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才子解縉,一門三進士,編永樂大典功勞大,慘死錦衣衛之手

2021-02-23 魚羊密史

文:雨春

01

書香門第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於公元1369年(大明始建於1368年),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和大明朝幾乎同時誕生。解縉紳,這名字取得,他老爹是多麼的官迷心竅(也不排除是他爺爺取的)。他家雖談不上鐘鳴鼎食之府,倒也還是個小康官宦之家。

他爺爺解子元,是元朝安福州判官,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市委秘書長,元末兵荒馬亂,在守城戰鬥中光榮犧牲。老爸解開,曾被明太祖朱元璋拉過去嘮嗑,說說前朝咋作死的及今後咱該咋鋪場子啥的,嘮完嗑,老朱覺得這是個人才,想把他留下來當官,可官迷心竅的他竟然推辭了,啥也不是。(所以上面懷疑解縉這名字很有可能是他爺爺取的)

02

科舉之路

解縉尚在襁褓之中,他媽媽就在地上教他寫字,學沒學進去不知道,但最起碼比別人家孩子首先看到起跑線。五歲就跟著他老爸學鵝鵝鵝等古詩詞,過目能誦。七歲時,別人家孩子還在拿著木棍地上畫小烏龜時,他閒著沒事已經可以吟首詩,作篇賦,令隔壁的迷妹二花心潮澎湃了。十二歲就通讀了四書五經,箇中經文義理,爛熟於心。基礎紮實後,又經過六年沉澱,慢慢發育,秀操作的高光時刻已然來臨。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八歲的他參加江西鄉試,旗開得勝,名列榜首,高中解元。僅一年之後,十九歲的他,收拾行裝告別已經容不下他絕世才華的吉安府,和他哥解綸、妹夫黃金華一道赴京趕考。再戰又捷,一舉奪得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他哥和妹夫也身手不俗,哥仨一同進士及第,這就是傳說中的一門三進士。常言道:「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在古代,五十歲能混個進士已經可以算是少年英雄了,而他十九歲初戰便高中進士,真是前有古人屈指可數,後之來者寥寥無幾。同年,官至翰林學士,老英雄惜小英雄,少年解縉被明太祖朱元璋選中,隨侍左右,深受老朱的喜愛,甚至,朱元璋曾直接對他說道:「於公,我和你是君臣,於私,咱倆就好比父子,在我面前大膽的說,有啥說啥,千萬別藏著掖著」。史載原話:「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不過,這就好比去隔壁王叔叔家,叔叔對你你說:「拿這當自家一樣,千外別見外」,客套客套而已,適可而止,太認真你就輸了,然而,解縉認真了,且發自肺腑的。

03

宦海浮沉

皇上都這麼說了,解縉是聽在耳裡,記在心裡,淚在眼裡,分泌的荷爾蒙灌滿了五臟六腑裡。於是扭頭回去,寫就《萬言書》和《太平十策》,浩浩湯湯數萬言,以報皇恩浩蕩,老朱看後自然大加讚賞,愈發器重。然而,就在這風光無限時刻,暗流開始湧動,稚嫩的他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要挫折。

年少得志,一路平步青雲,又有老朱的豪言鼓勵,不免傲嬌起來,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順風路誰都會飄,這就很容易得罪人。有一次,他去兵部索要皂隸(古代衙門裡得差役),飄飄然的,竟對兵部尚書沈溍出言不遜,沈溍立馬跑去朱元璋那告了他一狀。老朱這時也敏銳地覺察出,解縉有點年少輕狂,可能是被自己寵壞了,於是便把他貶為御史,讓其長長記性,磨鍊一下。可這解縉還是太年輕,書呆子當久了,外加可能真的情商不夠使,回不過彎來,沒理解朱元璋的用意,心裡還想著朱元璋那句「當知無不言」,依舊口無遮攔,無所顧忌,在官油子堆兒裡橫衝直撞。

韓國公李善長七十多歲時受胡惟庸謀反一案牽連,全家被誅,這時解縉竟替郎中王國用起草奏疏為李善長鳴冤。作為大明開國元勳頭名的李善長這會兒都七十多歲了,朱元璋都不念一點舊情,非要辦他,而且是辦他全家,謀反這事徹底激怒了朱元璋,且不可饒恕。你這會兒替他上書鳴冤不是打皇上臉嗎?不久,他又為同官夏長文起草奏疏,彈劾都御史袁泰。袁泰恨他恨得咬牙切齒,抓住機會就在朱元璋面前給他穿小鞋。終於,老朱不耐煩了,知道他現階段根本沒有和老官油子同臺競技的資格,不但惹得朝堂一地雞毛,還有可能被這幫老官油子給玩死,但朱元璋還是十分憐惜他的才華。於是,朱元璋抓住解縉老爸覲見刪除的機會,對他老爸說道;「大器晚成,你兒子太嫩了,把他領回去好好磨礪下,十年後再過來,大用不晚」。史載原話「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於是,解縉跟著老爸回到了老家,接受社會大學的磨練,爭取十年後再去京都重續輝煌。然而,八年後,京城傳來了朱元璋駕崩的消息,念及老皇上的知遇之恩,解縉潸然淚下,沒等十年之約,便收拾行裝,去京師哭送朱元璋以表哀思。這時,當年和解縉有舊怨的人,自然不想見到他,便藉機彈劾他違背詔旨,而且他母親去世未葬,父親也年過九旬,不應該捨棄他們遠行。於是,他被貶為河州(今甘肅臨夏市)衛吏。不過,幸好這時,他朋友禮部侍郎董倫正受惠帝(朱允炆)信任,經其引薦,解縉被召為翰林待詔,僥倖躲過一劫。

沒過多久,靖難之役發生了,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奪了他侄子朱允炆的天下。朱棣即位前,曾久聞方孝孺的大名,十分想讓他來寫即位詔書,哪曾想人方孝孺非但不寫,反而對著朱棣破口大罵:「燕賊篡位」。得朱元璋真傳的朱棣哪受得了這個,頓時雷霆大怒,隨即滅了方孝孺十族,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滅十族事件。接下來,給朱棣寫即位詔書的便是本文的主人公——解縉。

即位詔書寫得那是怎一個漂亮了得,深深地撫慰了朱棣那被方孝孺嚴重中傷的心靈。於是,解縉便自然而然得到了朱棣的賞識,馬上升為侍讀,不久就又升為侍讀學士,成為明朝內閣第一任首輔,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和《列女傳》,後又主編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永樂大典》。永樂二年(1403年),升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這時,解縉達到了他仕途生涯的巔峰,也是他短暫人生的頂峰時刻,也驗證了朱元璋「十年之後再來,大用未晚也」的預言。

不久,成祖朱棣在太子的選擇上犯了難,在長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之間搖擺不定,心肝刺撓。漢王朱高煦勇猛英武,戰功赫赫,性格上更像自己。而長子朱高熾仁愛寬厚,深得一批朝中大臣愛戴,其中就包括解縉。不過,朱棣還是喜歡朱高煦多一點。這天,拿不定主意的朱棣私下徵求解縉的意見。「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解縉是堅定的站在太子這邊,朱棣聽到後,不合心意,坐那兒一句話不吭。解縉見狀,他清楚朱棣有一個十分喜愛的孫子——朱瞻基,而朱瞻基正是長子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於是便祭出撒手鐧,叩頭說道:「好聖孫」。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朱棣,他點了點頭,朱高熾也父因子福,坐實了太子之位。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的漢王朱高煦,自然對解縉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這也為後來解縉的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這時的解縉紳成熟了許多,不過口無遮攔,無所顧忌的毛病依然存在。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也是歷來才子的通病。在徵討越南及賞賜漢王朱高煦的問題上,耿直的解縉與朱棣意見相左,惹得朱棣很不愉快。而後,宮中的一些消息傳到了外面,朱高煦趁機誣陷是解縉洩露的,以進一步離間朱棣和解縉之間的關係。第二年,解縉又被指判閱卷不公。本來就有點不耐煩的朱棣,在朱高煦的離間下,直接把他貶為了廣西布政司參議。不過禍不單行,牆倒眾人推,解縉赴任路上,又被指心懷怨望,於是又改判到交趾(今越南)的化州督餉。

04

受辱雪堆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回京奏事,而恰好這時候朱棣北徵蒙古去了,於是覲見完太子,他就直接回去了。皇上北徵在外,你一外臣,而且是個才智甚高的太子黨,私下見完太子,也不稟報就走,腦子被越南的瘴氣燻糊塗了吧。朱高熾抓住機會,立馬八百裡加急告他「伺上外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知道後,頓時勃然大怒,立馬派人把他抓回北京,下了大獄,這一關就是五年。五年後的這天,朱棣翻看囚犯名冊,無意中看到了解縉的名字,又不經意間說了句:」解縉還在呢?「,史載原話:「縉猶在耶?」。或許是說者無心,但擋不住聽者有意,旁邊的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聽到這句話,以為朱棣暗示處死解縉,於是回去把解縉紳灌醉後,扒光衣服扔到了雪堆裡,一代才子就這樣稀裡糊塗地被活活凍死。

05

平反昭雪

不過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五十年後,也就是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諡文毅。這個朱見深就是當日解縉口中「好聖孫」——明宣宗朱瞻基的聖孫。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雨春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推薦閱讀

電視臺直播專訪劉邦

相關焦點

  • 明朝大才子解縉,為何被朱棣殺掉?
    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縉考中進士,這一年他十九歲。從小穎悟絕人,可謂是春風得意之時。授庶吉士,讀中秘書。這一年,官至翰林學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經常讓他在身邊。有一天,朱元璋跟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解縉都不懂,把皇帝說的話當真啦!第二天,解縉就呈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
  • 大明第一才子解縉,為何最終被朱棣處死?
    而作為明朝的才子,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的解縉就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低的才子,如果他智商低情商也低的話,還不至于波及生命,可惜他偏偏在朝為官。《永樂大典》解縉在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朱元璋很賞識他,有一次為了籠絡解縉,就對他說:「我和你名為君臣,實際上情同父子,你應該對朕知無不言啊!」
  • 解縉:大明第一才子的悲催人生
    可是到了明朝,偏偏出了一個人,對此表示不服。而後更是在科考之時作詩曰:「太公八十展抱負,甘羅十二為上卿。學識豈因年歲限,我比甘羅長兩春。」此子當年僅十四歲,其名曰:解縉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最後卻凍死雪中
    明朝大才子解縉,於洪武二年出生於江西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解縉自幼聰慧,熟讀四書五經,十八歲參加鄉試名列榜首。後來進士及第,才能受到朱元璋的賞識,命其常伴左右。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朱元璋處死後,解縉又進言替李善長伸冤,這讓朱元璋也很上火,並認為解縉缺乏涵養,應該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直言解縉處事過於直接,容易為他自己帶來禍端。此後解縉隨父親回江西老家修心養性,一待就是八年。這期間解縉閉門讀書,並校訂《元史》,補寫《宋書》。
  • 埋雪而死的才子:嘆明初三大才子之解縉
    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則有趣的小故事:解縉自幼好學,出口成章。這年春節,他貼了一副春聯: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鄰居的員外看了,很不高興,心想,只有像我這樣的人家,才配貼這幅對聯,就命人把竹子砍了。不一會,家人來報,解縉的春聯改成了:門對千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 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他到底犯了什麼罪刑?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紀綱令人買來酒菜,打開牢門,陪「罪犯」解縉喝酒。此時的解縉憤懣滿懷,不停地喝著,很快就醉倒了。隨後紀綱命人將解縉拖到雪中,就這樣,被凍成「冰棍」的他被無聲無息地凍死了。
  • 永樂大典總負責人,大明第一才子解縉,最後被埋在積雪內凍死
    郭德綱長篇單口相聲《解學士》講的是大明第一才子少年神童解縉用對聯智鬥太師的故事。故事詼諧幽默,讓人捧腹大笑。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歷史上真實的解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讀中秘書。解縉一生伺候了三位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朱元璋曾對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解縉即呈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 。朱元璋讀後,稱讚其才。不久,解縉再次呈上《太平十策》進言 。
  • 冰與火之歌——中國歷史下場最慘的才子
    說起明朝才子,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風流才子唐伯虎,但今天我們故事裡的主角可比唐伯虎要厲害多了,他就是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縉。,終身不忘;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而且通曉其理,十八歲時候參加科舉鄉試,以江西省解元(也就是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到省試,由於其文章銳氣太盛,被主考官故意從第一名的位置刷到第七名,進士及第,有趣的是他的哥哥和妹夫也在當年同時登科,留下了「一門三進士」的佳話美談,後又經過殿試,被取為第二名,可惜的是他沒能夠創造「連中三元」的歷史,但是跟他同科的狀元,遠不及解縉有名。
  • 朱元璋視解縉如親子,為什麼朱棣要將解縉埋到雪地裡活活凍死?
    解縉是誰?就是那個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大才子,就是那個讓《不列顛百科全書》都無地自容的《永樂大典》總編修。此人不但是書法名家,且精於小楷,擅長行草,用筆如神、鐵畫銀鉤,他的草書到晚明時更是開啟了狂草的先河。明朝的何喬遠在《名山藏》中寫道:「縉學書得法於危素、周伯琦。
  •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前言「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說起這幅對聯,想必大家都知道是誰所作,他便是明朝的大才子——解縉。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解縉生活在明朝國家甫定,剛由戰亂走向穩定的特殊時期。
  •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他的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卻被活活凍死
    解縉是明代的大臣,文學家,同時還是書法名家。解縉文章師司馬遷,詩歌風格近李杜,為時人推崇。解縉一生最大的業績當是主持纂修《永樂大典》,他還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他既精於小楷,又擅長草書、行書,用筆精妙,出人意表。
  • 明朝歷史解密:明朝的錦衣衛真是古代的007嗎?
    雖然明代常以都督、都指揮使等官掌領錦衣衛,但從未授予錦衣衛以都指揮使司(都司)的地位,因此不能把錦衣衛等同於都司。 原標題:明朝歷史解密:明朝的錦衣衛真是古代的007嗎?原標題:明朝歷史解密:明朝的錦衣衛真是古代的007嗎?
  • 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本是朱棣親信,為何落得被醉殺的下場?
    解縉此人才華洋溢,他官至內閣首輔,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被評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令人可嘆的是,這樣一個人竟被朱棣下令灌醉了埋在雪地中凍死。(《明史》 列傳第三十五) 越是如此,解縉的死就顯得越有些不值。 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朱棣呈上囚犯名冊,當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後,很好奇的問紀綱:「解縉還在世?」 作為朱棣心腹的紀綱,回去後便將解縉灌醉埋在了雪地裡,解縉當場便死了。
  • 解縉做錯了什麼?朱棣非殺他不可
    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與徐渭、楊慎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曾官至內閣首輔。為朱棣編纂《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上最有用的百科全書,可謂風頭無二。解縉像永樂三年,朱棣為國本之事所擾,召解縉入宮商討。朱棣的本意是想立次子,也就是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卻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若棄之立次,則必生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
  •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
    大明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
  • 2020北京事業單位公基:明朝三大才子簡介_北京中公教育
    浩浩蕩蕩的明代二百餘年,出過無數的能人異士,縱觀整個明代,以博學多才而論的為三人最強,這三位才子分別是洪武至永樂年間為大明殫精竭慮的忠臣解縉,正德至嘉靖年間仕途不順卻堅毅無比的楊慎,以及正德至萬曆年間命途坎坷卻集大成的徐渭,被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
  • 明朝的曠世奇才曾深受兩位皇帝寵愛,為什麼被灌醉扔到雪地裡凍死
    《永樂大典》記載了中國14世紀以前,包括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文獻資料,是中國歷史上的巨著,全世界第一本真正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的主編之一,是明朝大才子解縉。他才華橫溢,是聰明人中的龍鳳。解縉自幼聰明絕倫,五歲父親教他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
  • 尚書大人出對子為難才子解縉,解縉兩句對聯使尚書大人啞口無言
    王勃古之才子,才思敏捷者不勝枚舉,王勃談笑間揮就曠世名篇《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引無數文人競折腰;曹植七步成詩,感動了魏帝曹丕,也成功救了自己一命;大書法家王羲之更是在流觴曲水間寫就曠世名作《蘭亭集序
  •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初,都是風雲際會,牛人扎堆。大明一朝也是如此,雖朱元璋為確保皇權交接的平穩,利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殺掉了許多大明牛人,但當建文帝登基時牛人依然輩出,比如號稱明初第一才子的解縉!
  • 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
    解縉之死,源於他在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過於顯眼,觸到了朱棣的逆鱗。第一,解縉並非兩朝重臣,勉強算在永樂時期被朱棣看中解縉是出了名的「神童」,也是明初公認的大才子。洪武二年,解縉出生;洪武二十年,鄉試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解縉就考取了進士,三甲第十。同年進入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