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年,作為德國前身的普魯士面臨著非常險惡的國際形勢。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奪得富庶西裡西亞地區的普魯士讓整個歐洲為之眼紅,傳統的列強們開始注意到普魯士這個軍事天才領導下的強國的全面崛起。失去了西裡西亞的奧地利帝國更是恨得咬牙切齒,哈布斯堡王室再次發揮了他們的外交優勢,搞出來一個被後世稱為「逆轉同盟」的大新聞。
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奧地利和法國互為歐陸的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雙方的爭鬥從未停止過。到了三十年戰爭之後,這兩個歐陸強權徹底成為死敵。
作為法國另一個重要競爭對手的英國,自然成了奧地利的天然盟友。而被奧地利與英國夾在中間的法國,自然要扶持普魯士這個德意志境內的北方強邦來對抗奧地利。
處於東方的沙俄與奧地利接壤,自然存在著諸多衝突。兩國雖在奧地利王位戰爭中結盟,但並不緊密。同時,出於制衡法國的需要,作為離岸平衡手的英國也是沙俄的支持者。
這是「逆轉同盟」之前的歐洲形勢,總而言之,奧地利對法國是死敵,與沙俄矛盾重重,但是與英國是盟友,而普魯士作為制衡奧地利的力量,享有歐陸第一強權法國的支持。
然而,到了1756年,情況完全不一樣了。在奧地利女王特蕾西亞以及傑出的外交官考尼茨親王的運作下,歐洲的同盟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法國和奧地利拋開了百年仇怨,結成了同盟,並且很快把沙俄也拉了進來。這三個歐陸最強大的國家以阻止普魯士繼續坐大為由,籤訂了《凡爾賽條約》,締結了攻守同盟。隨後,其他歐洲國家如瑞典、西班牙、薩伏伊以及德意志的重要邦國如巴伐利亞和薩克森也加入了進來。
就這樣,幾乎所有歐陸國家都加入到了反對普魯士的攻守同盟中,可憐的普魯士現在在歐洲大陸連個稍有分量的盟友都找不到,他們只能遠赴不列顛,在英國籤訂了《白廳條約》,同樣締結了攻守同盟。
英國和普魯士對抗以法國、奧地利和沙俄為主幹的幾乎所有歐陸強國組成的反普同盟,很明顯,英普一方處於明顯劣勢,更雪上加霜的是,英國作為傳統海軍強國,很難派出足夠的陸軍支援普魯士,實際上,在後來的戰爭中,英國陸軍似乎更熱衷於搶奪法國的海外殖民地,而不是支援精疲力竭的普魯士盟友。作為陸戰主力的普魯士,1756年總人口不過450萬,軍隊經過擴充之後也才不過15萬人,遠低於敵對同盟中的任意一國。
在這種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普魯士國王——傳奇的軍事天才腓特烈大帝卻做了一個在其他人看來可能匪夷所思的決定:率先挑起戰爭。
1756年8月27日,腓特烈大帝在多數軍事將領反對的情況下率軍進攻薩克森——敵方同盟中最薄弱的一環。
後來的結果讀者老爺們都知道,腓特烈大帝在半壁國土淪陷、首都被佔領、國內經濟崩潰、兵源枯竭的情況下苦戰了七年,成功等到了戰爭的轉機——俄國沙皇彼得三世的史詩級賣國,最後終於結束了戰爭,保住了奪來的西裡西亞。
代價如此慘重,那腓特烈大帝的開戰決定是否是錯誤的呢?當然也不是,如果等待敵對同盟做好一切準備再挑起瓜分普魯士的戰爭,普魯士將毫無機會,後來恐怕也就不會出現一個由普魯士統一的德國。
歸根到底,作為弱勢一方的普魯士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它精銳的陸軍,而這支精銳陸軍的打擊力量絕對不能慢慢消耗在被動的防禦作戰中,必須加以最積極的應用,在進攻作戰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如此,普魯士才有一線生機。
以龍馬君之愚見,1756年的普魯士,主動打擊薩克森挑起戰爭是九死一生,而如果坐待時局發展則是十死無生。
另外,我們也可以作個假設,如果普魯士面臨的敵對同盟不那麼強大,聯繫不那麼緊密,差距不是這麼懸殊,普魯士以泰山壓頂之勢打擊薩克森或許是可以起到阻遏敵對同盟進一步行動的目的的。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