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後的蒙古帝國——漠北草原的北元政權

2020-12-16 張毅說歷史

前言:

自順帝北狩於上都,大元結束了在中原漢地的統治,形成了北元政權。元朝軍閥、宗王尚佔據山西、陝西、甘肅、東北和雲南,奉元廷為正朔。隨後順帝崩,昭宗即位,繼續北奔於漠北,後崩。洪武二十年,經捕魚兒海之役,北元名存實亡。元益宗北逃,後被殺。蒙古帝國如何延續國祚?

蒙古帝國版圖

蒙古帝國自公元1206年孛兒之斤·鐵木真於斡難河畔召開「忽裡勒臺」大會,接受「成吉思汗」尊號,建國大蒙古國,建立蒙古政權為起點,最終於公元1635年,蒙古末代大汗孛兒之斤·林丹巴圖爾被皇太極擊敗,逃往青海打草攤,不久去世,其子額敏攜可汗印和傳國玉璽投降清軍為終點。蒙古帝國享國共計429年,版圖最大為3300平方公裡包含四大汗國,衰落時為漠南蒙古等地,對於蒙古帝國來說,元朝僅僅只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之一。

一.北元穩定統一時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元朝殘餘勢力在明軍的打擊下退回蒙古地區,其政權依然存在,史學界稱其為北元,在學術上在1635年被後金所滅。北元政權在歷史分為三大時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8年是北元相對穩定統一時期;公元1389年至公元1479年是北元分裂時期;公元1480年至1635年是北元重新統一的時期。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段時期實際上是蒙古帝國延續元朝國祚的時期,北元早已名存實亡。

1368年,明廷派大將軍徐達率兵北伐,元朝政權土崩瓦解,元順帝率朝臣百官從大都(今北京)北逃上都。此後蒙古貴族仍保有其政權,直到1635年被後金所滅,存在了近270年,幾乎與明朝相始終。據蒙漢文史籍記載,共傳23位大汗,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率部投降了後金。

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

對明代蒙古政權如何表述上史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稱這個政權為北元——蒙古,認為在鬼力赤汗時取消了元朝國號,始稱韃靼(即蒙古)。有人認為這個政權仍保持「大元」、「大蒙古」稱號,汗統未變,故稱其為北元;還有人不同意「明代蒙古」的稱法,而稱之為14至17世紀的蒙古;另有人主張蒙古已取消了大元國號,稱「明代蒙古」更準確,等等,但是多數人都認為它是一個與明朝並存的政權。我們這裡把明人稱作韃靼的部分即大汗所統領的蒙古部落稱作北元,把在西面的瓦剌貴族政權稱作瓦剌。

元順帝北逃上都後,仍不甘心失敗,試圖重返中原,恢復舊疆。繼續指揮元軍和地主武裝與明朝對抗,爭奪北方地區。第二年再遷應昌(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來諾爾南)。1370年元順帝病死應昌,其子愛猷識理達臘在漠北即位,建年號「宣光」,意圖中興。1372年明朝發動了嶺北之役,試圖一舉消滅北元政權,結果失利,從此南北對峙局面形成。

南北對峙

明朝經過一段時間休整,於1381年派兵攻打北元割據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統一了雲南。1387年,派大將軍馮勝率兵出徵元遼陽行省北部地區,迫使元遼陽行省左丞相納哈出率部投降。第二年又派大將軍藍玉率軍襲擊北元汗廷於呼倫貝爾一帶,俘獲甚眾,史稱捕魚兒海之役。北元朝廷經過捕魚兒海之役後,北元中央朝廷元氣大傷,絕大部北元皇室成員和百官要員被明軍俘獲,押解回應天。脫古思帖木兒作為蒙古大汗顏面掃地,戰敗後只帶少數人西逃土拉河一帶,結果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殺死,也速迭兒在瓦剌貴族支持下篡位稱汗,北元進入分裂時期。

二.北元分裂時期

在1368年到1388年的時間內北元政權歷經惠宗、昭宗、益宗三位皇帝,北元在表面上維持著蒙古南北部落的統一,各部落服從北元皇帝兼蒙古大汗的統治,與明朝南北對峙,互不相讓。在北元相對統一時期,基本保留著元代的社會政治制度。

自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被弒後,北元無力控制蒙古各部落,蒙古草原一分為三,首先是服從支持蒙古大汗的漠北漠南蒙古部落為韃靼部,分布為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流域及貝加爾河以南地區。其次是明朝和北元之間隨時徘徊的分布在今西遼河、老哈河一帶的兀良哈部。不順從北元統治,自立為一部,分布在今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其以南準噶爾盆地的瓦剌部。

蒙古三部

也速迭兒自稱元益宗第三子,自立為汗,但不受蒙古本土貴族的支持,也速迭兒自視支持無望,轉而向蒙古本土西北部的另一個強盛的部落瓦剌達成政治聯合,打壓反對自己的諸貴族,強迫蒙古本土的部落向西遷,進入瓦剌部的勢力範圍。也速迭兒稱汗後,蒙古內部分裂,西部瓦剌貴族和東部蒙古貴族分別擁立大汗,互相爭奪北元最高領導權,蒙古內部長期內訌,社會動蕩不安,分成了幾個大的集團活動。

(1)韃靼政治集團

即蒙古,是明代對蒙古大汗直接統領的蒙古本部的稱呼。居於蒙古的中心地區,大汗的斡耳朵在東部克魯倫河中下遊一帶。後來有人相對於西邊的瓦剌稱其為東蒙古。

(2)瓦剌政治集團

即蒙元時期的斡亦剌,最初居住于謙河(今葉尼塞河上遊地區)。成吉思汗時被封為四個千戶,在元代與阿里不哥王關係密切。明初瓦剌內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分領。在北元初期的內訌中扶持阿里不哥後裔等西部諸王,爭奪北元的最高統治權,明後期成為不服屬於北元大汗的獨立部落,也有人相對於東蒙古稱瓦剌為西蒙古。

(3)兀良哈政治集團

即明代的兀良哈三衛,先是降明,明朝封官,設立了泰寧、福餘、朵顏三衛,令其在原地住牧,不久叛走。明宣德年間開始南下。朵顏衛在喜峰口外,西起明宣府鎮邊外到明薊州鎮和廣寧前屯衛迤北地區;泰寧衛居其東,在明錦州、義州(今義縣)、廣寧(今遼寧北鎮)邊外;福餘衛又在其東北,明朝瀋陽、鐵嶺、開原邊外。兀良哈與明朝長期保持著互市貿易關係,同時先後受東西部蒙古貴族所立大汗的控制。

明成祖朱棣五徵沙漠北蒙古路線圖

另外,還有一部分蒙古人居住在明朝境內和明朝在西域設立的赤斤、沙州和哈密等衛所中。在蒙古的內訌中,明成祖朱棣利用蒙古內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多次親徵蒙古建有汗庭的一方——即北元政權,削弱了蒙古的力量。明成祖「五出朔漠,三犁虜庭」,數次出徵北元汗庭,最終於1424年在第三次出徵阿魯臺返回途中病逝於榆木川。

在阿魯臺受明朝屢次攻擊逐漸衰落之際,瓦剌勢力得以發展,明宣德年間,脫歡統一瓦剌。1434年統一了漠北全境。脫歡立元裔脫脫不花為汗,實操大權。1439年,脫歡太師死,其子也先襲太師之位。也先襲太師後,繼續擴張勢力。他率軍西徵。徵服了哈密、吐魯番,使其稱臣納貢,其勢力西至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諸部。東面徵服漠南的兀良哈三衛及東部的海西和建州女真各部。1449年,也先和脫脫不花汗等分別率軍從大同和遼東等幾個方向侵擾明朝,明英宗親徵,在土木堡兵敗被俘。

土木堡之役形勢圖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的野心更加膨脹,試圖奪取汗位。1452年,也先與脫脫不花汗內訌,脫脫不花兵敗東逃後,被兀良哈三衛的徹不登殺死。第二年,也先自稱「大元天聖可汗」。由於也先並非元裔,得不到蒙古各部貴族的支持,第二年就被部下阿剌知院殺死。瓦剌勢力隨之衰落,在東部蒙古勢力壓迫下逐漸西遷。至明末,形成了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等四部,結成鬆散的聯盟,因此也被稱作四衛拉特聯盟。最初由和碩特部首領擔任盟主。17世紀初衛拉特各部信奉了藏傳佛教格魯派。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三.北元再度統一

在瓦剌衰落的同時,東部蒙古勢力再度復興。權臣孛來太師、毛裏海太師等先後稱雄蒙古,孛來擁立脫脫不花汗的幼子馬可兒吉思為汗,被明人稱作小王子。不久被孛來所殺。毛裏海殺孛來,又立了馬可兒吉思的從兄摩倫為汗,旋害死。1475年,脫脫不花汗之弟滿都古裡汗即位,以癿 [qié] 加思蘭為太師。東部蒙古各部出入黃河河套,勢力擴展到了漠南地區。滿都古裡汗死後,其妻滿都海夫人立侄孫巴圖孟克為汗,是為達延(大元)汗(1479—1517年在位),史稱其七歲即位,由滿都海夫人攝政。達延汗即位親政後,擊敗瓦剌,除掉右翼權臣亦思馬因太師,統一了蒙古左、右翼各部。後來右翼三部叛亂,被達延汗平定。

蒙古第三十二位大漢達延汗

為了鞏固政權,他著手重建封建秩序。他分封諸子直接管領自己屬下的蒙古部眾,廢除了太師等元代沿襲下來的官僚制度。諸子分封后,逐漸形成了大汗和濟農管領下的六個大部落集團,亦稱萬戶(兀魯思)。右翼有鄂爾多斯、永謝布(包括喀喇沁)、土默特三萬戶,左翼有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漠北的兀良哈)三萬戶。其中除兀良哈萬戶外,都由達延汗子孫管領。他封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為濟農,掌管右翼三萬戶,大汗直接管領左翼三萬戶。

除六萬戶之外,由成吉思汗諸弟,即東道諸王后人統轄的還有科爾沁、翁牛特、阿巴噶、阿巴哈納爾等許多部落。這些部落都在六萬戶東北遊牧。在大興安嶺迤南,有兀良哈三衛,西面是瓦剌各部。這些蒙古貴族內部改革,史稱達延汗改革。

達延汗改革後蒙古部落分布

總結

總而言之,明代蒙古在脫古思帖木兒之後,逐漸恢復到先前的遊牧狀態,許多從中原漢地學到的東西,逐漸地或放棄,或保留但變了樣,其中包括大元國號。

我不認為在託古思帖木兒之後一直到林丹汗,蒙古貴族始終堅持自己是元王朝的繼承者。在蒙古草原上,蒙古貴族們只在意誰是蒙古帝國的繼承人,誰是蒙古大汗,黃金家族的絕對統治。蒙古人當然知道曾經有過輝煌的大元帝國,是否繼續高舉大元國號的旗幟,對於他們來說不那麼重要了,沒有什麼現實意義。畢竟那些已經是過去了,但與明朝的對立依然存在,草原上的蒙古人依舊奉黃金家族為正統,奉蒙古帝國為正朔。嚴格來說大明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南北對立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清軍入關。

作者/波森侃史

感謝您的認真閱讀,請點讚、評論、轉發支持一下我的作品,願你幸福!

相關焦點

  • 蒙古帝國——元朝和四大汗國,在元朝滅亡之後走向了何方?
    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一統蒙古草原,國號「大蒙古國」,隨即展開了對外擴張。1、蒙古帝國(公元1206~1259年)大蒙古國崛起之時,當時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兩個地區——華夏文明區和伊斯蘭文明區均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客觀上為蒙古人的徵服提供了條件。
  • 走進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蒙古文:ᠬᠠᠷᠠᠬᠣᠷᠣᠮ,西裡爾轉寫:Хархорум,拉丁轉寫:Kharkhorum;英文:Karakorum 或 Qara-Qorum),簡稱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西北角,蒙古帝國第二代大汗窩闊臺汗七年(1235年)在此建都。由於蒙古帝國的強盛,成為當時世界著名城市。但1260年爆發的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中,該城市一度遭受重大破壞。
  • 明代北方的遊牧政權——北元滅亡考
    摘要:自順帝北狩於上都,大元結束了在中原漢地的統治,形成了北元政權。元朝軍閥、宗王尚佔據山西、陝西、甘肅、東北和雲南,奉元廷為正朔。隨後順帝崩,昭宗即位,繼續北奔於漠北,後崩。洪武二十年,經捕魚兒海之役,北元名存實亡。元益宗北逃,後被殺。北元何時滅亡?蒙古帝國如何延續國祚?是本文重點。
  • 蒙古帝國的壽數與美國註定的命運
    因此,蒙古帝國的歷史具有世界性,而在世界視野下觀察,我們發現,如果考慮到蒙古及其衍生、組合出的諸多後繼政權,蒙古帝國其實是亞洲最長壽的帝國。1206年4月,統一草原各部的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被推舉為「成吉思汗」,這是公認的「大蒙古國」的建立時刻,此後蒙古迅速走上徵服和擴張的道路。
  • 【原創】蒙古帝國
    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1204年,蒙古族傑出領袖鐵木真通過殘酷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鐵木真因此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意為「世界的統治者」,在漠北建立政權,國號「大蒙古國」,即大蒙古帝國。建國後,他不斷發動徵服戰爭擴張其疆域,1217年滅西遼,緊接著1219年西徵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伏爾加河流域。
  • 靖難之役長達四年,擁兵百萬的北元為啥不乘虛而入呢,被打怕了?
    洪武帝朱元璋乘勝追擊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朝被迫結束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北元重回塞北一帶,事實上這距徐達、常遇春北伐不足一年,可想而知元朝統治的崩壞。雖說,嶺北之役使得北元短暫穩住了局勢,但面對朱元璋的強勢,北元政權壓根無力招架。
  • 蒙古帝國的「帝國前傳」
    蒙古帝國的「帝國前傳」(註:視頻中「朱元璋」應為「朱棣」)圍繞蒙古帝國國祚的後續討論立志:既然行省制協調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導致800年來的超穩定狀態,那么元朝為什麼只有「區區89年」的國祚?說到蒙古帝國的國祚,要看人們怎樣去計算。蒙古帝國是不足百年的王朝,還是千年歷史的汗國?如果從建立Hamug mongol olos的合不勒汗開始,算到1634年蒙古帝國最後一任大汗林丹客死青海,蒙古帝國的國祚是500多年,如果從孛端察兒徵服兀良哈剔人建立蒙古政治實體開始,算到最後一個孛兒只斤黃金家族政權亡於1920年,那麼說蒙古帝國是擁有千年國祚的汗國也絲毫不為過。
  • 漠北與俄屬蒙古
    按上述方式劃分整個蒙古高原的地緣結構,整體呈現出的是一個中文的「三」字形結構。無論是先將蒙古草原劃分出漠南草原、漠北草原兩部分,再將最北部的「林中百姓」剝離出來;還是用內、外蒙古,俄屬蒙古加以切割,無不對應著這個「三」字形結構。在這個「三」字形結構中,處在核心地位的無疑是居於中間的「漠北草原」。
  • 詳解蒙古高原——漠北與俄屬蒙古
    從匈奴而起,歷代草原政權的政治中心都是在鄂爾渾河靠近山脈南端的兩個源頭之處。比如位於肯特山西南麓、圖拉河畔的匈奴「單于庭」及今天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託」; 位於杭愛山東南麓的鄂爾渾河正源河谷處的突厥、回鶻 「牙帳」(都城),以及蒙古帝國的都城「哈拉和林」。更溫暖的氣候和處在漠北三大板塊與大戈壁相接之處的位置,是這兩個點位能夠一直受到青睞的根本原因。
  • 建文年間到永樂初年,大明北疆防禦的空窗期,對北元的安撫策略
    洪武末年北元世襲的更迭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達攻破元大都以後,元順帝跑到開平(元上都),接著有逃到了應昌,1370年元順帝病逝,廟號惠宗,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史稱元昭宗,元昭宗繼位以後,重用王保保,然而也無法改變北元的宿命,1378年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去世。
  • 哈拉和林:濃縮蒙古帝國興衰的前世界中心
    西方早期傳說的約翰長老,便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在克烈部首領王汗鬧翻後,成吉思汗通過軍事勝利佔據了哈拉和林。隨著整個蒙古草原落入他的掌控,大汗也將都城從原先部落起源地向西搬遷,改到了環境、面積和經濟都更為發達的和林。尤其在1218年,蒙古人大舉遠徵中亞花剌子模時,各部族軍隊就開始到哈拉和林一帶集結。
  • 元朝滅亡後仍然擁兵百萬,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
    洪武大帝八次攻伐漠北,定鼎大明基業據《明實錄》記載: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隨後即派大將徐達與常遇春出兵北伐,「北伐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最後攻破元大都,元順帝率眾北逃,元朝至此滅亡!
  • 【歷史故事】《元朝-馬背上的大帝國》(地圖上的上下五千年系列)
    元朝-馬背上的大帝國主播:小樹媽媽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
  • 騎兵效仿蒙古,戰鬥力爆表
    清康熙、雍正、乾隆為統一西北,與準噶爾貴族進行了多次戰爭,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末,歷時近70年,乾隆徵服準噶爾部落後,將其摧毀。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在眉山上吊自殺,代表了明朝的滅亡。不料,吳三桂率清軍進關口,多爾根率清軍擊敗李自成。後來,順治皇帝遷都北京,清朝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 蒙古帝國舊都遺址哈拉和林遊記
    九月,漠北蒙古隨時都會有下雪的可能,草原上遇見金黃色的油菜花,太令人意外了,太令人驚奇了!遠遠地看見大片的金黃,真不敢想像是油菜花,靠近確認後,我與夥伴們停車,先是鑽進花海中一通拍攝,然後爬上附近一座山頂,欣賞油菜花海一片,拍攝美景N張。這裡的油菜花一壟一壟的,很整齊,應該是大型農場種植的,只是我想不明白:這個季節才開花,油菜能成熟收穫得了麼?要知道,嬌豔的油菜花可是抗擊不了冰雪的!
  • 元朝皇族的滅門之禍,忽必烈後人來到草原後都經歷了什麼?
    而在海都戰敗身死之後,明裡帖木兒雖然曾經投降元朝,但不久後又起兵反元,最終在公元1307年兵敗並被元武宗海山賜死。但在此之後,阿里不哥家族在蒙古本部仍然是一支實力極強的勢力。而在公元1368年,元朝退出中原之後,因為其在草原地區本身根基就不牢固,所以在漢地實力的消失也就意味著其在蒙古本部的統治基礎也基本不復存在。
  • 清朝為何能永久解決蒙古邊患
    自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從蒙元手中收復燕京之後蒙元勢力就退回北方草原。公元1372年徐達率兵10餘萬北進蒙古高原,試圖一舉擊滅北元。北元將領王保保在哈拉和林埋伏下重兵,當明軍發起進攻後早已守候多時的王保保帶兵合圍了明軍。此戰的戰鬥結果是明軍死傷3萬餘人,直到5月上旬才得以突出重圍。
  • 「突厥」一詞在蒙古帝國解體後中亞地區黃金家族和帖木兒家族政權精英當中的使用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北元時期韃靼(黃金家族為核心的北元本部)和瓦剌之間的恩怨和隔閡。正如後突厥汗國滅亡後,回鶻部落聯盟並不認同自己和「突厥」是一群人一樣,蒙古帝國分裂後及元朝滅亡後,新興起的瓦剌有著和韃靼相異的身份認同。北元的韃靼也不視瓦剌為「自己人」。
  • 外蒙古曾是中國的領土,後來是怎麼獨立成一個國家的?
    但是草原上人口密度很低,主體大部分都是草原,其餘以山地為主,在南邊還有戈壁沙漠,所以真正的實用土地並不是很多。蒙古人在沒有強大之前一直是處於比較弱勢的地位,曾經被許多遊牧民族所統治,這其中就包括匈奴、鮮卑、柔然和突厥等。在十三世紀初,在鐵木真的統領下蒙古才由一個部落轉變成一個民族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