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順帝北狩於上都,大元結束了在中原漢地的統治,形成了北元政權。元朝軍閥、宗王尚佔據山西、陝西、甘肅、東北和雲南,奉元廷為正朔。隨後順帝崩,昭宗即位,繼續北奔於漠北,後崩。洪武二十年,經捕魚兒海之役,北元名存實亡。元益宗北逃,後被殺。蒙古帝國如何延續國祚?
蒙古帝國自公元1206年孛兒之斤·鐵木真於斡難河畔召開「忽裡勒臺」大會,接受「成吉思汗」尊號,建國大蒙古國,建立蒙古政權為起點,最終於公元1635年,蒙古末代大汗孛兒之斤·林丹巴圖爾被皇太極擊敗,逃往青海打草攤,不久去世,其子額敏攜可汗印和傳國玉璽投降清軍為終點。蒙古帝國享國共計429年,版圖最大為3300平方公裡包含四大汗國,衰落時為漠南蒙古等地,對於蒙古帝國來說,元朝僅僅只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之一。
一.北元穩定統一時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元朝殘餘勢力在明軍的打擊下退回蒙古地區,其政權依然存在,史學界稱其為北元,在學術上在1635年被後金所滅。北元政權在歷史分為三大時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8年是北元相對穩定統一時期;公元1389年至公元1479年是北元分裂時期;公元1480年至1635年是北元重新統一的時期。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段時期實際上是蒙古帝國延續元朝國祚的時期,北元早已名存實亡。
1368年,明廷派大將軍徐達率兵北伐,元朝政權土崩瓦解,元順帝率朝臣百官從大都(今北京)北逃上都。此後蒙古貴族仍保有其政權,直到1635年被後金所滅,存在了近270年,幾乎與明朝相始終。據蒙漢文史籍記載,共傳23位大汗,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率部投降了後金。
對明代蒙古政權如何表述上史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稱這個政權為北元——蒙古,認為在鬼力赤汗時取消了元朝國號,始稱韃靼(即蒙古)。有人認為這個政權仍保持「大元」、「大蒙古」稱號,汗統未變,故稱其為北元;還有人不同意「明代蒙古」的稱法,而稱之為14至17世紀的蒙古;另有人主張蒙古已取消了大元國號,稱「明代蒙古」更準確,等等,但是多數人都認為它是一個與明朝並存的政權。我們這裡把明人稱作韃靼的部分即大汗所統領的蒙古部落稱作北元,把在西面的瓦剌貴族政權稱作瓦剌。
元順帝北逃上都後,仍不甘心失敗,試圖重返中原,恢復舊疆。繼續指揮元軍和地主武裝與明朝對抗,爭奪北方地區。第二年再遷應昌(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來諾爾南)。1370年元順帝病死應昌,其子愛猷識理達臘在漠北即位,建年號「宣光」,意圖中興。1372年明朝發動了嶺北之役,試圖一舉消滅北元政權,結果失利,從此南北對峙局面形成。
明朝經過一段時間休整,於1381年派兵攻打北元割據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統一了雲南。1387年,派大將軍馮勝率兵出徵元遼陽行省北部地區,迫使元遼陽行省左丞相納哈出率部投降。第二年又派大將軍藍玉率軍襲擊北元汗廷於呼倫貝爾一帶,俘獲甚眾,史稱捕魚兒海之役。北元朝廷經過捕魚兒海之役後,北元中央朝廷元氣大傷,絕大部北元皇室成員和百官要員被明軍俘獲,押解回應天。脫古思帖木兒作為蒙古大汗顏面掃地,戰敗後只帶少數人西逃土拉河一帶,結果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殺死,也速迭兒在瓦剌貴族支持下篡位稱汗,北元進入分裂時期。
二.北元分裂時期
在1368年到1388年的時間內北元政權歷經惠宗、昭宗、益宗三位皇帝,北元在表面上維持著蒙古南北部落的統一,各部落服從北元皇帝兼蒙古大汗的統治,與明朝南北對峙,互不相讓。在北元相對統一時期,基本保留著元代的社會政治制度。
自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被弒後,北元無力控制蒙古各部落,蒙古草原一分為三,首先是服從支持蒙古大汗的漠北漠南蒙古部落為韃靼部,分布為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流域及貝加爾河以南地區。其次是明朝和北元之間隨時徘徊的分布在今西遼河、老哈河一帶的兀良哈部。不順從北元統治,自立為一部,分布在今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其以南準噶爾盆地的瓦剌部。
也速迭兒自稱元益宗第三子,自立為汗,但不受蒙古本土貴族的支持,也速迭兒自視支持無望,轉而向蒙古本土西北部的另一個強盛的部落瓦剌達成政治聯合,打壓反對自己的諸貴族,強迫蒙古本土的部落向西遷,進入瓦剌部的勢力範圍。也速迭兒稱汗後,蒙古內部分裂,西部瓦剌貴族和東部蒙古貴族分別擁立大汗,互相爭奪北元最高領導權,蒙古內部長期內訌,社會動蕩不安,分成了幾個大的集團活動。
(1)韃靼政治集團
即蒙古,是明代對蒙古大汗直接統領的蒙古本部的稱呼。居於蒙古的中心地區,大汗的斡耳朵在東部克魯倫河中下遊一帶。後來有人相對於西邊的瓦剌稱其為東蒙古。
(2)瓦剌政治集團
即蒙元時期的斡亦剌,最初居住于謙河(今葉尼塞河上遊地區)。成吉思汗時被封為四個千戶,在元代與阿里不哥王關係密切。明初瓦剌內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分領。在北元初期的內訌中扶持阿里不哥後裔等西部諸王,爭奪北元的最高統治權,明後期成為不服屬於北元大汗的獨立部落,也有人相對於東蒙古稱瓦剌為西蒙古。
(3)兀良哈政治集團
即明代的兀良哈三衛,先是降明,明朝封官,設立了泰寧、福餘、朵顏三衛,令其在原地住牧,不久叛走。明宣德年間開始南下。朵顏衛在喜峰口外,西起明宣府鎮邊外到明薊州鎮和廣寧前屯衛迤北地區;泰寧衛居其東,在明錦州、義州(今義縣)、廣寧(今遼寧北鎮)邊外;福餘衛又在其東北,明朝瀋陽、鐵嶺、開原邊外。兀良哈與明朝長期保持著互市貿易關係,同時先後受東西部蒙古貴族所立大汗的控制。
另外,還有一部分蒙古人居住在明朝境內和明朝在西域設立的赤斤、沙州和哈密等衛所中。在蒙古的內訌中,明成祖朱棣利用蒙古內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多次親徵蒙古建有汗庭的一方——即北元政權,削弱了蒙古的力量。明成祖「五出朔漠,三犁虜庭」,數次出徵北元汗庭,最終於1424年在第三次出徵阿魯臺返回途中病逝於榆木川。
在阿魯臺受明朝屢次攻擊逐漸衰落之際,瓦剌勢力得以發展,明宣德年間,脫歡統一瓦剌。1434年統一了漠北全境。脫歡立元裔脫脫不花為汗,實操大權。1439年,脫歡太師死,其子也先襲太師之位。也先襲太師後,繼續擴張勢力。他率軍西徵。徵服了哈密、吐魯番,使其稱臣納貢,其勢力西至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諸部。東面徵服漠南的兀良哈三衛及東部的海西和建州女真各部。1449年,也先和脫脫不花汗等分別率軍從大同和遼東等幾個方向侵擾明朝,明英宗親徵,在土木堡兵敗被俘。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的野心更加膨脹,試圖奪取汗位。1452年,也先與脫脫不花汗內訌,脫脫不花兵敗東逃後,被兀良哈三衛的徹不登殺死。第二年,也先自稱「大元天聖可汗」。由於也先並非元裔,得不到蒙古各部貴族的支持,第二年就被部下阿剌知院殺死。瓦剌勢力隨之衰落,在東部蒙古勢力壓迫下逐漸西遷。至明末,形成了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等四部,結成鬆散的聯盟,因此也被稱作四衛拉特聯盟。最初由和碩特部首領擔任盟主。17世紀初衛拉特各部信奉了藏傳佛教格魯派。
三.北元再度統一
在瓦剌衰落的同時,東部蒙古勢力再度復興。權臣孛來太師、毛裏海太師等先後稱雄蒙古,孛來擁立脫脫不花汗的幼子馬可兒吉思為汗,被明人稱作小王子。不久被孛來所殺。毛裏海殺孛來,又立了馬可兒吉思的從兄摩倫為汗,旋害死。1475年,脫脫不花汗之弟滿都古裡汗即位,以癿 [qié] 加思蘭為太師。東部蒙古各部出入黃河河套,勢力擴展到了漠南地區。滿都古裡汗死後,其妻滿都海夫人立侄孫巴圖孟克為汗,是為達延(大元)汗(1479—1517年在位),史稱其七歲即位,由滿都海夫人攝政。達延汗即位親政後,擊敗瓦剌,除掉右翼權臣亦思馬因太師,統一了蒙古左、右翼各部。後來右翼三部叛亂,被達延汗平定。
為了鞏固政權,他著手重建封建秩序。他分封諸子直接管領自己屬下的蒙古部眾,廢除了太師等元代沿襲下來的官僚制度。諸子分封后,逐漸形成了大汗和濟農管領下的六個大部落集團,亦稱萬戶(兀魯思)。右翼有鄂爾多斯、永謝布(包括喀喇沁)、土默特三萬戶,左翼有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漠北的兀良哈)三萬戶。其中除兀良哈萬戶外,都由達延汗子孫管領。他封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為濟農,掌管右翼三萬戶,大汗直接管領左翼三萬戶。
除六萬戶之外,由成吉思汗諸弟,即東道諸王后人統轄的還有科爾沁、翁牛特、阿巴噶、阿巴哈納爾等許多部落。這些部落都在六萬戶東北遊牧。在大興安嶺迤南,有兀良哈三衛,西面是瓦剌各部。這些蒙古貴族內部改革,史稱達延汗改革。
總結
總而言之,明代蒙古在脫古思帖木兒之後,逐漸恢復到先前的遊牧狀態,許多從中原漢地學到的東西,逐漸地或放棄,或保留但變了樣,其中包括大元國號。
我不認為在託古思帖木兒之後一直到林丹汗,蒙古貴族始終堅持自己是元王朝的繼承者。在蒙古草原上,蒙古貴族們只在意誰是蒙古帝國的繼承人,誰是蒙古大汗,黃金家族的絕對統治。蒙古人當然知道曾經有過輝煌的大元帝國,是否繼續高舉大元國號的旗幟,對於他們來說不那麼重要了,沒有什麼現實意義。畢竟那些已經是過去了,但與明朝的對立依然存在,草原上的蒙古人依舊奉黃金家族為正統,奉蒙古帝國為正朔。嚴格來說大明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南北對立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清軍入關。
作者/波森侃史
感謝您的認真閱讀,請點讚、評論、轉發支持一下我的作品,願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