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長篇單口相聲《解學士》講的是大明第一才子少年神童解縉用對聯智鬥太師的故事。故事詼諧幽默,讓人捧腹大笑。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歷史上真實的解縉。
解縉(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鑑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並不是相聲裡所說的賣豆腐家庭。傳說他小時候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五歲時他父親教他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七歲時就能寫文章了;十歲一天背誦千言的文章,終身不忘;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讀中秘書。
解縉一生伺候了三位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朱元璋曾對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解縉即呈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 。朱元璋讀後,稱讚其才。不久,解縉再次呈上《太平十策》進言 。終因無端指責大臣, 朱元璋認為解縉還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臣攻擊的對象。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對他直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只好隨父回歸吉水。在老家八年,他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
建文四年(1402年),解縉被召回京師復職,任翰林待詔。十一月任內閣首輔。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後成祖建立文淵閣,解縉進文淵閣參知政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烈女傳》,書成,朱棣賞賜銀幣。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朱高煦深恨解縉 。當時恰逢朱高熾帶領明朝大軍討伐安南,解縉上疏勸阻,朱棣不聽。隨後討伐成功,並設置郡縣。當時太子雖立,朱高熾表現並不令朱棣滿意。此時朱高煦更受隆寵,禮秩超過了嫡親標準。解縉上疏勸阻朱棣說:「啟爭也,不可。」朱棣隨即大怒,稱解縉是在離間骨肉,對解縉很有意見。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徵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一天,朱棣要錦衣衛的指揮使紀綱把監獄中囚犯名單給他看看,一下看到「解縉」二字,順口說了句:「啊,解縉還活著呀!」這無異於死刑判決書。紀綱心領神會,回到獄中,將解縉用酒灌醉,扒光衣裳,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他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餘首。後人贊其曰:「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 解縉擅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用筆之精妙,出人意表,其草書開明狂草先河,在書法史上負有盛名,與明初三宋(宋克、宋廣、宋璲)並駕齊驅。 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遊七星巖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親自主持領導3千多文人以3年時間,完成了3億7千多萬字,卷帙達2萬多的宏大巨著《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被學術界稱為「輯佚古書的淵藪」,《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解縉之死是因為他官場上不成熟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他本來沒有過多的錯,就是活得太明白了,敢說敢言,不知道官場的險惡,最終得罪了皇帝丟了性命。
精彩歷史故事盡在騎著毛驢讀書人的文章,歡迎關注評論,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