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春
01
書香門第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於公元1369年(大明始建於1368年),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和大明朝幾乎同時誕生。解縉紳,這名字取得,他老爹是多麼的官迷心竅(也不排除是他爺爺取的)。他家雖談不上鐘鳴鼎食之府,倒也還是個小康官宦之家。
他爺爺解子元,是元朝安福州判官,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市委秘書長,元末兵荒馬亂,在守城戰鬥中光榮犧牲。老爸解開,曾被明太祖朱元璋拉過去嘮嗑,說說前朝咋作死的及今後咱該咋鋪場子啥的,嘮完嗑,老朱覺得這是個人才,想把他留下來當官,可官迷心竅的他竟然推辭了,啥也不是。(所以上面懷疑解縉這名字很有可能是他爺爺取的)
02
科舉之路
解縉尚在襁褓之中,他媽媽就在地上教他寫字,學沒學進去不知道,但最起碼比別人家孩子首先看到起跑線。五歲就跟著他老爸學鵝鵝鵝等古詩詞,過目能誦。七歲時,別人家孩子還在拿著木棍地上畫小烏龜時,他閒著沒事已經可以吟首詩,作篇賦,令隔壁的迷妹二花心潮澎湃了。十二歲就通讀了四書五經,箇中經文義理,爛熟於心。基礎紮實後,又經過六年沉澱,慢慢發育,秀操作的高光時刻已然來臨。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八歲的他參加江西鄉試,旗開得勝,名列榜首,高中解元。僅一年之後,十九歲的他,收拾行裝告別已經容不下他絕世才華的吉安府,和他哥解綸、妹夫黃金華一道赴京趕考。再戰又捷,一舉奪得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他哥和妹夫也身手不俗,哥仨一同進士及第,這就是傳說中的一門三進士。常言道:「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在古代,五十歲能混個進士已經可以算是少年英雄了,而他十九歲初戰便高中進士,真是前有古人屈指可數,後之來者寥寥無幾。同年,官至翰林學士,老英雄惜小英雄,少年解縉被明太祖朱元璋選中,隨侍左右,深受老朱的喜愛,甚至,朱元璋曾直接對他說道:「於公,我和你是君臣,於私,咱倆就好比父子,在我面前大膽的說,有啥說啥,千萬別藏著掖著」。史載原話:「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不過,這就好比去隔壁王叔叔家,叔叔對你你說:「拿這當自家一樣,千外別見外」,客套客套而已,適可而止,太認真你就輸了,然而,解縉認真了,且發自肺腑的。
03
宦海浮沉
皇上都這麼說了,解縉是聽在耳裡,記在心裡,淚在眼裡,分泌的荷爾蒙灌滿了五臟六腑裡。於是扭頭回去,寫就《萬言書》和《太平十策》,浩浩湯湯數萬言,以報皇恩浩蕩,老朱看後自然大加讚賞,愈發器重。然而,就在這風光無限時刻,暗流開始湧動,稚嫩的他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要挫折。
年少得志,一路平步青雲,又有老朱的豪言鼓勵,不免傲嬌起來,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順風路誰都會飄,這就很容易得罪人。有一次,他去兵部索要皂隸(古代衙門裡得差役),飄飄然的,竟對兵部尚書沈溍出言不遜,沈溍立馬跑去朱元璋那告了他一狀。老朱這時也敏銳地覺察出,解縉有點年少輕狂,可能是被自己寵壞了,於是便把他貶為御史,讓其長長記性,磨鍊一下。可這解縉還是太年輕,書呆子當久了,外加可能真的情商不夠使,回不過彎來,沒理解朱元璋的用意,心裡還想著朱元璋那句「當知無不言」,依舊口無遮攔,無所顧忌,在官油子堆兒裡橫衝直撞。
韓國公李善長七十多歲時受胡惟庸謀反一案牽連,全家被誅,這時解縉竟替郎中王國用起草奏疏為李善長鳴冤。作為大明開國元勳頭名的李善長這會兒都七十多歲了,朱元璋都不念一點舊情,非要辦他,而且是辦他全家,謀反這事徹底激怒了朱元璋,且不可饒恕。你這會兒替他上書鳴冤不是打皇上臉嗎?不久,他又為同官夏長文起草奏疏,彈劾都御史袁泰。袁泰恨他恨得咬牙切齒,抓住機會就在朱元璋面前給他穿小鞋。終於,老朱不耐煩了,知道他現階段根本沒有和老官油子同臺競技的資格,不但惹得朝堂一地雞毛,還有可能被這幫老官油子給玩死,但朱元璋還是十分憐惜他的才華。於是,朱元璋抓住解縉老爸覲見刪除的機會,對他老爸說道;「大器晚成,你兒子太嫩了,把他領回去好好磨礪下,十年後再過來,大用不晚」。史載原話「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於是,解縉跟著老爸回到了老家,接受社會大學的磨練,爭取十年後再去京都重續輝煌。然而,八年後,京城傳來了朱元璋駕崩的消息,念及老皇上的知遇之恩,解縉潸然淚下,沒等十年之約,便收拾行裝,去京師哭送朱元璋以表哀思。這時,當年和解縉有舊怨的人,自然不想見到他,便藉機彈劾他違背詔旨,而且他母親去世未葬,父親也年過九旬,不應該捨棄他們遠行。於是,他被貶為河州(今甘肅臨夏市)衛吏。不過,幸好這時,他朋友禮部侍郎董倫正受惠帝(朱允炆)信任,經其引薦,解縉被召為翰林待詔,僥倖躲過一劫。
沒過多久,靖難之役發生了,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奪了他侄子朱允炆的天下。朱棣即位前,曾久聞方孝孺的大名,十分想讓他來寫即位詔書,哪曾想人方孝孺非但不寫,反而對著朱棣破口大罵:「燕賊篡位」。得朱元璋真傳的朱棣哪受得了這個,頓時雷霆大怒,隨即滅了方孝孺十族,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滅十族事件。接下來,給朱棣寫即位詔書的便是本文的主人公——解縉。
即位詔書寫得那是怎一個漂亮了得,深深地撫慰了朱棣那被方孝孺嚴重中傷的心靈。於是,解縉便自然而然得到了朱棣的賞識,馬上升為侍讀,不久就又升為侍讀學士,成為明朝內閣第一任首輔,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和《列女傳》,後又主編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永樂大典》。永樂二年(1403年),升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這時,解縉達到了他仕途生涯的巔峰,也是他短暫人生的頂峰時刻,也驗證了朱元璋「十年之後再來,大用未晚也」的預言。
不久,成祖朱棣在太子的選擇上犯了難,在長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之間搖擺不定,心肝刺撓。漢王朱高煦勇猛英武,戰功赫赫,性格上更像自己。而長子朱高熾仁愛寬厚,深得一批朝中大臣愛戴,其中就包括解縉。不過,朱棣還是喜歡朱高煦多一點。這天,拿不定主意的朱棣私下徵求解縉的意見。「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解縉是堅定的站在太子這邊,朱棣聽到後,不合心意,坐那兒一句話不吭。解縉見狀,他清楚朱棣有一個十分喜愛的孫子——朱瞻基,而朱瞻基正是長子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於是便祭出撒手鐧,叩頭說道:「好聖孫」。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朱棣,他點了點頭,朱高熾也父因子福,坐實了太子之位。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的漢王朱高煦,自然對解縉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這也為後來解縉的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這時的解縉紳成熟了許多,不過口無遮攔,無所顧忌的毛病依然存在。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也是歷來才子的通病。在徵討越南及賞賜漢王朱高煦的問題上,耿直的解縉與朱棣意見相左,惹得朱棣很不愉快。而後,宮中的一些消息傳到了外面,朱高煦趁機誣陷是解縉洩露的,以進一步離間朱棣和解縉之間的關係。第二年,解縉又被指判閱卷不公。本來就有點不耐煩的朱棣,在朱高煦的離間下,直接把他貶為了廣西布政司參議。不過禍不單行,牆倒眾人推,解縉赴任路上,又被指心懷怨望,於是又改判到交趾(今越南)的化州督餉。
04
受辱雪堆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回京奏事,而恰好這時候朱棣北徵蒙古去了,於是覲見完太子,他就直接回去了。皇上北徵在外,你一外臣,而且是個才智甚高的太子黨,私下見完太子,也不稟報就走,腦子被越南的瘴氣燻糊塗了吧。朱高熾抓住機會,立馬八百裡加急告他「伺上外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知道後,頓時勃然大怒,立馬派人把他抓回北京,下了大獄,這一關就是五年。五年後的這天,朱棣翻看囚犯名冊,無意中看到了解縉的名字,又不經意間說了句:」解縉還在呢?「,史載原話:「縉猶在耶?」。或許是說者無心,但擋不住聽者有意,旁邊的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聽到這句話,以為朱棣暗示處死解縉,於是回去把解縉紳灌醉後,扒光衣服扔到了雪堆裡,一代才子就這樣稀裡糊塗地被活活凍死。
05
平反昭雪
不過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五十年後,也就是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諡文毅。這個朱見深就是當日解縉口中「好聖孫」——明宣宗朱瞻基的聖孫。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雨春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推薦閱讀
▼
電視臺直播專訪劉邦