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王國:一個專制政權十足的貴族地主軍國

2021-01-09 芳談歷史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德國被分裂成大小不等的近三百個獨立邦國,一千七百多個權力單位,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皇帝實際上只是統轄奧地利一邦的大諸侯。而布蘭登堡在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下卻開始繁榮起來,迅速地發展成為普魯士王國。

一、普魯士王國的建立

布蘭登堡原系薩克森屬地,十三世紀中葉脫離薩克森發展成為布蘭登堡邦國。它的統治者於1356年獲得選帝侯稱號,成為帝國七大選侯之一,擁有德國西北部克勒弗、馬爾克、拉文斯堡和拉文斯泰的土地。1618年,統治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朝以波蘭國王的採邑的資格獲得了公爵職位。霍亨索倫王室通過《威斯特伐裡亞和約》,又獲得了東波美拉尼亞(德意志東北部)和馬格德堡主教區,以及德意志西部和西北部的一片較大的地區,領土不斷擴大,成為帝國內第二大邦國。

十六世紀起,世界商路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布蘭登堡——普魯士成了薩克森、西裡西亞、波希米亞和德國西南部商業往來的中轉地,對它發展經濟極為有利。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容克地主在兼併農民土地的基礎上建成大莊園,大力發展農業把糧食作為主要出口物品,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在選帝侯腓特烈·威廉(1640-1688年在位)時期,布蘭登堡——普魯士充分利用《閔斯特和約》認可的分裂局面,加緊擴充自己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榜樣,開始創立專制主義政權。

為了鞏固王朝統治,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常備軍,為了取得在普魯士邦議會中佔優勢的容克地主的支持,選帝侯不僅保證他們糧食輸出的專賣權和免稅的輸出權,而且還批准另外一些特權,諸如:地方警察權、教會的任職權和領主裁判權。這種以容克地主佔優勢的特別反動的統治形式,實乃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的歷史肇端。

布蘭登堡——普魯士專制政權是一個十足的貴族地主的軍國,這就決定了它必然推行擴張侵略的對外政策,後來發展到稱雄全德與歐洲大陸上法奧俄等大國爭雄掠奪的霸權主義政策。這種實利主義、機會主義的政策,自然在對外關係中表現為連番倒戈,背信棄義,出爾反爾。如腓特烈威廉在法國荷蘭戰爭(1672-1678年)中,由於取得一定的津貼,便命令自己的軍隊站在荷蘭一邊,反對路易十四。可是,當路易十四付給他更高的津貼後,他又私下與路易十四訂立特殊和約,站到法國一邊。

他還同意路易十四吞併施特拉斯堡,為此,法國授予他一把鑲嵌金剛鑽的寶劍,以示表彰。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他公然將布蘭登堡的軍隊租給皇帝,獲得了一千三百萬塔勒爾的巨額租金,還蒙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恩賜「普魯士王」稱號,1701年1月18日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布蘭登堡便改稱為普魯士王國。自此以後,人們通常把「普魯士」的名字應用在整個霍亨索倫國家上。

二、普魯士王國專制政權的出現

普魯士建國後,發展和擴充軍隊是王國和容克地主階級的主要政策。在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執政時期,擁有一支八萬三千人的軍隊。當時其領土面積在歐洲是第十位,人口是第十三位,而軍隊卻佔第四位,國家每年收入七百萬塔勒爾,有六百萬塔勒爾用於軍隊。

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統治時期,三百萬的人口中,軍隊人數達二十萬,國家收入的五分之四支付給軍隊。普魯士擁有歐洲最強大的軍隊。腓特烈二世依仗這支強大的軍隊繼續擴展領土。普魯士軍官的職位只有容克地主或他們的兒子才能擔任,貴族階級的優越感和階級偏見被搬進軍隊,加深了軍隊和人民之間的鴻溝。服役期竟長達二十五年,軍官們利用所謂連隊經理制剋扣軍餉,大飽私囊,士兵們連溫飽都無保障。這些穿軍官制服的容克,對待士兵象容克老爺對待農民一樣,動輒施以人格侮辱和酷刑責罰,士兵們自殺和逃營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普魯土軍隊的戰鬥力。

要支撐這支龐大的軍隊,財政負擔就日益沉重。公產收入不敷應用,便巧立名目,不斷提高「戰時特種稅」和消費稅的數額。為了加強對賦稅和公產的管理,建立了中央集權化的管理機構來領導整個國家機關。腓特烈威廉提出「朕即國家」的口號,要求臣屬們盲目服從、機械地履行義務。所以除軍隊外又產生行政官僚政治,二者是布蘭登堡——普魯士專制制度的主要支柱。腓特烈一世在位時,完成了普魯士的國家結構,確立了普魯士王國的專制體制。

三、魯士王國發展經濟的主要措施

經濟領域中,腓特烈一世為促進手工工場的發展和防止錢幣外流,他禁止輸入外國的成品或課以重稅限制其輸入他減輕賦稅,大力支持國家手工工場普遍設立市場和展覽會,以活躍經濟,但他也監視不和國家合作的資產階級。為了提高王室領地上農奴的勞動生產率和防止他們外逃,國王下令禁止拷打他們並限制每年勞役時間為三到四周,由於實施了這一系列的措施,增加了國家收入,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腓特烈一世特別輕視教育、科學和藝術。科學只有在有利於軍事的時候,他才感興趣。他派人在柏林設立醫學外科專業,但他限制教授人數,扣減教授的薪金,甚至把他們看成是宮廷小丑。

四、普魯士王國的擴張

1740年,腓特烈二世執政伊始就用掠奪戰爭來繼續擴展領土。他利用奧地利王位的繼承,在兩次西裡西亞戰爭(1740——1742年和1744——1745年)中奪取了哈布斯堡富庶的西裡西亞省,當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洲殖民地爆發「七年戰爭」(1756——1763年)後,他接受英國的津貼,向英國承諾擔保英屬漢諾瓦不受法國的襲擊,而法國和奧地利結成反普魯士聯盟作為回答,沙皇俄國也加入這個聯盟。奧地利想奪回西裡西亞,俄國想消滅一個獨立的普魯士。

在七年戰爭中,腓特烈二世有時勝利,有時失敗。1759年,奧軍和俄軍匯合在庫納爾斯多夫附近,殲滅了普軍的主力軍。1760年,俄軍佔領柏林。由於俄、奧兩國軍事領導意見不統一以及他們追求的戰爭目的有分歧才使得普魯士國家兔於覆滅。特別是俄國女皇伊莉莎白死後,親普魯士的沙皇彼得三世登位,他下令俄國退出戰爭。此外,由於各參戰國在財政上和軍事上一般都陷於涸竭,戰爭在1763年以籤訂《胡貝爾茨堡和約》而宣告結結束。腓特烈二世保住了西裡西亞,但承諾選擇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兒子為帝國皇帝。

普魯士獲得喘息機會之後,伺機向東方擴大領土。1772年在普魯士的倡議下,夥同俄、奧兩國,第一次瓜分波蘭,普魯士獲得了貫通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之間一條陸路交通,即西普魯士地區。1793年和1795年,普魯士又夥同沙皇俄國和奧國兩次瓜分波蘭。為了確保對廣大新佔區的統治,普魯士把大批德意志居民遷移到波蘭境內,當地居民則受到壓迫乃至驅逐,重演了當年容克地主迫害易北河以東地區斯拉夫人的醜劇。

在普魯士的發展過程中,腓特烈一世曾任用資產階級的官吏管理國家事務,容克地主階級的影響減少,可是到腓特烈二世時期,所有資產階級的官吏被撤職,貴族不僅可免除納稅的義務,而且還壟斷了軍隊和國家行政機構中重要的領導職位,普魯士國家是一個貴族地主階級的國家。

五、結語

普魯士的繁榮並不是建立在致力於團結德國人民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基礎上,普魯士的崛起過程不過是霍亨索倫王朝和貴族地主階級興起的過程,是掠奪別國領土的歷史過程。資產階級沙文主義的歷史學家一直吹捧普魯士的「歷史功績」,把腓特烈二世奉為「大王」,認為他是德國統一的先驅,這種說法固不可取,但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時代畢竟在前進,生產力有了發展,科學文化也有不少成就,最重要的是它對德國以後的統一和發展有深遠的複雜的影響,這些還有待於深入研究,必能作出公允的符合歷史實際的評價。

相關焦點

  • 優雅野心家的輝煌統治——葉卡捷琳娜大帝:從沒落貴族到一代女皇
    一、」女皇時代「出現的原因天時中世紀的俄國尚且處於君主立憲制的時代,整個國家的統治政權都是在維護農民勞動力和地主貴族之間的階級平衡。俄國當權者需要隨時注意二者的平衡穩定,當農民利益受損時就幫助農民打壓地主階級,反之,當地主貴族吃虧時,當權者也會直接倒戈壓榨農民,以此維持雙方的平等互利,穩固國家政權。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到了疆域擴張的高峰期,王權進一步提升,百姓們都在稱讚彼得大帝推行改革的英明決策,但幾乎沒人看到歡欣鼓舞背後的俄國政權的暗流洶湧。
  • 劉新利丨德國的開明專制及其社會影響
    啟蒙運動的直接後果是,以法國封建王朝為代表的西歐君主專制政體被大革命推翻,教會在各個領域中的主導地位不同程度地讓位於國家或地方的世俗政權。但是在德國,啟蒙運動呈現出與英、法等國明顯不同甚至相反的內容: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和教會主宰的信仰觀念不僅不是運動的鋒芒所向,反而是運動的起點,或說是發展的平臺。何以至此?通過德意志專制邦君的「聲望」政治可以找出答案。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普魯士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後期與德意志邦聯時期的兩大德意志邦國之一,僅次於奧地利,為第二大邦。最後普魯士擊敗奧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那麼普魯士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布蘭登堡與普魯士
  • 「姚秦」是後秦的別稱,是十六國時期羌族貴族姚萇建立的政權
    是十六國時期羌族貴族姚萇建立的政權。前秦苻堅淝水兵敗後,關中空虛,原降於前秦的羌族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都北地(今陝西耀縣東南)。次年(385年)擒殺苻堅。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國號秦,史稱後秦。其國號以所統治地區為戰國時秦國故地為名。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專制政治君權神化背後是尋求其統治的合法(理)性;君主權力的不可轉移、不可僭越和不可制約;中央政治制度與地方政治制度的劃分;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主權在君與主權在民(一姓之國與百姓之國;專制政治與民主政治)
  • 容克貴族,統一德意志的力量基石
    在實現德意志帝國統一的道路上,長期佔據普魯士王國軍政要職的容克貴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籤訂時的神聖羅馬帝國 在統一前很長時間內,容克貴族就已經長期壟斷普魯士王國的軍政要職,他們在封建王國內擁有大量的土地,形成了封建莊園。
  • 「十六國」之成漢政權
    成漢政權,是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中的「十六國」之一。公元304年李雄稱王時國號是「成」,公元338年,李壽殺李期自立為帝,將國號改為「漢」,史稱「成漢」。  本文將以歷史事件為篇章順序,重點圍繞範長生、李雄以及範賁其人其事,對成漢政權的興衰進行一次粗淺的梳理。
  • 普魯士為何能在德意志邦國中率先崛起?財政充裕、軍事強悍
    與此同時,英、法等國相繼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並建立了頗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此背景之下,普魯士王國逐漸崛起,並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的宏圖。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統一離不開容克地主階級,其原意為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階層。那麼在德意志眾多邦國中,普魯士是如何脫穎而出,容克貴族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的呢?
  • 欲立先破——伊凡雷帝勢力大「洗牌」,「政權末日」下俄國的重生
    俄國空有一個面積巨大的軀殼,內部的制度完全是混亂而分裂,不僅中君主專制制度始終並未建立,能與中央對抗的地方分裂割據勢力同樣也沒有剷除,並且封建大地主們也在想方設法擴大各自的利益,為奪取領地和統治權的鬥爭從來都沒有停歇過,除此之外,連新劃入到俄國版圖的地區,俄國也不能很好的進行統治管理,俄國危機四伏。
  • 國家制度的分道揚鑣,專制與憲政的財政解讀
    這個時期的關鍵變化在於,1644年末議會建立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新模範軍「,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常備軍,人數在2萬左右,比法國足足晚了200年。槍桿子出政權,接下來我們將看到軍隊對政權的決定性影響。1645年納西比戰役,殲滅了查理一世的有生力量。1646年,國王被俘。
  • 古代貴族地位開始上升後遇到了哪些政治危機?
    許多專制傾向在武帝的漫長執政期間(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就已經表現出來了,在霍光將軍輔政期間佔了上風。霍光是接受武帝遺詔的顧命大臣。正是霍光從公元前80年起確立了其專制,在所有的政權要職上都安插了其家族的成員。
  • 主宰近代德國歷史的容克貴族是什麼人
    1510年,阿爾伯特·馮·布蘭登堡-安斯巴赫當上了騎士團團長,他來自於統治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就此條頓騎士團和勃蘭登公國搭上了線,他在1525年改信新教,並將條頓騎士團改為普魯士公國。
  • 蘄水傳奇 《徐壽輝紅巾軍起義及其「天完」政權 》《天完國紅巾軍始末》浠水人應該知道但卻很少浠水人知道的故事
    貴族地主兼併了大量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他們不僅有萬貫家財,而且擁有「連烏鴉也飛不過去」、範圍極為廣闊的田產。元最高統治者視所有土地為囊中物,隨意處置而不計後果,元代皇帝的一個慣例就是初登帝位,即以大量土地為賞賜,用以籠絡王公大臣。大臣伯顏在河南一地就擁有皇帝的賜田50萬畝之多,大都城西的大承天護聖寺一次就得到皇帝的賞田1600萬畝。
  • 1368年後的蒙古帝國——漠北草原的北元政權
    蒙古帝國享國共計429年,版圖最大為3300平方公裡包含四大汗國,衰落時為漠南蒙古等地,對於蒙古帝國來說,元朝僅僅只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之一。有人認為這個政權仍保持「大元」、「大蒙古」稱號,汗統未變,故稱其為北元;還有人不同意「明代蒙古」的稱法,而稱之為14至17世紀的蒙古;另有人主張蒙古已取消了大元國號,稱「明代蒙古」更準確,等等,但是多數人都認為它是一個與明朝並存的政權。我們這裡把明人稱作韃靼的部分即大汗所統領的蒙古部落稱作北元,把在西面的瓦剌貴族政權稱作瓦剌。
  • 承而不同:西漢初年政權架構承襲秦朝,武帝時期君主專制達到最盛
    雖說「漢承秦制」,但秦漢兩朝還是有諸多不同的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時代的開始,秦朝和漢朝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兩個王朝。一方面是因為秦漢,作為中國封建君主時代的開端,無論是在君主專制體制的構建,還是統一多民族政權的發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啟後作用。
  • 普魯士王國之統一德意志
    同時拿破崙崛起,大力擴張法國勢力,腓特烈·威廉三世因此與英、俄、奧等國多次組成反法聯盟,對抗法國。起初法國佔據優勢,多次擊敗普軍,使得普魯士遭到沉重打擊。1813年普魯士與英俄奧組成第六次反法聯盟,反攻法國。1814年反法聯盟擊敗法國,迫使拿破崙退位,進行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歐洲疆界。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這一革命風暴的衝擊與滌蕩,最終促成君主專制的覆滅與立憲君主制的誕生。 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從17世紀初期開始,議會倡導「憲政」的呼聲不斷高漲,將矛頭聚焦於獨裁君主。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 晚清富人的真實生活:地主家吃飯僅兩個菜,地主婆出門被乞丐圍堵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歷史資料上的對清朝的記載也算詳細,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史料看到清朝時百姓的生活。清朝建立於公元1636年入關後,這期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標誌著君主專製得到了空前的加強。
  • 中國最後的門閥貴族!興盛3000年,只因熟練運用了這一技能!
    中華山下五千年,出現了無數個貴族集團,他們是中國文明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先秦時代,這些貴族影響了社會的發展方向,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但是這一切在戰國時代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土崩瓦解。由於鐵器等新工具的普及,生產力開始長足進步,新興地主崛起,猛烈衝擊了舊有的貴族秩序。而老邁的貴族階層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
  • 亨利八世,一個潛在的專制君主
    在復闢時期出現了皇家常備軍,最後一次英格蘭人的叛亂(1685年一些心懷不滿的王位覬覦者帶領幾千名被蒙蔽了的「鄉巴佬」走向了災難)也沒有嚴重地威脅到政權。這些有產階級們害怕重啟內戰和軍事統治。法國和英格蘭,這兩個將在下一個世紀成為主要大國的國家,通過極為不同的方式解決了國內的危機,其居民付出的代價也有天壤之別。法國的稅收帶來了比在英格蘭沉重得多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