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最後卻凍死雪中

2020-12-17 有客思文

明朝大才子解縉,於洪武二年出生於江西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解縉自幼聰慧,熟讀四書五經,十八歲參加鄉試名列榜首。後來進士及第,才能受到朱元璋的賞識,命其常伴左右。

有了朱元璋的欣賞,解縉經常在朝中進言,曾上萬言書主張簡明律法,朱元璋讀後大讚其才。後來解縉又進言兵部官員玩忽職守,工作不力,兵部尚書沈潛極為惱怒,並上書誣告解縉。此事讓朱元璋對解縉有了看法,並貶了他的官。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朱元璋處死後,解縉又進言替李善長伸冤,這讓朱元璋也很上火,並認為解縉缺乏涵養,應該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直言解縉處事過於直接,容易為他自己帶來禍端。此後解縉隨父親回江西老家修心養性,一待就是八年。這期間解縉閉門讀書,並校訂《元史》,補寫《宋書》。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解縉得以復官,並與楊士奇,金幼孜等入文淵閣參與政務,後來在朱棣授意下,解縉主持編修《永樂大典》。

永樂三年,朱棣召解縉入宮,商議立太子的事情。當時朱棣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按規矩應該立長子,況且皇長子朱高熾仁孝,若不立長子而立次子,恐生事端」。朱棣面有不悅並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立長子,說了三個字「好聖孫(即是後來的宣宗朱瞻基)」。這時朱棣與解縉相視而笑,最後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立太子一事,讓朱高煦對解縉恨之入骨。後來朱高熾的表現也常有讓朱棣不滿的地方。而漢王朱高煦則更受恩寵,所受禮儀經常是超出標準。解縉這時候又勸朱棣不可這樣,容易引起兄弟二人的矛盾。這讓朱棣十分惱火,認為解縉在離間骨肉。

解縉做事讓朱棣和朱高煦都不高興之後,他自己的命運就堪憂了。先是被貶交址,後來又被朱高煦誣告說私會太子朱高熾,無人臣禮。朱棣大怒,將解縉入獄。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指揮使呈囚犯名單, 朱棣看後說,解縉還活著?錦衣衛明白其中意思,用酒將解縉灌醉後,拖到雪中埋起來。解縉很快就凍死在雪中,年四十七歲。解縉死後,家中財產被抄,妻兒流放遼東。

直到五十年後,才由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

相關焦點

  •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他的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卻被活活凍死
    解縉一生最大的業績當是主持纂修《永樂大典》,他還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他既精於小楷,又擅長草書、行書,用筆精妙,出人意表。尤其擅長狂草,運筆迅疾,放縱灑脫,其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清王世貞曾言:「解春雨才名噪一時,而書法亦稱之,能使趙吳興失價,百年後寥寥乃爾。」在傳世的解縉書法作品中,往往寫唐宋名家激情的詩,詩文和書法並現,相得益彰。
  • 此人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卻被流放滇南幾十年,晚年在戍所中死去
    明朝的三大才子是哪三位?不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而是解縉、徐渭和楊慎。這三大才子,都是才華出眾,卻又下場極慘。今天單說楊慎,本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卻被流放滇南幾十年,晚年在戍所中死去。
  • 2020北京事業單位公基:明朝三大才子簡介_北京中公教育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本文整理2020北京事業單位公基:明朝三大才子簡介。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請點擊北京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浩浩蕩蕩的明代二百餘年,出過無數的能人異士,縱觀整個明代,以博學多才而論的為三人最強,這三位才子分別是洪武至永樂年間為大明殫精竭慮的忠臣解縉,正德至嘉靖年間仕途不順卻堅毅無比的楊慎,以及正德至萬曆年間命途坎坷卻集大成的徐渭,被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
  • 一代才子,因恃才自傲,不懂為官之道,竟在冬夜裡被活活凍死
    紀綱立刻懂得了朱棣的意思,當晚就去解縉的牢房,在他吃完喝醉後,派人將他在寒冷的冬夜埋在了雪中,活活凍死了。這就是一代才子解縉最終的結局。那解縉到底犯了什麼彌天大錯,導致他有如此的結局呢?解縉之所以能落到這種地步,最終在荒野中被凍死,主要還是他的性格原因,因為恃才自傲,總是衝撞皇上,而且在皇子立儲的大事上犯了糊塗,才導致了悲慘的結局。
  • 永樂大典總負責人,大明第一才子解縉,最後被埋在積雪內凍死
    傳說他小時候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五歲時他父親教他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七歲時就能寫文章了;十歲一天背誦千言的文章,終身不忘;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讀中秘書。解縉一生伺候了三位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
  • 此人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卻發瘋自殘殺妻入獄,晚年窮困潦倒死去
    2020-01-10 20:14:28 來源: 大英雄狄青 舉報   明朝的三大才子是哪三位
  • 徐渭究竟是三大才子亦或是瘋子
    歡迎來到囉裡羅說講故事,從歷史中品味人生。我是你們的朋友,阿強。明代三大才子個個都身懷絕技,把古代中華文化推崇到頂峰。位居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縉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裡面涵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是人類文明的偉大豐碑。楊慎,《明歷》評論「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最後一位便是徐渭,也是我最為喜愛的一個人,他詩、文、書、畫、戲曲、兵法樣樣精通,但是人生卻是非常令人同情。但是我卻非常欣賞他的為人處世。
  • 這首唐詩,以雪為題,詩中卻沒有一個雪字,道出了人間疾苦
    然而,雪對於不同的人感受並不相同。一說到下雪,有人想到的是打雪仗、堆雪人很好玩,有人想到的是瑞雪兆豐年,又是一個好年成的預兆。可是,唐代詩人羅隱卻認為,下大雪絕不是什麼好事。他的這首五絕《雪》,全篇沒有一個「雪」字,道出了人間疾苦,讀後讓人深思。
  • 朱元璋視解縉如親子,為什麼朱棣要將解縉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
    就是那個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大才子,就是那個讓《不列顛百科全書》都無地自容的《永樂大典》總編修。此人不但是書法名家,且精於小楷,擅長行草,用筆如神、鐵畫銀鉤,他的草書到晚明時更是開啟了狂草的先河。明朝的何喬遠在《名山藏》中寫道:「縉學書得法於危素、周伯琦。其書傲讓相綴,神氣自倍。」但偏偏這樣一個才子最後卻被朱棣讓錦衣衛把他埋在雪中活活凍死,不禁讓人看到惋惜。
  • 明朝三大才子,寫出了這首《臨江仙》:一杯敬過往,一杯敬未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生平楊慎這個人真的非常了不起,楊慎23歲就狀元及第,出道就是六品官,還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和解縉、徐渭合稱明代三大才子,而以楊慎居首,他還是東閣大學士楊廷和的兒子。36歲的時候,楊慎因「大禮議」被打了板子,還發配雲南。
  • 冰與火之歌——中國歷史下場最慘的才子
    說起明朝才子,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風流才子唐伯虎,但今天我們故事裡的主角可比唐伯虎要厲害多了,他就是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縉。此時的解縉才十九歲,就已經是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了,但是少年得志就往往稜角太硬,就如同他省試的文章一樣,他的工作風格過於直接,這也就導致他容易被一些老油條利用,成為攻擊人的棋子而不自知。在處理李善長的案件中,他站出來為李善長辯護,惹得朱元璋大為惱怒,將其貶黜,但是愛才的朱元璋後來對解縉的父親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 患難與共,明朝四大才子之誼,越難越近,好朋友是靠山
    唐伯虎、祝枝山、文徴明和徐禎卿,是明朝四大才子,他們的才學歷史上赫赫有名。我在讀王懸最新小說《唐伯虎筆墨驚奇》時,又深切地被這4個人之間的友情給打動了。魯迅先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是啊,世界那麼大,居然有那麼一個人,讓你把它當成了自己——絕非刻意,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發情感,它本身已經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擁有了,尤其是當你在危難之時,與你發生這種共鳴的那個人會義無反顧的地走到你的身邊給你依靠,賦予你無言的自信,你的艱難越是巨大,他可能靠你會靠得更近。
  • 明朝的曠世奇才曾深受兩位皇帝寵愛,為什麼被灌醉扔到雪地裡凍死
    《永樂大典》的主編之一,是明朝大才子解縉。他才華橫溢,是聰明人中的龍鳳。解縉自幼聰明絕倫,五歲父親教他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七歲就會寫文章,十歲能在一天時間內背誦千言文章,而且背了就不會忘記。十二歲時已經讀完了《四書》和《五經》,這麼聰明的孩子絕對是世間少有的神童。 洪武二十年,解縉參加鄉試,得中解元。
  • 梅花詩中的上乘之作,你覺得大才子高啟這一首如何?
    但是要在其中選出一首精品之中的精品,就不得不說到明代大才子高啟的《梅花九首》中的這一首。高啟,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後又自號青丘子,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看看這些稱號就知道他絕非等閒之輩,當然了,名不副實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最實在的,還得是拿作品來說話。
  • 解縉20歲上書批判朱元璋,朱棣冊立太子問他,結局卻凍死在雪地中
    然而朱元璋將此書大肆翻印,傳閱眾臣,從而也在史籍中也記載了書中的內容。當時只有二十歲的解縉,不僅從民本上分析出明朝所應做的,更到官職官位乃至郡縣制上都提出了意見。這的確讓朱元璋看到了之前無人敢說的話題。在此抄錄一段《太平十策》的開頭。
  • 楊慎:和嘉靖皇帝鬥了一輩子的明代三才子之首,被打了兩次屁股後流放終生
    明嘉靖三年,楊慎帶著屁股上的杖傷和前所未有的精神打擊,蜷縮在一輛破舊的馬車內,離開京城,向流放之地——雲南永昌衛——進發了。
  • 兩首構思精妙之作,大曆才子的對決,雖異曲同工,卻難分高下
    比如,唐代大曆才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中有兩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咽的蘆笛聲,引起徵人紛紛回望,突出了身處邊塞絕域的孤獨,從而生發出思鄉情愫。下面介紹兩首構思精妙之作,大曆才子的對決,雖異曲同工,卻難分高下。
  • 明朝大才子解縉,為何被朱棣殺掉?
    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縉考中進士,這一年他十九歲。從小穎悟絕人,可謂是春風得意之時。授庶吉士,讀中秘書。這一年,官至翰林學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經常讓他在身邊。有一天,朱元璋跟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解縉都不懂,把皇帝說的話當真啦!第二天,解縉就呈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
  • 明朝第一才子,被人稱為一代流氓,晚年留下一首詞,現成千古絕唱
    他是明朝第一才子,卻被人稱為一代流氓,因為勸阻皇帝認爹,被貶到邊疆30年。晚年寫下一首詞,成為千古名詞,幾乎人人會背。他的一生令人唏噓,他的一生堪稱傳奇。他是誰?他就是——楊慎。楊慎出生在官宦之家,乃明朝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小時候的楊慎是一個神童,有過目不忘之能,他7歲學詩文,11歲寫近體詩,12歲寫下一篇《弔古戰場文》,其中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奇句,為時人傳誦,引以為王褒、揚雄再世。十三歲時,楊慎僅用20天時間就背下了全套《易經》。
  • 明朝一女子,從四川跑到杭州去見才子,看到才子後,哭著投水自盡
    導讀:一個人的外貌很重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第一印象,都是通過外貌來獲得的,正如《戰國策》中所寫:「睹貌而相悅,人之情也!」不過過於注重外貌,而忽略其他,也是錯誤的,正如孔子所言:「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在古代,因為過於注重外貌而導致悲劇的事情,時有發生,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兩則,發生在明朝時期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