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才子解縉,於洪武二年出生於江西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解縉自幼聰慧,熟讀四書五經,十八歲參加鄉試名列榜首。後來進士及第,才能受到朱元璋的賞識,命其常伴左右。
有了朱元璋的欣賞,解縉經常在朝中進言,曾上萬言書主張簡明律法,朱元璋讀後大讚其才。後來解縉又進言兵部官員玩忽職守,工作不力,兵部尚書沈潛極為惱怒,並上書誣告解縉。此事讓朱元璋對解縉有了看法,並貶了他的官。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朱元璋處死後,解縉又進言替李善長伸冤,這讓朱元璋也很上火,並認為解縉缺乏涵養,應該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直言解縉處事過於直接,容易為他自己帶來禍端。此後解縉隨父親回江西老家修心養性,一待就是八年。這期間解縉閉門讀書,並校訂《元史》,補寫《宋書》。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解縉得以復官,並與楊士奇,金幼孜等入文淵閣參與政務,後來在朱棣授意下,解縉主持編修《永樂大典》。
永樂三年,朱棣召解縉入宮,商議立太子的事情。當時朱棣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按規矩應該立長子,況且皇長子朱高熾仁孝,若不立長子而立次子,恐生事端」。朱棣面有不悅並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立長子,說了三個字「好聖孫(即是後來的宣宗朱瞻基)」。這時朱棣與解縉相視而笑,最後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立太子一事,讓朱高煦對解縉恨之入骨。後來朱高熾的表現也常有讓朱棣不滿的地方。而漢王朱高煦則更受恩寵,所受禮儀經常是超出標準。解縉這時候又勸朱棣不可這樣,容易引起兄弟二人的矛盾。這讓朱棣十分惱火,認為解縉在離間骨肉。
解縉做事讓朱棣和朱高煦都不高興之後,他自己的命運就堪憂了。先是被貶交址,後來又被朱高煦誣告說私會太子朱高熾,無人臣禮。朱棣大怒,將解縉入獄。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指揮使呈囚犯名單, 朱棣看後說,解縉還活著?錦衣衛明白其中意思,用酒將解縉灌醉後,拖到雪中埋起來。解縉很快就凍死在雪中,年四十七歲。解縉死後,家中財產被抄,妻兒流放遼東。
直到五十年後,才由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