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德國而言,1870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後,德意志完成了統一,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聯邦國家。對德國而言,1750是另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後,後來推動統一的德意志邦國普魯士開始了崛起之路,直到1750具備了主導統一的實力。
如果從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開始算起,那麼,普魯士王國的歷史從1701年才開始。當時的普魯士還是一個小國,直到腓特烈二世繼位,在他的帶領下,普魯士才慢慢強大了起來。腓特烈二世也因此被尊奉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二世的父親是腓特烈一世的兒子腓特烈·威廉一世。看起來是不是有些繞,或者我這樣說:普魯士王國的開國君王是腓特烈一世,繼任者是他的兒子腓特烈·威廉一世,第三任國王即腓特烈二世就是腓特烈一世的孫子、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兒子。
腓特烈·威廉一世有一個嗜好——召集巨人。他總是在打聽各地長得特別高大的人,然後通過各種方法把他們弄過來,組成一支巨人軍隊,並為此洋洋得意。但很顯然,這支軍隊不足以對普魯士的鄰國產生威懾力,以至於他在位期間,普魯士王國依舊碌碌無為。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脾氣很古怪,動不動就發脾氣,對腓特烈二世的管教尤其嚴厲。他還給腓特烈二世取了個小名叫弗裡茨。弗裡茨喜歡聽音樂、讀詩歌,穿奇裝異服,這讓他的父親很生氣,因為這與他的父親把他打造成一名英勇戰士的目標是大相逕庭的。弗裡茨常常因此被他的父親關起來,甚至用鞭子抽他。有一次,弗裡茨逃了出去,被抓回來的時候,他父親差點兒要殺了他,幸好最終被人勸住了。
弗裡茨長大後,果真成為了一名勇猛的戰士,但是他對詩歌和曲藝的喜愛仍然保持著。他還有一個願望,就是讓普魯士王國成為歐洲強國。
不久弗裡茨繼位,也就是腓特烈二世。當時,鄰國奧地利由一個叫瑪利亞·特蕾西亞的女人統治,她和腓特烈幾乎是同一年登上王位的。有人看到鄰國是一個女人做國王,就鼓動起戰爭來,想徵服奧地利。腓特烈的父親曾對瑪利亞·特蕾西亞有過承諾,不會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就和她開戰。然而腓特烈並未遵守父親的許諾,他對奧地利宣戰了。當普魯士和奧地利開戰之後,幾乎整個歐洲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
最終,普魯士成功地掌控了奧地利,這就是腓特烈「帝業」的開端。
瑪麗亞·特蕾西亞
在戰爭中失去土地的瑪利亞·特蕾西亞並沒有灰心喪志,她秘密募集軍隊,同時聯絡了一些國家,準備再和腓特烈打一次。可這一切被腓特烈發現了,他先發制人,對瑪利亞·特蕾西亞發動進攻。就這樣,戰爭再次打響,這次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因此也被稱為「七年戰爭」。
這回,還是腓特烈笑到了最後。自此,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使小小的普魯士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然而不得不說,瑪利亞·特蕾西亞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王,若不是腓特烈治下的普魯士太強大,她或許不會是這種結局。
七年戰爭的影響不僅限於歐洲,就連在美洲大陸上的歐洲人也因此打了起來。英國支持了腓特烈,而法國則支持奧地利,就在腓特烈在歐洲取得勝利的同時,美洲大陸上的英國人也打敗了法國人,並從敵人手中奪得加拿大殖民地。
這裡面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如果當時的勝利者是法國人,那麼現在北美地區的通用語言就非英語,而應該是法語了。你說這場戰爭的影響大嗎?
到後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也正因為法國人一直記著「七年戰爭」的仇,最後才會站在美洲人一邊,與他們聯手對抗英國人。否則的話,單憑華盛頓領導的那支雜牌軍,即便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恐怕也曠日持久,死傷更多。
英法七年戰爭
為了在戰爭中獲勝,腓特烈可以說是不擇手段,違背諾言、使用詐術,不一而足,也許這就是一個梟雄應該具備的素質了。不過,他對自己的臣民卻是相當仁慈寬厚的,甚至可以說視若至今。否則你想,一個君王,不管取得多大的功業,但如果他是暴君,他的子民也絕不會對他有所稱頌的。
據說,在腓特烈宮殿附近有個十分破舊的磨坊,腓特烈想把它買下來,免得影響宮殿的整體環境。但無論腓特烈出多高的價錢,磨坊主都不肯賣。要換作腓特烈·威廉一世,磨坊主肯定性命不保。但腓特烈沒有那樣做,他充分尊重磨坊主的權利,沒有強行買下那個磨坊。直到今天,那個磨坊還一直在宮殿附近。
另外,雖然腓特烈是個德國人,但他不喜歡說德語,甚至覺得這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他平時說話、寫作都是用法語,只有跟下人或只會說德語的人說話才會用德語。這也算是件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