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德國被分裂成大小不等的近三百個獨立邦國,一千七百多個權力單位,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皇帝實際上只是統轄奧地利一邦的大諸侯。而布蘭登堡在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下卻開始繁榮起來,迅速地發展成為普魯士王國。
一、普魯士王國的建立
布蘭登堡原系薩克森屬地,十三世紀中葉脫離薩克森發展成為布蘭登堡邦國。它的統治者於1356年獲得選帝侯稱號,成為帝國七大選侯之一,擁有德國西北部克勒弗、馬爾克、拉文斯堡和拉文斯泰的土地。1618年,統治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朝以波蘭國王的採邑的資格獲得了公爵職位。霍亨索倫王室通過《威斯特伐裡亞和約》,又獲得了東波美拉尼亞(德意志東北部)和馬格德堡主教區,以及德意志西部和西北部的一片較大的地區,領土不斷擴大,成為帝國內第二大邦國。
十六世紀起,世界商路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布蘭登堡——普魯士成了薩克森、西裡西亞、波希米亞和德國西南部商業往來的中轉地,對它發展經濟極為有利。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容克地主在兼併農民土地的基礎上建成大莊園,大力發展農業把糧食作為主要出口物品,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在選帝侯腓特烈·威廉(1640-1688年在位)時期,布蘭登堡——普魯士充分利用《閔斯特和約》認可的分裂局面,加緊擴充自己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榜樣,開始創立專制主義政權。
為了鞏固王朝統治,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常備軍,為了取得在普魯士邦議會中佔優勢的容克地主的支持,選帝侯不僅保證他們糧食輸出的專賣權和免稅的輸出權,而且還批准另外一些特權,諸如:地方警察權、教會的任職權和領主裁判權。這種以容克地主佔優勢的特別反動的統治形式,實乃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的歷史肇端。
布蘭登堡——普魯士專制政權是一個十足的貴族地主的軍國,這就決定了它必然推行擴張侵略的對外政策,後來發展到稱雄全德與歐洲大陸上法奧俄等大國爭雄掠奪的霸權主義政策。這種實利主義、機會主義的政策,自然在對外關係中表現為連番倒戈,背信棄義,出爾反爾。如腓特烈威廉在法國荷蘭戰爭(1672-1678年)中,由於取得一定的津貼,便命令自己的軍隊站在荷蘭一邊,反對路易十四。可是,當路易十四付給他更高的津貼後,他又私下與路易十四訂立特殊和約,站到法國一邊。
他還同意路易十四吞併施特拉斯堡,為此,法國授予他一把鑲嵌金剛鑽的寶劍,以示表彰。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他公然將布蘭登堡的軍隊租給皇帝,獲得了一千三百萬塔勒爾的巨額租金,還蒙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恩賜「普魯士王」稱號,1701年1月18日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布蘭登堡便改稱為普魯士王國。自此以後,人們通常把「普魯士」的名字應用在整個霍亨索倫國家上。
二、普魯士王國專制政權的出現
普魯士建國後,發展和擴充軍隊是王國和容克地主階級的主要政策。在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執政時期,擁有一支八萬三千人的軍隊。當時其領土面積在歐洲是第十位,人口是第十三位,而軍隊卻佔第四位,國家每年收入七百萬塔勒爾,有六百萬塔勒爾用於軍隊。
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統治時期,三百萬的人口中,軍隊人數達二十萬,國家收入的五分之四支付給軍隊。普魯士擁有歐洲最強大的軍隊。腓特烈二世依仗這支強大的軍隊繼續擴展領土。普魯士軍官的職位只有容克地主或他們的兒子才能擔任,貴族階級的優越感和階級偏見被搬進軍隊,加深了軍隊和人民之間的鴻溝。服役期竟長達二十五年,軍官們利用所謂連隊經理制剋扣軍餉,大飽私囊,士兵們連溫飽都無保障。這些穿軍官制服的容克,對待士兵象容克老爺對待農民一樣,動輒施以人格侮辱和酷刑責罰,士兵們自殺和逃營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普魯土軍隊的戰鬥力。
要支撐這支龐大的軍隊,財政負擔就日益沉重。公產收入不敷應用,便巧立名目,不斷提高「戰時特種稅」和消費稅的數額。為了加強對賦稅和公產的管理,建立了中央集權化的管理機構來領導整個國家機關。腓特烈威廉提出「朕即國家」的口號,要求臣屬們盲目服從、機械地履行義務。所以除軍隊外又產生行政官僚政治,二者是布蘭登堡——普魯士專制制度的主要支柱。腓特烈一世在位時,完成了普魯士的國家結構,確立了普魯士王國的專制體制。
三、魯士王國發展經濟的主要措施
經濟領域中,腓特烈一世為促進手工工場的發展和防止錢幣外流,他禁止輸入外國的成品或課以重稅限制其輸入他減輕賦稅,大力支持國家手工工場普遍設立市場和展覽會,以活躍經濟,但他也監視不和國家合作的資產階級。為了提高王室領地上農奴的勞動生產率和防止他們外逃,國王下令禁止拷打他們並限制每年勞役時間為三到四周,由於實施了這一系列的措施,增加了國家收入,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腓特烈一世特別輕視教育、科學和藝術。科學只有在有利於軍事的時候,他才感興趣。他派人在柏林設立醫學外科專業,但他限制教授人數,扣減教授的薪金,甚至把他們看成是宮廷小丑。
四、普魯士王國的擴張
1740年,腓特烈二世執政伊始就用掠奪戰爭來繼續擴展領土。他利用奧地利王位的繼承,在兩次西裡西亞戰爭(1740——1742年和1744——1745年)中奪取了哈布斯堡富庶的西裡西亞省,當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洲殖民地爆發「七年戰爭」(1756——1763年)後,他接受英國的津貼,向英國承諾擔保英屬漢諾瓦不受法國的襲擊,而法國和奧地利結成反普魯士聯盟作為回答,沙皇俄國也加入這個聯盟。奧地利想奪回西裡西亞,俄國想消滅一個獨立的普魯士。
在七年戰爭中,腓特烈二世有時勝利,有時失敗。1759年,奧軍和俄軍匯合在庫納爾斯多夫附近,殲滅了普軍的主力軍。1760年,俄軍佔領柏林。由於俄、奧兩國軍事領導意見不統一以及他們追求的戰爭目的有分歧才使得普魯士國家兔於覆滅。特別是俄國女皇伊莉莎白死後,親普魯士的沙皇彼得三世登位,他下令俄國退出戰爭。此外,由於各參戰國在財政上和軍事上一般都陷於涸竭,戰爭在1763年以籤訂《胡貝爾茨堡和約》而宣告結結束。腓特烈二世保住了西裡西亞,但承諾選擇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兒子為帝國皇帝。
普魯士獲得喘息機會之後,伺機向東方擴大領土。1772年在普魯士的倡議下,夥同俄、奧兩國,第一次瓜分波蘭,普魯士獲得了貫通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之間一條陸路交通,即西普魯士地區。1793年和1795年,普魯士又夥同沙皇俄國和奧國兩次瓜分波蘭。為了確保對廣大新佔區的統治,普魯士把大批德意志居民遷移到波蘭境內,當地居民則受到壓迫乃至驅逐,重演了當年容克地主迫害易北河以東地區斯拉夫人的醜劇。
在普魯士的發展過程中,腓特烈一世曾任用資產階級的官吏管理國家事務,容克地主階級的影響減少,可是到腓特烈二世時期,所有資產階級的官吏被撤職,貴族不僅可免除納稅的義務,而且還壟斷了軍隊和國家行政機構中重要的領導職位,普魯士國家是一個貴族地主階級的國家。
五、結語
普魯士的繁榮並不是建立在致力於團結德國人民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基礎上,普魯士的崛起過程不過是霍亨索倫王朝和貴族地主階級興起的過程,是掠奪別國領土的歷史過程。資產階級沙文主義的歷史學家一直吹捧普魯士的「歷史功績」,把腓特烈二世奉為「大王」,認為他是德國統一的先驅,這種說法固不可取,但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時代畢竟在前進,生產力有了發展,科學文化也有不少成就,最重要的是它對德國以後的統一和發展有深遠的複雜的影響,這些還有待於深入研究,必能作出公允的符合歷史實際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