同盟軍在有利的馬奈彼奧高地上構築了營地,而後到的皇帝軍只能在不利的低地上紮營。低地在河邊,附近有很多沼澤。如果衝過沼澤渡河進攻高地,那就恰好成了敵人的靶子。同盟軍也並不進攻,他們認為出去進攻就等於拋棄有利地形。時間在持續的對峙中流逝。在腓特烈的面前有兩種選擇。現在是11月過半,撤離這裡回到克雷莫納過冬,待來年開春再來進攻,這是第一種選擇。第二種選擇是在這個季節發起進攻。兩種選擇都伴有風險。第一種選擇的風險是,給了已經處於守勢的同盟軍東山再起的時間。而第二種選擇的風險是,一決勝負不可避免,但在不利的地形作戰必定會產生巨大的兵力損失。信心十足的腓特烈決定採取第二種選擇,但他決意打一場毫無懸念的殲滅戰,他不願意讓英勇的帝國男兒承受沒有必要的犧牲。
兵馬未動,斥候先行。腓特烈使用了「第五縱隊(間諜)」。他把部下派到附近的城鎮和鄉村,讓他們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散布消息,說皇帝軍要回克雷莫納過冬慶祝聖誕節,第二天好好歡度自己的生日。同時,他召集德意志人和義大利人將領,交給他們詳細的作戰方案。將領們各自率兵分頭行動。在渡過奧廖河之前全軍統一行動,渡過這條河是前去克雷莫納的近路。這也是欺騙敵人的一個戰術。渡河之後,大部隊轉為各隊分別行動。一位將領率領步兵開始取道前往克雷莫納,其他將領率領騎兵躲在樹林裡待命。受命擔任後衛的薩拉森士兵的任務是,接到新命令後,立即後軍變前軍。
兩軍決戰1237年11月27日的清晨就這樣來臨,同盟軍信以為真。他們完全相信了皇帝要撤軍前往克雷莫納,皇帝軍也將在克雷莫納附近過冬的情報,畢竟皇帝看起來真的解散了軍隊,他們並不知道那些分隊正各就各位,組織一張對他們的天羅地網。
提埃波洛一聲令下,同盟軍撤出了營地,向著他們認為要南去克萊莫納的皇帝軍相反的方向,開始朝米蘭所在的西面行進。偵察到這一切的士兵向皇帝做了報告。接到多個偵察兵送回的同樣報告後,腓特烈並沒有立即下命令。他在等同盟軍離開安全的營地,走到一個想撤也撤不回的地點,一個有利於騎兵發揮的地面平坦而堅硬的地方。確認後,他按照事先的約定點起了狼煙和烈火,各分隊得到指令,馬上開始行動。進攻開始。騎兵打頭陣,後衛變前鋒的薩拉森部隊緊隨在後。同盟軍朝著自家城邦行軍,除了從馬奈彼奧高地撤下來的同盟軍之外,另外幾支與帝國軍對峙的同盟軍也匯入其中,使得撤退的同盟軍達到一萬以上。
當時的米蘭城
也許是心情放鬆的緣故,他們甚至沒有排成戰鬥隊列。下午三點,在倫巴第同盟軍隊的前方突然出現了一名騎著白馬全身武裝的騎士,他向倫巴第人高聲喊道:「準備好吧,皇帝要向你們開戰!」此時天色已晚,他們想逃回之前紮下的營地,但已被皇帝兵分七路而來,在金色老鷹的皇帝旗幟指引下,自右方殺出的步兵堵在了中間。德意志騎兵和薩拉森士兵發起了猛攻,向進退兩難的同盟軍襲來。他們想逃往北面的貝加莫,又想逃往西面的米蘭,可都已被繞道而來的皇帝軍的步兵別動隊擋住了去路。除了奧廖河方向以外,他們被皇帝軍從南、西、北三個方向包圍了。古代名將漢尼拔拿手的包圍殲滅戰千年之後又在義大利北方的科特努瓦平原再次上演。
德意志重騎兵在平原上發起一往無前的衝鋒,薩拉森弓騎兵則傾瀉著死亡的箭雨,令同盟軍的陣勢越發混亂。騎兵的身後,跟著裝備精良的步兵;一時間,喊殺聲響徹黃昏的天際。同盟軍有著堅實如磐的戰鬥意志,他們為捍衛北義大利的自由而戰,裝備也很精良。雖然有5000名同盟軍士兵突圍後選擇倉皇逃走,但米蘭和亞歷山德裡亞等幾個城邦的軍隊且戰且退,在河邊的科特努瓦要塞城牆前重整了陣型。要塞邊上有多道深深的戰壕和尖樁等防禦工事,此時正被同盟軍所利用。
腓特烈明白對手並不軟弱,他將面臨一場慘烈的死鬥。但德意志重騎兵的衝擊力實在驚人,他們比起義大利人有著更出色的戰鬥意志,在冬日中揮汗如雨卻依然戰意高昂。因為他們看到他們的皇帝親自身先士卒,舉劍衝鋒,戰士們也都因此高喊口號:「騎士們,為了羅馬和皇帝而戰!」經過四次連續不斷的進攻,精銳的同盟軍步兵方陣即使依託工事背城而戰,也抵禦不了皇帝精妙指揮下的弓騎步協同進攻,防線似傾圮的廢樓一般崩壞,崩潰的聯軍被帝國軍隊如同割草一般斬殺,或是投入河中。總司令提埃波洛也當了俘虜。
直到夜幕降臨,帝國軍在戰場上休息,圍繞「神聖旗車」作困獸之鬥的另一位米蘭長官奧託·維斯孔蒂才率領著數百名殘兵悄悄逃走。能鏖戰至這時尚未被完全殲滅,足以說明同盟軍步兵出色的戰鬥力。
腓特烈取得了完美的勝利。一萬多人的同盟軍戰死3000人,其中半數以上是跳入冬天漲水的奧廖河淹死的。俘虜達到4000人。還有很多米蘭實力人物的子弟也都戰死。不過他們與其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士兵而戰死,不如說是為了捍衛米蘭的「自由旗車」( Carroccio)而戰死。
「自由旗車」對於米蘭人而言,譬如古羅馬的鷹旗,近千年之後,他們還保留著羅馬帝國時代的傳統。米蘭名門的年輕人大多認為,如果把動也動不了的「自由旗車」交給敵人,自己也不能苟活。於是,他們在科特努瓦的原野上迎來了自已的死亡。外鄉人都會覺得,應該用搬運方便些的東西做象徵物。現在義大利政黨「北方聯盟」的象徵標誌是一個抵抗皇帝的倫巴第同盟士兵的雄姿,這些人就把自己政黨的別名叫作「 Carroccio"。
米蘭人是生意人,做事也許應該更加「合算」。然而他們也有執拗的一面,很重視那些在外鄉人看來離奇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12月1日,皇帝和他的軍隊從科特努瓦拉著「自由旗車」和俘虜一路走過30公裡,來到克雷莫納。克雷莫納的居民都是堅定的皇帝派,他們狂熱地歡迎腓特烈。皇帝騎在馬上行進,五花大綁的米蘭長官提埃波洛坐在自由旗車上跟在後面。米蘭是堅定的反皇帝派,因而是克雷莫納的仇敵。象徵米蘭的「自由旗車」的慘相,讓克雷莫納人更加狂熱。俘虜太多,監獄收容不下。不但市政廳,就連商品交易所都塞滿了當,全體居民參加的宴會一直持續到深夜,把那些俘虜撂在了一邊。幾天後,腓特烈差人把這架自由旗車送去了羅馬。米蘭人引為驕傲的自由旗車附上腓特烈親手寫下的一句話後,被當成了贈給羅馬人的禮物。他寫道:與今天的羅馬人共同讚美古代皇帝的榮耀。
這場勝利令腓特烈二世威名大震,倫巴第同盟的戰力幾乎被腓特烈一舉摧毀,而帝國軍損失極為輕微。這真是一場完美的屠殺。教皇格裡高利九世得到消息後差點驚厥而死,而腓特烈也計劃一舉撲滅倫巴第聯盟。如果這個計劃成功,教皇將對他俯首帖耳,英格蘭和法蘭西也要匍匐在皇帝的腳下,已經被十字軍摧毀的拜佔庭更不必說,皇帝將成為整個歐洲的主宰!而神聖羅馬帝國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羅馬帝國!
西西里和義大利,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心腹大患
然而,隨後布雷西亞攻城戰的失利,讓頑強的倫巴第同盟重新鼓起了對抗皇帝的勇氣,教皇也送來了新的支援。腓特烈二世和教皇的纏鬥繼續下去,直到1241年蒙古人來襲的時候,腓特烈二世仍然拒絕去組織軍隊抵抗,而是繼續忙於對北義大利的經略。但就在科特努瓦戰役中的表現來看,這很可能是腓特烈二世的欺敵之策。一旦速不臺和拔都率軍抵達德意志的腹地,腓特烈籌備的龐大軍隊將猛撲上去,與蒙古人發起殊死的戰鬥。
假設沒有窩闊臺的暴斃,我們將可以看到當時歐洲第一名將腓特烈·羅傑與亞洲第一名將速不臺的對決。速不臺擁有更豐富的軍事經驗,但腓特烈二世與他一樣擅長運用閃擊和奇謀。蒙古軍隊數量可能會比總動員的帝國軍略多,但帝國軍裝備精良,且更適應在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丘陵與密林中作戰。是皇帝戰死沙場,還是速不臺被斬下首級懸掛在墨西拿的城門?這一場巔峰對決未曾出現實在讓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