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漢帝國在公元之初的衰落,是一種要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之前的內部發展的結果。在公元前179~公元前141年的文帝和景帝執政年間,皇帝的官吏、大臣和謀士們都精誠合作的輔政,使皇權得到了鞏固。
許多專制傾向在武帝的漫長執政期間(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就已經表現出來了,在霍光將軍輔政期間佔了上風。霍光是接受武帝遺詔的顧命大臣。正是霍光從公元前80年起確立了其專制,在所有的政權要職上都安插了其家族的成員。在他於公元前68年逝世之後引起的反響(公元前66年的一場大訴訟,導致了對他滿門的抄斬),並沒有對將權力集中在皇帝自己手中的做法提出質疑。
皇權失去了由全部行政官吏和謀士們組成的支持和抗衡力量,所以它很快就成了宮闈陰謀及皇后家族之間鬥爭的賭注。一種專制的和強大無比的權力,必然會落入寵臣、后妃和太監們的手中。前漢末年極其強大的太后家族之一,成功地匡扶其一位成員登上了皇位。這就是篡政者王莽,他曾創建了一個曇花一現的「新」王朝(公元9~23年)。與此同時,前漢崩潰的另一個原因,便是農村越來越快的土地兼併。土地被兼併到了最富裕者之手(地方貴族、商人、望族)。這造成了王莽即位時不能解決的農村社會壓力和經濟困難。其目的在於限制擴大私人地產的第一批詔令,應斷代為公元前1世紀的最後幾年。
它們直到公元3世紀末,一直由一大批類似的詔令所繼續,後者似乎也是普遍無效的。這證明了國家在維持對小農階級的控制和保護中,所遇到的困難。王莽極力尋求以激進的措施,來矯正他繼承下來的困難局面。這批措施包括使所有土地和所有奴隸(這些人卻代表著不足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一,其地位與羅馬的奴隸們完全不同)的「國有化」、相繼多次的貨幣改造和鑄造舊型新幣。此外,新王朝的登基也導致了所有尊號和全部制度機構的變化。這種改制的狂熱性,既由於權力被篡奪,又由於受到當時的宇宙論以及古老觀念的影響,而更強烈了。
王莽改制是以一部後來被認為是可疑的著作為依據的,它是晚期寫成的,但具有無疑是很古老的豐富資料。這就是《周禮》或《周官》,它非常系統地編制了周朝的官府表,並將一整套官職劃分成天官、地官和四時官等。由王莽採取的激進措施依然無效,因為它既引起了富裕地主們的不滿,又未能提供挽救農業危機的辦法。繼國家沒收土地之後的重新分配,可能無法執行;對錢幣的操縱,也引起了經濟的全面混亂。由一位具有女巫本領的女子「呂母」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於公元17年出現在山東。此外,次年又爆發了由樊崇領導的農民起義。
繼黃河下遊的水災之後,起義擴大到了整個中原,那些扮作魔鬼面龐的起義軍被稱為「赤眉」軍。他們的宗教領袖是山東的某一位「城陽景王」,他自稱與漢代的呂氏家族具有血緣關係,並通過通靈人的媒介作用而表達其意願。這場具有一種獨特的政治和行政組織機構的運動的目的,確實是復興漢室。但與這次動蕩和這幾次農民起義同時出現的,是漢朝舊貴族和地主大家族的抵抗與反叛,它們威脅著新的王朝。正是這兩種力量的結合,最終於公元23年取得了勝利。在篡政者失敗和死亡之後,原籍為河南南部南陽地區的劉氏舊家族的代表之一,奪取了政權並復興了漢室。這位叫作劉秀的人以光武帝(25~57年)之名執政,他平息了農民起義軍的殘餘,並摧毀了由隗囂在甘肅東部和由公孫述在四川組成的獨立王國。
復興帝國的新基礎
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推行一種無特色的行政和軍事組織,並將之擴大到所有平定地區。忠實於這種由國家直接控制農民階級的政策的前漢王朝,則在不足一個世紀期間,成功地排斥了那些可能會對中央政權的行動造成障礙的人,但後漢卻依靠了使之掌權的新社會階層-中原和特別是河南的大地主家族階層。從長安遷都至洛陽,不僅僅可以通過位於陝西與河南關隘之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來解釋,還可以通過支持它的這個新階級的存在來解釋。為了反對擁有封地者、貴族和富戶的勢力,前漢王朝曾極力依靠大批的小農。但社會的發展、同一社會內部的遷移和起義,可能適得其反地在公元前1世紀末和後漢時代,加強了大地主們的勢力,這就是皇親國戚、地方上的高級官吏和豪門望族。
中國的人口流動在公元1世紀前25年間加劇了。這是由於漢朝的防線全面後撤了,撤到了武帝時代由軍屯和移民開發的北方與西北地區,同時也是由於漢藏走廊地區的遊牧民與山區部族定居在萬裡長城以外,而這些已被漢朝政府安置並受其剝削的民眾,卻經常不斷地起義暴動。人口外流特別有利於中原南部地區和四川紅土盆地,其次,也有利於長江流域(湖南長沙郡在公元2世紀的人口普查時,其居民人數約為235825人;而到140年,便達到1054372人的數目了)。背井離鄉的原軍屯中的農民尋找耕地的潮流又增加了大莊園中的勞動力。
這樣一來就發展起了一個依附富裕家庭的「客」戶階級-也就是一些定居的佃農、後來以「部曲」或「奴婢」之名而著稱的私人衛隊。國家對小農階級(前漢的一大部分財富應歸於他們名下)的控制也一舉削弱了。後漢的締造者,即後來的光武帝,是地方上的這類大地主家族的典型代表。他僅僅是在利用農民起義,而經過數次未果地反對王莽的暴動之後才成功地奪取政權。他在安陽附近擁有遼闊莊園,由帶城門的城牆保護,莊園內有自己的市場。一支私養莊兵在確保其防衛。大地主階層於新王朝初期保持了一種統治地位並於2世紀時與宮中太監發生了衝突。
該階層在農業方面表現出了一種首創精神:灌溉了面積遼闊的耕田、發展了牧業和養魚業,從而確保了在混亂時期的一種徹底的經濟獨立。其成員中的某些人似乎積累了大量財富。當皇帝的姻親丞相梁冀於159年被處死時,據說拍賣其財產回歸國庫的錢財,多達三十餘億枚銅錢,於此中還要減去每年近半的糧食實物稅。這些擁有自給自足莊園的豪門望族,已經預示著晉代和南朝世族的出現,其勢力受到了城市經濟衰退的促進。
完全如同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一樣,漢帝國與邊陲民族之間的關係,自武帝執政起和在霍光將軍輔政期間,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漢帝國對於蒙古方向再也不會感到有切膚之患了,匈奴的勢力自其分裂時代起,就不停地衰落,而這種衰落又由於班超於公元1世紀末,在蒙古和西域發動的進攻而加劇了。在那些保持了遊牧民生活方式的民族與定居農業民族之間,那些被不同程度地漢化,並最終定居下來的部族充當了帝國的保護。
從未有人指出過北匈奴人於公元89~90年的危險入侵,以及公元2世紀時草原地區最強大的攻擊。這都是河北與山西的鮮卑人先於140年和後於156~178年的所作所為,它們似乎並未產生嚴重後果。相反,漢王朝與定居在中國中原的那些古老遊牧部族、西部和西北部邊陲上的那些定居在甘肅與陝西的古藏族山地民之間,出現了嚴重麻煩。他們的暴亂在後漢王朝期間始終未停止過,在公元2世紀時又日益加強。從公元107年起,漢朝的某些謀士甚至考慮(由於羌人的反叛)從西北防線上全面撤退,此防線自甘肅中部的貿易中心武威(涼州)起,一直延伸到陝西西部之間的遼闊地區。這些內附帝國並被大批徵募加入漢軍中的藩部民,是那些自公元4世紀初葉起,便形成中國北方獨立王國的部族之先祖。
結語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