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難以忘卻的偉大勝利|「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2020-12-14 騰訊網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當局推行全球遏制共產主義戰略,立即進行武裝幹涉,支援南朝鮮軍作戰。同時命令其海軍第7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幹涉中國內政。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授權組成以美國為首侵朝「聯合國軍」決議,將美國在朝鮮的武裝幹涉行為披上了聯合國的外衣,將本是內戰的韓戰變成了侵略和反侵略戰爭。美國侵略朝鮮的空軍飛機,不斷侵入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鎮鄉村。9月底,美軍地面部隊全線進抵三八線,準備越過並繼續向北進攻。

對美國的侵略和挑釁行動,中國政府和人民發出了強烈抗議和嚴厲警告。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警告美國當局:「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4頁)「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頁)

然而,美國當局認為中國政府的警告只是「虛聲恫嚇」,中國沒有力量,更沒有膽量同美國軍隊進行較量,因而對中國的警告不屑一顧,一意孤行。10月7日,美軍地面部隊大舉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進攻,將戰火燒到了中國大門口。朝鮮處境危急,中國大陸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勞動黨中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請求中國出兵給予援助。

此時,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周年,統一大業尚未完成,長期戰爭創傷造成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爛攤子尚未治理,國家一窮二白;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工作剛剛展開,土匪、特務尚未肅清;軍隊武器裝備遠遠落後,並且大部分野戰軍部隊已擔負支援國民經濟恢復的工農業生產任務,缺乏作戰訓練;一部分幹部和軍民有和平厭戰情緒。國家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社會生活秩序都未完全走上正軌。

出兵援助朝鮮就要同美軍直接作戰,無論經濟力量還是軍隊武器裝備,當時我國與美國都無法相比。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已有175年的歷史,工業發達,技術先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躍居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1950年,其國民生產總值達2848億美元,鋼產量8772萬噸。而中國由於近代以來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不斷侵略掠奪,工業發展極為緩慢,技術水平嚴重落後,不能生產汽車,更不能生產飛機大炮,經濟力量十分薄弱。1950年,中國工農業總產值574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29億美元,僅是同期美國國民生產總產值的1/12;鋼產量僅有60.6萬噸,相當於同期美國鋼產量的1/144。

美國軍隊是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軍隊。美國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還有原子彈。從韓戰一開始就將海空軍投入作戰,作戰飛機已達1100餘架,海軍艦船近300艘。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和空軍尚在組建過程中,沒有形成戰鬥力。美軍地面部隊一個師即裝備有各種坦克140餘輛、裝甲車35輛,各種火炮950餘門,各種車輛3800餘輛,無線電機1688部、密碼機145部。解放軍裝備最好的部隊,東北邊防軍(志願軍)沒有坦克和裝甲車,沒有對空作戰武器,反坦克武器也只有每個步兵營的3具火箭筒。一個軍才編有各種火炮520至540門,沒有車輛編制,有線電話、密碼機數量不到美軍一個師的1/4。

中國出兵與美國軍隊作戰,能打贏嗎?中國的經濟力量能支持與美國進行一場戰爭嗎?這些實際問題,毛澤東也是思之再三。正是因為中國面臨的困難太多太大,毛澤東於10月2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4日下午和5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許多人有顧慮,主張不出兵或緩出兵。直到10月5日下午的會議上,大家才統一了認識,一致作出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周恩來、彭德懷、聶榮臻、胡喬木都曾談及,中共中央當時下決心作出這個決策是很不容易的。

胡喬木曾回憶:「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二十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再一件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頁)

毛澤東自己也說,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多天是睡不著覺的(《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頁)。

中國面臨著那麼多嚴重困難,並且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與美國差距明顯,中共中央為什麼決策出兵抗美援朝?其中當然有多種原因,但主要有如下三個原因:

第一,直接原因是朝鮮提出了請求。朝鮮勞動黨中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以金日成和樸憲永聯名的形式於10月1日致信毛澤東,信中提出:「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嚴重的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要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抗美援朝戰爭史》修訂版,上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頁)

朝鮮與中國一江之隔,唇亡齒寒、戶破堂危。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朝鮮幾乎發揮了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基地的作用,許多朝鮮人為中國革命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根本原因是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最高決策層,在作出重大戰略決策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中共中央決策出兵抗美援朝也不例外。維護國家利益具體表現如下:

維護國家主權。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的同時,就命令其海軍第7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幹涉中國內政,中國當然做出強烈反應,當時除了抗議、聲討之外,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已經感覺可能要同美國打一仗。用周恩來的話說,就是「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給了我們新的課題:支援朝鮮人民,推遲解放臺灣。」(《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第43頁)

保衛東北地區的國防安全。美國投入韓戰的空軍飛機於8月27日起不斷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城鎮、鄉村,地面部隊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界推進,嚴重威脅中國東北地區安全。彭德懷在自述中說:「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臺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257頁)

維護東北地區經濟建設。東北是全國解放最早的地區,東北地區的經濟恢復和建設在全國具有示範作用。周恩來指出:「中朝是唇齒之邦,唇亡齒寒。朝鮮如果被美帝國主義壓倒,我國東北就無法安定。我國的重工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南部,都在敵人轟炸威脅的範圍之內……如果美帝打到鴨綠江邊,我們怎能安定生產?」(《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第73頁)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1950年10月,毛澤東與民主人士周世釗談話時,周世釗問到朝鮮局勢,毛澤東指出:我們急切需要和平建設,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有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現在美帝的侵略矛頭直指我國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有困難。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第230頁)。

維護中國社會穩定。美國出兵朝鮮後,我國國內各種反動勢力活動明顯猖獗。不將美國在朝鮮的氣焰打下去,國內反動派氣焰就會更加囂張,不利於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穩定。

著眼於國家長遠建設考慮。如果不出兵,整個東北將被牽制,1000多公裡的邊防線需要部署很多兵力,還要改善裝備和修建機場,隨時準備打仗,這是一筆無法計算的花費。志願軍組成後,彭德懷在師以上幹部動員大會上明確指出:「三五年以後再打,讓我們鬆一口氣,好不好?當然好!但是三五年以後還是要打的。我們三年五年辛辛苦苦建設起來一點工業,到那時還是要被打得稀爛……我們要建設國防,建設重工業,三五年是辦不好的,五年時間不能有過高的希望,短短的三五年,陸軍、空軍裝備不可能特別改善,海軍更談不上,所以遲打不如早打的好。」(《彭德懷軍事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頁)

第三,軍事準備的原因。就是黨中央有戰略預見地組建了東北邊防軍。韓戰一爆發,美國就立即武裝幹涉,雖然戰前朝鮮沒有向中國提出任何請求,且戰事開始後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發展順利。但毛澤東、周恩來考慮到,由於美國武裝幹涉,朝鮮戰局形勢發展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朝鮮人民軍能一鼓作氣,戰爭很快結束,至少告一段落,美國再想援助也需要長時間準備和調動更大兵力。另一種可能是,戰爭長期化,甚至戰爭形勢出現逆轉。因此中國不能沒有防範準備。周恩來說:「我們設想第一種情況下組織邊防軍,是備而不用;在第二種設想情況下,是加重了我們的責任,並且應該很快地積極準備。」(《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第45頁)

所以,在朝鮮內戰爆發不到兩個星期,美軍地面部隊進入朝鮮僅一個星期,中央軍委於1950年7月7日就開始著手組建東北邊防軍,抽調國防機動部隊共25.5萬餘人,集中到遼寧東部和吉林東南部地區,以保衛東北邊防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反抗侵略。東北邊防軍的全部準備都是以美軍為主要作戰對象、以朝鮮為作戰地區進行的。這為中共中央決策出兵準備了必要的軍事力量。

正是出於上述三個原因,中共中央才作出出兵援朝決策。中共中央決策出兵時全面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優劣條件,認為美國雖強也有弱點,中國雖弱也有有利條件。美國在軍事上是一長三短:一長是鋼鐵多。三短是戰線太長,首尾難以相顧;運輸線太長,要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兵力不足,並且士氣不高,是「鐵多氣少」。美國雖然握有原子彈,但不能輕易使用。因此,儘管美國在綜合國力和軍隊武器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但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中國困難雖多,但也有有利條件。東北邊防軍已作了必要準備,並已調集了二線三線部隊;中國軍隊佔有數量上的優勢,經受了20多年革命戰爭的鍛鍊,官兵團結,凝聚力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向來有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經驗;中國是反抗侵略,進行的是正義之戰,有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全力支援;中國已同蘇聯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將獲得蘇聯的物資支援,等等。

毛澤東指出:「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頁)體現了不畏強敵、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革命膽略和非凡氣魄。

歷史證明,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是正確的。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將士在朝鮮戰場嚴厲地教訓了美國霸權主義,一舉將敵人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震驚了全世界。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中國人民有力地支援了朝鮮人民,穩定了朝鮮局勢,保護了中國大陸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及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中國人民打出了新中國的軍威國威,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在國際上軟弱可欺的形象,極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義事業。

相關焦點

  •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此話看似簡單,卻隱含處世立國的大道理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以為是那個誰誰教人打架的策略,沒想到這原來是我們的一代偉人毛主席毛澤東同志提出的論述,真是失敬了!這就像別人在我們的頭頂上懸掛了一把利劍,我們今後都要受其威脅,如何還能安全、安心的搞生產建設呢?!為了說服眾人,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他的著名論述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並向人們說明利害,且力排眾議,敲定抗美援朝事宜,這才有了後面抗美援朝的故事,也才有今天我們所處的這個局面。
  • 抗美援朝並非為蘇聯而打,這是立國之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正式拉開抗美援朝傳奇的大幕;而70年後的今天,紀念這場偉大戰爭的一系列活動也在近日的中華大地上盛大開展。尤其恰逢這個讓所有國人都終身難忘的2020年,這場70年前的偉大勝利也就有了更加特殊的意義。
  • 習近平: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黨中央統攬全局,實施有力的戰爭動員和正確的戰爭指導,採取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運動,全國各族人民舉國同心支撐起這場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偉大抗爭,最終用偉大勝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同志們、朋友們!
  • 「黨建治學」齊德學:「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齊德學:「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黨建治學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第230頁)。 維護中國社會穩定。美國出兵朝鮮後,我國國內各種反動勢力活動明顯猖獗。不將美國在朝鮮的氣焰打下去,國內反動派氣焰就會更加囂張,不利於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穩定。 著眼於國家長遠建設考慮。
  •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對於剛剛誕生的新中國來說,這場戰爭的勝利,粉碎了帝國主義國家將新中國扼殺於搖籃之間的妄想,就像毛主席所言:「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在國際戰爭史中十分著名的戰役,這場戰爭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戰略思維與智慧?毛主席國際背景——「冷戰」中的「熱戰」我們將時間拉回到1950年,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國際背景。
  •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抗美援朝戰爭史》修訂版,上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頁)朝鮮與中國一江之隔,唇亡齒寒、戶破堂危。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朝鮮幾乎發揮了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基地的作用,許多朝鮮人為中國革命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二,根本原因是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最高決策層,在作出重大戰略決策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
  • 腓特烈大帝: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失去了西裡西亞的奧地利帝國更是恨得咬牙切齒,哈布斯堡王室再次發揮了他們的外交優勢,搞出來一個被後世稱為「逆轉同盟」的大新聞。 而被奧地利與英國夾在中間的法國,自然要扶持普魯士這個德意志境內的北方強邦來對抗奧地利。 處於東方的沙俄與奧地利接壤,自然存在著諸多衝突。兩國雖在奧地利王位戰爭中結盟,但並不緊密。同時,出於制衡法國的需要,作為離岸平衡手的英國也是沙俄的支持者。
  •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印軍對拉達克態度發生180度大轉變
    同樣,21日,印軍對拉達克地區態度也發生了180度大轉變,印空軍參謀長巴哈杜爾喊話道,印度將士仍會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護印方領土,但印方更應該以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外交方式來實現。
  •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印度軍方態度突然發生180度大轉變
    但是僅僅一天後(21號),印軍對拉達克態度發生180度大轉變。印度空軍參謀長莫汗.巴哈杜爾說:「印度領土將不惜一切代價得到保護,但是最好以外交的形式實現,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外界都在關注兩個世界主要大國將如何化解現實矛盾。此前印度方面高調宣傳處理邊境衝突事件,引發了國內的抗議浪潮。從而把印度軍方和莫迪逼入尷尬困境。
  • 《同學 你早》第538期: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原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0月2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一段重要論述。  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裡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遠東韓戰:抗美援朝的成功是新中國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2020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抗美援朝的第70個年頭,在這次戰爭中中國人第一次和帝國主義精銳軍隊進行了正面較量。憑藉著小米加步槍的簡陋裝備,憑藉著鋼鐵般的東方精神,我們終於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籤訂了《朝鮮停戰協定》。這場發生在遠東的韓戰,這次被我們稱之為抗美援朝的成功,是新中國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聯播視頻丨習近平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穿越「時空隧道」 致敬那一場偉大的勝利   當天上午,這一主題展覽剛剛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開幕
  • 永續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是一場用偉大勝利奠基和平與尊重的「立國之戰」,使新中國不僅「站起來」,而且「站得穩」,它所鍛造的抗美援朝精神,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抗美援朝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抗美援朝戰爭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使帝國主義再也不敢輕易作出武裝進犯中國的嘗試,打出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實現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中國從此真正迎來長久和平與發展的機遇與環境。抗美援朝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抗美援朝戰爭有力證明了新生的共和國已經不再是落後挨打、任人欺凌的舊中國,已經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有抵禦一切外侮的鋼鐵意志。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書寫偉大復興精彩華章
    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知難而進、堅韌向前,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通過電波傳遍三晉大地,鼓舞我省幹部群眾不畏艱難險阻、繼續奮發圖強。
  • 劇情紀錄片《熱的雪——偉大的抗美援朝》以誠意製作致敬先輩的傳奇
    在極度嚴寒的長津湖畔,志願軍第9兵團的指戰員在與美軍精銳部隊的生死對決中,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大無畏的戰鬥作風,令美軍王牌陸戰第一師陷入到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在小城鐵原,面對美軍的強勢反撲,就在美軍上下都以為志願軍已經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的時候,第63軍祭出了最後的法寶——第187師主動出擊,最終以凜冽的炮擊守護住了鐵原岌岌可危的防線!
  • 激蕩抗美援朝精神的時代力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強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不畏強敵、奮勇抗爭的生動寫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民族品質的集中彰顯。
  • 70年前,華容等縣主動提出「一縣一機」支援抗美援朝前線
    編者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湖南人民不遺餘力支援前線作戰。華容等縣主動提出「一縣一機」,讓飛機「帶著鄉親們的祝願打擊美帝侵略者」。10月25日,《湖南衛視新聞聯播》以《抗美援朝中的湖南力量》為題進行了報導。
  • 一仗改變世界格局?抗美援朝戰爭到底給美國造成了多大的創傷?
    而從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被迫籤訂停戰協定的兩年零九個多月時間裡,是我們的抗美援朝戰爭,也就是共和國偉大的立國之戰。所以韓戰對美國的影響確實不大,相反雖然一度被朝鮮人民軍打到了釜山,但麥克阿瑟在1950年9月15日的一出「仁川登陸」,就迅速扭轉了戰局,而且一路高歌猛進地推進到了鴨綠江邊。而抗美援朝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它不僅讓美國刻骨銘心,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美國的霸權主義路線,改變了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