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年間到永樂初年,大明北疆防禦的空窗期,對北元的安撫策略

2020-12-27 騰訊網

大明王朝針對北疆的軍事防禦以及對蒙元諸部的安撫一直做的都很好,尤其是對於河西的經略,使得遙遠的蒙古諸汗國也相繼入貢,不過朱元璋也犯下了兩個很大的錯誤,這兩個錯誤直接導致了在他去世以後,大明王朝對北疆的壓制策略宣告失敗。

朱元璋幼年時難忘的忍飢挨餓的經歷,使得他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孫再吃這樣的苦,於是結合時代特點,朱元璋創造性的建立了宗藩制度,並將這種制度寫在了皇明祖訓之中。

朱元璋創立的宗藩制度並不利於大明王朝的統治

除了藩王本身的爵位和俸祿以外,藩王本身在地方擁有很大的權利,朱元璋建立起來的宗藩制度,實質上是結合了、政治、經濟、軍事上一系列的安排,藩王雖然僅僅只有三護衛,但權力之大,超過想像,必要時甚至能能夠調集地方軍隊,尤其是勤王制度更是給予藩王極大的權利(皇明祖訓)。而且宗藩制度也是影響大明王朝興衰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之一。

太子朱標病逝以後,朱元璋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太子,即繼位的建文帝,然而憑藉建文帝的威望,根本就不足以壓制藩王,而朱允炆在削藩之時過於激進的行為,也使得藩王迫於自保不得不以更加極端的行為對抗。

朱允炆像

朱元璋在執政後期,設置了九大塞王鎮守邊疆,其想法本身是美好的,可惜卻錯誤的估計了形勢,他沒有想到在他僅僅去世四年以後,大明王朝的政治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此前針對北元諸多部族所作出的安排,後來也重新回到了起點。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隱忍了多年的朱棣舉起了屠刀,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面,掀起了規模龐大的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子朱允炆,並登基稱帝,然而在這四年間,大明王朝的北疆防禦一度處於空虛的狀態。

靖難之役造成明帝國北疆防禦空虛

七月朱棣起兵,僅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便橫掃北平周邊,使得北軍勢力大漲,十月裹挾寧王所部以及下轄朵顏三衛,冬十月壬寅,以計入其城。居七日,挾寧王權,拔大寧之眾及朵顏三衛卒俱南。——《明史·卷五·本紀第五·成祖一》。

當時戍守北疆的諸王,除寧王被裹挾外,大多都響應朝廷號召回到南京,如谷王、遼王,也有想跟隨朱棣的代王(後來被部將所控制),實際上當時朱元璋所苦心經營的北疆防禦,一瞬間被撕得粉碎了,那麼趁著靖難之役這幾年,大明王朝北疆邊防空虛,遠在漠北的北元又在幹什麼呢?

洪武末年北元世襲的更迭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達攻破元大都以後,元順帝跑到開平(元上都),接著有逃到了應昌,1370年元順帝病逝,廟號惠宗,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史稱元昭宗,元昭宗繼位以後,重用王保保,然而也無法改變北元的宿命,1378年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去世。

脫古思帖木兒像

元昭宗去世以後,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關於此人的身份,在不同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載,《明史》中認為他是元昭宗的兒子,而且很多的明朝史料都是這樣認為的。

但在蒙古史料中,脫古思帖木兒是元昭宗的弟弟,諸如蒙古源流、蒙古黃金史都認為脫古思帖木兒應該是元昭宗弟弟,元順帝的兒子。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源流、蒙古黃金史都是蒙古語史料,是17世紀以後蒙古歷史學家研究的著作,一般在研究北元蒙古世襲的時候,這些史料都是必不可少,由於翻譯問題,時常搞錯其中的名字,蒙古源流、蒙古黃金史中有不少很浮誇的歷史記載。

蒙古源流、蒙古黃金史、蒙古秘史被譽為蒙古三大歷史著作

比如蒙古黃金史中,有記載朱棣是出身蒙古,其母親是蒙古人的說法,不少的歷史學家考證,其中記載的大部分史料都很難經得起推敲。然而由於北元非中原王朝正統,因此有關他們的記載大多散落在明朝諸多史料之中,蒙古源流、蒙古黃金史在這一方面雖然不靠譜,但也是目前研究北元大汗世襲最好的史料。

不管脫古思帖木兒身份如何,但史料記載,他是黃金家族嫡系後裔這一點幾乎沒有什麼疑問。

脫古思帖木兒在位10年,公元1378年也速迭兒弒殺脫古思帖木兒,自立為大汗。

洪武末年,北元政權更迭不斷,削弱了黃金家族絕對統治地位

也速迭兒的身份更加讓人迷惑,後世考證認為他是出身於阿里不哥系,但普遍遭到質疑,也速迭兒弒殺大汗的行為,也使得黃金家族作為絕對統治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動搖,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蒙古諸部掀起軒然大波,諸多蒙古部族離心離德,也是後期瓦剌崛起的重要原因。

我們之前也提到過,也速迭兒與其部屬曾對哈密進行幹擾,迫使哈密王兀納失裡不得不入貢大明王朝,以尋求託庇。也速迭兒想法很簡單,他想要迫使蒙古諸部族合成一個整體,重新建立輝煌的蒙元帝國。

額勒伯克汗(1393年-1399年在位)蒙古第19任大汗

也速迭兒在位時間也不長,雖然他建立起對北元有效的統治,但很可惜,他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他去世以後,元世系傳承關係也就混亂起來,也速迭兒死後被追封為卓裡克圖汗,其子恩克汗繼位(也有說法認為他們兩個人就是一個人)。恩克汗死後,北元世襲由回歸到忽必烈一系,由脫古思帖木兒之子額勒伯克繼位,也有根據年齡推算認為額勒伯克應該是元昭宗的兒子,被明軍俘虜有放回來的買的裡八剌。

但總體上在洪武年間末期,北元一方面不斷的處於內鬥混亂之中。

靖難之役期間對北元的安撫

毫無疑問靖難之役期間,對於北元的影響也非常大,1393年脫古思帖木兒之子額勒伯克繼位,然而在位僅兩年額勒伯克被鬼力赤弒殺,其子坤帖木兒繼位。

大明王朝在此期間發生皇位更替,朱元璋病逝後,傳位於朱允炆,史稱建文帝。

北元內部世襲更替十分紊亂,但始終能確保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保持黃金家族絕對的統治地位,因此北元勢力雖然削弱,但對明朝寇邊的問題始終沒有消除,而朱允炆還要面臨更大的難題。

靖難之役明帝國北疆防禦空虛,北元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收到北疆一份諜報,北方蒙古草原上諸部族可能有軍事行動。

「建文二年二月癸丑,諜報,胡寇將侵邊。上遣書:諭韃靼可汗坤帖木兒。瓦剌可汗猛哥帖木兒等,曉以禍福」——《明實錄》

但建文二年,正是朱棣率領大軍鏖戰的時候,朱允炆根本就沒有辦法採取任何應對的措施,況且當時大明北方軍隊大部分都被朱棣所裹挾,因此朱允炆只能採用「曉以禍福」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嚇唬策略

事實上朝廷對此根本就毫無辦法,《李朝太宗實錄》關於這一時期蒙古大軍的動向記錄的特別清楚,而且還針對靖難之役的後果,做出了十分正確的猜想。

朱棣像

壬午二年(建文二年)三月,出使明朝的賀聖節使崔有慶從南京返回,上奏曰:「燕兵勢強,乘勝遠鬥,帝兵雖多,勢弱,戰則必敗,又有韃靼兵,乘隙侵掠燕遼之間,中國騷然。」

朱允炆對北疆十分擔心,但也基本上無暇顧及,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到造反的朱棣身上,不過針對北元問題,朱棣和朱允炆其實站在同一陣線上,畢竟就算他靖難成功以後,還要面對這樣的爛攤子,所以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朱棣採取了利益輸送的方式。

「韃靼可汗坤帖木兒、瓦剌可汗猛哥帖木兒率眾歸北平」——《明政統宗》卷六。

朱棣為了免除後顧之憂,至少在當時給了瓦剌和韃靼很大的利益,甚至做出了不少的犧牲讓步,草原上這些蒙古諸部,雖然嘴上喊著是恢復元帝國時期的輝煌,事實上他們自己也知道,想要再回去根本不可能,如果沒有利益的情況下,他們是斷然不會配合的,總而言之,朱棣靖難之役的時候,瓦剌和韃靼在暗中得了好處以後,基本上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瓦剌與韃靼的崛起,嚴重威脅明朝北疆

但對於整個大明王朝而言,朱元璋時期為了防備蒙古邊患建立起來的衛所都被摧毀了。對朱棣來說,慢慢再恢復就是了

不過朱棣不會想到的就是,由於他的一系列示弱策略,使得瓦剌和韃靼不斷的做大,在明史中,韃靼就是北元,而瓦剌原先是臣屬於韃靼的,朱棣時代五次北伐,韃靼土崩瓦解以後,瓦剌逐漸興起,成為大明王朝未來幾十年裡面最重要的對手。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的T字形國防體系是什麼樣子的?
    明朝是極少數自南向北實現一統的朝代之一,因而在大明皇帝的眼中,威脅始終來自北方。自洪武至永樂年間,明朝軍力強盛,接二連三的北伐使得北元的殘存勢力惶惶不可終日,但卻始終無法徹底根除邊患。
  • 侍奉太子,獲罪入獄: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作者:史遇春 再說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職位升降與宦海沉浮。到了晚上,朱棣都會召進黃淮,同他交談,談話會一直持續到夜半時分。有時候,朱棣上床睡覺之前,還會在御榻之前為黃淮賜坐,和他討論機密之事。這些事情,即便是與黃淮同列的大臣,都是不能參與的。 不久之後,朱棣命黃淮在內閣任事,專門負責詔令的處理。另外,朱棣又簡選胡廣、楊士奇、楊榮、金幼孜、胡儼等人,一同在內閣聽命、處理朝中事務。
  • 嫁接歷史哪家強,《大明風華》最在行,打著正劇旗號魔改歷史劇
    嫁接歷史哪家強,《大明風華》最在行我詳細解讀的《大明風華》在細節上出現的問題已經有好幾篇了,其中一篇是駁斥劇中朱棣與朱瞻基一口一個「建文」的叫法,「建文」是朱允炆的年號,因為明清時期大多數皇帝都是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後世就以年號稱呼故皇帝。
  • 《大明風華》背後的真實歷史
    最近,一部以明朝初年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在各大視頻平臺熱播。該劇故事情節、臺詞和服裝造型讓人耳目一新,但在歷史史實方面存在硬傷,有失考據。勝負顛倒的永樂親徵《大明風華》中,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親徵蒙古部落是重點劇情之一。劇中,明朝軍隊遭遇韃靼和瓦剌等部落頑強抵抗而陷入困境。然而,歷史上,朱棣一生5次親徵蒙古,一直保持輝煌戰績,從未陷入困境。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永樂大帝畫像)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稱帝,年號永樂。
  • 《大明風華》裡,為何兩個皇帝都稱朱允炆是建文?這真的合規嗎
    而「建文」則是朱允炆時期的年號,後世也經常會稱呼他為建文帝。而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中,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書寫明朝的前期歷史,不過劇中也篡改了很多的史實,比如說朱棣和朱允炆兩個人竟然在一起見面,這就讓人難以理解了,畢竟朱棣在攻下京城後,建文帝就已經逃走了,之後多次尋找都沒有發現他的蹤跡,傳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追查朱允炆的下落。
  • 他是明朝開國大將,因玷汙北元皇妃,惹怒朱元璋,最後下場慘澹
    明朝初年領兵打仗的人個個都可以作為一代名將傳頌千古。其中就有常遇春、徐達、藍玉等一眾將領。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涼國公藍玉,此人早年間在常遇春手下做事,但是由於常遇春的光芒太過耀眼,一直沒有辦法展現才能,當上主將。在常遇春、徐達等人都退休之後,朱元璋開始想起了他,並讓他作為北上剿滅元朝的主將。
  • 為什麼說永樂帝的功業能超越忽必烈?
    一方面,對蒙政策採取藩王分封的策略,在長城沿線築起一道屏障;另一方面,對倭寇的襲擾則實施了海禁與海防的對策,在東南沿海建起嚴密的防禦體系。防禦體系形成後,洪武朝後半期國防上暫時獲得了安定局面。但是,「靖難之變」引發的國內混亂不僅導致了國土疏於管理,明朝國防體制也受到動搖。其一,內亂導致了北方藩王防衛體系陷入癱瘓,一直被打壓的蒙古族趁機重新得勢。
  • 我大明奴兒幹都司了解一下
    但是這並不是結束,因為遼東仍然有元將納哈出時刻窺伺入侵大明,在將北部邊疆穩固之後,為了斷掉北元的左膀右臂,洪武二十年,明朝派出徵虜大將軍馮勝率二十萬兵馬討伐納哈出,納哈出不敵投降,至此整個遼東基本納入了明朝的管轄之中。
  • 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原創 最愛君 最愛歷史 收錄於話題#大明往事29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二日,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明軍大營。剛經歷了第五次北徵的朱棣,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 大明《永樂南藏》與深具佛緣的永樂大帝朱棣
    朱元璋駕崩沒多久,大明皇朝就出了問題——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四年的靖難之戰,從侄子建文皇帝的手中奪取了帝位。在這個過程中,僧人道衍起了謀劃定策的軍師作用。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容貌復原因為道衍,明成祖與佛教緣分比一般的皇帝要深很多。他不僅敕建了光耀中外、準大內宮闕之制的大報恩寺,還親自敕令雕印了大量的佛教著作。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於是邊境防禦就變成了王朝安穩不可忽視的一面。而到了明朝,邊境防禦變成了天下最大之事。當時就有今天下之事,惟夷狄惟大。於是在明朝幾百年歷史之中,大大小小的明蒙戰爭不下190次。但是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雖然心裡空有著有著天下大一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夢想,但是實力不足,便開始轉變策略,從進攻變成守邊,封王於邊疆,駐守邊界,以衛所制度為保障的鎮戍制度應運而生。
  • 元朝之後,韃靼、瓦剌和大明的三國演義
    2,大明首先出手明朝初建之時,北元並沒有放棄重新入主中原,其以上都統領大漠,在遼東有丞相納哈出的20萬大軍,在陝甘地區有王保保的10萬大軍,實力依然不可小覷。於是,大明採取的戰略是對北元――東蒙古勢力「犁庭掃穴」。
  • 從《朱元璋》到《大明劫》,影視劇中大明王朝的面孔越來越清晰
    文/楊文山 趕在除夕夜之前,電視劇《大明風華》收官。儘管備受爭議,但這部歷史題材劇確實起到了給大眾普及明史的作用。如果說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大眾認知度還比較高的話,那麼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等皇帝,對不少人而言就已經算是「超綱」了。
  • 永樂大典總負責人,大明第一才子解縉,最後被埋在積雪內凍死
    郭德綱長篇單口相聲《解學士》講的是大明第一才子少年神童解縉用對聯智鬥太師的故事。故事詼諧幽默,讓人捧腹大笑。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歷史上真實的解縉。建文四年(1402年),解縉被召回京師復職,任翰林待詔。十一月任內閣首輔。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後成祖建立文淵閣,解縉進文淵閣參知政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烈女傳》,書成,朱棣賞賜銀幣。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
  • 如果鄭和船隊是以殖民為目的,是否可以為大明開疆拓土?
    第一大明王朝從永樂大帝去世後的國防政策由原來的拓展改為保守。三宣六慰、交趾、奴兒幹都司都先後撤兵或者處於半廢棄狀態。即使生死大敵的蒙古韃靼和瓦剌都可以放任十餘年不管,以至於瓦拉做大土木堡之變後兵臨京城。更何況在士大夫看來費錢費力的鄭和下西洋了。上層的不支持,即使武裝殖民肯定不會持續。第二、即使官方的殖民取得一些效果,如果要鞏固成果必然涉及到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