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日常生活:琴棋書畫、待字閨中,均為貴族女子的專享

2020-12-16 輕葉說

古代女性日常生活:琴棋書畫、待字閨中,均為貴族女子的專享

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已經被寫入憲法,在長達60多年的積極貫徹下,女性的地位不僅完全實現了平等,而且在社會中也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但是在時間久遠的古代社會,由於封建禮制的強烈束縛,女性只能是男性的「附屬品」。

據《儀禮·喪服·子夏傳》記載:「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從這段史料中可以很透徹的看出,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人,不僅沒有任何地位與權利可言,而且還要嚴格遵守苛刻的道德標準。

筆者認為如果從根源上去探究,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的癥結所在,其實與古老而又落後的農業發展,以及5000多年前的父系氏族息息相關。這主要是因為父系氏族社會,代表著男權時代徹底顛覆母系氏族,簡而言之男性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由於古代社會無論農耕還是戰爭,都需要由身強力壯的男性去完成,而女性則只能從事普通的日常勞動。雖然從表面上看屬於社會分工不同,但如果深挖其實質可以得知,這其實就是最突出的權利分配問題。

當權利天枰不斷向古代男性傾斜時,本來就處於從屬地位的女性。無論在社會還是家庭中的地位,都開始變得可有可無或無足輕重。當然,這只是古代社會出現了一種特殊現象。在這種巨大的社會差異性影響之下,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開始變得乏味無趣。

封建禮教影響下的古代女性生活

先秦時期,是古代社會各方面制度形成的萌芽期與關鍵階段。很多在後世流傳了幾千年的思維意識,其實都是在商周時期出現並定型。比如,為古代女性樹立道德標準,並將其細化為「三從四德」,就是周朝時期儒家先賢的「傑作」。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群體,從幼兒時期就會被灌輸「女德」思想,而所謂「女德」主要內容就是「三從四德」。「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四德」則是指「德、言、容、工」。

簡而言之,古代女性作為生兒育女的工具,從出生至死亡都要時刻保持「優秀」。對父母要恭敬有加、對夫君要低眉順眼,對孩子則要精心呵護、教育。雖然生活在上層社會的女性,相對來說會獲得一定尊重,但整體來說依然處於被動局面。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村婦女,不僅沒有任何人權和話語權。而且即使在各方面都能符合要求,有的時候也難免會被拳腳相加。總而言之是生活在古代社會的女性,實際上就是男權主義的附庸。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過著提心弔膽,亦或是索然無味的生活。

一、詩歌中的古代女性形象

相信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古代女性的容貌和日常生活,都應該是詩詞歌賦中描繪的形象。西漢音樂家李延年創作的《李延年歌》中,就曾寫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北方地區有一位清新脫俗的美人,她只需對將士們拋一個媚眼,守城士兵就會棄械投降;她看一眼君臨天下的君王,皇帝就會為之而傾心故而江山失手。但縱然如此也無法見到令人傾國傾城的美人。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地上難覓,天上難尋」的美人。或許大家看過這首作品之後,都會認為古代女性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這只是後人的一種假想而已,《李延年歌》中還有另外一層深意,那就是傾城美女都是紅顏禍水。

當然古代社會中也有地位較高的女性,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寵妃楊玉環。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這樣描寫:「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雖然楊貴妃獨得皇帝恩寵,但最終的結局也只能是「馬嵬坡下泥土中」。

二、「三從四德」不分貴賤

如果大家認為古代女性形象,都是貌美如花、傾國傾城,並且都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恐怕就會讓大家大失所望、大跌眼鏡。因為按照封建禮教的道德要求,古代女性不僅要冰清玉潔、溫柔敦厚,而且還必須做一個勤儉持家的賢妻良母。

這一點在《周禮·天官·九嬪》中有所記載:「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周代時即使是周天子的妃嬪,也必須要遵守「德、言、容、工」。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來看,可以說上至貴族下至貧民,只要是女人就得按照「三從四德」行事。

但如果從實際角度去分析,「三從四德」對貴族女性的束縛,相對來說會有一定程度上的減弱。所以她們的生活水平以及地位,遠比大家想像中還要高。但處於「賤民」或農民階層的女性,則會分毫不差的嚴格執行道德約束。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嚴重的畸形思想,主要與古代「內外有別」思想息息相關。女主內男主外是封建社會重要行為規範,男性需要耕田、打仗、服役、從政。而女性則主要負責生兒育女、洗衣做飯等,看起來既繁瑣又無足輕重的工作。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之下,才是「男尊女卑」思想的根源所在。這其實與古代社會生產率較低,以及人們的思想比較落後息息相關。在這種獨具特色的歷史時代中,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女性,其日常生活真的鮮有樂趣。

古代女性日常生活概略

相信對古代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唐宋時期是古代女性的天堂。尤其是生活在「萬邦來朝」的唐朝女性,不僅獲得了與男性互相上下的社會地位。同時,唐代女性的日常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

這主要與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相當繁榮息息相關。在這種欣欣向榮的社會氛圍之中,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參與度都有所提升。無論是王公貴族中的千金、貴婦;還是普通人家的富家小姐、小家碧玉,都享受到了自由、平等的權利。

一、未出嫁的閨中女子

在古代社會未「及笄」的女孩子,按照社會地位不同生活內容也不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女紅、琴棋書畫,以及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是當時未出嫁女孩的日常生活。只不過貴族女孩與平民姑娘的差距,絕對超出大家的想像。

1.貴族女子的日常起居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時期,貴族女性可以稱得上是時尚代言人。她們的生活起居不僅有專人伺候,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貴小姐生活。她們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離不開吃喝玩樂。

(1)逛街

雖然當時社會並沒有所謂的超級大牌,但是由西域或東南亞各國進貢而來的,香料、護膚品、布匹等卻應有盡有。貴族女性在逛街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購買自己心儀的商品。胭脂水粉、上等布料、風味小吃等,都可以被她們收入囊中。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逛街」,其實就是唐代貴族女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休閒方式。而在逛街之餘還可以品味美食,這種生活就算放在現代社會,也會讓人們十分羨豔。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貴族女性的日常生活僅此而已,事實上「遊園」也是她們的日常樂趣。

(2)遊園

唐朝古城長安迎來春季之後,大街小巷都飄逸著花草的馨香。這個季節其實正是人們,外出「遊園」的大好時節。很多貴族女性都會乘坐馬車,並在僕人的陪伴下投入春天的懷抱。在玩累了之後還可以食用自帶飯食,這種感覺與現在的野餐差不多。

但是大家也應該知道這種生活的前提,一定是以大富大貴作為基礎。在唐朝時期即使是一個漆皮小官兒,每個月的俸祿都足以供給一大家子人,過上豐衣足食的小康生活。但如果是平民百姓家庭中的女孩子,則只能安分守己的在家做「女紅」。

2.唐代平民女孩的日常生活

可能在很多人的想像中,古代人一直都生活在詩情畫意中。縱觀歷朝歷代的發展史不難發現,生活在社會上層的統治階級,佔有的社會財富往往都會超過90%。而擁有不足10%社會財富的底層老百姓,永遠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唐朝時期雖然女性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甚至還曾出現過女子出嫁之後,夫妻之間感情不和而離婚的案例。但是這種現象往往都只存在於貴族階層,而普通人家的女子依然要遵守「三從四德」。所以,她們的生活往往都不盡如人意。

(1)從事女紅,習作農事

大家印象中的「琴棋書畫」, 在普通人家女孩子的眼中都是奢侈品。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背景影響之下,很多平民女子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沒日沒夜的學習女紅,而且農村女孩子還要學會幹農活。

在這種巨大的社會反差薰染之下,絕大多數古代女子的生活都非常乏味。從這一點來看她們的生活一點,都沒有所謂的詩情畫意之感。可以說平民女子從出生之日起,就已經註定了其命運多舛的人生。

「女紅」又可以成為女事或女工,實際上就是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的代名詞。《禮記·郊特牲》中曾家在:「黼黻文繡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大意為漂亮的紋繡作品皆由女功製作。「女功」在這裡與「女紅」通用。

(2)學做家務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古代社會平民女性,出生之後就在不斷被灌輸「三從四德」思想。這也直接對她們的人生與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負面作用與精神束縛。在她們的思想中「女主內」,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且聽從丈夫的安排照顧父母和孩子,也是她們日常生活中的份內之事。很多沒有出嫁的女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學習琴棋書畫,這主要是因為她們所處的社會階層不允許。亦或是連基本溫飽都無法保證,又怎麼可能有精神需求呢!

據《禮記·曲禮上》記載:「女子許嫁,笄而字」。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古代女子,長到「及笄」年紀就要將結婚提上日程,而「及笄」實際上才十五歲而已。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本應該,在父母面前撒嬌或學習的年紀,卻要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

並且在出嫁之前不僅要學好「女紅」,而且還應該熟練的掌握做家務的基本技能。因為平民女子在「門當戶對」婚姻習俗的影響之下,所嫁之人往往條件也不是太好。所以也就根本請不起照顧老小的傭人,這些活計只能有已婚婦女來做。

三、「待字閨中」非平民之事

1.「待字閨中」的涵義

相信大家都了解「待字閨中」的涵義,簡單說就是居住在閨房中的待嫁女子。如果逐字去分析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可以發現「待」就是等待的意思;「字」則是許配或待聘之意;「閨」雖然指代女子臥室,但也有黃花大閨女的含義。

「待字閨中」本來應該屬於中性詞,但是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社會。卻只能形容王公貴族或富貴人家的女孩,因為在古代社會能夠擁有,獨立閨房的未婚女子並不多。這不僅需要家中房子眾多,而且也需要有人隨侍左右。

大家即使不去深入思考也能明白,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能夠有一間風擋雨的茅屋,或者土坯房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又怎麼可能單獨為自己的女兒,建造一座專門用來「待字閨中」的房子呢!

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在古代社會同樣是待嫁女子,但不同階層卻有天壤之別。如果用簡單而又直白的語言去概述,可以發現貴族女子如玉盤盛月,而平民女子就像草芥一般低廉,歸根結底就是不平等的社會制度所致。

2.「待字閨中」的生活情趣

通過分析之後,大家已經知道了古代社會,不同階層待嫁女子的日常生活。作為「待字閨中」群體中的大小姐,她們的日常生活其實比想像中更豐富。除了大家能夠猜想到的逛街、梳洗打扮之外,其實還有很多附庸風雅之事。

琴、棋、書、畫是她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角,作為上層社會中的貴族小姐。由於擁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殷實的家境,所以她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接受正規教育。比如,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就是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大小姐。

「女紅」雖然在封建社會中,被很多貴族看作是低賤職業。但是在「三從四德」思想的影響之下,很多貴族女子每天的必修課中,也必須加入「女紅」才算圓滿。因為即使身份特別尊貴也需要有手藝傍身,這樣才能讓丈夫和婆家人另眼相待。

結 語

古代女性作為男權社會中的點綴,縱然有傾國傾城的容貌,以及具有相夫教子的本領,也必須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而這種約束最突出的標準就是「三從四德」。在這種封建思想的影響之下,很多女性一生都未曾獲得過快樂。

筆者認為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即使擁有貴族身份亦或琴棋書畫皆通。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也依然是男權社會的附屬品。這種思想直到清朝徹底覆滅之後,在逐漸從人們的思想中被剔除。時至現代社會女性的地位越來越高,並且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也越來越多。

【參考文獻】

謝娜菲《中越古代女性文學之比較》

張建萍《中國古代女性休閒方式及其特點分析》

趙瑞麗《淺談古代女性生活環境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董豔豔 《歷代女性作品所見古代女性生活理想》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代風塵女子要求會琴棋書畫,如今的夜店女子卻沒啥要求?
    「煙花之地」在古代就是一個貶義詞,意指青lou,都知道這個地方是給男性消遣作樂的地方。說好聽一點這地方聚集了很多漂亮姑娘,時常煩惱的時候在這坐下來喝杯水酒瞬間心中的煩惱一掃而光。另外一點,我們都知道在這種場所的消費水平是很高的,重則幾千幾萬都有,所以說基本來這消遣的人都是一些達官貴族。
  • 琴棋書畫裡面的「棋」,最初指哪種棋?
    圍棋在古代稱為「弈」。弈、棋兩個字被後世廣泛運用,最初都特指圍棋。不用猜也明白了,琴棋書畫的「棋」一開始就是圍棋。那麼問題來了,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又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女子們如何、又為何要掌握琴棋書畫?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女子在出閣之前要養在深閨,拋頭露面什麼的便是於禮不合,「三從四德」四個字貫穿女子的一生,也禁錮了女子一生,像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論斷更是強硬為女子增加了生活的困難,充分的表現出古代社會對於女性的歧視,以對女性的歧視和壓迫來保證男性的「崇高」地位。
  • 以纏足為切入點,看中國古代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限制
    導語在中國古代有這樣一種說法:"腳小能遮三分醜",充分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女人以小腳為美的審美追求。作為中國社會所特有的現象,纏足是一種摧殘女性身體、甚至控制女性思想的違反人道的陋習,卻自兩宋開始,禁錮了無數的古代女性,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真正消失。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女紅」對於中國古代女性意味著什麼?
    從古代女性的必備生活手段到技巧個性綻放,從對美的初步追求到對親人無限的愛。女紅的發展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一直伴隨著女性的生產生活。女紅在古代也叫做「女事「,簡單來講就是女人要做的一些日常活計。在古代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編織拼布、貼布繡;以及剪花、漿染等統稱為「女紅」。
  • 「停機德」與「詠絮才」——兩種不同價值觀下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他們認為,對女性來說,「才可妨德」,因此才德往往難以兼備。這當然是一種極其落後的、不公平的雙重標準思想,《紅樓夢》中這兩句判詞,可謂描述了我國古代「德女」與「才女」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
  • 古代女子多大年齡出嫁?歷朝對女子出嫁年齡有規定嗎?
    看出,在秦朝及以前,男子到了20歲就是稱為到了「弱冠之年」,父母在兒子二十歲時,就在自家中廟裡為兒子舉行成人禮,把垂直頭髮盤成髮髻,帶上帽子,這就叫行冠禮,。另據《禮記內則》所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可以看出,古代女子「而笄」成年是在十五歲,而成婚年齡也應在二十歲結婚。
  •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國古代女性以何為美?
    端莊的髮髻「髻」和「鬟」都是髮髻的意思,指女子在頭頂所束的髮結,是傳說中女媧的一名侍女發明的。古代女子將長發術於頭頂,形成髮髻,而面頰兩側耳根處的頭髮則薄如蟬翼,性感迷人,又稱「蟬鬢」。淡雅的畫眉古代美女喜歡把原來的眉毛剃掉,然後拿青黑色的畫筆自己畫眉,畫出的眉形淡雅自然,如同飛蛾的翅膀。這種梳妝方法最早流行於西周年間,《詩經》和《楚辭》中均有相關記載,時至今日,我們仍會將美麗的女子稱作「美眉」。
  • 古代女子來大姨媽時,她們是怎麼處理的?
    「月事」這名字看似自然和諧,實則從原始人開始,人們就把女子的「大姨媽」看成「血光之災」的象徵,因為迷信與愚昧,婦女的那幾天簡直就是穢褻恐懼的代言,原始社會,女子來「大姨媽」時,不僅不讓參加部落聖潔的活動,還會被隔離在部落之外居住,怕給部落帶來晦氣。古代女子來月經時不能行房事,可不是為女子的健康著想,避免女性感染病菌,而是月經期間行房是犯大忌的,會把不詳帶給男人。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古代屬於家族制,江山、官位、財富都由兒子繼承,所以他們多娶妻子,多生孩子,讓女子注重相夫教子,才能更好的延續後代;低階層大多為勞動力,本身丈夫就沒有機會讀書,妻子更沒有興趣讀書了,為了勞動力的發展,提倡多生孩子,人多了,幹活的人也多了嘛。
  • 古代選妃有多苛刻?一整套嚴厲條件,現在女性幾乎無人達到
    到了現代,雖然依然非常重視傳承香火這樣的事情,但還是古代更加注重一些,特別是在古代的皇族,如果沒有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皇位,雖然說可以過繼給其他的皇族血脈,但也沒有辦法去避免這些國家的穩固出現問題,所以為了可以繁衍子嗣,皇帝們普遍都會娶非常多的妃子來為自己多多的生個皇子,之後就可以在這些皇子當中多做對比,選出來一個自己最心儀的皇子來繼承之後的皇位。
  • 古代日本貴族為何會喜歡用鐵漿染黑牙齒
    這種拔齒文化在後來日本的走婚文化中頗為盛行,所有成年的適婚女性都要拔牙,不同部落拔牙位置不同,此種方法可以判別女子是否是外來者。後來到了平安時代,拔牙演變為用染黑牙齒代替拔牙,以減輕女性拔牙的痛苦。可見染黑齒最初的作用主要是顯示女性的接受走婚或已有婚配等信息,因此染黑齒在女性中率先開始流行。
  • 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群體,雖然社會地位較低、家庭條件有限,但卻從來沒有喪失對美的追求。她們雖然沒體驗過所謂的大牌,但卻擁有別具一格的愛美理念。縱然無法身披綾羅綢緞,亦或是不能穿金戴銀,但對「首飾」的熱愛卻從未減退。
  • 古今難題——婆媳關係:「婦見舅姑禮」與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在古代,人們稱結了婚的女子為「婦」,而衡量一個媳婦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標準就是順從。在婆婆看來,媳婦不過是兒子的伴侶,而她自己是兒子的母親,自然可以對媳婦耳提面命。焦母只想要一個百依百順的兒媳婦,因此二人在生活上經常為一些小事發生衝突。作為中間人的焦仲卿,性格軟弱,受「孝」道束縛,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任由母親把劉蘭芝趕回娘家。封建禮教的多方壓力最終將這對恩愛夫妻殘忍分開,他們不堪忍受分離之苦,最終雙雙殉情。《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悽美愛情,也折射出古時候出嫁的女子在婆家的地位低下,處境辛酸。
  • 帽子才是古典美人的心頭愛,愛德華時期貴族女子是「帽子控」!
    英國可以說是帽子王國了,尤其是愛德華時期的帽飾,愛德華時期的女子對於帽飾的喜愛可以說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帽子上裝飾這各類物品,絲緞,面紗、蝴蝶結、羽毛以及各種仿真水果、鮮花等等用在帽飾上來裝點。帽子是那個年代女性的日常必備的,每個女性都為她們的帽飾在做著用心的裝扮,心靈手巧的姑娘還會親自設計帽飾來製作,這張圖片上我們可以看見女子的帽子上點綴著鮮花和緞帶,盤起的頭髮上戴上高聳的帽子也是當時的流行時尚。
  • 哪些日常生活裡常見的事其實是少數民族的特有習俗
    旗袍生活裡很多女性都喜歡穿旗袍,不僅顯身材還很氣質。雖然很多偏激的漢服愛好者並不喜歡,但是旗袍在1984年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而漢服卻並沒有。因為旗袍並不能算漢族的傳統服飾,而是滿族八旗女子的服飾改良而成。
  • 浙江圖書館建館120周年,這場大展再現古代「琴棋書畫詩酒茶」生活...
    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非遺古琴事業在當代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古琴文化亦已成為現代人審美的精神追求目標,成為當今人群對於中華幾千年文明傳承的歸屬符號之一。2020年,恰逢浙江圖書館建館雙甲子年。
  • 古代女子脫下衣服前
    退一步說,在看不清對面兩個人的臉中,你是會多看裝束清雅的女子多些,還是衣衫襤褸的人多一些?人靠衣裝馬靠鞍,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在各自不同的時代,女子的服飾,也有不同的設計,審美也不盡相同,對于美人的定義也就不同。今日不妨就隨小編一起回到各個時代,一睹那些女子精美的服飾。
  • 盛唐貴族女子蓄養私夫:有風花雪月之怡情,更有政治權力的野心
    若為古代女子,最佳選擇莫過於盛唐時期的女子,為何呢?多半是盛唐之風氣開放,對女子而言,這個時代是個相對具有個性解放之風的時代。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貴族女子,不僅地位崇高,待遇良好,甚至可以在政治權謀中大顯身手,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女皇武則天。
  • 追求美麗,近乎涵蓋了整個人類史;古代女子對美有什麼樣的要求?
    在古代沒有如今這麼多各種各樣的化妝品,古代女性化妝無非就是澡豆、妝粉、頭油和胭脂到草木灰、紅藍花等等,這些便包含著古代女性每日梳妝所需。古代女子妝容久的就不說了,我們說說離我們近的清朝,清代的很多生活細節我們已經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